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创新研究
2023-12-25高丽洁
高丽洁,郑 睿,冯 亮
(1.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武汉 430064;2.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12)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中国汽车拥有量已经达到3亿辆,而且车辆保有量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预测到203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3.6亿辆。随着汽车产量、保有量的不断增长,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交通事故及拥堵所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在这一大背景下,汽车行业逐渐朝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方向发展,而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产业“四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国汽车产业正快速从电动化向着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方向发展。早在2018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规划:到2025年新车基本实现智能化,“人-车-路-云”高度协同,5G-V2X基本满足智能汽车发展需要;到203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享誉全球。
在我国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智能网联汽车势不可挡发展的态势,我国的汽车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空间。然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汽车行业智能汽车技术技能型人才总量不足2万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技能型服务人才的稀缺以及质量低下已经成为了我国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及成功转型的重要瓶颈之一。国内现有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很大程度上与新兴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市场需求脱轨,培养的学生已经不能适应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行业快速发展,这将严重制约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为适应当今中国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快速发展,2021年,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作为新开设专业被列入《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将是汽车职业教育的下一个风口,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创新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策略至关重要。
1 与企业深度融合实施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
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下发的教职成厅〔2022〕2号《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鼓励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训基地共建、双师队伍共育、教学资源共享,基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岗位真实生产任务灵活组织教学,工学交替强化岗位能力培养;提出进一步优化人才供给侧结构,加快培养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联合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
1.1 对岗育人,明确育人目标
与智能网联汽车企业深度融合,围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装调、试验试制、现场管控、设备运维等一线任务,设立无人驾驶数据标注员、智能网联汽车维修员等现场工程师学徒岗位。对岗位工作内容提炼归纳,明确岗位职责要求,梳理关键任务,细分岗位能力,如表1无人驾驶数据标注员岗位能力分析。对岗育人,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岗位能力的适应性。
表1 无人驾驶数据标注员岗位能力分析
1.2 工学交替,创新育人模式
校企共同搭建双元育人环境,按照“学生→学徒→初级工→熟练工”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思路,双导师引导,双认证体系,实行“六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2]。第一学年,企业见习,初识企业、感受企业。企业师傅进校教学,讲解企业文化等,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文化课程学习和锻炼专业所需各项基本技能。利用第一学年暑假,让学生走入企业,岗位见习,全面了解企业分工、岗位职责,感受企业,明确职业目标。第二学年,跟岗实习,体验职业岗位,试岗实践,全面了解职业岗位;在校内实训基地,由教师与师傅共同指导学生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利用第二学年暑假,学生深入企业,为期两周,跟岗实习,让学生体验、模仿、尝试,加深对职业岗位的认识,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明确今后努力方向。第三学年,顶岗实习,养成职业能力。第三学年上学期,让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由教师与师傅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岗位方向课程的学习,试岗实践,职业认同,培养学生的综合岗位技能。第三学年下学期,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由师傅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全面职业岗位能力。
在工学交替教学过程中,校企联合设计和开展教学考核评价改革。在原有的学校考核方式基础上,引入企业认证考核体系。在企业认证考核体系的激励和引导下,将教学内容对接职业标准,实现教学过程的工作化,职业成长的系统化,学习过程的职业化,突出职业能力评价,职业能力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入职企业的定岗定级定薪参考,学生的学习能力向职业能力和社会综合能力的转换。
2 课岗证赛融通,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深度融合,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发专业课程,建设教材及配套的数字化资源。基于真实生产任务灵活组织教学,工学交替强化实践能力培养[3]。做到专业与岗位对接,课程与证书融合,教学与竞赛融通。
2.1 专业群对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
对接湖北武汉城市圈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满足智能网联汽车生产、测试、维修、销售等岗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构建以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为核心,融合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车身维修技术等专业组成的专业群[4]。
以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建设为例,运用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等方法,深入企业调研,聘请行业企业专家研讨,分析职业面向、职业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如表2、表3、表4所示。
表2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职业面向
表3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对应的职业能力分析
表4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
2.2 课程对接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这里“课程”是指课程体系,也就是人才培养方案中与智能网联汽车职业岗位核心素养相对应的专业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式。“证” 即为“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智能网联汽车专业领域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主要指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测试装调、智能网联汽车计算平台测试装调、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座舱系统测试装调和智能网联汽车底盘线控测试装调四种,每种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一般高职学生建议考取中级,每种技能等级证书对应不同的工作领域,对于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有详细的描述。
依据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职业标准,重构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确定证书与课程对应关系[5]。本专业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课程对应情况如表5所示。查阅职业等级证书的考核标准,将每个任务的技能要求、知识要求融入课程,从而实现学好课程即可满足取证要求,也充分体现了课程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对接。
表5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课程与证书对应情况
2.3 教学内容对接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技能大赛
“赛”是指国家级、省级、行业、市级、校级等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全面检验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教育教学的升华。通过参加技能大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改,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6]。目前,汽车领域国赛设置有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技能大赛,行业、省市级技能竞赛也设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技能大赛,范围广、影响大,吸引了众多院校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比赛。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技能大赛赛项一般以L3级的智能网联汽车为竞赛平台,基于智能网联汽车“感知、决策和控制”等关键技术,以培育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的,竞赛内容大致包括汽车智能设备检测与装调、汽车智能网联功能验证和智能网联汽车综合道路测试三个竞赛模块,评分依据表主要是职业素养与安全操作和关键技能点完成情况。职业素养与安全操作包括安全防护、卫生环保、设备和工具检查;关键技能点完成情况包括智能化设备检测与装配、故障诊断与排除、智能化设备标定、线控底盘测试、仿真软件测试、地图录制及综合道路测试等。教学内容与大赛标准对接,职业素养与安全操作融入教学日常,关键技能点装配工艺、检修流程、操作规范融入专业课程实训环节,如表6所示。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即可为参赛奠定坚实基础,再加上教师科学指导、学生刻苦训练,必能在竞赛中获得好成绩。
表6 大赛关键技能与课程对应情况
3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职业院校应重点结合专业特点,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
在教学环境上,将汽车企业文化进教材、入课堂、上墙壁,实现校企、教室车间、教师师傅、学生学徒四个一体化,将“6S”管理融入教学日常,使学生从学习人向工作人无缝隙对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课前,教师在职教云发布真实案例,将企业文化写入案例,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课中,德技并修,形成汽车医生角色扮演的模式,以“汽车医生”职业道德为基线,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价值理念,形成使命担当树情怀,勤学苦练育素养,案例拓展塑造创新的思政教育模式。课后,阅读大国工匠传记,走近名人,让学生树立远大职业梦想。
依托“三全育人”的理念,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统筹课内外劳动教育,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融入课程教学、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育人全过程。大学一年级侧重日常生活劳动,主要以参观企业、社团活动、志愿服务为主,强化劳动意识培养,体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品质;大学二年级侧重服务性劳动,主要以技能大赛、劳动实践、勤工助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为主,小组对抗、不断强化、精益求精,熟练度、规范性不断提升,增强学生劳动自豪感,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大学三年级侧重生产劳动,在顶岗实习中重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应用,通过真实的生产劳动,增强职业认同感,培育踏实勤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