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平和质量发展观下学前教育教研工作新路径

2023-12-26黄慧兰

林区教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教研幼儿园幼儿

黄慧兰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哈尔滨 150080)

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对教研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原有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角色与定位,深入思考教研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寻新时期育人规律与方式创新、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策略。

一、公平和质量发展观是学前教育教研转型的基础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一是公平,二是质量。公平与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核心要义,体现了为民情怀和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清晰指明了我国未来教育的着力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这是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2]。我国教育必须在优先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教育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3]。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有机统一,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内涵式发展。

1.推进教育公平,是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教育公平通常指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与教育机会,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享有同等的教育质量,享有同等的就业机会,并向社会弱势群体给予一定的倾斜”[3]。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并实现充裕、惠普、优质的学前教育,是教育领域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现实问题。

2.提高保教质量,是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特征和国际发展潮流提出的深刻命题”[3]。我国学前教育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节点,走向普及发展与质量提升双轨运行的内涵建设模式,实现充裕、普惠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提高质量是关系学前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虽然近几年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学前教育有了跨越式发展,但仍旧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惠普资源总量不足,保教质量水平因城乡、地区、园际、体制等因素差异明显。扩充优质的普惠资源是中国特色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中,充裕是基础,普惠是根本,优质是关键。只有让低质向优、优质更强,全方位保证学前教育质量均衡发展,才能真正满足人民对“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

二、探索学前教育教研工作转型的新路径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指出,“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教研工作在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4]。面对新问题和新挑战,教研需要全面、全方位创新,不断转型升级,适应新时代和新变化。要以质量保障底线为导向,促进学前教育持续规范发展,满足人民对更优质均衡学前教育的需求;要以儿童发展为核心,解决学前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

1.促进学前教育教研观念的转变

教育价值取向决定着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对于儿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教育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将“品德启蒙”作为幼儿园办园方向的关键指标之一,坚持“品德为先”的教育价值观,从根本上确立了教育的发展取向,这也是教研工作转型的逻辑起点和价值追求。

一是树立全面育人的教研价值观。以培养幼儿终身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成为新时期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价值取向。要坚持“品德为先”,必须重视培养幼儿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做一个好人,就要有品德、有知识、有责任,要坚持品德为先。你们现在都是小树苗,品德的养成需要丰富的营养、肥沃的土壤,这样才能茁壮成长。现在把自己的品德培育得越好,将来人就能做得越好”[5]。这就要求教研工作要重塑教研价值观,树立全面育人观,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品德启蒙,不能简单说教,或者只依赖于组织一次或几次集体教学活动,需要潜移默化地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和游戏中。在教研过程中,引导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幼儿德育体系,建设一批与幼儿阶段相适应的立德树人文化资源、课程资源、游戏资源、活动资源等,培养幼儿的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培养支撑幼儿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同时,将新时代对幼儿教师的师德要求渗透于日常教研工作目标,将师德提升作为教研内容,实现师德与能力同步提升[6]。

二是树立科学的质量发展观。提高质量的关键是形成科学的质量观,切实将国家要求、教师观念与家长认识统一起来,从理念上坚守儿童科学发展观,抵制超前教育、过度教育、片面教育的观念[7]。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和幼儿的全面发展,导致片面追求幼儿知识的获得及技能的掌握。教研工作要在科学质量观与科学保教实践之间建立起连接,从幼儿视角出发,以幼儿发展为本,树立质量意识,指导教师科学研究幼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实施保育和教育,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

2.促进学前教育教研定位的转变

教研工作是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提升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未来的学前教育教研工作一定要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态势转型升级,打破原有的思维,从教研主题内容到方式方法、体制机制都要与时俱进。

一是教研员角色转型。学前教育教研员应该从组织管理为主的繁杂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研究指导能力,能对幼儿园和教师实践进行专业性指导。

二是教研任务转型。学前教育教研工作要服务于教育决策,当好教育行政部门的参谋和助手,发挥智库服务作用,为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专业支撑、引领作用,建设高水平教育服务智库已成为学前教研工作新的发展目标之一。要树立学前教研观,实施优研战略,全方位促进学前教研的“提档升级”。要加强理论与政策研究,充分发挥教研机构在推进区域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诊断与改进、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成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4]。

3.促进学前教育教研内容的转变

一是深化学前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研究。作为学前教育教研员,必须找准教研方向,密切关注理论前沿,研究学前教育领域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关注并研究国家颁布的最新政策与法规,关注学前教育研究权威机构的最新工作动态,关注来自幼儿园一线的教研经验,准确把握热点及难点问题,解决新实践遇到的新问题,不断引领教研工作方向。

二是注重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对家长的专业指导应该成为常态化工作。教研活动要与家庭同频共振,研究育儿指导的方式方法、教育规律。教研重点是明晰家庭教育的指导内容和方式,瞄准家长育儿需求靶心,在了解家庭育儿需求的基础上,学习、研究和讨论怎样与家长沟通幼儿的发展,如何支持家长促进幼儿的成长。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幼儿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现状,了解家长的育儿观念,准确把握幼儿和家长的需求,始终站在幼儿的立场,从幼儿的视角出发,研究如何针对幼儿日常生活和游戏,给予家长有针对性的指导。开展教研活动时,要组织教师研究怎样引导家长关注和支持幼儿做自己喜欢的游戏和活动,研究怎样帮助家长解读幼儿的游戏和日常行为。这样,教研活动不仅仅是研究给家长推送哪些资源,更重要的是研究如何帮助家长懂得支持和促进幼儿发展,让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理念与方法。

三是强化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研究。学前教育的重要特征是保育和教育相结合,要加强对幼儿园保育和教育过程的指导,以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为基础,关注和研究生活、游戏、运动与学习的一日活动有机整合,探索和挖掘教育环境的有效支持。构建基于幼儿发展立场的幼儿园保教质量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型,从理论上科学分析、揭示影响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核心要素,并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和形成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的行动方案。在幼儿园实践中,多元化、全方位地把握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质量,帮助幼儿园探索、总结提升一日活动各要素的策略,建立常态化的质量管理机制,优化幼儿园办园理念,引领幼儿园不断朝着科学发展的目标前行。

四是开展普惠性幼儿园优质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幼儿园优质发展的关键环节建构行动框架,重点是抓住幼儿园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探索幼儿园优质发展的支撑策略和长效机制等。在内涵发展方面,重点探索普惠性幼儿园教研指导全覆盖体系研究、教师培训体系研究,包括课程开发、方式研究、教师未来准备及发展研究等;在外部辅助方面,重点探索普惠性幼儿园社会参与制度研究,包括对外开放、社区参与、资源利用等;在技术支撑方面,重点探索普惠性幼儿园现代化建设研究,包括智慧园所、技术准备、人才准备等,推动学前教育区域质量均衡发展。

五是探索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研究。依据教育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深入开展质量评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建立幼儿园自我评估的常态化机制,形成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导向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评价观,引导幼儿园在师与幼、教与学的关系上发生深刻变化,激发幼儿园内部质量保障主体作用,提升幼儿园自我评估能力。对幼儿的研究与支持,是过程评估的着力点,要引领教师将日常工作与评估内容有机结合,激发教师专业自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改进保育教育工作,是质量评估的落脚点,要强化以评促建,引领教师运用、分析自评反馈信息,依据相关政策、研究成果、实践经验等资源,掌握发展现状,发现优势和长处,找到短板与不足,制定解决策略,形成遵循证据、反思总结、提出对策、优化实践的持续改进路径。

4.促进学前教育教研方式的转变

一是发挥四级教研网络指导功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健全各级学前教育教研机构,充实教研队伍,落实教研指导责任区制度,加强园本教研、区域教研,及时解决幼儿园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8]必须完善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落实教研指导责任区制度,使所有幼儿园都能接受到有质量的教研指导。按照“问题导向—精准服务—专业引领—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构建多元学前教研工作模式,充分利用四级教研网络,形成“省—地/市—县/区—幼儿园”上下联动、区域覆盖的教研指导网络,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幼儿园全部纳入教研指导范围。打造学前教研共同体,协同合作教研,建立以解决教师实践问题为导向的教研机制,联合各级教研员、高校专家、一线优秀园长和教师,集中团队智慧,发挥群体教研优势,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关注农村及薄弱幼儿园质量发展,以破解学前教育关键环节和薄弱问题为突破口,整体谋划区域学前教育平衡发展。明确教研的方向和重点,将教研服务向农村及薄弱园所倾斜,加强区域合作,坚持服务导向,区域内以优质幼儿园为主体,进行“帮扶带”,向薄弱幼儿园辐射,带动、引领辖区幼儿园,尤其是农村、普惠民办等薄弱幼儿园优化管理,科学保教,共同发展,实现教研指导全覆盖。

二是利用网络平台拓宽教研路径。新技术带来了新平台,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研模式改革,采用线上与线下教研相结合的“混合式”教研新方式,已经成为新常态。可以借助于腾讯会议室、钉钉视频会议、其他各种技术平台,开展不同主题、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云端交流,成本较低,迅速便捷,受众面广。网络为教研活动注入新元素,迎来教研模式变革的新范式,它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上的革新,还有教研关系的调整、教研形态的拓展以及教研意识的提升[9]。有的教研会议吸引来自不同地域的上千人,甚至上万人、百万人在线学习和研讨,使新理念、新思想、新经验、新成果快速广泛垂直传播,不会因为各级教研“层层链条式”的逐级转换而出现信息传递失真,进而造成理解偏差、执行不力等问题。但是网络教研并不能取代传统教研,单纯的网络手段不如面对面线下交流的交互性更强、反馈更及时。因此,线上教研与线下教研必须相互补充,优势互补。线上与线下教研核心理念不变,落脚点都是为了幼儿身心健康成长,都是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要把握教研的本质规律,提高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有问题意识,避免过程模式化与程式化,避免单纯经验分享式、无问题交流与碰撞、无问题研究与解决、无专业引领与提升的教研活动;要去伪存真,让教研内容直击命脉,让“真问题”引发“真思考”,注重保教实践问题的解决。

三是形成协同联动的教研机制。探索“互联网+”背景下教研方式变革,满足区域教研实践新需求,必须实施智慧教研,以“开放—合作—共赢”的思维方式,建立教研资源“共研—共建—共享”机制。为了使教研更加科学规范、务实高效,必须优化教研流程,流程模型为:找准问题,分析原因→活动发起,方案制定→活动组织,数据采集→活动结束,数据报告→活动提升,精准报告→形成成果,推广经验;优化教研内容,强化精准服务,通过项目式、主题式教研,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深入性,增强吸引力、持续力和创造力;整合优质力量,凝聚专业智慧,建立专家跟进指导机制,因地制宜采取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等多种方式,降低工作重心,服务幼儿园教育实践。

四是确立质量导向的教研评估体系。将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纳入地方督导评估体系,建立全覆盖、分层次或分级别、分区域的学前教研机构建设标准和质量标准,规范教研行为,建立学前教育教研发展的长效机制。在“互联网 +”背景下,教研评价从凭主观评判的方式转变为可以借助多种工具进行更为丰富的数据采集和评估[10]。对教师教研的常态化行为进行伴随式记录,提供精准的教研效果评估报告。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学前教育教研思维应由传统走向互联,教研机制由封闭走向开放,全方位实现转型升级[11]。

猜你喜欢

教研幼儿园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我爱幼儿园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