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导向下应用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探索
2023-12-26王毅,农璐
王 毅,农 璐
(1.广西财经学院,南宁 530003;2.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南宁 530000)
双创教育改革颠覆着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深刻地改变着中国高校传统教育的“基因”,为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实现“中国梦”提供创新创业人才支撑。双创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已逐渐融入我国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创新思维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新一轮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理念转变、课程体系重构、教学评价手段完善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双创教育具有理论创新、实践扩展等特点,涌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创业成功案例,并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创新思维与双创教育
创新思维是一种基于逻辑思考而产生的相关概念,其本质在于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上,实现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飞跃[1],是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类探索事物本质,获得新知识、新能力的有效手段。相比传统思维,创新思维具有新颖性、多向性、综合性、联动性和跨越性等特性。
双创教育是以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特征的创业型人才,以培养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性教育,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双创教育的实质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不是把创业课变成单一的技能训练,或仅提供创业实习机会,而是要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融入人才培养中。所以,双创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双创教育研究现状
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课程体系建设、理念探讨、师资队伍、内外环境、运行机制等方面。21世纪以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主要围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根植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研究等四大主题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关系研究,“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研究等成为近5年创新创业教育新兴的研究方向。未来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仍需在教育效果评价,基于问题导向的实证研究,结合专业的研究,基于不同类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等方面继续深入推进[2]。第一,对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研究。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注重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企业家精神,提升专业创新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创业教育不应是简单的高校指导学生创业,或者认为创业教育是游离于基础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而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教师—企业—高校—社会”“四位一体”的“1+4”融合圈,通过构筑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支持保障体系,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3],实现通识与专业,理论与实践,创新与创业的协同,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4]。另外,要提升教师双创能力[5],当前高校师资队伍无法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技能的需求,以辅导员为主的授课教师因缺乏专业背景,无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内容。由于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创业理念的理解和创新思维上的欠缺,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停留在表面层次。第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职院校拓展生存发展空间,深化改革的重要载体与突破口[6],要从问题入手,基于多元角度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优化策略,构建“融入递进式”“体验式”“分级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6]。以人才培养基本模式为基础,融入专业教育。深入探究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生态系统构建、管理体系、效果评价体系,应用“三化一体”(基地化、区域化、项目化)的思路建设和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第三,对高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校专业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7],由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能力是循序渐进生成的,所以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深层根基,鉴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开展结合专业教育的‘嵌入型’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学界共识[6]。提倡建立专业“嵌入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与专业实践教学对接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保障体系[3]。然而,学者的建议较多停留在顶层设计与理论设想阶段,对于具体操作中“理念如何渗透”“课程如何嵌入”“实践如何对接”等问题研究匮乏,根植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任重道远。第四,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研究。实践性是创新创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重要特点。“实践导向”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十分重要,基于此,学者提出加强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的几种途径:一是推进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实践化;二是强调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实践化;三是搭建多元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6]。
国外学者主要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及起源等方面开展研究。其中模式研究对我国影响最深,如英国的政府推动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瑞士及澳大利亚的案例模式等,这些研究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改革,双创教育也被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如双创教育结果导向明显,忽视创新思维培养;课程建设重视不够,专业教育与创业课程分离现象普遍存在;专业教学内容方法与时代脱节,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不明;创新基因未能融入人才培养全程。另外,还存在双创教育的形式多于内容、双创文化氛围淡薄、双创平台建设不够、成果转化能力较弱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双创教育的发展,影响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结果导向明显,忽视创新思维培养
目前,双创教育过度聚焦学生的创业行为结果,忽视学生整体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一是结果导向明显,忽视创新思维培养。双创教育功利性较强,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高校将双创教育作为学生快速就业或是创业的一个捷径,过度强调行为结果,对学生本身创新思维关注度不够。二是课程建设重视不够。目前高校双创教育普遍依托第二课堂进行,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就业指导课程或选修课的一部分内容,与专业课程学习脱节,没有做到融会贯通。三是考核评价机制不明。虽然高校目前开设了就业类、创业类课程,但多数形式大于内容,聚焦行为结果,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不明,甚至没有考核。四是双创文化建设氛围不浓。目前,学分导向式的双创教育使得学生在活动中缺乏主动思辨、求真探索的原动力,不利于校园双创氛围和文化的建设。
2.专创融合度低,课程“两张皮”现象突出
目前,专业课程与双创课程“两张皮”现象突出,高校双创教育课程尚未形成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融合度不高。一是学科平台建设未能有效嵌入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以及通用协同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培养。如专业与创业、研究与实践、模拟与实战、课内与课外等方面都是独立存在,未能形成专业课程体系与双创教育课程体系的融合,专创融合矩阵效应发挥不明显。二是专业课程体系与双创课程体系“两张皮”现象尤为突出,双创教育未能真正深入师生内心,未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双创课程体系设置没有体现出综合性和层次感,还是以知识传授为培养目标,跨专业综合能力培养锻炼不够,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学生成长规律;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度不高,双创教育理念缺失,教学融合办法不多,无形之中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三是双创教育运行保障体系不完善。虽然高校一直在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但在教学环境等硬件、软件方面的保障上还相对滞后,客观上也制约了二者深入融合。
3.教学模式滞后,内容方法与时代脱节
传统教学方式和内容制约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是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短板。随着双创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方式方法都面临巨大的变革,特别是研讨式教学、浸入式教学和体验式、翻转课堂都颠覆了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是教学内容方面。高校教育大多局限在理论教学或是教材内容。产教融合视角下,教育生态应随着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新动向及结构调整不断进行调整升级。经济发展中跨产业、跨行业、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新经济常态下人才新要求,传统的理论讲授和教材内容需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地融入新理念、新思维。二是教学模式和方法。目前可供借鉴的创新教学模式较少,相关课程设置零散,教学评价体系缺乏。高校双创教育教学方法也仅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由教师主导课程的实施,无法真正体现双创教育的内涵。就评价方法而言,如何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没有探索出一条成熟的路径,尤其是在整个高等教育评分体系中,没有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量化指标,这也是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巨大挑战。
4.创新“基因”缺位,未能根植培养全过程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为培养大批敢闯会创、具有家国情怀的实干家和事业的开拓者。但当前高校创新“基因”未能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是选择性课程教育。双创教育多数作为大学期间的一个阶段性的课程教育,针对部分学生开设几门创业课程,变成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的技能训练。还有许多高校将双创帮扶理解为简单资助几个创业实践项目,使其成为少数创业学生的“课余加餐”。二是价值观和思想教育的缺失是当前双创教育模式的严重缺陷。当前对创业的价值取向偏离了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使得教育效果很难达到。三是双创师资能力建设不到位。目前主要在大学实施双创教育,师资以大学教师为主,偶尔聘请企业家参与,但是,目前很多大学教师本身不具备创新性思维,而且没有创业经验,对如何进行双创教育工作完全茫然。
四、应用型高校双创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针对上述问题,创新思维是双创人才培养的根本与痛点,应以校内外双创师资整合、课程体系重构与融合和双创服务平台打造为突破口,全方位、立体化地将创新思维培养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8],打造创新思维导向的双创型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
1.组建双创师资团队,构建双创“三师一协”模式
第一,组建校内专业教师团队。在校内选拔、培育具有较强创新思维理念的专业教师团队。成立双创教研室,通过内部培育、外部引进等方式,打造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校内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团队要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研究学生所学专业的产业创新需求,在课程教学中植入创新创业教育元素,在课堂中融入创新创业案例,帮助大学生学习商业策划书的撰写,了解创业的每个细节、知道每种创业模式、掌握一定的创业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各专业教育领域的深入实施。
第二,成立双创理论师资团队。团队负责创业理论教育与价值观教育。首先,双创教师重点讲授创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实行“双身份化(双创中心+授课学院)”管理,辅讲专业课程,参与专业课堂授课,提高专业认知度。其次,教师要讲解创业教育理念,即将传统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倡导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善于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双创素养教育,重塑教育价值观。
第三,组建校外实践教师团队。借助校内外现有的平台资源,如MPA、MBA、EMBA等资源平台以及校企共建合作平台,组建校外创业导师团队。校外导师重点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知识背景,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和思考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第四,成立专创产教融合协调团队。专业教师、双创教师和实践导师组建团队后,成立协调团队,统筹协调师资队伍,建立专门的交流协作平台,充分发挥双团队的协同效应。“三师”小组在同一平台上共同备课,充分沟通,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共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小组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提升专业教师对创业的认识理解,提供更多派驻企业学习的机会,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升创业意识、创新思维。实施“双身份化”管理、“主辅讲制”的双创理论教学方式,双创教师参与专业课堂教学中,增强对学生的职业认知。双创的实践师资与高校博士、教授“结对子”,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准。
2.推动专创课程融合,探索双课程体系的融通机制
双课程体系的融通机制能够消除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隔膜,将两者的教学过程有机地融为一体。将双创元素融入日常专业课程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专业+创新”协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创新精神,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同时,改进学生学业评价方法,设计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针对性选用专业创业典型案例,开展双创课程教学;将论文、专利等成果纳入创新创业课程成绩认定。
首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四年递进式”创新创业课程,形成“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选修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遵循创新创业教育基本规律和特点,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新增特色专业课。系部专创教师团队根据双创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充分开发双创教学案例,共同编著和翻译双创教材。三方共同发力打造以“增强洞察—转变思维—理解过程—提升能力”为主线的纵横交错的矩阵双创课程体系。
其次,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建立“以学生兴趣为驱动、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行专创融合教学法,打造专创课程融合机制,将创新思维培养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借助专业与创业、研究与实践、模拟与实战、课内与课外等多方融合教学模式,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践、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教学过程有针对性地选用专业创业典型案例,鼓励运用启发式、探究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法,实现全过程融入创新思维培养理念,全部课程嵌入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数理分析和沟通协作的能力培养目标。
最后,改进学生学业评价方法,鼓励全面发展。借助与专创融合相匹配的课程评价方法矩阵,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活动的不同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推行“一科多考”,将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在考试方式、内容、命题、评价等多个维度进行全方位改革。将课程体系中不同层级类别的课程分别从学生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素养层面进行综合考核。如将论文、专利等成果纳入创新创业课程成绩认定。力求构建客观公平的多元动态考试评价体系,推动专创融合[9],有效实现双创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3.立足学科优势资源,打造双服务平台的运行机制
立足学科优势资源,构建“三位一体”创新训练服务平台和“五位一体”创业实践服务平台,激励学生开展各种双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首先,依托专业学科优势,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学科竞赛等竞赛项目,打造“论文+项目+竞赛”的“三位一体”创新训练平台,通过学科竞赛、项目课程、企业课堂、名企实习、国外深造等方式,创造各种学习和实践机会,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其次,构建“创意—项目—孵化—初创—召回”的“五位一体”创业实践平台,解决学生双创实践能力不足和双创实践技能缺失等问题。“激发创意”,利用专业社团等形式,开展“e家创”“GYB”等创新思维的培养,培育出创造性的“种子”;“催生项目”,通过SYB培训、项目路演等方式选拔学生,以工作室为载体,将“种子”转化为创业项目;“孵化成果”,引导学生申请专利,创新商业模式,重组团队和金融管理,把这些项目转化为“产品”,从而建立创业公司;“运营企业”,提供融资、市场推广、股权分配、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服务,以提高企业的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回炉再造”,即在各阶段不能完成的项目中实施“回炉”。通过这些方式,充分利用各种平台的优势,将学生的创新创业过程和创新成果相结合,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和项目成果转化的优势,促进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创业、协同社会服务。
4.营造双创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培育校园特色文化。打造“产教、专创”双融合校园文化大环境。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育人作用,从而实现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有效衔接。
首先,营造良好校内双创环境,学校开展的各类主题社团、竞赛活动,制定的各类评奖评优制度,要体现对创新创业的扶持与引导,充分尊重和支持创新创业成果,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自我效能感。
其次,营造校内外同频文化氛围。例如,学校与政府机构协同,在双创园设置市场监督管理局办公点,不仅进行企业工商管理方面的指导,也为学院大学生创业园新增的企业进行登记注册。定期开设双创大讲坛,邀请全市知名企业的高管、技术骨干,来学院开展相关讲座。组织多项诸如双创比赛的相关活动,使整个校园充满创新和创业的生机与活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五、结论
创新思维导向模式下,要推动大学生由“看客”发展为“创客”,高校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和思考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双创师资整合、课程体系重构与融合、双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解决专创课程“两张皮”、教学内容和方式与时代脱节、创新“基因”无法融入双创的全过程等问题。今后,双创教育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市场机制为依托,选择科研机构,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双创帮扶模式,推动双创教育发生根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