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破与立
2023-12-26赵福林
赵福林,陈 静
(喀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当前,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深化。教育部于2022年4月颁布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因此,立足于新课标的新突破,探寻出新课标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能够为提升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效和深化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思路。
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修订背景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作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基础教育方面更是强调依法治国要从青少年抓起,要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因此,《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强调,自2016年起,“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教材名称发生变化,但并没有修订新的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一直沿用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等重要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理论支撑。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国家有关部门先后颁布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文件[2],对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和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课程教学指导、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正逐步推进,面对国内外发展形势的深刻变化及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2011年版课程标准显然已不能适应当前的课程教学指导和人才培养要求。在教育教学改革理念不断丰富发展、新时代人才培养和发展要求发生变化以及基础教改存在诸多困厄的形势下,义务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和完善。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于2022年4月颁布了新课标。
二、《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突破
1.明确课程性质,强调课程的政治属性
新课标强调了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重点阐明了道德与法治课本身的课程属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同时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道德与法治课的灵魂所在。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是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四个属性。而新课标的课程性质的属性则发生了一定变化,新课标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四个属性。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新课标将2011年版课程标准中的“人文性”属性改为“政治性”,并将“政治性”列为首要属性。这充分彰显了“政治引导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功能”[3]。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有着思想引领与价值导向的双重效用。因此,必须增强对学生的政治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家国情怀,以熔铸中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政治认同。
2.凝练核心素养,凸显育人目标导向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上创新性地凝练出道德与法治课的学科核心素养,并明确规定:“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4]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包含“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方面,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的核心素养在学生综合素质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总目标根据道德与法治课五大核心素养要目布局,从而将总目标分成五条,分别对应“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在课程总目标的统领下,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状况和不同教学阶段的任务与实际需要又划分四个学段,分学段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在学段目标中分别对道德与法治课五大核心素养进行了更加具体化的描述,对不同学段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进行导向性指引,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于每个学段,使学生能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目标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转为学科核心素养,凸显了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导向,是“在继承三维目标基础上的整合、创新与超越,是从‘重教书’到‘重育人’的一次华丽转变”[5],使之呈现出课程目标的新模式,而不是对原有三维目标的完全抛弃。
3.优化课程内容结构,有机拓展教学内容
新课标根据不同学段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和不同学段学生认知实际及心智水平,遴选本课程的教育主题,如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并在此基础上精选、设计课程内容,调整各个教育主题内容在各个学段的比重。新课标以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在此导向下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4.统筹全局,重视一体化设计
“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是新课标修订的一条重要课程理念。新课标重视一体化设计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这三个方面。
第一,在课程设置上,首次以课程标准规定的形式将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初中《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并与高中《思想政治》相衔接,强化了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置的整体性。
第二,在课程内容上,遵循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和学生发展规律,根据德育一体化的总体设计,以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为主体内容框架,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并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变化循序渐进地呈现道德与法治课的不同教育主题。从课程内容上看具有跨学科的特征,内容聚焦学生的成长过程以及培育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所需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强调了课程内容设计的一体化。
第三,在课程目标上,新课标创新性地凝练出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并紧紧围绕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针对义务教育不同学段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安排适合各学段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各学段核心素养的表现和要求虽各有差异,但四个学段都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真正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一体化特点。
5.创新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凸显教学指导的实用性
新课标在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导向下,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研制了“学业质量”相关内容,并具体描述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业质量内涵”,强调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业质量要与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相联系。新课标分四个学段明确了各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进行了学业质量描述,不同学段的学业成就表现一一呈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业质量标准,每个学段、每个教学模块都有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提示和教学要求。“学业质量”是教学目标和学业要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道德与法治课从“教什么”“怎么教”到“教到何种程度”的细化。
三、《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1.加强政治引导,增强政治认同
“道德与法治课程属于德育范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德育,一向把政治性放在首位”[6]。新课标在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的规定时将政治性作为课程的第一属性,并将政治认同置于道德与法治课五大核心素养之首。而“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3]。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引导,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显得非常重要。
第一,坚定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素养能力提出“六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并将“政治要强”置于思政课教师素养首位。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即“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立场,对错误的社会思潮旗帜鲜明地加以批判”[4]。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才能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方向,才能真正实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政治的人讲政治,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第二,增强政治认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革命传统、伟大抗疫精神、伟大建党精神等重大教育主题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与蓬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
2.把握育人导向,落实核心素养培育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上发生重大变化,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导向,落实核心素养培育是教学的重要任务。
第一,精准把握育人导向。教师要精心研学新课标,感悟新课标的指导思想,践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和要义,以更好地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导向。只有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的独特育人导向,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二,落实核心素养培育。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紧紧围绕核心素养,深入挖掘新课标的实践价值,遵循其指导精神、科学设计教学目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立足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强化学科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实践,增进学生对道德、法治、责任等知识的理解,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
3.精准把握内容,促进深度教学
在新课标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有机拓展。面对新课标课程内容的变化,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准把握教学内容,才能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的深度教学,进而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第一,把握学科知识。学科知识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基础。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精准把握教学内容,把握好学科各大教学内容模块之间的联系,有效融入各种具备育人属性的教学资源,让知识活化。
第二,促进深度教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出发,立足于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教学过程要突出问题导向,努力创设旨在能够实现正确价值引领的情境教学载体和实践活动路径。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情境活动,“在活动探究中拓展眼界,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知,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自主辨识中作出判断,从而真正实现积极而有效的深度教学和价值引领。”[7]
4.注重统筹兼顾,开展一体化教学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8]。新课标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上都突出“一体化”设计的新特点。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必须做好统筹,根据学科育人目标整合各学段的课程内容,根据“一体化”设计的特点开展一体化教学。
第一,要做好学段衔接。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各学段内容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统一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不能割裂不同学段之间的固有联系,教学要循序渐进、由点到面扩展,逐步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第二,增强课程协同效应。《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8]。道德法治课的一体化教学不应该局限在本学科之间,而应增强不同课程之间的协同效应,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标创新研制了学业质量,学业质量标准针对各学段的学业质量进行了清晰的描述,对“学到什么程度”有明确规定,这就要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依托道德与法治课学业质量标准进行。
第一,遵循质量要求。学业质量标准为学生在完成本门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和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提出了要求。因此,要完成学业质量要求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找到落脚点,即通过什么教学模式、资源才能达到学业质量标准要求。
第二,落实教学建议。新课标“课程实施”部分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教学、课程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不能忽视新课标中的教学和评价建议,根据教学和学生发展实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和评价方式,实现教学的有效化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自觉研学新课标、将新课标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中是教师的基本责任。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必须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与研究,感知新课标的新变化,找到适应课标变化的教学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课标精神,并将其贯彻落实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以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