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在颈椎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3-12-27饶文和
饶文和
作者单位:365200 明溪县总医院
颈椎病是骨科疾病, 早期高发于中老年人群, 以颈椎间盘退变为主要及首先病理改变, 在多因素综合作用下, 导致颈椎中发生骨赘形成、髓核突出、韧带骨膜下血肿、椎管狭窄等[1], 从而引发颈椎序列出现弧度异常、椎体不稳等问题, 从而引发动力性改变[2]。而致周围神经根、脊髓、椎动脉、肌肉、交感神经等受到一定影响。目前国际骨科学术研讨会中有相关专家指出, 与不长期伏案工作人群相比, 长期伏案者颈椎病发病率高4~6 倍[3]。伴随着社会进步、电子化的普及下, 长期伏案工作人数较前显著提升。多项研究指出[4,5], 对颈椎病患者实施以康复治疗获得效果理想。传统医学中针刺治疗可获得理想的效果。基于此, 本研究选取近年收治的颈椎病患者施以针刺联合康复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收治的颈椎病患者60 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30 例。对照组男17 例, 女13 例;年龄21~51 岁, 平均年龄(36.73±5.24)岁。研究组男16 例, 女14 例;年 龄20~54 岁, 平 均 年 龄(35.68±5.2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6]:①符合临床中对于颈椎病的诊断;②发病后有治疗意愿;③资料完整, 知情同意可配合。排除标准[7]:①其他原因导致颈椎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②既往肢体障碍性疾病;③相关皮肤疾病无法配合针刺治疗;④康复治疗中存在相对禁忌证。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电脑中频治疗仪连接中频单向电流, 将电脑中频治疗仪放在患者颈部两侧, 30 min/次, 2 次/d。指导患者进行颈椎操放松肌肉, 注意保暖, 勿受风寒, 纠正颈部不良姿势, 并保持良好睡眠。
1.3.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针刺方法:主穴选取风池(双侧)、肩井(双侧)、肩外俞(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太溪(双侧)及百会;配穴选取天柱、合谷、大椎。选穴部位常规消毒后, 以0.3 mm×40.0 mm 毫针对风池、肩井、肩外俞、天柱、合谷、大椎行捻转泻法, 足三里、三阴交、太溪三穴行补法。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判定进针深度,1 次/d。
两组均持续治疗7 d, 休息2 d 进行下一个疗程, 共治疗2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椎疼痛评分、颈椎功能评分及疗效。颈椎疼痛以视觉模拟评分法判定, 分值范围0~10 分, 依次代表完全无痛~剧烈疼痛。颈椎功能以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评估, 包括临床症状(0~18 分)、体征检查(0~23 分)、日常生活(0~10 分)3 项, 总分范围0~51 分, 分值越高, 表明颈椎功能损伤越低, 颈椎相关功能恢复越好[8]。疗效判定标准[9,10]:颈部恢复正常活动范围, 颈、肢体功能恢复, 症状消失, 压痛、击顶试验、牵拉试验均(-)为显效;颈部活动可, 症状消失, 颈、肢体功能改善,压痛、击顶试验、牵拉试验均(±)为有效;除外均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疼痛评分、颈椎功能评分比较治疗前, 两组颈椎疼痛评分及颈椎功能的临床症状、体征检查、日常生活评分及总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颈椎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 颈椎功能的临床症状、体征检查、日常生活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 且研究组颈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 颈椎功能的临床症状、体征检查、日常生活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疼痛评分、颈椎功能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疼痛评分、颈椎功能评分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颈椎疼痛 颈椎功能临床症状 体征检查 日常生活 总分研究组 30 治疗前 5.96±0.76 7.25±1.27 11.45±1.52 3.95±0.43 22.65±2.11治疗后 0.86±0.22ab 16.41±2.31ab 19.79±2.45ab 8.43±1.51ab 44.63±3.19ab对照组 30 治疗前 5.71±0.88 7.44±1.24 11.31±1.47 3.82±0.52 22.57±2.52治疗后 1.37±0.35a 11.96±2.38a 15.78±2.31a 6.53±2.63a 34.27±4.27a
2.2 两组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n(%)]
3 讨论
颈椎病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骨伤科疾病类型, 是一种典型病变, 常见病变包括颈椎间盘脱出症、颈神经根综合征、增生性颈椎炎及颈椎关节炎, 该病以往主要发病群体为中老年人, 近几年呈年轻化趋势发展,分析是因为患者颈椎的退行性改变, 导致颈部出现不适症状[11]。患者病情长时间未治愈, 且出现反复情况,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 且无法保证患者睡眠质量, 增加患者不良情绪, 确保患者康复的关键是尽早治疗。疾病病变类型较多, 主要包括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颈椎病等。本病最典型的临床症状是以疼痛及麻木等为主要的临床表现, 症状个体性差异较大, 部分患者有可能伴随其他的相关症状, 目前所产生的一类伴随性症状以如头晕、眼花甚至摔倒等为主要表现, 对患者正常生活产生较大影响[12]。本病早期多见于中老年患者。近年来调查数据显示, 该病已呈不断年轻化的趋势, 与年轻人长期伏案工作密切相关[13]。颈椎病早期表现为颈椎肌肉紧张、僵硬,长期发展将导致患者出现椎间隙狭窄、关节囊韧带松弛的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颈部长期的僵硬不适,产生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 颈椎生理曲度消失, 颈椎稳定性下降, 造成颈椎局部的充血、水肿等。由于颈部血运循环较差, 影响颈椎局部神经及血管, 诱发明显的疼痛、放射性麻痛等症状。本病治疗的关键在于解除神经根压迫症状、消除炎症、恢复椎基底动脉的有效供血。中医认为本病主要在颈、肩、四肢, 发生与肝、肾功能密切相关。对于本病的治疗早期时多以保守性治疗为主, 康复治疗为本病主要治疗方案[14]。给予电脑中频治疗, 可达到松解颈部肌肉紧张的效果, 再指导患者进行颈椎操, 以达到放松颈部肌肉, 改善颈部骨骼排列, 进而改善颈椎病的相关症状。但单一使用康复治疗获得的效果并不理想。传统中医认为本病属“痹证”范畴, 患者以素体肝肾不足、气血虚弱为本, 或者因为患者本身久坐耗伤筋骨或扭挫损伤, 亦或是因感受外邪引起的一种以气血瘀滞、筋骨失养等后续因素而发,发病初期患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15]。伴随病程延长,将转变为本虚为主, 肝肾亏虚、太阳经痹, 不畅则痛。中医认为颈椎病与颈肩、肢体、肝肾密切相关。针刺是一种“内病外治”的疗法, 通过对患者病情分析, 进行辨证施针以期获得理想效果。本研究主要选取足三里、肩井、百会等穴位, 完成并实施行针刺捻转, 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等目的, 从而获得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的目的。本研究中, 治疗后, 两组颈椎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 颈椎功能的临床症状、体征检查、日常生活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 且研究组颈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 颈椎功能的临床症状、体征检查、日常生活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针刺治疗可以对患者穴位达到刺激的效果, 可疏经通络, 放松患者的颈肩肌群, 达到缓解附近肌肉紧张的目的, 进一步帮助患者恢复颈椎的正常活动范围, 促进神经根及软组织恢复。康复治疗较为简便且快捷, 其可操纵性较强, 对患者因疾病所产生的颈椎关节僵硬的症状达到显著缓解的效果。目前这两种治疗模式已经在临床治疗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效果, 效果较为显著, 将这两种治疗模式联合使用治疗颈椎病患者, 可以进一步加快患者各项不适症状的恢复, 使患者尽快康复。
综上所述, 对颈椎病患者实施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治疗后的颈椎疼痛程度, 改善颈椎功能, 提升治疗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