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策略研究
2023-12-26高书琴
高书琴
荆州理工职业学院 湖北荆州 434000
1 职业素养构成要件
职业素养涵盖了职业道德、技能、行为、作风、意识等相关要素,反映了劳动者对特定职业的认知和适应能力,通过职业兴趣、能力、个性及职业情况予以体现。基于就业的职业素养培育,应当以市场行情、企业需求为主导,以创新创业为牵引,促进校企合作,加快教学改革,推动职业教育迈入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既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也要逐步增强职业专业认同、市场研判、分析研究能力、创新创业精神以及个体发展教育,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如大学英语课,其素养构成为:
(1)知识结构。熟练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熟悉专业词汇,掌握语言学习策略;具备专业相关的扎实的人文、科技知识,能够用英语沟通和完成工作等。
(2)素质结构。大体涵盖了如下几个板块:具备英语文献阅读能力,能撰写常见的英语应用文,善于沟通分析,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不错的口笔译能力;爱岗敬业精神;较高的商务沟通、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勤劳苦干、克服困难的创业创新精神;较高的专业认同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就业导向下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意义
2.1 满足社会发展及企业对人才培育的需求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现代社会的高频次讨论话题。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说到底还是由于用人需求和学生素质严重脱节。“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是许多企业聘用的首选。职业素养,实质上就是“德”的构成要件。因此,企业除了要考核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技能外,更要关注他们的职业素养,如写作能力、敬业精神、是否忠诚、有无责任感,是否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等。以就业为导向,定向培育有较高素养的毕业生,更适合高职院校、社会企业和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
2.2 契合高职院校人才培育目标的要求
对高职院校而言,培育应用型技能人才是最大的办学目标。高职院校需要将培养重点放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上,根据国家的政策,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要求,让学生掌握今后必备的职业技能。所以,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素养培育同样也是在学校设定人才培育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职业素养培育不仅是高职教育主动顺应时代变化的必然之选,更是提高人才质量的根本。对应用型技能人才进行培育时,高职院校既要考核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技能,更要注重对他们专业相关素养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培育质量。
2.3 顺应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
近年来职业院校的入学人数增多,但生源质量并不乐观。有些学生选择专业时比较盲目,对专业发展和前景缺乏了解,不懂得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同时,很多学生不愿吃苦,缺少基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作为学生踏入社会前的最后一道屏障,高职院校的教育将帮助他们从学生身份转变为职业人。每个行业都有不同的技能要求,但职业素养要求大同小异。从入校前的素质情况分析,高职院校在校生远不能满足企业对大学生职业素养设定的标准。这对院校职业素养培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高职院校应当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既要传授岗位相关的基础技能,也要引导大学生树立长远的职业理想和规划,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不断提高大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3 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影响要素
3.1 重培训轻培育
各地高校和职业院校扩招政策的逐步落地,无疑给大学生就业增加了新的负担。为提升社会竞争力,有些学校开始将矛头转向“新兴专业”或是精品课程上,以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对那些隐性素质的培养则缺乏应有的重视。一方面关于职业素养培育,一些高校并未构建专门、规范的培养机制,使培养工作陷入说教化、灌输化,忽略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其结果就是学生的职业素养最终无法完全地融合到高校育人计划中来。另一方面,关于能力、意识的培养,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并未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而当下的培养机制又不适合对大学生职业素养做出评价。这些都是阻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突出因素。基于个体发展的视角,系统、规范化理论培训,有助于增加学生对职业规划、发展的了解,让他们明白企业岗位、专业发展二者的内在相关性。职业素养培育本身就属于相对“隐性”的范畴,学生很难利用自身经验或是专业知识去理解职业素养真正的内涵。因此,很多学生不经意间也会忽略职业素养培育的存在价值。
3.2 重课堂轻社会
制订人才培育方案时,有些职业院校并未提前对相关行业展开调研,因此,课程设置不当,重课堂轻社会、实践性偏低、人文与技能教育失衡等问题十分突出。就业创业导向下,高职院校有必要了解社会形势和各行业的现实需求,围绕行业发展加强相关的理论、职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竞争力。我国高职院校大多会以市场需求为基准建立一套人才培育方案,在落实阶段充分考虑社会需求,但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路径依然沿用老旧的人才培育手段。现代高校并未构建匹配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形势,不能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无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企业的用人需求。实际上,一些职业院校已经开始主动去地方企业调研,定位人才培育方向,实施专业教育,以便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人才,但学生毕业后短时间很难适应外地企业的变化需求,这就难以体现职业素养培育的功能和必要性。
3.3 重引导轻培养
市场经济时代,单纯利用外部推动和课堂灌输,没有办法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尽管各大院校均已新增专门的培育机构,并着手推进职业素养相关的活动,但学生参与面并不宽泛,加上活动不够针对性、质量偏低,很难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目前,很多大学生都不懂得给自己做清晰、长远的职业规划,他们的价值观相对淡薄,还未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人生观。为解决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现实难题,院校的第一要义是对学生提供专业的教育引导,使其学会自我认知、自我提高和自我教育,要将知识讲授和考核评先进行统筹,结合学生的专业属性和认知特点进行培养,树立新时代的人生观、就业观,以精准定位为前提,做好自己长远的职业规划。
4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
高职教育需坚持以德为先,以能力为重,重点培养职业素养,使高职学生成功走向社会,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人”。作为职业素养培育的第一地基和摇篮,高职院校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之需,编制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拓宽全新的培育途径,结合实践检验培育方案的可行性,逐步构建完善的职业素养培育体系。
4.1 多管齐下,多方位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学校层面应采取多元、丰富的培育措施,对大学生实施综合职业素养教育。一是以第一课堂为主、以第二课堂为辅。应注意的是,高职院校不能忽视第一课堂培育。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当反复地给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利用言传身教来指引学生。除了给学生实施榜样教育外,也要针对性地培育他们的服务、团队和责任意识。利用第二课堂,让学生拥有更多课外锻炼、实习的机会。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吃苦奋斗的精神,为职业道德打下牢固的根基。二是设置职业素养教育相关课程。一方面,高职院校要针对职业素养开设课程,让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了解毕业后可能会涉及的职业,提前给自己制定一份职业规划;另一方面,要利用礼仪教育或者心理健康教育等典型的职业素养系列课程,让在校学生提前了解职场和校外的社会,培养健康的职业价值观。三是充分利用实习实训。实验做得再好,有时都不如学生亲自来一场实战。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利用实习、实训课程的宝贵机会,让学生进入企业一线,转换自己的学生角色,体验和理解职场岗位的职责,培养健康的职业行为习惯;另外,学生也需要在社会实习中了解岗位的职业环境,遵守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
4.2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素养考核体系
职业素养培育属于综合性工程,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一套科学的培育-考核体系。为此,高职院校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领会职业素养的属性、内涵,制定一套可操作性的考核体系。传统的实操考核很难对职业素养培育成果的优劣进行定量评价,各高职院校应当进一步深化调研,参照同类院校之前的做法和经验,立足本校实情,对各个评价指标加以细化,健全考核评价体系。二是遵从公平、公开的考核原则,引入个人、班级评分,同时由二级学院或系部负责全面审核,搜集职业素养考核的一手数据。根据学生日常在课堂上的表现建立管理机制,将日常表现融入考核的范畴,对职业素养培育的整个过程实施管理。三是对于部分职业道德较高,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大学生,需要提出口头或是物质方面的奖励,树立榜样的力量。有研究称,恰当的激励很多情况下会促进行为的发生。学校考核是为了提升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并非对他们进行优劣分级。因此,考核时也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其内化成正确、良好的行为。
4.3 扩大职业素养成分含量
作为职业素养培育的前沿基地,高职院校需要立足自身的专业特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之变化,关注职业素养培养的整个过程,编制一套科学、可行的培养体系。如大学英语作为公共课,我们在打造第一课堂的同时,也要组织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以职业素养教育为基准,围绕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与专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以需求为导向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将传统学习方式、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平台进行结合,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统筹于今后的职业需求,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竞赛活动,如演讲、阅读、辩论赛,提升英语基本技能;创办英语沙龙、戏剧社或是广播电台还有英语角等校内活动,增强学生的语感,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利用行业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打开学习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利用实训实习活动,锻炼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也会找到自己的爱好,挖掘潜力,提升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并懂得情绪管理。这些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4.4 加强先进企业文化熏染
社会文化对个人有很大的影响,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特定的某种文化环境;二是加入某项具体的文化活动。在校园内适时地融合企业文化,促进校园、企业文化二者一体化,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为职业素养教育工作创设浓厚的文化气氛。企业、校园文化二者融合能够将企业真实的用人标准、企业文化氛围带入学校课堂。邀请企业管理人员来校讲座,和学生分享交流经验,传达优秀企业的文化价值。由此,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岗位需求来择优挑选人才,促进定向培养。同时,校方也可以争取企业投资,模拟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职场环境,感受企业文化,理解遵守企业制度和相关规范,将知识技能、现场操作予以统筹,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竞争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敬业、负责、合作、创新等必备的职业素养。
4.5 构建仿真就业创业中心
仿真就业创业中心,即西方高校基于职业发展建立的网络信息系统,由政府部门牵头,院校和企业全力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然而职业教育在国内起步较晚,尚未建立科学的培养体系。为了提高职业素养水平,一是可在校企合作中适当扩大企业人力部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占的比重,利用仿真招聘等系列活动,让学生明确自身定位、职业技能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在接下来的专业学习中,找准专业成长方向,弥补素质技能短板。二是在仿真就业创业期间,政府部门也要注重牵头协调,为职业素养培育提供充足、丰富的企业资源,既要满足院校在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需求,也要为企业搭建可靠的平台,帮助它们挑选更多优秀、合规的专业型人才。三是构建统一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根据仿真中心给出的评价数据,结合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对学生做出职业素养培育效果的评价,确保结果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4.6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
当代大学生有各自不同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的年级和专业在就业指导方面的需求也会存在差距。在就业指导与服务时,既要考虑阶段性,也要注重全程化,既要保证多样性,也不能忽略个体差异性。对于各个年级的学生,院校要有各自的侧重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全程化、专业的指导。如大一学生的重点应是职业定向,着重培养学生对于新环境的适应力,了解所学专业和未来行业的关联,选定合适的专业,并设定清晰的学习目标。大二学生的重点要放在自我评估上,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测评系统分析人格特质、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搜集各种资料了解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包括期待岗位有哪些能力需求等,明晰今后的职业目标。而大三学生的关键是确定职业目标,通过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学生深入职业探索,积累和习得新知识、技能,由此检验目标是否科学。就业指导的重点应放在求职技能的传授上,要针对性地指导他们如何制作简历、查找企业的招聘信息、怎样规避职场陷阱等。除此之外,还要保证载体、形式的多样性,要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对他们提供个性化指导。就业指导期间,学校也要坚持精准指导,帮助学生摆正心态,认真钻研专业知识,提升核心技能。
结语
职业素养是企业、单位评价职业人是否成熟的关键指标,在校职业素养培养对大学生就业有很大的益处。良好的职业素养足以令个体受益终身,所以,高职院校应当以就业为导向,适时地转变教学思路,把握职业素养教育的深刻内涵,将职业素养培育置于技能提升同等的位置,用科学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获得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