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提升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实践路径

2023-12-26蔡玉梅刘金程

科技风 2023年34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师范生转型

王 英 蔡玉梅 吕 娜 刘金程

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 河北唐山 063000

一、概述

先进技术不仅改变、重塑企业,同样也影响教育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迭代,大学慕课等网络优质数字资源出现的同时,相关政策的制定也不断推动教育的进步,体现了数字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渗透。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创造了机遇[1],加深了教师、学生对“教育信息化”的具体理解,加速了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使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支撑作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与数字化转型相结合的产物,在教育本质不变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与教育进行深层次的融合、重塑和再造,利用数字化技术促进和激发教育各环节的创新,实现并强调教育初心。

二、教育数字化转型后对校园教育的优势

新兴技术与教育进行深度融合,让科技为教育注入新活力,赋予新能量,通过促进教育的发展,进而支持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大数据技术、学习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提供支撑,而且提高资源配置的精准度,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变革[2]。教育数字化拓宽了学生学习视野,构建多维度的生态学习环境,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学生不仅可以享受所在学校讲授的课程,同时也可以轻松在网上搜索查询到相关学校同门课程的教学视频,甚至可以查看国外的教学视频。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将收集、分析、反馈和应用为一体的教育评价体系进行优化,推进并重构具有综合性、指导性的教育评价机制,使其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高效反馈,指导学生有效学习,促进乐学、享学、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线上线下教育的深度融合、满足多元化的需求,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打造具有学科特色的教育资源和考评体系,使学生体会、融入、沉浸到数字化教学中。

三、师范院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各大院校积极投入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依据使用目的、服务范围、网络安全等方面逐步推进,并取得一定效果,但总体来看,由于资金需求量大,参与方多,涉及范围广等因素,导致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过程中考虑欠缺,急于求成[2],造成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维统筹相对缺乏[3]。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部分,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第二,学生认知及运用能力有待提高,教师示范作用需进一步增强。网络平台提供了丰富的网络精品资源,但在众多的教学课程中,如何更快、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地筛选到心仪的视频或内容,需要课程准入时进行严格把关,避免相同、类似性情况出现,减少网络无效信息的干扰。同时,学生高效查找资源、合理利用时间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全国13所高校师范生进行调查表明[4],师范专业学生在线教学使用意愿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如自身使用的经验、自身对其有用性的感知、学校对在线教学的态度等。如何加强师范院校教师对师范生在线教学的示范性,进而增强师范生工作后应用在线教学的动力尤为重要。

第三,学生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需要进一步培养。进入大学后,一部分学生尚未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5]。学习动机不明确,导致部分学生仍然不清楚知识体系和将来的工作方向、未来生活之间的必然联系,最终表现为学习无目的,缺乏自主性,积极思考、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动机不足。访谈表明,考试前突击学习,短期记忆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还有些学生内心向往自我学习并付之于行动,但中途由于各种原因很难坚持,最终放弃。学生如何进行正确自我评价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话题。师范生将成为人民教师,担负着教育培养下一代的使命,将养成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运用到生活和教学中,同时将优秀经验传递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尤为重要。

四、教育数字化转型对师范院校的要求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对学校的要求

1.加快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高楼平地起,地基是前提。对于教育数字化转型来说,教育新型基础设施是整座大厦的地基。教育新型基础设施是包括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内容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6]。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中,师范院校要不断探索、筛选、试点,确定合适的教学平台,同时依据教学学科的差异,将个性化或定制化的插件服务教学,依据数字化转型的相关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强基础设施条件保障,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字化的环境支撑体系,扩大网络覆盖率,为教育教学改革、评价进行精准赋能,将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让教育教学更有智慧,更有温度;创设教师个人发展平台、督导系统、教师培训、教学监管平台,以智慧教室、AR/VR为依托的学习、实践中心等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模块。教师能够在现有平台中及时获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开放的教育资源、实用的教学工具,甚至建立多个终端(学校)共享平台等,通过线上学习等创设,实现教师自我现有知识的更新及提升,进而服务教师终身学习;同时,利用、分析数字化技术获得的海量数据对教育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在数字化驱动下的教育变得更加有质量,有效果,教育模式更加灵活、多样、智能,培养的人才更具个性化和多元化。

2.利用培训、实操等提升信息素养

技术与教育进行深度融合,需要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深刻理解并认同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理念。以教师培训为抓手,推进信息能力提升培训工作的实施。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逐步推进培训计划,举办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活动,组织教师分批次、分层次地参与、学习、提升、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而开展教学,提升创新能力。以案例研讨、工作坊等多种贴近教学实际的形式展开培训。师范院校更需要对师范生进行实训、实习,相关场地按照教育新基建的要求进行改建,便于师范生对信息化的运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技能实践为依托,在实践中体会、运用,进而使其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学校可定期举办信息技术运用大赛,起到以赛促练的作用;组织师范生到中小学参观学习,掌握教学一线运用信息技术真实状态;搭建最新的信息技术平台,以讲座、实操等形式,定期更新认知、开阔视野,学习当前最新技术,了解未来发展趋势。

(二)教育数字化转型对师范院校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想更好地适应、把握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并取得较好效果,必须注重内功的修炼。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调中,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利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掘学习潜力,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1.师范院校教师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促进师范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师范院校是未来教师的摇篮,高校师范生是教师的来源,公费师范生是补充中小学教师的优质来源,直接关系着中小学教师的质量。理论上讲,师范院校的教育思想、实践方式等均引领中小学教育[7]。2022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的通知》,其目的是通过提高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进而增强师范生培养水平,以达到实施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目的。师范生的培养直接关系到未来基础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对师范生上课的教师会有更高的要求。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早在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旨在在提高教师队伍。为了更好地与中小学教学实际对接,师范院校教师要紧跟形势,把握方向。不仅要通过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认识和实践,加速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进程,还要以自身为原点进行辐射,通过不断浸润和渗透,促进师范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师范生通过在校期间的观察、操作运用,掌握先进的技术和软件的应用,并将其带入将来的工作学校,进而影响周围教师。

2.师范院校教师培养和提升师范生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师范院校教师是先进技术的使用者、传播者。随着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教师从单一知识的讲授者逐渐变为学生联通学习的促进者[8],教师要以所授课程为依托,通过网络,收集数字化教学资源,依据学情,通过有效的筛选,形成优质数字资源整合,为有效供给和输出奠定基础。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及授课模式,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自我学习、认知的能力,同时,师范专业院校教师的授课形式也能通过认识、模仿、带动等方式,提升师范生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师范院校教师唯有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发展,才能利用无形力量,提高师范生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认识和理解,有计划、分步骤地让师范生以实际行动体验、参与并逐渐利用新技能为自己将来的教学服务。正是由于知识具有海量等特征,师范院校教师要不断提高师范生自我学习。“中国大学慕课”等一系列丰富、优质网络课程资源为师范生知识、教学等的提升提供优越条件。为了更好地利用数字化成果为学生未来教学服务,教师在进行知识讲授时,不能单独进行知识传授,而是重视能力、素养等的提升,以便适应时代对学习者要求。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师范院校教师要不断提高终身学习的认识和能力。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相关软件、APP等工具的使用,服务教学。教育数字化转型使得教学的时空性得到充分的拓展和延伸,数字化教学的融入使教学的实效性更为突出。教师和学生可身处异地,完成作业的布置、提交、审阅、改正。以作业为中介的师生间的互动速度是以秒为单位计算的,教师能够收集、汇总、分析学生学习过程的相关信息,利用数据的及时反馈,从答题数据中迅速捕捉、准确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抓住关键点,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可以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借助网络平台完成分组讨论、小组学习等形式的学习任务,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线下授课时,利用先进技术和大数据,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也可利用平台收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讲课时间、内容,同时依靠平台,教师可不到学校,随时进行辅导答疑。课堂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信息技术实现交互性教学,在显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平衡知识教授与能力培养、传递运用知识的高阶能力。

技术的发展促使教学评价从基于感知的人为评价向以数据为基础的理性评价进行转变[8]。教师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动态监测特性服务于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具有多元性和多主体性,以应对分层次培养的教学评价。在过程性评价中,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要强调,通过学生之间和学生的自我评价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主动性,以利于自我学习状态和学习方法的调整,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为保持学生能够坚持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可依据学习内容难易程度、学习任务量,制定相关评价量表,评价项目包括课上(下)表现、理解程度,对知识应用的思考、问题延伸等。通过对学生的引导、监督、激励,进而逐步实现自我提升的作用。这个过程也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师范生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