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光州刺史考
2023-12-26崔春鹏
崔春鹏
光州是北朝时期山东东部重要的沿海州郡,地理范围基本涵盖今天的山东半岛的青岛、烟台及威海地区(图1)。关于光州的得名,《魏书》载,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皇兴四年(470)析青州东部置光州,取治所掖县的光水为名(1)。乾隆年间《掖县志》也提到:“三里河,城南三里,即光水也,州以水名。”(2)北魏时,光州辖有东莱、长广、东牟三郡,并于隋开皇五年(585)改名莱州。
图1 北魏时期光州地图(9)
光州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此地“内屏青、齐,外控辽、碣,藉梯航之便,为震叠之资,足以威行海外”(3),清沈廷芳《重修莱州府城记》认为这里“南北控大海,东西并走通衢”(4),说明光州北渡能扼辽东咽喉,南下可锁江淮门户,近则为青齐的肘腋。而北魏前期,山东半岛的地缘政局独特而又复杂。
“先是,刘彧(刘宋太宗)青州刺史沈文秀、冀州刺史崔道固并遣使内附,既而彧遣招慰,复归于彧……长孙陵等既至青州,沈文秀遣使请降……文秀悔之,遂婴城拒守。”(5)
“乃以(沈)文秀弟征北中兵参军文静为辅国将军,统高密、北海、平昌、长广、东莱五郡军事,从海道救青州。文静至东莱之不其城(今青岛城阳区),为虏(北魏)所断遏,不得进,因保城自守。”(6)
“彭宋地接边疆,势连淮海,威御之术,功在不易……青、光、齐、兖每罹其患。”(7)
“ (北魏孝文帝)时光州于海中得琏(高句丽长寿王)遣诣齐使余奴等,送阙。”(8)
以上代表性史料反映出,北魏时期无论在南北拉锯、焦灼或对峙阶段,还是围绕北魏与高句丽跌宕起伏的关系形势,光州均具有较高的政治、军事地位,也使其成为当时的战略基地,因而统治者在这里设置光州是十分必要的。
之前学界鲜有北朝光州的专题关注,近代吴廷燮的《元魏方镇年表》《东西魏北齐周隋方镇年表》中也未见对于光州刺史的考证。但光州作为民族融合大潮流下北朝在东方地区的重要行政区域,相关研究特别值得重视。因而本文不揣罅漏,基于史籍及墓志资料,主要收录复原光州刺史30余名,并对其进行相关延伸研究,进而深化北朝光州地境内社会面貌等认识。
一、历任光州刺史
依北齐郑述祖《天柱山铭》所载郑道昭任光州刺史的缘由:“永平三年(510),朝议以此州俗关南楚,境号东秦,田单奋武之乡,郦其骋辩之地。民猷鄙薄,风物陵迟,畴谘俾乂,非公勿许。”(10)说明北朝统治者相当重视光州刺史的任命。通过对史料、墓志的梳理与辨析,共复原光州刺史30余名,详见表1,以及根据出身来源、社会地位等差异,认为其主要有4股势力构成,并简举部分人物的任职情况。
表1 北朝时期历任光州刺史
通过表1,北朝光州刺史出身来源的4股力量包括宗室4人;鲜卑集团8人,涉及叔孙、寇、罗、娄、奚、于、宇文、慕容8姓;世家大族7人,涉及崔、郑、李、王4姓;地方望族10人,另外恩幸1人。而基于出身来源不同,并以尔朱荣策划的河阴之变(528)这一重大事件为节点,北朝光州刺史的任用情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孝文、宣武、孝明帝时期,历经58年,计16人。世家大族4人,有崔挺、王琼、郑道昭、李延实。地方望族6人,有张兰、吕豹子、张灵符、高世表与魏鸾、魏彦。鲜卑集团3人,有叔孙璝、寇贵、罗衡。宗室2人,有元赡、元暐,以及恩幸1人。可见,这一阶段光州的行政主要依靠世家大族与地方望族,这与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密不可分。
第二阶段为孝庄帝至北齐后主时期,历经57年,计14人。鲜卑集团上升为5人,有娄叡、奚思业、于叉罗、宇文长、慕容俨。地方望族4人,有杨逸、陈□以及高慎、高腾。世家大族降为3人,有李元忠、李祖勋、郑述祖。宗室2人,有元悝与北齐的高廓。这与河阴之变后鲜卑集团以及地方望族在政治板荡局势中较为活跃密切关联。
值得注意,世家大族之所以能够获得鲜卑统治者的信任而出任地方长官,除了不俗的社会地位外,还跟他们在从政过程中与皇室联姻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表2)。
表2 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光州刺史与皇室联姻关系
(一)宗室
元暐 宣武、孝明帝时期:《魏故南平王墓志铭》载:“(元暐)字仲囧,河南洛阳人,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六世孙也……除使持节、都督光州诸军事、辅国将军、光州刺史,王如故……秦川构乱,巨滑滔天……乃授使持节、假平西将军……以孝昌三年(527)十月廿日薨于长安之公馆,春秋卅八。”(41)其中“秦川构乱”指正光五年(524)莫折念生,起义军首领的关陇起义,元暐当时署理平西将军,据此前推其任光州刺史应在宣武、孝明帝时期为宜。
(二)鲜卑集团
宇文长 孝静帝时期:《齐故瀛州刺史、尚书左仆射宇文公墓志铭》载:“公讳长,字树生,清都成安人,盖自代徙也……天平初,除太仆卿……久之,除使持节都督光州诸军事、光州刺史……天统五年(569)八月三日,薨于范宫里第,春秋九十一。”(42)其中宇文长于东魏初年(天平初)为太仆卿,“久之”出任光州刺史,之后还历任卫尉卿、南青州刺史、东燕州刺史,加之北齐建立时墓主已70岁,因而推测其任光州刺史应在东魏时期为宜。另外,光绪《掖县全志》、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等均载有《光州刺史宇文公碑》(43),该碑位于斧山(西与莱州市粉子山相连)摩崖石壁之上,碑文刻“光州刺史宇文公,抚育边民、恩同赤子……”等38字,说明该宇文公有善政。相印证的是,《宇文公墓志铭》中不乏褒赞宇文长敏于政事的言语,其任太仆卿时“重践棘林,再司桐马;垌野之寄,实曰得人”,任光州刺史时“寄以手书,无劳从事之力;康兹负海,不待别驾之功”,任南青州刺史时“秉鞭之部,去襜为政;邑号宁居,俗歌来晚”,墓志又点评墓主“往膺分竹,出典专城;夜犬罕吠,抱鼓不鸣”,故认为《光州刺史宇文公碑》的宇文公即宇文长。
(三)世家大族
崔挺 孝文帝后期:《魏书·崔挺传》载:“博陵安平人也……高祖以挺女为嫔……太和十八年(494年)……除昭武将军、光州刺史。”(44)崔挺出自五姓七望的博陵崔氏。
(四)地方望族
高世表 宣武、孝明帝时期:《魏故平西将军、秦洛二州刺史王使君、郭夫人墓志铭》载“ (王悦)字文欢,略阳陇城人也。弱冠拜黄秩,转强弩将军,寻与御史中尉东海王世荣、光州刺史勃海高世表、冀州别驾清河崔文若等并为侍御。春秋六十一,以正光五年(524)八月五日卒于京师”(45),而结合《魏书·王显传》:“字世荣,阳平乐平人……入除太府卿、御史中尉”(46),《魏书·崔彧传》:“字文若, 清河东武城人……后位冀州别驾,累迁宁远将军。”(47)可知王世荣即王显,崔文若即崔彧,二人均活跃于宣武帝时期,加之墓主王悦去世于孝明帝时,推知出身渤海高氏的高世表任光州刺史应在北魏宣武、孝明帝时期。
二、“南光州”问题
通过梳理资料引发出这样一个迷惑性问题:“南光州”问题。萧梁时在今河南光山县一带设置光州,为区别北朝的光州,习惯将南朝的光州称之为南光州。侯景之乱后,南光州所处的淮南大部分为北齐占领,但北齐、北周在该地区相互拉锯,直到北周武帝宇文邕数次东征,北周方完全控牢南光州,相关记载如《隋书·尔朱敞传》:“武帝(宇文邕)东征,(尔朱敞)上表求从,许之……除南光州刺史。”(48)而南光州因书面上省略“南”字而时常与山东半岛的光州混淆,如《北齐书·綦连猛传》:“武平二年(571)……除光州刺史。已发至牛兰,忽有人告和士开被害日猛亦知情,遂被追止。”(49)其中被《续汉书·郡国志》《水经·滍水注》等多次提到的“牛兰”位于今天豫南鲁山县西北(50),若綦连猛至山东半岛的光州赴任断不绕路经过此地,因而该光州应为南光州。再如《大唐守司刑、太常伯李公墓志铭》:“(李爽)祖亮,周仪同三司,京兆郡大中正,雍州州督,宕渠郡守,司藩大夫,光州刺史。”(51)紧接着墓志评价李亮“西临百濮,奋賨旅于汜水”,应反映其任职宕渠(今达州一带)郡守时的政绩,而“东莅三洲,变群舒于淮浦”中的“群舒”“淮浦”位于江淮一带,反映其任刺史的光州应为南光州;李爽夫人为“魏鸿胪卿、荆州刺史郑贵宾之曾孙,光州刺史郑景山之孙”,其中郑贵宾为前述郑道昭族弟,郑景山所任光州刺史除不能辨别是光州还是南光州外,还可能是封赠。由上可知綦连猛、李亮为南光州刺史,而郑景山由于目前资料限制,为严防混淆暂不将他列入光州刺史名录,期待今后能发现更多相关的金石或考古资料以为其定性。
三、光州刺史的僚佐系统
魏晋以来,关于州刺史僚佐系统的记载,主要见于《晋书·职官志》以及孝文帝时期《后职令》(52)。但需关注,北魏时期州刺史一般带将军号,所领将军号也有严格的品级限制(53)。州刺史对州民政与军政一并管理,具有“一个长官,两套班子”的权力特点,从而形成州军府制度。州佐班子掌民政,包括别驾、治中、主簿及诸从事等辅助僚属。军府班子掌军政,包括长史、司马、主簿及诸参军等辅助僚属。而北魏后期,尤其河阴之变后,政治形势的动荡导致州刺史加军号滥授现象严重,刺史所带的一品、二品将军号大幅增加。这种滥授将军号的现象使得北齐、北周对州军府制度实施多方面改革(54),州刺史以将军称号开府的制度基本废除,军号沦为褒奖官员勋阶的散官,这也意味着长史、司马等具有军事属性的僚佐已经演进为地方行政官员。我们也将目前资料所及光州刺史下的州军府僚佐系统记载梳理如下,以为研究光州刺史乃至北朝向隋唐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等问题提供材料。
(一)州府系统
别驾
《唐乾封县丞博陵崔君墓志铭》:“曾祖(崔)觖,齐侍御史、光州别驾。”(55)
司马
《北史·凉武昭王传附李捴传》:“齐天保末,为尚书郎,终于光州司马。”(56)
司户
《唐李海墓志铭》:“祖(李)清,齐光州司户,剖析疑滞,庶事明允。”(57)
录事参军
《隋伊阙县户曹卞君墓志铭》:“祖(卞)察,齐光州录事参军。督察若神,纠举疑圣。朝廷不敢犯法,典吏无复奸欺。”(58)
以上除别驾外,如“剖析疑滞,庶事明允”“督察若神,纠举疑圣。朝廷不敢犯法,典吏无复奸欺”等廉政特征均说明北齐时期州刺史下司马、司户、录事参军应转为州佐班子。但此处暂未辨析所任职光州是否为南光州,仅用以说明当时州刺史的僚佐系统。
(二)军府系统
征虏府
《魏书·李顺传附李映传》:“南安王国常侍、光州征虏府主簿。”(59)《魏故襄威将军、大宗正丞元君墓志铭》:“(元斌)又转光州征虏录事参军。”(60)说明李映、元斌都曾为光州征虏府僚佐,相辅证的是,孝明帝时封凭任光州刺史时曾领征虏将军号(表1)。
平东府
《魏书·韦阆传附韦嵩遵传》:“后除光州平东府长史。”(61)相辅证的是,孝庄帝时杨逸任光州刺史时曾领平东将军号(表1)。
长史
《北齐书·崔暹传》:“(高)慎后临光州,启暹为长史。”(62)而高慎“太昌初,迁光州刺史,加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63),此处的长史应为高慎光州骠骑府(表1)的军府长史,在这里是常见的省略军府名的书写方式。
四、光州刺史的职掌系统
通过辨析资料,发现光州刺史的职掌涉及到教化与治安、救灾与经济、司法与监察、镇戍与海防等诸多方面:
(一)施行教化,维持社会秩序
教化功能为光州刺史的重要职掌,如郑道昭“民猷鄙薄,风物陵迟,畴谘俾乂,非公勿许”(64),元暐“王去兹苛政,黜彼乱群,曾未期年,风移俗化”(65)。
(二)赈济救灾,发展社会经济
救灾济贫也是光州刺史的重要职掌,如李元忠“时州境灾俭,人皆菜色,元忠表求赈贷,俟秋征收。被报,听用万石。元忠以为万石给人,计一家不过升斗而已,徒有虚名,不救其弊,遂出十五万石以赈之。事讫表陈,朝廷嘉而不责”(66);而崔挺任光州刺史时,“先是,州内少铁,器用皆求之他境,挺表复铁官,公私有赖”(67),可知发展地方经济也是光州刺史的职掌之一。
(三)审理案件,督察属吏
《北史·王宪传附王昕传》:“出为光州长史,故免河阴之难。迁东莱太守……在东莱时,获杀其同行侣者,诘之未服。昕谓曰:‘彼物故不归,卿无恙而反,何以自明?’”(68)《隋卞君墓志铭》载卞察任北齐光州录事参军时,“督察若神,纠举疑圣。朝廷不敢犯法,典吏无复奸欺”(69),以上反映了光州刺史下的僚佐系统协助审判、监察等事务。
(四)镇戍地方,稳固海防
遇有本州境内的小规模叛乱,刺史还可以带兵作战,如《魏书·高祖纪上》:“延兴二年(472年)秋七月,光州民孙晏等聚党千余人叛通刘昱(刘宋后废帝),刺史叔孙璝讨平之。”(70)光州又是北朝的重要军港,尤其提防“越境外交”的南朝与高句丽,如《北史·高句丽传》:“(高祖)时光州于海中得琏(高句丽长寿王)遣诣齐使余奴等,送阙”(71),以及“正光初,光州又于海中执得梁所授安(高句丽安藏王)宁东将军衣冠剑珮,及使人江法盛等,送京师”。
五、研究展望
史料与田野材料的缺陷或不平衡性,势必会影响光州刺史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光州刺史治所的位置布局问题,北齐《王憐妻赵氏墓志》提及:“夫人年七十,薨于光州子城内。”(72)日本圆仁和尚来到唐朝莱州时发现“莱州州城东西一里、南北二里有余,外廊纵横各应三里,城内人宅屋舍盛全”(73),说明光州城以及脱胎于光州城的唐代莱州城均存在内外城;乾隆年间《掖县志》:“(光州城)县南门外迤西,魏皇兴四年(470)置,南址蚀于掖水,东址遗数十丈,为居民铲削殆尽,西址、北址犹存”,“掖城南址,魏光州之北郭,北枕唐曲台”(74),描述了距今200年前光州城遗迹的地理信息。而由此几段记载来确定该城址的具体位置与功能布局,未来还需从多学科视角出发,尤其是结合田野考古做更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