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接数字经济人才需求的财经专业大学生就业力构成与提升策略

2023-12-26湖北经济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关键词:财经岗位数字化

王 琼(湖北经济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林扬帆(湖北经济学院 会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近年来青年高失业率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 年6 月16 至24 岁城镇青年失业率达到15.4%,其中大学生失业率达到18.2%;2022 年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1000 万人,2023 年进一步上升到1158 万人,2023 年5 月城镇青年失业率攀升至20.8%,促进就业的任务更加繁重。与此同时,中国数字经济正蓬勃发展,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对人才需求也大幅度上升。这种岗位需求和青年高失业率并存的现象,意味着当前社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之间存在矛盾。而数字经济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其岗位需求特征是什么?其给财经专业毕业生带来哪些就业契机?这些财经人才应具备哪些方面的就业力才能满足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优化财经高校的人才培养路径,促进财经专业人才供给与当前数字经济发展适配互促,既提升数字经济发展质量,又较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一、数字经济时代的岗位需求

2022 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的数字经济发展主线。产业数字化是在新一代数字科技支撑和引领下,以数据赋能为主线,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全要素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的过程。其中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重要组成部分[1]。而数字产业化是将数字化知识和信息转化为生产要素,融合信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最终形成数字产业链和产业集群[2]。随着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推进,就业市场的岗位需求也必然发生变化。

(一)数字经济时代的岗位需求类型

基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内涵,我们对“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国内主要招聘平台发布的招聘信息、近两年各省市发布的机关事业单位招考工作方案进行关键词检索、信息抓取和统计分析后发现,与经济数字化转型相关的市场需求岗位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类:第一类是数字技术的研发和运维;第二类是数字管理运营及服务;第三类是数字化研究。

第一类岗位是对数字制造装备、生产线进行设计、安装、调试、管控和应用,以及对数字产品进行设计、编码、测试、维护和服务的工程技术岗位。例如人工智能工程师、先进制造工程师、算法工程师等工作岗位(见表1)。这类岗位集中于企业和一些科研机构,其招聘信息中明确注明要求具有计算机、通讯、电子、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学、机械、自动化等理工科专业背景。从岗位任职要求来看,非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往往很难胜任。

表1 数字经济的岗位需求类型

第二类岗位是运用数字技术及数字化工具进行管理和服务,包括应用数字化工具或数据分析进行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等管理和服务,以及依托数字平台进行销售运营、顾客服务、视觉营销等工作岗位。例如,数字化转型咨询顾问、数字化解决方案规划师、数据分析师、数字化业务设计师、数字化运营师、数字销售专员和金融科技师等。这些岗位主要集中于企业和金融机构,其接受的应聘专业较广,招聘信息中注明的专业包括计算机、大数据、数学、统计、运筹学、管理信息、经济学、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等,财经类专业大部分都囊括在内。这说明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如果达到这些岗位的任职要求,就有机会获得该项工作。

第三类岗位是开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智能化改造、数字化治理等数字经济相关问题研究。包括进行相关行业的数字化调研,承担数字经济相关政策的智库支撑,编写相关单位的数字化发展战略或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等。例如,数字产业规划研究员、产业数字化转型研究员等。这些岗位主要集中于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岗位要求中涉及的专业既包括通信、电子、计算机等理工科专业,也包括金融、经济、管理等财经类专业,但对人才的学历层次要求更高,通常要求硕士以上学历。由此可知,数字经济对财经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于第二、三类岗位。

(二)涵盖财经专业的数字经济岗位需求特征

进一步统计上述岗位需求所处的行业和任职要求后发现,涵盖财经专业人才的数字经济岗位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岗位需求集中于产业数字化转型领域,且涉及的细分行业范围广。根据招聘条目的统计,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基础产业①的岗位需求量最高,但主要需求的是第一类岗位人才。而招聘信息中涵盖财经专业的第二、三类岗位主要集中于产业数字化转型领域,即正待融入信息通信技术的传统产业领域。例如制造②、金融、医药、企业服务、建筑、交通、娱乐、媒体、教育、农业等行业。其中,制造业、金融业是岗位需求比例最高的两大行业③。制造业中又涵盖机械、食品饮料、化工等诸多细分领域,在这些行业的招聘条目中数字化运营、数字销售等岗位出现的频率最高。而长期吸纳财经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金融行业,出现频率高且与以往有明显不同的岗位为数字产品开发、金融科技等。这说明数字人才在这些领域还相对稀缺,也显示出财经专业毕业生在这些领域具有非常大的就业空间。

第二,岗位任职要求兼具“财经+数字”的复合型特征。在第二、三类岗位的任职要求中,除要求具备财经专业知识或专业领域工作经验外,大多还包括诸如“掌握一种及以上数据分析建模工具”“掌握至少一门数据分析语言”“能够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等手段挖掘新的业务机会”“具备收集、统计、分析数据资料并撰写报告的能力”“能够基于数据分析及洞察结果提出合理的运营建议”“具有企业信息化、数字化项目交付经验”“具有数字化转型、信息化规划等项目参与经历”等要求。这说明这些岗位需要的并不是掌握单一财经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而是在掌握财经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运用数字技术或工具发现、分析、评价和改善在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综合性问题或参与企业、金融机构数字化运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契合数字经济岗位需求的财经专业大学生就业力构成

就业力是个体实现初次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就业的能力 (Hillage 等,1998;Fugate 等,2004)[3~4],是一种核心职业技能(Perez 等,2010)[5]。针对大学生群体特征,就业力被细分为多种不同能力。Bennett 等(1999)[6]提出大学生就业力应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工作经验、职场认知和通用技能五项要素。Knight 等(2004)[7]认为就业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学科理解力、专业及通用技能、个性特质和元认知能力四项。美国、欧洲和大洋洲的一些权威教育机构(例如ASTD、DEST 等)认为就业力由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适应能力、影响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业能力等要素构成。还有的研究将实习经历、忍耐力、情商、工作态度等都列入其中(Dacre 等,2007;江岩等,2013)[8~9]。这实际上说明就业力是个体综合能力的体现。那么大学生就业力到底应该由哪些要素构成呢?我们认为关键取决于这些要素(能力或素养)是否能够满足现实工作需求,这样才能实现大学生获得就业机会、维持就业以及提高就业质量的最终结果。

结合现有文献,重点参考Knight 等(2004)[7]、江岩等(2013)[9]的研究,我们将大学生就业力分成专业能力、专业支持能力、通用职业能力和个性特质四个方面。结合财经专业特点以及上述分析的数字经济岗位需求状况,进一步梳理出财经专业大学生就业力构成要素的具体内容。

第一项是专业能力。其是大学生掌握、应用专业知识以及快速学习新专业知识的能力,是个体进行职业方向选择的基础。在专业能力方面,一是需要熟练掌握财经专业理论,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二是需要具备运用财经专业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现实工作问题的能力。这是入职财经专业领域相关工作的最基本且最核心的要素。三是要具备快速学习新的财经专业知识和掌握新的问题解决方法的能力。当前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专业领域内的新情况不断出现,应具备及时调整方法、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变化的环境中推动专业知识的发展,实现持续性的自我提升,保持长期稳定的工作胜任状态。

第二项是专业支持能力。其是保障专业能力最大化运用和拓展的信息技术、写作等方面能力。由于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者的数字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故单列了此项目,它与通用职业能力并不相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将数字经济所需的信息与通信技术(简称ICT)技能分为普通型、专业型和补充型三种。普通型指的是工作中所使用的基础数字技能,例如使用电脑打字、浏览网页和利用互联网查找信息等。专业型主要指开发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技能,例如编程、网页设计以及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补充型指利用特定的数字技能或平台辅助解决工作领域问题的能力,例如处理复杂数据信息、提供数字产品方案等。对于现阶段的就业者来说,ICT 普通技能已属于较为基础的技能,任何专业背景的人才都应该具备;ICT 专业技能是以扎实的ICT 理论和专业知识为基础,通常只有ICT 专业背景的就业者才能完全掌握;ICT 补充技能侧重于数字技术在现实工作场景中的应用,非ICT 专业背景的就业者通过补充相关知识和训练也有可能获得此技能。故财经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支持能力集中于ICT 普通技能和ICT 补充技能,我们也将其定义为财经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数字技能。具体而言,一是需要熟练掌握Office 办公软件操作和互联网使用的能力。二是需要掌握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至少一种数据建模工具和至少一门数据分析语言(例如R、Python、SAS 等),具有较强的计算与分析能力,能挖掘、分析财经领域数据,对经营管理业务进行洞察,发现新的业务机会或优化数字化产品及服务,实现数字赋能业务,推进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的落地。三是需要了解数据库、程序设计等基础知识,知晓一部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知识,虽然不一定像ICT 专业人员那样具有数据开发、运行和维护的专业技能,但应该具有协助ICT 专业人员开展企业信息化战略、数据架构和数字化应用架构等顶层框架设计的能力。

第三项是通用职业能力。它是职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无论是数字经济时代还是传统经济时代,就业者都需要具备此项能力,其能促进专业能力和专业支持能力快速转化为工作成果。根据国内主要招聘平台发布的招聘信息中对岗位要求的表述,财经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通用职业能力包括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学习总结能力、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优秀的组织协调能力、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以及抗压能力。

第四项是个性特质。其是个体天生或在后天经历中形成的独特且相对稳定的性格和心理特征。虽然个性特质在个体之间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沉稳细致、乐观向上、善于反思等品质无论在传统经济时代还是数字经济时代都能更好地帮助个体获得相应工作岗位,并取得较好的职业发展。

三、对接数字经济岗位需求的财经专业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策略

高校人才培养是大学生就业力形成的基础。从上述就业力构成来看,数字经济对财经专业大学生以数字技能为核心的专业支持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提升数字技能,离不开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度调整,应遵循“调专业-增课程-改模式-优过程”的实施路径(如图1 所示),促进财经专业大学生就业力的整体提升。

图1 财经专业大学生就业力提升路径

第一,调整和创新专业设置,打造数字需求导向的特色专业。培养“财经+数字”的复合型人才是数字经济的内在要求。调整和升级现有专业,促进信息技术、数学与财经专业间的交叉融合,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学科领域,瞄准数字经济研究、金融业务与技术结合等岗位需求,可以设置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数字经济等新专业。在管理学科领域,瞄准企业的数字化管理运营等岗位,可以新增或优化原有专业的培养方向。另外,微专业也是当前进行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创新做法,在一些高校对传统财经专业大幅度调整的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开设如数字化赋能、跨境电商、大数据实战、数字化供应链运营等微专业,作为财经主专业的拓展和延伸,也是促进财经专业大学生扩充数字领域知识技能、提升专业支持能力的明智选择。

第二,增加跨学科课程,形成“财经+数据+智能”的课程体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无论是新设数字需求导向的新专业、微专业,还是调整现有专业方向,最终都落脚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升级和扩充上。瞄准财经专业大学生所需的数字知识和技能,开设大数据导论、人工智能导论、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等课程,使学生了解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开设数据挖掘、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可视化、机器学习、Python 程序设计等课程,有助于学生熟知数据分析方法,掌握一至两门数据分析语言。而针对经济和管理学科专业差异,还应有选择地开设数字化转型与数据治理、大数据平台技术与应用、商务智能、新媒体运营与营销、数字物流运营管理等课程,以对接具体领域从业需要。在课程体系扩充的背后,是教学团队能力提升和基层教学组织的重塑。围绕单学科组建的传统基层教学组织已无法适应当前需要。打造具有学科交叉特色的跨学科、跨学院、跨校甚至跨区域的教学团队成为必然选择。可以探索运用虚拟教研室这种打破时空限制的新型组织形态来进行交叉学科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同时,结合智慧课堂、智慧教学方式来推进课程建设的数字化,以促进学生数字知识和数字思维的形成。

第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方协同的育人机制。在传统的人才供求模式中,高校是人才培养方,企业、金融机构或政府部门是人才需求方,这导致工作岗位需求很难及时、有效地引导院校的人才培养。毕业生在入职后往往需要经历6 至12 个月的在岗“重塑”才能达到任职标准。数字经济时代必须打破这种人才供求模式。事实上一些企业或金融机构凭借实际场景的经营管理经验和内部培训体系,已具备了在较大程度上进行人才培养的能力。高校应着手与数字经济领域的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合作,协同推进财经数字人才的培养。一是多方联合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财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契合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和任职标准的变化。二是多方联合开发数字领域部分课程,共同编写或修订教材,利用一些龙头企业的数字化平台资源共同搭建专业领域的数字化实验平台,共建实习基地开展实习实训。三是联合打造高质量教学团队。一方面,促进财经专业教师在合作单位挂职,及时掌握数字经济领域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学内容的快速更新。另一方面,在上述学科交叉的教学团队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各合作单位的人才资源,将数字领域行业精英、政府部门数字研究和管理优秀人才纳入教学团队,形成以专业教师为主体、实务部门精英参与的联合式师资队伍。

第四,优化培养过程,构建互为支撑、层层递进的就业力提升体系。除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外,作为“第二课堂”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也是人才培养的必备环节。当前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代表的学科竞赛和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关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探索经济管理活动中的数据赋能,有助于提升其理论应用、软件和互联网使用、数据分析、团队协作、敏捷学习等多方面能力。同时,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竞争环境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激发其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而这些也都是大学生就业力的重要构成要素。由此,应大力推进各类实践活动,将就业力提升渗透到人才培养各环节,构建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专业实习实训互为支撑、层层递进的就业力提升体系,以更有效地促进“财经+数字”的人才供给,提升就业质量。

注 释:

①信息技术基础产业指的是信息技术的生产及相应服务业。例如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信服务、软件服务、计算机和IT 服务、互联网服务等。

②此处的制造业是除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以外的其他产品制造。

③我们提取第二、三类岗位的关键信息进行关键词检索,对“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国内主要招聘平台检索所得的前100 页岗位信息进行整理后得到此结论。

猜你喜欢

财经岗位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财经日历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财经阅读时代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数字化制胜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财经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