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民族地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2023-12-26陈红曼王海福

林区教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语言文字民族

陈红曼,王海福

(喀什大学,新疆 喀什 844000)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始终把开展好民族教育作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1]。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民族地区师资队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加强民族地区师资培养作了明确表述。

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关系到教师培养的质量,课程造就教师,需要怎样的教师就要有怎样的培养课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前提和保障。受语言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民族地区教育具有自身独特性,教师培养要突出针对性。目前,民族地区高校职前教师培养课程设置与全国其他地区趋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大体一致,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对民族地区教师的特殊能力要求,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在教育实践中,民族地区教师的跨文化素养整体欠缺,对民族教育政策缺乏深度理解,部分教师缺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第二语言学习理论匮乏。总体而言,民族地区师资质量与客观需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

当前,关于民族地区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较为丰富,但针对民族地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尚不多见。刘刚认为,民族地区高师课程要开设多元文化教育类课程,主要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历史类课程[2]。方晓华基于民族地区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构建两种语言、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中华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四位一体的课程结构[3]。李适从培育民族地区教师核心素养的角度认为,要设置跨文化课程和凸显民族特色的课程[4]。此类观点主要从多元文化视角出发,注重教师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意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了少数民族语言类、文化类课程的地位,但对培养教师的专业精神、第二语言学习能力、语言教育能力等领域的课程未受关注。

步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民族教育的社会基础与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5],民族地区教育、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民族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民族教育政策的重心正在发生着转移,当前我国民族地区教育模式正处在一个变革时期,即从“以民族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用语”的模式转向“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用语”的模式[5]。新时代赋予了民族地区教师新的历史使命,教师专业素养需要拓展提高,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需要改革完善。

一、时代语境:课程设置的价值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旋律[6]。新时期教师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弘扬和保护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一)铸牢教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期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方针,这一方针为民族工作和民族教育指明方向。民族教育要自觉担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使少数民族学生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更好地学习国家主流文化,增进国家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自觉维护国家统一。要加强国家主流文化教育,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史教育,感悟伟大建党精神和百年奋斗历程;加强中国历史教育,领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学习近代以来中华各民族儿女共同抵御外侵,奋勇斗争,缔造新中国的奋战历史,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国家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史,掌握文化的“共同要素”,培育共同的文化观、价值观。民族地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要做好顶层设计、合理规划,帮助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提升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语言承载着文化、思维和价值观,“语言通则文化通,文化通则民心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认为,语言影响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影响人的世界观,影响人的思维。国内学者提出新的语言关联性理论,认为语言塑造大脑,语言影响认知,语言构建民族[7]。

民族地区教师的培养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回应时代召唤,努力提升民族地区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其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发音标准、汉字书写规范等。

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印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将“推普”工作的意义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推普”不仅有利于在各民族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社会成员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也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增强各民族群体的向心力。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够促进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并关系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是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性工程[8]。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是新时期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目标。长期以来,民族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相对其他地区较低,民族地区是“推普”工作的重点地区,“推普”工作任重而道远。民族地区学校要创造良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环境,使少数民族师生具有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学校要发挥好提高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主要渠道作用,尽快解决民族地区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不达标问题,使所有教师能够胜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工作。

(三)加强教师的民族团结教育意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奠基工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对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和谐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民族教育有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理解和认同,有助于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身发展能力,对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消除地区间贫富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团结和睦发挥着重要作用。

民族教育要发挥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以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纽带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下实现各民族深入交流沟通、和谐相处的前提,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加强和促进多元交流的必要途径,是维护中华民族“一体”团结的加速器[9]。民族教育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民族师生牢固树立各民族间“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学生自觉承担起反分裂、反渗透的责任,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拒绝愚昧、反对迷信、抵制极端的意识。民族教育要营造各民族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差异、包容多元、相互信任、相互欣赏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各民族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校园环境,促进各民族师生交流交心,为民族团结夯实基础。为此,树立民族团结意识是民族地区师生的生命线,务必使教师具备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四)提升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源源不断地滋养着中华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涵盖文学、艺术、史学、医学、建筑等各领域,蕴藏着民族智慧。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为祖国文化宝库增添了辉煌的成果,我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璀璨夺目,成为传世佳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大量爱国爱民、孝亲敬老、团结和睦、诚实守信、淳朴善良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渊源和构成要素。

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教育资源优势,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能够大有作为,教师教育课程要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教师了解各民族优秀文化概况,具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二、特殊素质:课程设置的现实依据

民族教育具有特殊性,民族地区教师的培养要遵循民族教育发展规律,与普通教师相比民族地区教师还要具备一些特殊的素养:要理解和把握国家语言政策、掌握第二语言学习理论、具备一定的跨文化能力等特殊素养。

(一)理解支持国家语言教育政策

在一些民族地区,受地理环境、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易受分裂势力和极端思想的侵蚀渗透。为此,民族地区教师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坚定“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坚决反对国家分裂和民族分裂的错误思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自觉承担起反分裂、反渗透的职责使命,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语言教育政策是多民族、多语言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各国都会制定基于本国国情的语言教育政策。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统一,发展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热爱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充分认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义和价值,系统深入地理解国家语言政策。教师是国家语言政策的执行者,一切教育政策最终都要靠教师去落实,语言政策能否落实到位,主要取决于教师对语言政策的理解与支持程度。教师只有充分理解领会国家语言政策的意义和历史价值,才能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实际行动,得以保障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政策的落实[10]。

(二)具有第二语言习得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

在我国民族地区,学生的母语大多为少数民族语言,在学校中接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属于第二语言学习现象,第二语言学习是个特殊的专业领域,开展第二语言教育教学活动要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第二语言学习是世界范围内比较普遍的一种教育现象,已经形成较完善的理论体系,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涉及语言习得的原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二语教学的特征规律、二语教学的实践模式等[11]。如“浸入式”教育理论,“分层分流”教学模式,情景式文化体验教学策略,是比较成熟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在一些国家的第二语言教育实践中取得了成效。

民族地区教师要掌握第二语言教学相关理论。语言反映着文化和思维方式,在语言与文化差异的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习会遇到重重困难,教师要全面评估学生的第二语言水平和知识基础,考虑知识的文化差异,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掌握母语和国家通用语言学习中相互干扰和迁移的规律,掌握语言符号学习与文化认知框架转化的特征。

教师要具备营造语言环境的能力。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环境缺乏,教师要具备营造国家通用语言环境的能力。克拉申的监控模式认为,语言发展的习得方式是指在自然交际环境中使用语言,它是一种潜意识的语言发展过程。“习得”主要发生在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的语言自然交际环境中,是学习者参与自然交际的结果,习得的知识是纯正的语言知识,它可以运用于启动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产生,也可以运用于语言交际,习得的语言知识具有交际的功能和使用的价值[12]。语言是在运用中学会的,教师要多渠道、全方位营造 “习得”语言的环境,鼓励引导学生在日常交流中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印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创造良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环境,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言环境,在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创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环境的能力,这也是民族地区教师专业能力特殊性的表现。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表明,无意识的“习得”要比有意识的“学得”效果更佳。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习得”环境,这是提高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具有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

当前,民族地区部分教师由于教育背景和成长经历的影响,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命和主流文化理解方面有所欠缺,文化的隔阂容易造成教学中的障碍。例如“举人”“状元”“粽子”这些词在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不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就很难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及其承载的文化。同时,部分地域的教师身处少数民族地区,受语言、生活习俗等文化环境的影响,工作中会出现成就感低下、消极无奈和工作不适应等“文化休克”现象。

民族教育是跨文化的教育现象,教学不仅涉及语言的变化,更涉及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语言折射出的是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等[13]。教师要具备跨文化能力,要有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多元文化包容心态,能够在跨文化语境中进行人际沟通、班级管理,解决课堂问题,了解学生的语言背景,能够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合作。

三、探索构建: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政治立场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能够适应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合格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养:

1.政治素质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和“三个离不开”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民族团结意识;热爱教育事业,具有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和历史责任感;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语言文字能力

具有良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国家通用语言水平能够达到教师资格标准,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具备一定的少数民族语言应用能力,能够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

3.学科专业素养

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及技能;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及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掌握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初步具备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学研究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掌握第二语言教学理论,能够有效指导学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4.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胜任中小学相应的课程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及相关教学管理工作。

(二)课程设置

参照教育部制定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结合民族地区教育实际状况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应包括公共基础课程、语言文化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类课程、实践教育课程五大模块。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

以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为主,以培养和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师职业道德为目标,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树立致力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责任感与敬业精神,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

开展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教师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和“三个离不开”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

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地区地方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师职业道德等。

2.语言文化类课程模块

根据不同师范生的知识基础和教育背景,有针对性地开设差异化的语言文化类课程。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薄弱的师范生要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阅读与写作等,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和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力度,使师范生达到相应的毕业考核标准。语言文化类课程旨在培养师范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满足部分地区开设民族语文教学的需求,师范生可选修一门少数民族语言类课程。

3.教师教育课程模块

教师教育课程要遵循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教学特点而开设,使师范生掌握教育教学及第二语言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学科教学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等基本理论课,教师职业技能、授课技能、教学基本功训练及教育技术能力等实践课。教师教育课程要突出民族地区教育特点和规律,要重视对师范生跨文化跨语境教学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4.学科专业课程模块

学科专业课程是对各专业师范生进行本学科、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与训练的课程,使师范生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达到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结构的均衡。专业课程是专业师范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包括学科教学理论、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学科教学设计等。

5.实践教育课程模块

实践教育课程包括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和实践活动环节。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包括模拟课堂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实习支教)、毕业论文撰写(针对本科层次要求)等,培养师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师范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结语

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培养出一支适应时代发展的师资队伍是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性工程。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培养民族地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制度性保障。

新时代民族地区教育、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教师培养规格提出了新要求,民族地区师资培养要以时代语境为价值导向,关照时代发展需求;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民族地区教师素养的针对性,科学合理设置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培养目标方面,要突出政治素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在教师基本素养方面,要突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第二语言教学能力,要注重在跨文化跨语境教学理论与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使教师能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指导学生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课程体系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中华传统文化类课程以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类课程的设置,这是当前民族地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也是提高民族地区教师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语言文字民族
我们的民族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