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形势下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研究
2023-12-25熊俊
熊俊
摘 要: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旨在通过研究教师利用课前、课中、课后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对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方法的引导,以期达到小学高年级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小学生愿意主动投入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性转为主动性,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并以此为目标,文章从教师培养学生兴趣、教师课堂教学、教师课后针对性安排活动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自主学习;阅读方式;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创新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掌握“双基”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产生自己的认识和思想,从而促进自身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双减”形势下,教师更应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代替也代替不了,教师只能起指导作用。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需求,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关注个体差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的重要性。
美国应用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在《论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一切教育都有三个不同的目的:提供信息和知识,训练能力,培养兴趣。”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需要考虑,如何将上述三个目的贯彻落实到课堂教育实践中去。
教师要想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数学,要突破三个难点:难点一,让数学有趣,学生喜欢。在目前多样化的社会中,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性的,而是激发学生兴趣,使其自主投入学习。难点二,让数学学习有方法,学生能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引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得出结论。难点三,让课后数学延续,教师应提前做好课后数学活动安排,使课后学生的数学活动得到延续、发展,这样才能让学生持之以恒地学习。
结合新课标的学习和一线教学实践的研究发现,教师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可以从课前兴趣、课内学习及课外活动三方面入手。
一、重视课前兴趣培养
(一)鼓励式教学,树立学生学习自信
《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一语道破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即必须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教师而喜欢一门课。为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投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如果喜欢他们的教师,那么对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就会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师只有用一颗赤诚的心,才能唤醒无数颗喜爱数学的童心。
1. 生活上关心体贴学生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生活上无人照顾,这些学生特别需要教师的“爱”,教师要以师生感情,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学习上帮助学生
学生对学习的胜任感,会直接影响学习兴趣。有了对学习的胜任感,便能产生学习兴趣。实际学习中,总会遇到有些学生学习很吃力,教师要帮助他们及时弥补数学学习中的不足。教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讲课时特别注意观察他们;第二,课堂提问时尽量让他们回答能够回答的问题;第三,学生作业时,重点辅导他们;第四,作业尽量当堂面批,存在的知识误区及时补救。有了教师关怀和激励,他们就会渐渐主动学习数学。
3. 表扬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成功时给予赞扬;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评价时做到不褒此贬彼。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采取多样化方式,让学生喜欢数学课堂。
1. 营造探究课堂氛围
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在数学问题中融入一些趣味性活动,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与兴趣。
2. 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可通过模拟设计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过程或借助类比联想等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生疑、质疑。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要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引导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样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促使他们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所学知识,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想使学生对所创情境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必须抓住学生主体参与的条件和关键。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中有什么注意点,这样,不用等教师提问,学生自己便会积极思考起来,急于找到答案,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诱发出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巧用课堂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注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教给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阅读是理解的基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数学知识的意识和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学会阅读的促进者。
1. 课前预习培养学生阅读,使其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科学的阅读方法是阅读能否有效的关键因素。不同的阅读方法收到的效果不同。教师可在课前给出学生阅读提纲,引导学生根据提纲进行通读课本,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才会凝神倾听同学和教师的观点,才会提高学习效率,体验课前阅读带来的成功快乐。
2. 课堂上巧妙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堂上教师应该创设阅读情景,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及时反馈阅读结果,促进学生阅读信息化的交流;优化阅读的过程,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教师坚持严谨的教学阅读,树立良好的阅读形象,能够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并养成良好习惯。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数学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阅读活动,提高其阅读能力,使之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
小学数学内容十分丰富,教材中不但有准确精练的文字叙述、许多数学符号和图形,还有如圆周率、方程、求最大公因数等非常有趣的数学名题,且教材中“说一说”“想一想”“比一比”“你知道吗”等内容都很有挑战性,教师可通过这些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熟悉的生活化情境,有助于学生将其转换为学习的内在动力,吸引学生继续阅读与思考,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更好的学习。
3. 练习训练指导学生阅读内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仔细阅读习题,找到题目中的关键词,并在做题后思考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有哪些,询问学生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本题的分析方法与解法在求解其他问题时,是否也用到过。数学阅读不仅包括对数学教材的阅读,还包括对与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及课外材料的阅读。
学生要培养好数学阅读能力和习惯。随着阅读能力的加强,他们的理解能力也越强,做题的准确率就越高,对数学的成就感也越高,就会越来越愿意投入数学自主学习中。
(二)以数学课堂为抓手,激发学生的多样学习方式
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就要抓好课堂主阵地,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会学会用,自主学习时有迹可循。
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迸发积极的思维,只有能激活思维的教学过程才是好的教学过程;只有能焕发生命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教学活动是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而展开的,是为学生作为“人”的生存发展需求而进行的。多年以后,学生也许忘了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当他们回忆起数学课堂时,仍然会因为课堂上曾经拥有的精彩、困惑、意料之外的收获、“柳暗花明疑无路”之后的豁然开朗等回忆感到激动。这样的数学课就是焕发生命力的数学课,它引领着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
学习方式是学生一贯表现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如有的学生倾向于借助具体形象进行记忆和思考,有的学生偏爱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有的学生善于运用视觉通道,有的学生倾向于运用听觉通道,也有的学生喜欢运用动觉通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包括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比如有的喜欢在竞争中学习,有的偏爱合作学习,有的能够从学习本身感受到乐趣,还有的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有效工作和学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不仅要鼓励他们独立且富有个性地学习,更要倡导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还要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经历并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理解,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
每学一单元之前与之后,教师均开设导学课与归纳总结课。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自学、讨论、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自己写章节单元小结,整理知识结构。一些较容易的例题及黑板上练习,可由学生上讲台讲解、订正,尽量做到一题多解,开拓思路。
(三)及时指导学生,帮助解决课堂问题
第一,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启发”艺术和技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始教师可出自学提纲,逐渐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出。
第二,课堂上严格遵循“三讲三不讲”原则。即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出现错误或易混淆之处要讲;学生新旧知识断线之处要讲;学生解答不完整、知识抓不到要领、思路阻塞之处要讲。已学懂的内容不讲;似懂非懂的内容不讲,可通过组织讨论解决;没有熟练的技能技巧不讲,可组织学生练习。
第三,特别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辅导。有意识地观察他们看书和做练习,从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逐步改变他们在学习中的被动状态。
第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布置少量或不易出错的作业,形成良性循环,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三、课外延展数学课堂,补充学生知识面
(一)教师做好分享
教师可选择适当的数学史内容与学生分享,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如上网查询数学资料、史料,拓宽视野;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教室黑板可设立一块数学园地,每天轮流更新一道习题,允许来自课本,但不得重复。数学知识不应只局限于教学内容上,课本上,也应展示在生活中。学生能学以致用,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也是学生课后分享的乐趣,让学生课后更善于动脑,更喜欢与生活中对应着数学学习,这样的学习更能让学生能力出众。
(二)教师做好安排
教师课后应多鼓励学生做教具。学生在参与自制教学教具过程中,会有意识地进行思考,发现问题,甚至会创造性地设计和制作巧妙的教具,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他们通过制作过程中多思、多问、多做,激发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对他们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也有明显的提升。
(三)教师做好挖掘
寻找课余活动中的数学,展示学生的闪光点。可举办数学知识猜谜、算“二十四”、数字接力游戏,实际测量与预算等活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教育提倡因材施教,尊重并珍惜每个学生的差异,更注重观察和顺应每个学生的天性,发现并挖掘出他们的潜力,激发并点燃每个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不断的活动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让数学的学习成为他们的兴趣点。
总之,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需要,是新课标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洪娟.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准备策略[J]. 中小学校长,2011(12):54-56.
[2]唐文艳,张洪林. “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性学习因素及体现[J]. 数学教育学报,2004(04):90-92.
[3]汪曉勤,栗小妮. 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理论、实践与案例[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责任编辑:廖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