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日语专业旅游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2023-12-27胡鑫石屹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新文科文化自信日语

胡鑫 石屹

基金项目:本文系桂林旅游学院2022年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文化自信导向的旅游日语课程思政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KCSZJG013);桂林旅游学院2022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日语+旅游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日语专业旅游方向课程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2XJJG007);桂林旅游学院2022年度应用型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实践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时尚旅游概论》(项目编号:2022SJJX00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鑫(1993—),女,硕士,桂林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日语教育、日本文化;石屹(1970—),女,学士,桂林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日语教育。

摘  要:自加强新文科建设、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以来,高校外语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之路径成为广大教育者努力攻坚的重要课题。文章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构建了“日语+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日语专业旅游方向课程体系,从旅游与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与旅游、日本文化与旅游、区域文化与旅游四个模块出发,设置了纵横互联、相辅相成、结合地方、凸显特色的具体课程。探索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理论教学内容、地方文化体验渗入实践教学方式、地方文化宣传加入课程评价体系之文化自信培养路径,以期为国内同类高等院校日语专业的方向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文科;文化自信;“日语+旅游”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2-0063-04

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并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提出,高等外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建设新文科,做强大外语,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2]。日语教育作为外语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为积极响应当前课程思政与新文科建设要求,国内各高校日语专业结合学校定位、地区特色,开启了“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专业建设。

一、文化自信融入日语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建构的价值意蕴

(一)“日语+旅游”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的困境

当前国内本科高校日语专业的专业方向定位主要以语言学、文学、社会文化、商务等为主。关于日语专业旅游方向课程建设与“日语+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职、专科院校,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日语+旅游”课程的构建研究较为少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指南》(2020)(以下简称《指南》)在日语专业课程结构与课程框架上,虽指明了特色复合型方向课程中可开设“旅游日语系列”课程,但在教学计划中,基于各高校日语专业方向定位设置课程,主要指“语言学”“文学”“国别与区域研究”“国际商务”“翻译”等五个方向定位[3]。因此,以“日语+旅游”人才培养为目标定位的本科院校日语专业,在方向课程体系构建上亟待探索与实践。

(二)日语专业课程思政育人要求与文化自信培养融合的必要性

《纲要》指出高等教育各专业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文化自信的培养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外文化交流最为频繁、受外国文化影响最为深入的学科,外语类专业更是必须积极响应这一时代主题与国家战略。

高校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起支撑文化自信的价值观,开展文化自信相关研究和实践,培养其语言与文化的批判性思考意识及能力,辩证地看待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价值,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正向价值观与自信心,促使学生养成以自身文化自信为基石的国际视野,已成为当前高校外语类专业,尤其是日语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社会发展决定了“日语+旅游”这一专业方向设置的培养目标离不开对中日文化的认知。因此,作为结合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特色的应用型、复合型日语专业,在响应《指南》要求制订、修改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时,强调中日社会文化、旅游文化以及地方文化的铺垫与浸透是必然且必需的[4]。

二、文化自信内涵概述

要论何为文化自信,首先应明晰文化的概念。“文化”二字源于《易经》,随着历史发展其内涵不断充实、演变。目前对文化的广义理解常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方面,涵盖衣食住行、交通工具、社会制度、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

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在漫长的历史社会变迁中,文化为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5]。“自信”即相信自己,因而文化自信是在了解和认知国家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本民族文化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坚信。王文俊、钟洁认为,文化自信是指对國家民族文化精神的坚定信念与自觉实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基本、深层、持久的力量[6],也是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长久课题。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日语+旅游”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新文科建设与《指南》的要求,桂林旅游学院的日语专业结合地方特色与学校定位,明确了“日语+旅游”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发展方向,明确JSP(Japanese Special Purpose,特殊用途日语)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坚定推进课程思政要求、立足文化自信视角,确定旅游方向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1. 构建对旅游观光的认知;2. 构建对中日两国文化与旅游的认知,具备跨文化交际视野下对中日文化双向交流与传播的能力;3. 理解、掌握代表性广西与桂林地方文化,锻炼运用日语对外传播、文化输出的能力;4. 树立学生对中华文化、地方文化之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文化自觉。

针对目前旅游方向课程体系构建的困境,根据学科教学基本规律,從文化自信视角出发,初步构建了日语专业旅游方向课程体系与具体课程设置(详见表1),分为如下四个模块,各模块间关系如图1所示。

表1  日语专业旅游方向课程设置

(一)旅游与跨文化交际模块

该模块是构建日语专业学生旅游基础知识框架与对外传播所必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课程有体现学生对旅游基本认知的“世界旅游文化”与“实用旅游日语”两门课,安排在第五学期;以及培养学生对后旅游时代新型旅游方式的认知的“时尚旅游概论”,安排在第六学期,在学生通过第五学期的学习构筑了旅游基础知识、母语文化、目的语国社会与文化的认知体系之后进行。

(二)中国文化与旅游模块

该模块是构建日语专业学生对母语文化和中国旅游现状与发展课题的认知。主要课程有使用目的语进行母语文化学习,构建母语文化认知的“中华文化概要(日)”,安排在第四学期,是专业限选课程;构建对中国旅游与文化认知体系的“旅游与中国文化”,安排在第五学期。

(三)日本文化与旅游模块

该模块是构建日语专业学生对目的语国文化和旅游现状与特征的认知体系。主要课程有:学习目的语国社会与文化发展及其特征的“日本社会与文化”,安排在第五学期,与“旅游与中国文化”课程同时开设,互为横向关联,构建学生对中日文化的对比性认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在学生具备对旅游基础知识的认知之后,于第六学期开设“日本观光”、第七学期开设“日本纪行文学选读”,加深学生对日本旅游与旅游文学的理解。

(四)区域文化与旅游模块

该模块是在具备旅游基础知识、中日文化与旅游认知的基础之上,构建我校日语专业学生对广西、桂林地方文化与区域旅游现状、特点、模式等的认知与把握。主要课程有:开设在第六学期的“广西旅游文化(日)”“广西民俗文化(日)”,为本模块前置课程,通过这两门课程构筑学生对广西的地方文化与旅游现状、特征、模式等认知体系,并与时尚旅游概论、日本观光两门课程互为横向关联,引导学生针对后旅游时代下广西旅游发展方向等展开全方位的了解与思考,引导学生以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学习、思考广西及桂林文化与旅游,对外传播过程中旅游市场细化、目的国具体化的问题;最后于第七学期开设“桂林观光资源”,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桂林旅游资源及其特征的认知深化。

通过以上四个模块课程的横向、纵向关联与铺垫,构建日语专业学生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理解旅游、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掌握中日文化与旅游的历史发展、现状特征与未来方向,熟知广西、桂林地方文化与区域旅游的现状、特点、模式,培养学生熟练使用目的语进行文化与旅游对外推广的能力,引导学生辩证地认知、思考母语文化与目的语国文化,树立学生对地方文化、中华文化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四、探索文化自信融入旅游方向课程的路径

图2  “日语+旅游”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融合

为实现培养目标,引导学生辩证、正确看待母语文化与目的语国文化,树立学生对本土文化、中华文化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桂林旅游学院日语专业旅游方向课程组建立课程间的横向、纵向联动,在课程教学设计上理论与实践融合并进,以理论知识学习为学生搭建文化与旅游知识基础框架,以模块化课题任务、实地教学、田野调查等小组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如图2所示),探索出地方文化元素融入理论教学内容、地方文化体验渗入实践教学方式、地方文化宣传加入课程评价体系之路。

(一)地方文化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内容

以广西旅游文化课程为例,课程主干部分分为广西山水旅游文化、广西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民间传说与民俗文化等四个模块。山水旅游文化部分以桂林与北海的山水文化与旅游资源为主,构筑广西一北一南山水旅游文化知识结构;历史文化部分着重厘清广西历史起源与发展的脉络;少数民族文化由广西壮、苗、侗、瑶等主要少数民族的代表性节日节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构成。其中历史文化模块与少数民族文化模块,侧重以课题任务形式开展,由教师发布各模块下的若干个课题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资料、完成课题任务,既能锻炼学生思辨能力、信息辨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交际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在课题实践中深入理解分析地方文化的脉络,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自信心与认同感。

(二)地方文化体验渗入实践教学方式

以实用旅游日语的实践教学为例,其特点主要体现在PBL教学与任务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分为广西地方文化各元素的导游实践、旅游个性化背景下的旅游策划实践、乡村旅游定位下的民宿见学等项目,教师根据桂林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进行了内容选择,抽选了桂林喀斯特地貌、桂林米粉、油茶、桂海碑林等桂林地方文化元素为实践课题的主题,加深学生对其历史起源、发展及人文内涵的认知与了解[4]。

时尚旅游概论课程则以“实地教学+田野调查”的方式,带领学生赴新型旅游模式下桂林的代表性旅游地,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展实地教学,实地教学环节前后同步组织学生带着课题任务进行田野调查。学生在实地教学与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体验当地文化,能够细雨润无声式近距离感受广西旅游的形态与特征、体味地方文化的内涵与厚度,树立对中华文化、地方文化的自信心与认同感。

(三)地方文化宣传加入课程评价体系

在课程评价环节,除原有的旅游知识与日语语用能力的考核之外,还增设了考核学习者文化自信的评价基准[4]。以实用旅游日语与时尚旅游概论为例,两门课程均对传统的期末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在实用旅游日语的期末考核方式中加入了桂林旅游路线设计及地方文化宣传小视频制作,时尚旅游概论的期末考核方式中加入了主题游路书与文化宣传册的制作,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通过课程学习阶段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感知,学生可以从文化宣传的视角出发,树立弘扬中华文化、优秀本土文化的自觉性,锻炼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输出能力。

五、结语

在新文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院校更应该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及有效路径,桂林旅游学院日语专业也需进一步调整、完善旅游方向课程体系的设置,不断探索旅游方向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期真正达成“日语+旅游”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5-28)[2022-12-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 吴岩. 新使命 大格局 新文科 大外语[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2(02):3-7+90.

[3]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下)[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0:110-131.

[4] 胡鑫,石屹. 文化自信视域下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导游日语教学的实践研究[J]. 文化学刊,2021(11):179-182.

[5] 邱叶. 文化自信视域下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J]. 改革与开放,2020(Z4):97-101.

[6] 王文俊,钟洁.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坐标导向[J]. 广西社会科学,2017(11):12-17.

(荐稿人:石文,桂林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新文科文化自信日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