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批评视野下白族作家赵敏的散文创作

2023-12-26龚诗瑶

今古文创 2023年47期
关键词:赵敏生态批评白族

【摘要】少数民族作家对于生态的书写多源于其与自然家园环境水乳交融中产生的生态意识,而生态意识多根植于他们的思想之中,从而显露于他们的笔端。在生态批评的视野下,白族作家赵敏在其创作中,表达了他对自然原乡的怀念,在多重文化冲突中的选择,以及对理想的生态和谐家园的建构与思考,他关注人与自然,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为人们构筑一个美好圆满的诗意栖居家园。

【关键词】白族;作家文学;赵敏;生态批评;生态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7-006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7.019

赵敏,当代白族作家,20世纪60年代出生于滇西丛山腹地一个叫菁干坪的小山村,其创作多以散文为主,著有《流年》作品集。赵敏成长于一个自然淳朴的山村,那里自然和谐的山水草木、鸟兽虫鱼都让生态意识深深扎根于他的思想之中。他创作的笔触在故乡与他乡之间徘徊,在面临现代文化的冲击之时回望乡土,在自己的笔下构建起了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

一、赵敏创作中的自然故土

赵敏从较为偏僻的丛山腹地转到交通便利的城市生活,在背井离乡的生存状态之下,面对现代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差异,故土的山水自然和浓浓的乡愁之情就成了他这位在外“游子”的精神支柱。“海德格尔曾说过:‘一切诗人都是还乡的。’在文学世界中,还乡作为一种人生境界的意象,包含着的是对某种文化价值的怀念与追寻,具有超越时代与历史的共同性。古往今來,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们都以各种方式来表达他们离开家园的痛苦及还乡的渴望。” ①赵敏将他的笔触放在他乡与故乡之间徘徊,在都市的大背景下叙写少年时期的故土生活,在笔下构写乌托邦式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家园,通过对原乡自然故土的书写来回归诗意的精神家园。

在作家赵敏的散文中,在故土中生长的自然都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力,自然的生命活力是其散文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白族是一个具有三千多年农耕文明历史的民族,农耕文明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在农业生产这一领域,对自然的敬畏与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就更为重要。在早期农业生产力落后的时代,人们崇拜自然,为了获取自然的某种特质去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所以人们会不定时举办各种活动来祭祀或者祭拜自然,以祈祷来年的丰收与平安。并且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白族几千年都居于洱海周围,因此又称自己为“喝洱海水成长起来的民族”。在农业生产还未成熟之前,渔业经济作为一种更原始的生产形态,是白族当时最重要的经济支撑。白族人民在长期特殊的地理条件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下,更加懂得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在传统文化中的“敬畏自然”思想观念和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现实基础上形成了白族独特的生态文化。不仅故乡的和谐自然乡土成了作家赵敏的创作源泉,这样独特的生态文化思想也已经有意无意地渗入了作家赵敏的创作之中,在他的笔下山野丛林里自然是具有其独特的生机与活力的,因此相比较之下他更能感受到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对人际关系以及对人自身的异化。

赵敏在其散文《狗·童年·山》中,提及自己童年与动物相处的和谐感受,以此来展现在当下现代工业化的发展背景中,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离,人类驱逐动物来扩张自己领地的糟糕现状。“日益扩张却愈显逼仄的城市生活,常让我想念童年时代故乡那葱绿的群山” ②,他在现代都市生活的挤压下,常常回想到童年时期无拘无束生活在绿色群山之中那与自然交融的生存状态,对童年的乡村生活更加依恋,对和谐的故土更为怀念。

在《家有青竹林》中,书写了“敬畏自然”“万物有灵”的生态伦理观,赵敏的母亲将青竹林作为他们家的守护神,将竹子作为祖先的化身,使他们一家天生对以青竹林为代表的大自然有着无比的亲近感。青竹林是祖先化身成为守护神说法展现了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的融合,自然被赋予神性,具有神性的品格,自然与人类的精神灵魂统一在一起。

在《燕子》里,他也提到了人与燕子的和谐共处,以燕子暗示自己所处的情形,通过燕子来将自己的乡愁引出。他认为现代都市中的层层高楼将自然拒之门外,唯有回到与自然共处的院落之中,才能疗愈自己在都市中的受伤心灵,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的生态伦理观是民族长期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下形成的,在这种生态伦理观下成长起来的作家与自然山水之间天然有着紧密的情感与联系。作家赵敏即使生活在城市之中,也依旧会回望乡土,笔下也会带着那特定的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烙印,无论是书写美好的自然山水还是和谐的乡土人情,都是作家在和谐自然之中生活过的痕迹。独特的成长与生活经历,使作家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庇佑着他们的生命、陪伴着他们成长,但在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下,自然故土的失落与坚守,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张,现代工业文明弊病在此显露无遗。

赵敏出生于滇西大理云龙地区,从小就生活在和谐美丽的自然风光中,在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中成长,白族的美丽自然故土与民风民俗都对其创作有着或隐或显的影响。在《护秋》中提及了白族的“护秋”活动,这是白族由来已久的习俗,到了秋意传遍山乡之时,青壮年们就要开始准备农忙,天天待在田间地头,与庄稼待在一起,宛如是庄稼的守护神。在《山韵》中书写了白族的人生仪礼,展现了白族独特的丧葬仪式,人们都凭借着哀悼故去亲人的机会,聚在一起畅快哭诉自己的心中积郁,男人们在灵柩边喝着苞谷酒席地而坐,为故去的亲人通宵唱诵挽歌,女人们就在一旁长歌当哭,最后大家一同收拾整理好墓穴后,有说有笑地回归日常的生活之中。这都表达了泰然的人际和谐,生死自然的思想。

赵敏成长在于青山绿水之间,对自然有着熟悉的亲近感。但生活在城市之后,城市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日益恶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漠,都市文明病总是层出不穷,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生活越久,赵敏越加怀念在自然故土的生活。正如在《故乡与他乡》中,“在离开故乡越来越远的时候,故乡反而跟自己靠得更近了。故乡是每个人生命开始的地方,又是每个人最后的精神归宿,从离别故乡到回到故乡中间那段历程就是我们所谓的人生……那里有母亲生我们时留下的血迹,那是一方将母亲子宫里深沉的温暖和恐怖和我们看到大人世间最初的那一线生机和烦嚣混合在一起,让我们每个人第一次惊疑的神秘之地……我的俗世之肉身总在追随着都市的繁华与喧嚣,已经彻底地变成了都市生活的奴隶。在梦里,我却常常回到故乡,流连于故乡那葱郁的山林和明澈爽神的溪泉之间” ③,他认真剖析了故乡之于他的意义,他将自己的身体留在都市,自己的心却依旧属于故乡,属于那田园牧歌式的心灵栖居之地。他将故乡视作寄放自己灵魂的乡土自然的神龛,以和谐的自然故土给予了自己与他人回归自然、寻求本质的理想探求途径,从自然家园中汲取生活的诗意与力量,在对自然故土的创作中实现了精神上的还乡之旅。

二、多层冲突下的选择

随着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工业文明进程不断加快,人类控制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欲望逐渐膨胀,各种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也日渐显露。赵敏见证了工业化社会的汹涌而至,直面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给自然、社会与人自身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故乡与他乡的徘徊中,作家疲倦于都市文明对人的异化,将自己的精神寄托在乌托邦式的故乡之中,在故乡的记忆里寻找自然、寻找理想的生命存在形态。作家赵敏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表达了对人的行为的质疑,对工业文明和技术文明的批判,以及对城市文明对人性的压抑与异化的反思。

首先,在《最后的兰花草》中,作家赵敏写到由于兰花的利益价值被人们发现,人们开始疯狂摘取兰花草,直至就连他家乡的兰谷都再无半株兰花草。但人们又不认真对待兰花草,只是将它作为家中摆设,直至以它的枯死作为结局。在《洗兰》中也是,他提及人们直接将植物与金钱挂钩,“洗兰”成为“洗钱”的代名词,自然不再是生态圈的一部分,而是人们获取利益的一个工具与手段。不止一次在创作中提及人类为了获取利益而毁灭自然的行为,因为人类的欲望,原有的生态环境被破坏,许许多多的植物都不见踪影。“许多珍稀物种都是有着像兰花一样的命运啊。我相信人类终有明白与大自然和睦共处的一天,可我还是担心人们全都明白过来时就已经太晚了” ④,许多人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丝毫不顾生态环境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精神也因此发生了异化,赵敏在创作中始终有着一份对人的行为的质疑。

其次,作家赵敏在《山野有灵》中就提到,儿时在山野中听见了许多有关山林的谶言,因此他们那地那时的人大多都对大山和自然有一种敬畏之情,但当他将时间线推到现今时发现,如今山乡的后代都已不再相信那份传说,对山林肆意砍伐。他在其中表达了前辈们朴素的自然观,“他们是用山野禁忌和神秘谶语传达了一种自古而然的人与自然相依相偎的观念” ⑤。他通过前后人观念与行为的对比,批判现代许多人类在技术的大幅提升后,大肆破坏生态的行为,传达了“万物有灵”“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念。他不再将自然置于他者的地位,而是放在与人类同等的生命地位上,展现了他对工业文明与技术文明的批判。

再次,在他的创作中,就连都市中的向日葵都是孤独与失落的,“在宁静的山地里,向日葵的群体怒放是一种放纵和忧伤,但在城市中孤独地绽放的向日葵,更是一种无言的绝望和失落” ⑥,只有在故乡、在山野中的向日葵的色彩是生命飘动的色彩(《山地向日葵》)。

在《永远的美食 怀乡的胃》中,他采用倒叙的手法,将时间倒叙在了童年时期,以童年的快乐美食体验来反衬现今现代都市的人情冷漠。在现代都市的反差中,他注意到了现代都市对于人精神上的消磨,所以回眸向自己的记忆中的自然故乡望去,在传统自然的农业乡村生活中重新找回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是他对现代城市文明的批判,他认为都市文明不仅对自然,而且对人都有着冷漠之感,连自然促发人向上的蓬勃生命力的功能都受到抑制,人与自然一同感到压抑。

记忆中的故土在他的笔下,是一片未被现代都市文明所肆扰的和谐理想世界,引领着人们感受自然的和谐生活。他以自然和谐之地作为自己的理想支撑之所,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皈依,表达了他希望人与自然诗意和谐交融的愿景。如在《秀水青山里的城市》里,赵敏就将热闹奢华充满现代性意味的大都市,诸如北京广州这些城市,与水秀山明的大理进行对比,在他的笔下,大理就是一个可以寄托自己精神,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上苍格外地偏爱大理,将构成世间至美景物的要素都毫不吝惜地给予了大理” ⑦。他在反思都市的背景下创作出一篇篇赞颂自然生态的故土家园,他以对理想和谐生态家园的书写来找寻人最初应有的生存本相,为理想家园歌咏一首首赞歌的同时,表达了他所饱含的社会生态理想。

三、创作中建构的生态和谐家园

面对现代化都市的发展,作家赵敏看见了现代社会文明所带来的危机,这个危机不仅涉及自然环境问题,而且还更深层次地涉及文化与人性的危机。自然生态不断因人类追求经济与利益价值而被破坏,人类的天真一面也渐渐被现代工业化文明所消磨,赵敏只有通过创作来为自己创造一块可供诗意栖居的家园,他借助自己记忆中和谐自然的故土来表达自己对生态和谐的追求、以及对生命本意的找寻。赵敏以记忆中的家园为底色,通过构建一个生态和谐的理想家园来抒发自己对人与自然和谐的企望。他笔下的故土家园不只是局限于记忆中丛山腹地的村庄的美丽自然与人性文化的描写,而是将着力点放置在书写所有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诗意和谐的理想家园,在审视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基础上,表达了其对诗意家园的憧憬与渴望以及对美好淳朴人性的赞扬与歌颂,希望人都能自由而诗意地生活在自然之间。

“‘边地’意味着远离城市与现代工业文明,是万千物种保持勃勃生机的原生态沃土,是展示朴野之美和生态和谐的诗意空间。” ⑧在《山韵》中描绘的山地里的白家山寨,“山外是山,林外是林,林中点缀着一座座小山寨。一件件垛木楼隐现在葱绿的树林里” ⑨,就是赵敏所建构的诗意地栖居家园的典型所在,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山林中,人类因被具有勃勃生机的自然所包围而充满了强烈的生命活力。在《仙鶴飞临之地》中,作者描述了大理白族自治州西北部山区的一个叫鹤庆的坝子。鹤庆在白族语里就叫“仙鹤飞临之地”,传闻那里曾经是白鹤栖息的一块宝地,作者将它的生活氛围形容为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赵敏在其创作中通过对原有的自然和谐社会进行回忆,以此来表达其生态和谐的理念。

作家赵敏的创作重点不在于批判都市文明,而是放在了展现自然和谐的生态家园之上,对于工业化都市的描写是为了增强与自然生活的对比,使得人们在文本中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自然和谐的珍贵美好以及来之不易。“以‘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目的的生态文明取代‘征服自然’旗帜下的工业文明是历史的必然。生态文明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关系。讴歌和谐是生态写作者的梦想,揭露和批判不是目的,展现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富有善良、宽容、博爱的人性之美,才是作家创作的终极目的。” ⑩

在《邻家青藤爬过来》中,隔壁家的丝瓜藤爬到了他家,两家因此展开交往与联系,由这个青藤从互不相识到亲如一家。自然搭建了人们沟通的桥梁,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赵敏作为一名云南少数民族作家,长期生活在山川自然的怀抱之中,对自然有着敬畏与爱护之心,在去往都市前一直与自然和谐相处着,因此,他对于周遭的生态环境与人性情感变化的感知也非常敏锐。赵敏的生态意识是在与其民族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共同成长中形成的,已经深深根植于他的思想体系之中,因此赵敏会自觉不自觉地对和谐自然、美好人性进行描绘,在创作中不断表达他对自然故土的原乡怀念,在多重文化冲突中选择回望故乡,建构与思考理想的生态和谐家园的景象,他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关系,歌颂美好淳朴的人情人性,希冀能够从中找寻到被现代都市掩盖的自然本真,为人们提供一个美好圆满的诗意栖居家园。

注释:

①陈丽贞:《乡土自然,可诗意地栖居之所——论沈从文湘西作品的家园意识》,《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1期,第46-49页。

②③④⑤⑥⑦⑨赵敏:《流年》,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第17页,第60页,第47页,第4页,第69页,第21页。

⑧王光东、丁琪:《新世纪以来中国生态小说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第133-152+207页。

⑩王静:《人与自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生态文学创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3页。

参考文献:

[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2]刘栋.中国当代生态散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20.

[3]赵淑琴.大理白族作家赵敏散文的审美境界[J].电影文学,2008,(22):121-122.

作者簡介:

龚诗瑶,昆明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赵敏生态批评白族
Fully relativistic many-body perturbation energies,transition properties,and lifetimes of lithium-like iron Fe XXIV
盐系犬男赵敏皓
赵敏教授简介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nd Oral Interaction
读者的不同思维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自然生态观
白族敬酒歌
56个民族56枝花 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