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高职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3-12-26

科技风 2023年34期
关键词:病理学导向职业

林 婷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江苏淮安 223003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习小组为主体、以教师指导和辅导为辅助的教育模式。它将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转变成以“能力”为中心,通过“行动”来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高职病理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践能力的主体、创新能力的主体,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并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设计合理、富有实效的评价体系等措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将任务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等引入课堂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本文就高职病理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探讨。

一、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确定教学内容

高职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根据培养目标,将病理学课程进行模块化处理,将学科体系分成若干个模块。其次,根据模块中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进行取舍,确定出最适合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最后,结合教学大纲和各模块的知识点要求及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操作能力、记忆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1]。例如,在病理学课程中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知识水平和个性特点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于病理学中涉及的各种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及其病理生理、病理诊断等知识点内容比较枯燥难懂,学生不易接受。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授课进度。如对病理诊断部分内容可采取先讲授疾病的诊断要点、主要临床表现、治疗原则等基本知识;再讲述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病理及其常见类型;最后结合临床表现分析疾病的主要症状。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能提高学生对病理变化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以职业岗位要求为依据,优化教学方法

高职病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根据临床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引入高职病理学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高职病理学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时,应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归纳等环节获得知识与技能。在病理学课程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时,教师应根据高职病理学教学特点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课程内容。如针对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的特点,在病理学课程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时,应以基础知识为主;而针对高职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不牢的特点,应以专业知识为主。在病理学课程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时,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等多媒体设备,使学生对病理学课程内容有更深的了解[2]。在病理学课程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时,教师应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导、案例教学法等为辅助,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等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教学。在病理学课程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时,教师要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和学习基础知识不扎实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以任务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等为主导的方法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以典型病例为载体,改革教学模式

在高职病理学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通过典型病例为载体,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病理学的学习中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病理学教学中引入典型病例,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首先,教师通过精选病例、设计问题等形式引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其次,教师将病例呈现给学生,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对典型病例的分析讨论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3]。

(一)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情境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领域为载体,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方式将学生引入典型病例中来。因此,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基于工作过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根据岗位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技能进行分析,进而确定教学情境的类型。在病理学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例如:在讲解“病毒性肝炎”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工作任务确定教学情境类型为“典型病例”。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和技能设计相关情境。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由病例组成的模拟情境,如:某患者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工作任务的步骤进行学习和实践操作,向学生展示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等内容,引导学生对疾病进行分析与讨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二)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设计教学任务

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应该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设计教学任务。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病理学的知识体系和岗位需求,根据岗位需求设计教学任务。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可以将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和典型病例分析与讨论作为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讲解肿瘤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将肿瘤相关知识点分为4个部分:(1)肿瘤的分类;(2)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3)肿瘤细胞的转移和转移途径;(4)肿瘤治疗。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全面掌握各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将各项目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与概括,并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任务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和评价,对学生进行不同项目的训练和强化[4]。

(三)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传统的高职病理学教学评价方式往往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这种评价体系存在很大的弊端:一是难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三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在高职病理学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首先,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进行评价。例如:课堂上回答问题积极、表现认真、小组讨论积极、能根据病例提出合理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答案、能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等,均可作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评分。教师可将学生分组,每周抽一天进行组内讨论,并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汇报内容进行评分,根据其汇报内容对其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对学生参与案例讨论与分析等项目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参与案例讨论与分析,并将相关数据与材料整理好作为小组表现成绩。教师可根据各小组在项目中的表现给予不同分值的评价,最终将其综合起来作为成绩进行计算。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对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也可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使其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自身情况。通过多元化评价体系,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课程改革

高职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是围绕课程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特点来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具有专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一)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高职病理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病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5],使学生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二)将教学内容与实际临床工作相结合

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实际临床工作来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如在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将病理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工作相结合,如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包括了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等内容,教学内容可以分为病因、病理改变等几个大的章节,然后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比如讲解《急性心肌梗死》这一章节时可以将疾病的发病机制设置为“心肌缺血”和“心肌损伤”两个任务,然后根据这两个任务来设计教学任务,这样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比如,在复习形态改变、病理变化和病理诊断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先自学再上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课堂学习,然后由学生进行提问并解答,然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的作用。例如,在讲解病理组织切片观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组织切片观察的发展过程和注意事项,这样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四)加强校企合作,将岗位需求融入教学中

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合作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不仅包括教学内容合作,还包括教学资源和实践基地等。为了更好地提高高职病理学人才培养质量,可以与医院进行合作,共同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在校内实训基地中,学生可以参与到临床工作中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将医院的工作流程、疾病类型以及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等内容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过程。高职院校病理学教学改革在新时代背景下势在必行,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培养高职院校病理学人才,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工作岗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病理学教师要积极探索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高职病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以提升高职院校病理学教学效果[6]。

五、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为标准,完善评价体系

高职病理学课程评价体系包括平时考核、阶段考核、期末考核,其中平时考核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验报告等,阶段考核包括期末考试、毕业实习等。在高职病理学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需要对其进行完善的评价体系,如评价标准,即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为标准,而不是以理论成绩为标准。在评价内容上,要侧重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情况和能力提高情况。在评价方法上,可采用传统考试的方法和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进行评价的方法相结合。具体来说,可采取平时考核、阶段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在平时考核中,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在阶段考核中,要求学生完成单元测试或模拟考试;在期末考试中,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同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可采取创新能力考评方式。创新能力考评包括思维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比如在传统的课堂考试中加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案例分析题等。在课程评价体系中,要不断完善相关评价标准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

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教师要求很高。在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通过转变教师角色、转换角色方式、改进考核方式等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践能力的主体、创新能力的主体。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病理学导向职业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偏向”不是好导向
职业写作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我爱的职业
犬只导向炮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WST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