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活运用教材资源,助力作文修改教学

2023-12-26郑小燕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32期
关键词:导图习作作文

郑小燕

(合肥一六八新店花园学校 安徽合肥 2300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目标提出,学生应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能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习作能力体现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而习作修改是习作的重要环节,学生的习作水平、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可以通过作文修改这个途径得以提高。小学生正处于习作的起步阶段,他们对待习作修改的态度关乎学习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写作存在字数不足、用词不规范、语句杂糅、标点符号使用不准确、段落结构混乱、立意不明的问题。学生知道自己的习作存在多种问题,认为习作修改的最大困难是“不懂方法”。教学时,授课教师应该立足于教材,选取典型性教学资源,依据学生的发展思维,有计划地设计学习活动,通过例子引导学生或仿写或补白,将习作修改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实现“以学定教”,提高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

一、策划多样活动,激发修改兴趣

习作完成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作文修改情况,开展丰富多样的分享和交流活动。比如让学生按照习作要求用不同的修改符号修改文章,再根据修改过程和修改结果推选出班级的“修改小能手”。“修改小能手”通过多媒体与学生分享修改前和修改后的习作,再向大家介绍自己所用的技巧和方法,交流在修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告诉大家是如何解决的。又如统编版教材中有许多适合表演的课本剧,在表演课本剧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关注课文细节,不能仅是粗枝大叶地展示文中的动作、对话等。学生在观看课本剧表演时也是带着任务的,除了评价小演员们的表演外,也要思考还有什么地方是演员没有展现出来的。以《西门豹治邺》为例,在“西门豹惩治坏人”小节,官绅们和百姓们的神情、动作、语言,巧妙地表现出西门豹的机智。表演完后,请班级里的“观察团”说一说哪些场景刻画得较为深刻,谁的表演可圈可点,还有哪些环节可以再加工、再创造。在后面的习作中,学生就会自发地强化人物的细节描写和场景描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再如小学生都有好奇心,都容易受到名人的影响,对于作家如何修改习作的故事更是百听不厌,古今中外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为了更符合诗句意境,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绿”字,反复推敲,更改达十余次,他的这种态度体现在他一生的诗歌创作中;民间流传白居易对自己的作品反复修改,直到让邻居不识字的老婆婆听懂方才结束;“诗奴”贾岛的月下“推敲”;现代作家肖复兴少年时期的作文得到了叶圣陶爷爷的亲自批改,叶圣陶谨慎、细致的态度深深影响了肖复兴,他也因此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等等。激发学生习作修改兴趣的方法多样,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勇于尝试,组织机智有趣的作文修改活动,让学生不再“谈改色变”。

二、明晰编者意图,挖掘修改资源

统编版教材中除了课后习题、习作等系统的练习之外,还设置了小练笔、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习作例文等栏目,这些栏目的设置都为习作的修改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词句段运用”栏目提出“学习修改符号,并试着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这一要求;第六单元习作《这儿真美》提出的修改建议是“写完后读一读,改正错别字。然后读给同学听,和同学分享你发现的美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交流平台”栏目中提示学生如何讲好故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作,在习作中增加合理的情节来丰富故事内容;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提出的修改建议是“写完后,跟同学互换习作,提出修改意见,再根据同学的建议认真修改习作”;而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的修改建议是“写完后和同学交流,看看有没有把受到触动的那个瞬间写具体,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等等。这些栏目的设置使学生系统地习得了修改方法,通过反复练习,螺旋上升地习得修改能力。

三、同伴互助共学,达成修改建议

作文修改不可“单打独斗”。习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修改习作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修改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式来修改习作,逐步提高修改能力。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水平将学生分成“红黄蓝”三个小组,将学情相当的学生分为一组;也可以组队帮扶,将能力不同的学生分为一组,擅长写作的学生提供方法,帮助学困生修改习作。同伴可以就修改后的内容说一说自己的收获,或者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通过倾听发现共性问题。这种互评互改、互相借鉴的方式不仅加强了有效沟通,而且使每个修改环节落到实处,高效提高同伴间的习作修改水平。

部编版语文教材也对互相修改给出了建议。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看图画,写一写”栏目中要求“跟同学交换习作,读一读,评一评”,学生写完习作后,根据教材建议有了修改抓手;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小小‘动物园’”栏目中建议“写好了读给同桌听,看看有没有不通顺的句子”;《二十年后的家乡》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其要求“跟同学交换习作,提出修改意见”。修改习作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学习、借鉴、分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思维与作者思维相互转换、不断激撞,共同成长。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自主修改习作,还要引导学生乐于与同学交换修改习作,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个人和小组修改能力、写作能力双提升。

四、借助思维导图,修改有据可依

学生写作时常常语言表达不清,内容七拼八凑,结构详略不当,这主要是因为思路不够清晰。语言是思维的输出,思维促进语言的生成。因此,教师可借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明晰思路,梳理文章结构。下笔写作前,学生要对照梳理的思维导图思考文章的谋篇布局,如果偏离主题,马上调整思路,进行添加或者删减。在初步完成习作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个人或者小组借助思维导图对习作进行梳理、评价,启发写作思维,使学生的文章结构恰当,符合立意。

部编版语文教材提供了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习作修改的示范。在教学部编三年级上册习作《这儿真美》时,多数学生会按照一般思路介绍自己家乡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写出来的内容常让人觉得单调,如同观看地图或者“情况说明”。若在习作修改时借助思维导图重新分析和梳理,学生就能从熟悉的人、家乡的风俗、心动美食、历史人物、对家乡的情感等多个方面发散写作思维,选择自己熟悉的写作材料,真正实现有效修改。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我的拿手好戏》以“三招挑西瓜”为例向学生讲明思维导图该如何使用。这篇文章作者写了三件事情:在第一件事情中,写到“我的拿手好戏就是挑西瓜”;在第二件事情中,写到“我是如何练成这拿手好戏的”;第三件事情中,写到“吃西瓜、挑西瓜的趣事”。小作者按照先后顺序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交代清楚了。从这个思维导图清晰地看出,习作的重点是写关于拿手好戏的趣事,怎么练成的拿手好戏略做介绍即可。提纲当中明确提示学生写作时要有动作描写,内容不能“波澜不惊”,要在文章中穿插描写自己的心情或感受,引起读者共鸣。习作修改时对照着提纲,捋清楚写作思路,对文章结构和重点就能了然于胸,顺利完成习作修改。使用思维导图,学生的作文修改也就“有章可依”了。

五、培养观察能力,修改水到渠成

“处处留心皆学问”,自然界中的景物、植物美丽且奇特,都值得我们去观察、感悟。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编排了三篇与观察有关的课文:第一篇是《古诗三首》,第二篇是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第三篇为法布尔的《蟋蟀的住宅》。三首古诗的观察侧重点又不同。《暮江吟》描写了江面颜色的变化,时间跨度从傍晚到夜晚。同时,作者还按照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的顺序,先后写了残阳、江面、露珠、弯月,并且发挥自己的想象,将露珠比喻成珍珠,将月亮比作弯弓,让人不由自主地爱上这美丽的月色。《题西林壁》借庐山美景告诉学生观察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不同位置看庐山,呈现出的景色也完全不同。《雪梅》则用对比观察的方法,写出梅和雪不同的特点。作者选取不同的事物告诉学生,不能只看优点,要学会用全面、客观的眼光看待事物。《爬山虎的脚》一课引导学生细致连续地观察。叶圣陶老师在描写植物时不但注意到了植物的颜色、形态,更将爬的动作写得具体形象。法布尔在描写《蟋蟀的住宅》一文时,注意到了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及住宅外部、内部的特点,让孩子们感受到蟋蟀选择住宅是多么“慎重”,而作者的这些有趣发现都源于长久耐心的观察。

“光说不念假把式”。学习完这么多的观察方法,编者也向我们提出要求——写观察日记。文本的示范价值在此时得以体现。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原来身边有许多可观察的资源,如种子萌发生长、树叶颜色的变化、月亮的圆缺交替、小猫活动等。学生既可以描写所观察事物的变化,又可以记录当时的想法或者感受。依托《爬山虎的脚》提供的“资料袋”,学生明白可用表格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细致入微地感受生活,将自己的观察和体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形成作文素材,实践于自己的作文修改中。

六、模仿练习迁移,提高修改技巧

在起步阶段,学生苦于“下笔无门”,除了字词和标点符号外,不知如何修改其他内容。模仿是创作的基石和源泉,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教师可适当安排针对性练习,让学生一点一点模仿,将模仿到的内容迁移于习作修改中,克服畏难情绪。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作者运用总分总的文章结构写成赵州桥的建筑特点,歌颂及赞美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文章第一部分引出赵州桥,介绍它的概况;第二部分对赵州桥的设计特点进行说明;第三部分讲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清晰的文章结构将赵州桥介绍得清楚明白。我们在写一个事物或者介绍某个节日时,都可以模仿这样的写作方法。例如,描写传统节日——端午节,可以先对节日有个整体介绍,接着介绍端午节的历史故事、节日习俗、与家人团聚时的欢乐,最后对端午节有一个整体的评价。有了对文章写法的模仿、文章立意的模仿,学生再创造也就“有据可依”了。在教学《陶罐和铁罐》后,学生都知道了铁罐骄傲跋扈,断送了自己的前途,我们应该学习陶罐的谦善,可是富有教育机智的教师这时会让故事继续下去。几乎所有学生到这时会认为陶罐“十分完美”,没有缺点,教师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模仿、创新文章内容,使得学生明白“金无赤足”,我们应该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这时,我们不妨创设出这样的情境:在一次运输过程中,陶罐因为工人的不慎,从货车上滚落了下来,成为一堆瓦片,被遗弃在了路旁。请学生积极思考,猜想故事的发展。模仿练习不是低级的学习方法,模仿也是进步。只有不断借鉴积累,才能把模仿学到的本领慢慢地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修改中,切实有效地提高写作技巧。

结语

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的不同,深入挖掘习作修改资源,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文本,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模仿迁移习得的方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修改中去,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让学生变“不会改”为“善于改”,变“不愿改”为“乐于改”,真正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地提高作文修改能力,实现小学习作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导图习作作文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作文
红批作文
第6章 一次函数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