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改编电影在叙事学课堂上的应用

2023-12-26郭萌

校园英语·中旬 2023年3期

摘 要:叙事学课堂一直很排斥文学改编电影,因为改编作品改变了原作的叙事结构,使原作中各种叙事元素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然而笔者在叙事学实际课堂教学中发现,如果文学改编电影运用得当,可以对叙事学一些术语的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改编电影与原作的对比不但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相对抽象的术语内涵,而且也能充分展示由于体裁的变化而造成的不同体系叙事元素呈现出的综合效果的差异性,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叙事作品中不同叙事元素的内涵及其对整个作品的影响。

关键词:文学改编电影;叙事学教学;课堂辅助手段

作者简介:郭萌(1975.03-),女,内蒙古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叙事学、现当代英美文学。

叙事学是文学专业研究生普遍开设的课程,由于叙事学理论较为抽象,课堂上通常需要大量的文本细读和分析,才能够让学生初步掌握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文本一般以经典文学作品为主,文学改编电影在叙事学课堂上一直被排斥,因为大多数文学电影对原著要进行大幅度删减,许多文学电影为了迎合观众和商业化需要,对原著的情节和人物进行粗暴地改编,从而破坏了原著各种叙事元素的和谐关系,成为没有叙事研究价值的作品,所以叙事学研究对文学改编电影往往抱有成见。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改编电影因为经过再创作和叙事媒介的变化,成为具有相对独立叙事结构和特点的新作品,不能将其与原著混为一谈。另外一些改编电影成功地搭建了适合银幕的叙事框架,使作品焕发出新魅力。如美国导演麦克·尼古拉斯, 改编拍摄了乔瑟夫·海勒的同名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编剧及导演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借用小说中的人物,变换故事的时空背景,令观众在时空的巨大反差中体味了电影艺术的迷人魅力。这样的改编作品与原著一样,具有很高的研究和讨论价值。有缺陷的改编可以作为叙事文学教学的重要辅助,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一些非常抽象的叙事学核心问题和概念;而高质量的改编作品可以直观呈现不同媒介叙事作品的特点,拓展学生对叙事媒介、叙事的本质和叙事作品主题的认识和理解。本文以笔者在叙事学课堂上经常使用的《傲慢与偏见》为例。原著第一章内容非常适合用来诠釋全知视角、叙事距离、作家态度等较为抽象的问题,但学生对视角、作家态度等基本概念掌握不佳。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选取了2005年由乔·怀特执导的好莱坞版和1995年由西蒙·兰顿导演BBC出品的六集短剧版本在课堂上进行对比研究。对比改编素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还可以清晰地呈现出叙事作品的结构、叙事者和视角的不同以及展现出视听叙事材料的独特之处。

一、叙事者和视角

在叙事者和视角问题上,学生较难区分叙事者和视角、作家叙事和第三人称修辞叙事这几个核心概念。针对这两个问题,对比分析原著与改编影视作品就显现出强大而直观的诠释能力。首先,叙事作品在视角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可以直接通过镜头画面展示视角和叙事者身份,不需要进一步进行抽象想象。第二,然而也恰因为视觉媒介的特点,作家叙事中的人物心理活动、站在故事外对人物和事件的总结评价功能则很难实现。虽然有些电影使用旁白来弥补,但是过多的旁白往往效果不佳,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在这个方面,文字叙事的优势就凸显出来。《傲慢与偏见》原著是作家视角,一开始作家站在故事之外,对故事的时代背景、价值观进行总结评价,并在第一章对班内特夫妇对话直接引语结束之后,作家又跳出故事,对故事中对话的两个人物进行评价。在好莱坞版中,影片开始的镜头是跟随女主人公才能看到的画面。在BBC版中,影片保留了作家全知全能视角的一些特点,画面不局限于女主人公的眼光,既有全景也又近景,然而缺少原著中作家对人物和时代背景的评价。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好莱坞版只局限于影片中的一个人物视角,是明显的有限视角。而无论是原著还是BBC版本,都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眼光,既有庄园全景,也有女主人公无法看到的细节。对比之下,有限视角和全知的作家视角的区别直观可见。针对上文提出的第二个问题,除了课堂讨论之外,教师可以进一步布置转换人物视角的课后作业,让学生模仿好莱坞版女主人公的有限视角,转换成班内特家庭中的小女儿视角拍摄短视频;或者按照好莱坞版女主人公有限视角进行第一章原文改写。这两个练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相同视角下,不同身份、性格的叙事者带来的叙事差异,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原著作家叙述中视觉媒介没有展示出的部分,而这个部分恰是作家叙事和修辞叙事的根本不同所在。

二、叙事结构

叙事故事、情节和话语是叙事结构研究中的基本概念,也是授课的重点之一。在课堂上,单纯的概念讲解过于抽象,因为在日常表述中,故事和情节混用已经深入人心。在本质上,叙事作品的结构不是单层的,而是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体,故事与读者看到的情节有本质区别和联系。我国叙事学家胡亚敏提出叙事是“一个具有一定转换规律的稳定结构”,独立于它所运用的媒介和技巧。作家用什么风格的语言讲述故事、人物和背景的外在信息等,虽然是构成情节的必要元素,不能够影响内在的故事结构。这就使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改编成电影还是舞台剧,无论由谁来扮演剧中人物,读者或者观众依然能够辨识出作品的来源。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改编和原著,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具有相同故事不同情节的作品面貌,这是单一作品无法做到的。并且可以通过提出一些思辨性问题,如“改编和原著是否为同一部作品”“改编故事和原著的异同是什么”等构建理解语境,加深学生对叙事故事结构稳定性和转换性的理解。在原著和两个版本的改编中,作品都完成了听说消息、提出要求、发生争执、做出让步、要求达成这几个基本故事序列。但是改编作品中都以女儿听到并参与到父母关于拜访有钱单身汉的对话中开始,整体呈现出其乐融融的家庭关系,而原著则刻意塑造了更为疏离的氛围,女儿缺席父母的对话,父亲的冷漠嘲弄和母亲的焦虑愚钝构成了原著故事中第一场不和谐画面,突出了“男财女貌”婚姻的可悲,为后来女主人公寻求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做出很好的铺垫。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在列出几个版本故事呈现的异同,不但可以辨明故事基本结构,也能更直观的发掘情节话语包含的要素。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改编是否能够达到原著的主题效果”“改编作品呈现的主题和原著有何不同”等问题,让学生思考和体会原著中这个片段对整个故事情节的主题意义,挖掘作品深层次的叙事技巧和作者在塑造人物时游刃有余的语言魅力。

三、敘事空间

作为一种灵活的阐释工具,叙事学理论可以用来分析各种媒介的叙事作品,但是首先需要掌握不同媒介的叙事作品的叙事语汇。由于每种媒介的叙事语汇自成体系,一些元素往往被观众或读者想当然地忽略掉,所以对比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影视叙事缺乏文字叙事使用形容词和叙事语气对故事世界进行描述和评价的能力,但是影视叙事的蒙太奇、剪辑、背景音乐等方式也进一步拓展了叙事要素的内涵。好的文学改编影视作品能够充分利用这种优势,为观众呈现出超越想象的审美体验。因此,选取合适的影视作品在叙事学课堂进行分析也是十分必要的。经过长时间课堂对比教学,笔者发现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在呈现叙事空间方面的区别尤为突出。

首先,影视作品的叙事空间更为直观、细节丰富,而文字叙事作品的空间往往更为含混,不能全部而是有选择的展现空间的某个具体元素。在《傲慢与偏见》原著第一章中,作者并未对故事发生的物理空间场景进行阐述,而是对社会空间中的价值观规则进行了介绍和评价,所以故事的物理空间是含混不清的。而影视作品呈现场景时,故事世界的所有要素都必须出现在场景画面中,否则观众就会认为在叙述中不存在。并且影视作品的观众超越了国界和时代,使原本不言而喻的东西变得十分陌生。所以在场景呈现中,导演往往会根据社会历史特点,结合当时的审美进行改造。这种处理比原著的文字叙事更容易让观众产生角色代入感。在两个版本的改编作品中,影片均以原著未直接提到的乡间风光开头,直观地向观众呈现出故事世界的物理环境背景。另外,BBC版房屋内外环境更优雅整洁,而好莱坞版通过展示门口池塘里的鸭子、屋外晾晒的被单等,构成更乡村田园化的环境画面。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两种不同的环境如何影响观众对于女主人公家庭社会地位的定位,并通过让学生列出影片细节与想象不同的部分来强调文字与视觉叙事的效果差异,并提醒学生注意原著中作家对社会空间的直接评介在影片中的缺失。

其次,从上文中可以发现改编影视作品的导演在场景和人物呈现时,需要补足原著中模糊的物理空间细节,加入个人对于故事世界的想象。然而这种想象未必能够真实的再现原故事世界的特征。除了导演和编剧对原著理解的偏差之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改编作品所面对的观众,与原著的“作家的读者”已经有了巨大的不同,因此改编也可以直观地反映出作者、作品到读者三者之间动态交流的过程。修辞学派叙事学家费伦(James Phelan)提出“叙事过程是一个有回馈的交流环,包括作家代理、文本现象和读者反映” 。作家和文本相互关系显而易见,而读者反映对文本,乃至作家的影响很难在单一作品中向学生解释完善。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改编作品,这种影响的闭环则能更清晰地展示出来。在对比1995年BBC版本和2004年好莱坞版本的改编中,可以直观看到人物服装风格的不同。BBC版女主人公戴着传统的软帽,服装有更多的花边装饰,而好莱坞版女主人公的服装更朴素简洁,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在原著第一章中作者并未描写人物服装,衣着的呈现纯粹是影视作品的必要元素,所以导演会更加倾向于在历史真实和现代审美之间找到平衡。很明显无论是改编作品还是原著,作者和导演在创作作品时会考虑到当时读者的反映,从而影响到作品的叙事细节。教师除了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对比,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叙事动态交流环的理解之外,还应提醒和鼓励学生寻找其他版本的改编,来进一步引证和发掘影视作品的叙事特征。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文学改编电影不但可以进入课堂,成为叙事文学诠释的重要辅助,还能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文字叙事中略显抽象的概念。同时改编电影是否忠实于原著,是否成功对叙事学课堂影响不大,反而因改编而造成的叙事结构、语法的变化,让原著的各种叙事元素优点得以彰显,促使学生更深入理解原著中各种叙事元素的和谐关系。此外,改编影视作品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叙事作品媒介,在呈现叙事空间环境、表现人物外部特征、通过音乐营造叙事语气等方面具有强大的能力,所以影视叙事作品进入课堂十分必要。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使文字阅读越来越多地被图像阅读所取代,将会有更多的人通过看改编影视作品来学习文学,教师更不应该排斥文学改编电影,而是引导学生在更高的层次挖掘叙事电影和文学的内涵。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工业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叙事学》课程内容体系优化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项目编号:YJG2018016)、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项目“新时代依托外国文学类课程培养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索”(项目编号:NGJGH202109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松林,李洪琴.电影的文学性、文化性与英美文学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21-24.

[3]Herman D, Phelan J, Rabinowitz P J. Narrative Theory, Core Concept and Critical Debates[M]. 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