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火灸对剖宫产术后切口恢复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3-12-27李燕
李燕
作者单位:341100 赣县区妇幼保健院
随着临床技术的不断进步下, 剖宫产手术日益成熟, 逐步获得了临床的认可[1]。而对剖宫产术后切口的恢复, 因切口对乳汁分泌及产妇正常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因此术后切口的恢复成为临床干预的重要指标[2]。由于机械性创伤后产妇极易发生腹部胀气现象,对于切口的恢复也会产生影响[3]。西医临床对于切口的恢复并无理想的干预手段, 仅依靠换药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4]。而传统中医对于切口的恢复, 在常规换药基础上实施雷火灸进行干预。雷火灸为传统艾灸的“升级”版, 是在艾绒的基础上增加中药成分, 且艾柱直径相对更长, 对于切口的恢复有着显著的效果[5]。本研究将本院近期剖宫产术后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在其切口恢复中实施雷火灸进行干预获得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20 年1 月~2022 年12 月60 例剖宫产术后产妇作为观察对象, 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30 例。对照组年龄22.0~37.0 岁, 平均年龄(27.86±3.96)岁;孕周37.0~41+2周, 平均孕周(39.01±1.87)周;体重57.52~78.92 kg,平均体重(69.41±4.34)kg。研究组年龄21.0~36.0 岁,平均年龄(28.15±3.04)岁;孕周37.0~41+4周, 平均孕周(38.96±2.16)周;体重54.86~80.53 kg, 平均体重(70.38±4.56)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6]:①孕周>37 周;②剖宫产手术产妇;③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7]:①临床资料不完整;②腹部相关疾病;③其他产后疾病;④既往胃肠道疾病。
1.3 方法 对照组产妇切口接受常规换药, 并隔日换无菌纱布, 换药前观察切口情况。对于有感染情况的产妇, 给予0.5%碘伏溶液清洗切口, 拆除缝线, 清除脓液及坏死组织后再给予常规换药。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雷火灸, 将雷火灸点燃后固定于产妇切口上方20 cm 左右, 以产妇自觉温热度适宜为准, 悬灸20 min, 1 次/d。两组均治疗1 个疗程(7 d)。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切口疼痛评分、红肿评分、分泌物评分及切口甲级愈合率、腹胀发生率、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①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切口疼痛评分, 分值0~10 分, 分数越高代表疼痛感越强[8]。②红肿评分及分泌物评分以五级评分法进行判定, 分值0~4 分, 分数越高代表切口处红肿程度及分泌物脓性程度与量越高。③对产妇进行随访, 在术后14 d 时切口愈合优良, 无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为切口甲级愈合[9]。④切口并发症主要包括感染、脂肪液化、裂开。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干预前后切口疼痛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疼痛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5、7 d, 两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 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干预前后切口疼痛评分比较
表1 两组产妇干预前后切口疼痛评分比较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3 d 干预后5 d 干预后7 d t/P干预前与干预后3 d 比较 t/P干预前与干预后5 d 比较 t/P干预前与干预后7 d 比较研究组 30 5.43±1.35 3.95±0.52ab 2.31±0.41ab 0.72±0.27ab 5.603/0.000 12.112/0.000 18.738/0.000对照组 30 5.48±1.46 4.43±0.37a 2.95±0.56a 1.46±0.25a 3.818/0.000 8.862/0.000 14.865/0.000 t 0.1384.1205.05111.015 P 0.8910.0000.0000.000
2.2 两组产妇干预前后切口红肿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红肿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5、7 d, 两组红肿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 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干预前后切口红肿评分比较
表2 两组产妇干预前后切口红肿评分比较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3 d 干预后5 d 干预后7 d t/P干预前与干预后3 d 比较 t/P干预前与干预后5 d 比较 t/P干预前与干预后7 d 比较研究组 30 3.17±0.46 2.48±0.22ab 1.47±0.41ab 0.49±0.08ab 7.412/0.000 15.111/0.000 31.439/0.000对照组 30 3.23±0.32 2.93±0.27a 2.05±0.46a 0.75±0.17a 3.925/0.000 11.534/0.000 37.487/0.000 t 0.586 7.077 5.155 7.580 P 0.560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产妇干预前后切口分泌物评分比较 干预前, 两组分泌物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5、7 d, 两组分泌物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 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干预前后切口分泌物评分比较
表3 两组产妇干预前后切口分泌物评分比较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3 d 干预后5 d 干预后7 d t/P干预前与干预后3 d 比较 t/P干预前与干预后5 d 比较 t/P干预前与干预后7 d 比较研究组 30 3.17±0.46 2.25±0.42ab 1.37±0.41ab 0.54±0.18ab 8.090/0.000 16.000/0.000 29.162/0.000对照组 30 3.13±0.32 2.83±0.57a 2.25±0.56a 0.83±0.22a 2.514/0.015 7.473/0.000 32.441/0.000 t 0.391 4.487 6.945 5.588 P 0.697 0.000 0.000 0.000
2.4 两组产妇切口甲级愈合率、腹胀发生率及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 腹胀发生率及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产妇切口甲级愈合率、腹胀发生率及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剖宫产术后切口恢复一直是临床产科相对较为重视的问题, 切口恢复时间缩短可对产妇住院时间、泌乳时间均有显著影响。常规换药处置对于切口的恢复影响并不明显[10]。传统中医学中有多种干预手段对于切口恢复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艾灸为传统的干预手段, 多项研究明确指出[11,12], 其对于术后切口的恢复具有理想的促进效果。而雷火灸为艾灸的“升级”干预手段, 从体积上, 雷火灸约为一般的清艾条的2 倍大小, 因此其燃烧温度可达220~240℃左右, 可以产生更强辐射能谱, 对于灸疗的面积也更大[13]。从成分上分析, 雷火灸与一般的艾条成分不同, 除了比例较大的艾绒成分外, 还由党参、红花、干姜、沉香、木香、乳香、穿山甲等益气温阳、行气化瘀通络的药物按照一定比例组成, 对于调和气血、益气温阳、祛瘀化湿、通络止痛的作用相对于单一的艾条药力更大。另外雷火灸燃烧的高温辐射从组织感受器分子结构激活大分子, 改变膜通透性, 导致生物电变化, 使脑内内啡肽及 5-羟色胺含量改变, 提高痛阈, 故有减轻切口疼痛的效果。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由于雷火灸产生的相关作用, 可以使产妇心情产生愉悦感, 也有利于切口的康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前, 两组疼痛评分、红肿评分及分泌物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5、7 d, 两组疼痛评分、红肿评分及分泌物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 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切口甲级愈合率100.00%高于对照组的80.00%, 腹胀发生率0 及切口并发症发生率0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33%、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对剖宫产术后产妇以雷火灸以切口进行干预, 可显著缓解切口疼痛, 减轻红肿严重程度, 减少切口分泌物, 降低腹胀发生率及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提升切口的甲级愈合率, 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