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化学学科德育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3-12-27荣淑霞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物质化学德育

◎ 荣淑霞

“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2020 修订版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要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化学学科德育是指化学教师发掘化学课程内容中的德育资源,将相关的德育内容融入化学教学中,在学生学习和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等活动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开展适合化学学习过程中进行的教育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发展道德认知、树立道德意识、增强道德情感、提升道德能力。可以说,在化学学科教学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化学学科德育的实施效果。[2]

一、学科德育大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王云生认为,在课程教学中,改变知识本位的教学观,依据课程标准设计、规划以学科大概念为统领的有一定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的教学大单元,优化教学形式,开展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学科基本观念,是贯彻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这一要求的有效途径。[3]

笔者基于高中化学“物质由微粒构成”这一学科核心观念(大概念)的统领,将“物质的分类”“物质的量及衍生概念”等学科内容结合项目化学习活动“如何测定气体摩尔体积”,进行学科德育大单元教学设计探索;在研读《2020 修订版课标》及沪科版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基础上,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和学科德育核心要求,梳理出学科德育大单元表现性目标;充分挖掘大概念统领下的大单元德育素材,整合德育资源,优化出能够促使学生从碎片化的德育认知转化为层级上升的、结构化认知模式的德育策略,并通过实施多元评价路径提升学科德育落实效果(见图1)。

图1 学科德育大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二、学科德育大单元教学设计实践

(一)明晰学科德育大单元表现性目标

2017 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围绕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明确了高中学段的德育目标。[4]《上海市中学化学学科德育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学化学课程在德育层面的学科定位和育人价值观以及学科德育核心要求,引导学生主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与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与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引导学生增强热爱劳动、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促进生命和谐发展的意识;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5]

沪科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第一册中“物质的分类”“物质的量”教学主题内容和项目化学习“如何测定气体摩尔体积”均蕴含着“物质由微粒构成”“宏观与微观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在此核心概念的统领下,笔者通过分析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内容下的活动与资源的德育价值,探寻德育核心要求在单元层面的具体表现,并围绕教学主题中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及学科德育核心要求,梳理出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德育大单元表现性目标(见表1)。

(二)建构学科德育大单元教学思维结构

《2020 修订版课标》明确指出:化学教学内容的组织,应有利于促进学生从化学学科知识向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化,而内容的结构化则是实现这种转化的关键。基于“物质由微粒构成”这一核心观念的建构,笔者尝试以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融合学科德育单元表现性目标达成的大单元结构化教学设计(见图2),旨在帮助学生建构和形成化学学科核心观念的同时,逐步达成大单元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和学科德育核心目标要求。

图2 融合学科德育的大单元结构化教学设计

(三)整合大单元资源,优化学科德育实施策略

《2020修订版课标》在“学习活动建议”“情境素材建议”中提供了众多的真实情境素材。新教材中的“资料库”“想一想”“拓展视野”“实验探究”“链接学科”“化学史话”等栏目,也都可以作为创设德育情境,营造德育氛围的载体。依照大单元教学内容序列,笔者梳理出新课标及沪科版新教材中可应用于大单元德育目标达成的德育素材(见表2)。

在精心挖掘德育素材之后,通过整合德育资源,系统设计以学科知识发展历程为主线,凸显学科德育内容的教学过程。这里以大单元教学序列中的“物质的分类”作为学科德育教学实践案例,并从德育功能分析和教学思维结构两个方面呈现德育资源的整合以及德育策略的优化。

(1)德育功能分析

本节课以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引导学生从“宏观辨识到微观阐释认识物质的分类”再到“宏微结合探究物质的性质”。在对物质的分类认识层级逐级上升的同时,渗透科学的分类观,养成辩证看待物质及其变化的习惯;学会运用宏观与微观结合,归纳与演绎融合等科学方法开展学习与研究。在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时,注重有效合作,增强团体意识;养成独立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教学思维结构(见图3)

图3 教学思维结构

(四)开展多元化评价,提升学科德育实效

《2020 修订版课标》指出教师应树立“素养为本”的化学学习评价观,强调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倡导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德育养成的复杂性、情感性、长期性和反复性等特征使得德育目标的落实程度较难测评,需要基于多元化评价体系才能以“润物细无声”之式达成学科德育核心目标的有效落实。[6]在实施学科德育单元评价过程中,以学生、同伴、家长等作为多元评价主体,教师作为评价的指引者,以突出过程性、多元化、精确化评价原则设立本单元德育教学评价体系(见图4),提升学科德育目标落实的有效性。

图4 本单元德育教学评价体系

例如,在“物质的分类”课程内容学习之后,教师可布置如下单元长周期作业。

长周期作业需要综合运用资料查询、实验探究、调查研究、数据分析跨学科知识等;需要同伴间合作互助,需要调用高阶思维。因此,采用此类单元长作业进行学科德育评价,既拓宽了学科德育平台,同时也使得德育评价内涵更加丰富、多元。此外,长作业的开放性着眼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广泛联系和应用,其真实感能给学生以持久的兴趣支持。长周期作业的评价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家长此时也应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进来。

针对项目化学习“如何测定气体摩尔体积”的德育目标达成情况,教师可以设计评价量表,细化评价标准。依托整个学习项目,对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安全意识、科学态度、探究意识依照评价量表(见表3)进行评定,评价标准与项目化学习活动内容紧密结合,力求突出过程性、可操作性,能够有效区分出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品格。

表3 “如何测定气体摩尔体积”项目化学习活动评价量表

三、结语

“学科德育要成为德育的主渠道、学科教师要成为德育的主体”。[4]根据化学学科德育的特征,设计并实施具有学科优势的教学活动,开发有效的德育途径,是我们每一位一线化学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在深刻领会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对学科教学中能够融合的德育目标进行整体规划,通过结构化的教学设计,循序渐进地推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真正实现学科的育人功能。鉴于德育目标达成的难测评性,德育过程的长期性和渐进性,使得学科德育的整体教学设计特别是教学评价都存在较大困难,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改进。

猜你喜欢

物质化学德育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