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23-12-25刘姣姣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课赛岗课赛证融通

刘姣姣

(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12)

0 引 言

随着国家“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新能源产业再次迎来发展机遇。猎聘发布《2023年度新能源人才趋势报告》预测:到2030年,新能源行业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22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突破1.2亿kW,创历史新高,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7.3%。新能源行业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领域,近一年新能源行业人才需求量持续上升[1]。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光伏产业对光伏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愈加迫切,预计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相关产业从业人数将超过400万[2],而大数据、互联网+、智能产品与光伏领域跨界合作发展,对光伏领域相关从业人员职业综合能力要求更高。

但新能源行业人才供给明显不足,在光伏行业表现较为突出。当前光伏行业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后期运维和智能化生产阶段,高职院校匹配专业仅有2个:光伏工程技术和光伏材料制备技术,全国备案开设上述专业的高职院校较少,湖北省仅有3所,并且开设时间平均不足5年,毕业生质量未能达到企业的实际要求。现有从事光伏行业的技术人员多为电气自动化技术等相关专业技术人才转型,不能完全满足光伏行业岗位需求。

当前正值光伏产业急剧转型升级期,光伏电池BC技术、TOPCon技术等加速迭代,如何培养适应光伏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尤为重要。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3]。因此,深入研究“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内涵和时代特征,紧密对接光伏产业人才岗位需求,动态确定光伏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实施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路径,提高光伏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促进光伏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岗课赛证”融通的内涵

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是指“岗课对接”“课赛融通”“课证融合”三个方面,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岗课对接”是指基于光伏发电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及岗位需求,构建融合职业岗位能力和通用素质能力的专业特色课程体系;“课赛融通”是指将能源类相关职业技能竞赛训练内容与实践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采用分层教学形式,把竞赛项目变成课堂实践教学项目;“课证融合”是指遴选光伏行业核心岗位所必备的职业资格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证书考核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逐项细化,一一对应,融入相关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中,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考取相应的职业证书。

图1 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内涵

“岗”是课程设计的依据,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岗位需求;“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也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赛”是课程教学质量的高质量检验;“证”是教育教学成果的行业认可。“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要推动岗位需求与课程设置、竞赛标准与实训内容、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无缝衔接,最终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 当前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岗课赛证” 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岗、课、赛、证四者的实施主体不同,其生成逻辑、基本特征、评价标准也有区别,导致融通难度较高。通过对国内尤其是湖北省内开设光伏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调研,发现各个高职院校对光伏产业核心岗位、各类大赛所起作用和相关证书匹配度的认知上存在差异。受制于专业举办年限较短和产教融合实施能力不足,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在“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2.1 “岗课对接”不够紧密、缺乏标准

“岗课对接”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光伏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需要具备一线生产实际经验的课程团队--能够将光伏电站设计、建设、运维等工作岗位要求融入到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中,使“岗课对接”更加紧密,使课程体系更加契合岗位能力需求,但目前的课程团队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因此“岗课对接”不够紧密。原因有三,一是新能源发电专业是新兴专业,专任教师多数是电气类专任教师转岗,缺乏光伏工程项目实践经验,对于光伏企业实际岗位要求,如设计标准、操作规范、无人机巡检等新技术、新工艺了解不深,岗位能力分析不够准确全面,从而影响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设计;二是校招直聘的光伏专业毕业生教师,缺乏企业工作实践经验,教授理论知识容易脱离实际专业岗位要求,教学内容把控不精准,也为紧密“岗课对接”带来困难;三是光伏企业兼职教师对于职业教育认识程度不高,对高职院校学生学情了解不够,很难对“岗课对接”形成有效助力。

另外,当前高职院校光伏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条件建设标准尚未发布,通用实训设备尚未形成共识,各高职院校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设备类型、类别差别较大,造成专业“岗课对接”无法对标进行实训条件建设。

2.2 “课赛融通”覆盖不够全面

“课赛融通”是指将社会认可度较高的技能竞赛项目有机融合至专业课程中,精心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以竞赛项目驱动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做好竞赛成绩替代相应专业课程学分的制度设计,根据大赛级别和获奖情况赋予参赛学生相应课程学分,有效解决备赛参赛学生学习时间紧张的矛盾。

当前得到高职院校和企业认可的全国性竞赛项目主要有: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新型电力系统运行与维护”赛项、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新型碳中和能源管控技术及应用”赛项、“智能供配电技术”赛项以及电力行业协会举办的各类赛项,竞赛设备、竞赛项目内容侧重点不尽相同。同时全国性的职业技能竞赛是对拔尖专业技术人才综合能力的考验,职业性、竞技性、单一性是其突出特点,这与职业院校致力于“人人成才、人人出彩”,标准化设计课程内容,系统组织实施教学,全员实施过程考核的标准化教学是有一定矛盾的,以竞赛内容替代教学内容、以竞赛成绩替代课程考核仅仅适用于部分优秀学生,覆盖面不够广泛。

2.3 “课证融合”方法单一、相互脱节

“课证融合”是指将职业证书的考核内容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证”包括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光伏工程技术专业目前相关证书有注册电气工程师、太阳能利用工、高压电工证、低压电工证等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或行业认定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光伏电站运维、10kV不停电作业等由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认定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证书面向的是将要从事该岗位的或有对应岗位就职期望的求职者,证书考核标准和内容均来自于实际岗位最真实、最实用的技能和素质,体现了实际岗位的职业技能等级要求,具有专业性和市场化的特征。而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以学生为主体,既要兼顾职业及岗位需求,又要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既要完成学历教育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要兼顾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技能水平的提升,以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片面强调“证”与“课”的固有特征,忽略学生主要就业岗位要求,阶段性应付“证”与“课”的考核要求,必然使得“课证融合”流于形式,相互脱节。

在部分院校中,存在任课教师过分关注课程质量考核和学生考证通过率,致使课程教学存在“课证脱节”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学生短期突击考证训练,课程教学内容简单移植证书考试内容,导致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不过关,专业实践技能不成体系,职业道德培养缺失,这些都成为“课证融合”的阻力。

3 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的几点建议

3.1 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岗课对接”标准化

光伏工程技术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对推进“岗课对接”的标准化意义重大。岗位需求最终以岗位标准体系来呈现,《企业标准体系要求》中将岗位标准体系定义为“企业为实现基础保障标准体系和产品实现标准体系有效落地所执行的,以岗位作业为组成要素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3],而这一载体也可以通过一定的转化成为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不同地区,其光伏优势产业也不同,如江浙地区,光伏电池的生产制造是该地区的优势产业,而在西北地区,光伏电站的开发建设、运行维护是该地区主要的优势项目,立足当地特色产业需求,服务当地产业发展,是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的目标。而课源于岗、课立足岗、课服务岗也是“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中进行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的逻辑起点[5]。

校企共同组建一支同时具备企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双师团队,更加精准对接不同区域光伏行业岗位的培养培训标准,科学分析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建设与施工、运行与维护等岗位的内在要求,并将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细化融入课程之中,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通、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融通,最终实现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融通。

3.2 优化实施分层教学,推进“课赛融通” 普及化

高职院校可根据专业自身建设条件和办学基础,确定1~2项竞赛项目作为“课赛融通”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如选择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新型电力系统运行与维护”赛项为蓝本,将大赛理论培训与理论教学环节相结合、操作训练与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比赛训练方法与课程教学方法相结合、比赛项目评分标准和课程过程考核标准结合。

教学团队将大赛训练内容及要求进行系统化重组,并细化成教学项目,形成课程教学资源,有机融入到《光伏电站建设与施工》《供配电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中。重点分析不同基础、不同入学层次的学生学情,进行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设计:形成基础能力(如光伏发电系统及设备识读能力、常用工具使用能力等)→比拼专业能力(如光伏发电系统装调能力、巡检能力等)→比拼创新能力(如系统故障分析及处理能力等)。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动态实施分层教学,将竞赛考核内容分层普及到所有学生的专业学习中,使得人人都具备一定的竞赛能力和竞赛精神,创造人人竞争的技能学习环境,真正实现以赛促学的目标。

3.3 细化证书考核内容,推进“课证融通”规范化

调研区域光伏产业优势,分析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准确遴选行业认可的职业证书,结合学校自身硬件及软件基础,以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作为制定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4],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将职业证书的知识、技能和素养标准,与对应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实训任务有机融合,同时兼顾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求和全面可持续发展需求。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够顺利达到职业证书的考核要求,真正实现“以证验课”。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首先需找准合适的专业课作为载体,按照证书标准和培训体系进行“课证融通”,以“1+X”光伏电站运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例,可将《光伏电站运行与维护》课程中的章、节、知识点与证书中的工作任务、领域、技能点相对应,选择关键切入点进行融合,实行“证课互认”,取得“1+X”光伏电站运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生可直接获得课程学分,免于《光伏电站运行与维护》课程考核。

4 结 论

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根据大数据、互联网+、智能产品与光伏领域四要素的基本特征和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发展现状,以课程为载体去呈现企业岗位标准、职业技能竞赛标准、职业证书考核标准,以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为主线进行相互交叉融合,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与生产实践脱节、教学内容滞后生产实践等缺陷,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和可持续发展,满足能源产业结构升级对本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课赛岗课赛证融通
“岗课赛证”融通在职业本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改革中的应用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成效——基于“岗课赛证+思政融通”模式的探讨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实践研究
高职英语“课赛”结合中的教学映射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赛”有效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