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军革命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

2023-12-26秦专松

林区教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红军革命育人

秦专松,谭 艳

(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 a.马克思主义学院;b.组织部,重庆 大足 402360)

红军革命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红军将士在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土地革命及实践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红色文化资源,是红军革命精神和红军革命传统形成及在当代传承的重要记录和展示载体,是不断推动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优质资源。于举步维艰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南起闽浙赣、湘鄂边、川滇黔、鄂豫皖,北至青陕甘,在这广袤的民族地区形成了许多红军遗址资源,它们是各民族红军将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培育成的民族精神财富及其物质文化载体”[1]。将见证着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红军革命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有助于“拔节孕穗期”大学生从红军革命文化资源的微观视角感受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的革命经历,夯实思政教育的文化根基,使高校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课堂说教,而是充分利用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红军将士在祖国大江南北留下的会议旧址、红军标语、革命活动纪念地、烈士墓、战斗遗址遗迹、烈士陵园等红军革命文化资源,为思想理论融入血液和灵魂,让理性思考与感性教育相结合,创新教育方式、激发学习热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把灌输式教导转化成大学生与历史的“对话”和“触摸”,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理念与内容深入大学生内心,并给予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精神指引。红军革命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深刻了解与感受红军将士不惧困难、忠贞报国、不屈不挠、舍生忘死、前赴后继、勇于牺牲、顽强拼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和“以‘半条被子的温暖’‘死也要死在红军队伍中’‘老红军的故事’‘军需处长的故事’等为代表的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红军革命故事”[2],进而不断加强大学生对红军革命文化基因的认识,提升思政教育质量,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充分发挥红军革命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对此,高校尤其是红军革命文化资源富集地的高校应积极探寻红军革命文化资源供给与学生发展需求的“高位对接”,让红色成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力求逐步探索出红军革命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科学路径,把红军革命基因代代传承下去。

一、打造红军革命文化课堂主阵地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仍然是思政课堂教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3]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革命文化资源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它“承载着党和红军艰难困苦的土地革命斗争历史,承载着党和红军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战斗意志及高尚的道德品质”[4],是鲜活的红色基因库,对高校思政教育具有天然的教学亲和力,可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有力的教育支撑和鲜活的教学范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并不断引领思政教育朝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发展。因此,高校要大力挖掘红军革命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的关联性,深入推进红军革命文化育人,找到红军革命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的契合点,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增强教学的表现力,实现与教学内容的紧密衔接,确保思政课“融有内容、融有效果”。

首先,高校、特别是红军革命文化资源富集地革命老区的高校应将境内的红军革命文化教育纳入自身人才培养方案,把红军革命文化资源进行充分开发,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专业特点以及知识能力水平的不同,有步骤、分阶段地在思政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教学中整合各类红军革命文化资源,搭建贯通的渠道,设置“红军革命文化”专题,并且适当地在全校范围内探索开设“红军长征故事选讲”“红军革命遗址遗迹背后的故事”“红军诗词赏析”“红军革命歌曲欣赏及影视作品鉴赏”等系列特色选修课程,使思政课告别“假大空”,走向“真小实”,强化大学生对红军革命文化资源的相关理论学习,设计前后衔接的红军革命文化资源教学使用案例,促进各类教学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使高校思政育人体系扎根更深、更牢,提升大学生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为推动形成挖掘、运用遍布于各个革命老区“田间地头”的红军革命文化资源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架构顶层设计保障。

其次,高校也可组织知名专家、学者和骨干教师依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红军将士在武陵山地、湘江两岸、雪山草地等民族地区留下的多姿多彩的红军革命文化资源编写特色红色教材、红色读本和教学大纲、教学案例,将红军革命文化资源素材以鲜活的事例呈现给大学生,使原本定格在书本中的文字通过红军革命文化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制、组合,增添案例、故事或新鲜元素等途径与方式使其鲜活起来,化抽象的理论为通俗易懂的道理,让大学生在知识结构得到优化的同时人文素质也能得到提高,并以此来补充、完善国家现行统编教材还未涉及的部分与内容,从而满足不同思维特质和接受习惯的大学生的需求,实现以新的视角丰富传统教学内容的效果,最大限度提高思政课运用红军革命文化资源育人的成效,将红军革命文化资源中所蕴含的价值观、理论评述“化整为零”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之中,运用鲜活的材料使思政课教学话语在现实中“活”起来,增强课堂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为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从熟知走向深知和真知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高校要不断夯实“师资力量”,增强教师的红色文化及红军革命文化资源知识储备,丰富思政课堂教学手段。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对红军革命文化资源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红军革命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和课程育人合力的推进。对此,高校应明确红军革命文化资源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综合素质及对红军革命文化资源的认识水平,让思政课教师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盛满自己的“一桶水”,才能解决大学生“一杯水”的问题,提高红军革命文化教学质效。除此之外,思政课教师还应在基于自身经验、结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形式,设计多样化红军革命文化主题活动,并引入对话式、案例式、探讨式、情境式、互动式等教学形式,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理论知识,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大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巩固和灵活运用,“努力使思政课堂从天上回到人间、从空中回到地上、从文本进入学生心中”[5]。例如,思政课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通过情景剧表演等情境再现的方式模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红军将士在生存环境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开展革命斗争活动的历史场景,让大学生在模拟的历史场景中扮演曾经“发生在他们的父辈或祖辈身上”[6]的各种角色,增强红军革命文化资源的时代性、生活气和潮流感,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7],促使红军革命文化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得思政课的温度高起来、实效性强起来,强化大学生对红军革命文化资源的科学理论认识与认同、理解和记忆,让课堂教学行之有效。

二、激活校园文化红军革命基因

校园文化活动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有效载体,是大学生真切感知红色基因传承的实实在在的优质渠道,在培育时代新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课程,是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8]为此,高校须重视将红军革命文化资源融入办学治校各环节,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增强校园红军革命文化的感召力,进而“营造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软性文化氛围”[9]。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对于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和帮助大学生理解、领悟红军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思政教育行稳致远的风帆和航向标,能够帮助思政课教师循序渐进地实现红军革命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使高校思政教育达到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感情充沛之效果。所以,高校可以利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所形成的多姿多彩的红军革命文化资源并结合本校实际,因地制宜地将其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精心规划、设计、打造“血染湘江”“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等为代表的红色雕塑景观、红色主题文化墙、红色文化长廊,全方位渗透红军革命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红军革命文化的认知。有条件的高校还可设立“以长征遗址资源数据存储、长征历史文化信物征集展陈、长征精神育人公益制品设计推广为一体的长征精神育人实训中心”[10]等校内红色文化沉浸式场地,让思政教育与红军革命文化资源深入、全面、有效地融合,拉近大学生与红军革命历史的距离。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成立与红军革命文化资源相关的研究中心、学生社团,在深入研究阐发红军革命文化精神内涵的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例如开展“与信仰对话”“与革命先辈对话”等品牌讲座、讲堂,或者是举办“红军过雪山”“飞夺泸定桥”等红色经典展演,再现当年的红军革命场景,寓学于乐,用高雅的艺术活动营造浓厚的红军革命文化教育氛围,从而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亲和力和说服力,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与红军革命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使思政育人的校园氛围真正火起来、热起来,满足大学生成长的内在要求。

三、融通校外红军革命教育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1]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红一、红二及红四方面军在川滇黔、湘鄂渝黔、川陕等民族地区开展革命斗争时留下了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红军总政治部土城旧址、遵义会议会址、金沙江皎平渡口旧址、宣威虎头山红军烈士陵园、二郎镇“红军街”、彝海结盟纪念地等类型丰富、数量繁多的红军革命文化资源,这些“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英勇斗争、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砥砺奋进的光辉历史”[12]的红军革命文化资源是各个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料库。高校要充分利用红军革命遗址遗迹或红军革命教育基地,凭借红军革命文化资源的物质形态来呈现和体现红军革命文化价值,为高校育人工作提供鲜活的教学素材,发挥红军革命文化资源实践育人的强大功效。总之,将红军革命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紧密衔接,要真正体现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的统一。因此,高校要因时制宜,合理选择实践教学时间,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特殊节日或重要活动纪念日,组织大学生走出校园到各地的红军长征文化公园,红军革命胜利纪念馆、陈列馆等红军革命教育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和参观考察,开展红色研学,让大学生在参观过程中“触摸”红军革命历史,感受红军革命文化,拉进大学生与红军革命文化资源的时空距离,让高校思政教育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进而帮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红军革命先驱的精神力量,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感召力。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在组织大学生到红军革命文化资源富集地的革命老区或是红军革命教育基地开展红色研学时,不能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否则大多数学生就会以“游客”而非“思政学习者”的身份游离于教学。同时,高校还要因事制宜,组织学生到红军革命文化资源富集地的革命老区或相关教育基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例如红军革命精神宣讲、重走红军路、薪火永相传等志愿实践服务活动,通过这些实践体验的方式,把红军革命文化资源所承载的基本信息、精神内涵传递给大学生,寻找历史留下的红色印记,帮助他们完成对于红军革命历史事件的记忆和归档,“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13],让红军革命文化资源在祖国大地上赓续发展,从而服务于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使其成为新时代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高校思政教育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红军革命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