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

2023-12-25张玉丽李振华蔡伟芹王明玲凌春光梁淑娟牛国宇潍坊医学院山东省潍坊市261053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24期
关键词:所带专业学位导师

吴 振 张玉丽 李振华 蔡伟芹 王明玲 凌春光 李 伟 梁淑娟 牛国宇 潍坊医学院,山东省潍坊市 261053

目前国内医学领域普遍认为临床医生主要是进行临床诊疗,只需提高临床技术,忽视了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也只是偏重于强调临床能力,从而造成多数研究生不注重科研,缺乏创新意识。但从目前医学发展和国际形势来看,临床与科研对一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成长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缺一不可[1]。因此,本文就山东省内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以及培养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查,并结合调查结果提出了建议,以期改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些问题,提高培养质量。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山东省省内六所高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生导师以及研究生管理人员。学校为潍坊医学院、山东大学、青岛大学、济宁医学院、滨州医学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各学校参与调查研究生数量占比见图1。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304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有效回收率为94.4%;共发放导师问卷105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有效回收率为96.2%;共发放管理人员问卷9 份,回收有效问卷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

图1 临床专硕研究生限制自身科研主要因素

1.2 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针对临床专硕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和管理人员3种群体制定了3种问卷。问卷涉及基本信息、对科研的认识、科研能力培养现状以及满意度调查等内容。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通过Excel 2013版本录入,使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分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作图使用GraphPad Prism 8软件。

2 调查结果

2.1 科研能力满意度调查

2.1.1 研究生对自身科研能力满意度不高。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自身科研能力评价见图2,11.88%的研究生对自身科研能力表示不满意;36.63%的研究生表示不太满意;34.65%的研究生表示基本满意,9.96%的研究生表示比较满意,仅6.93%的研究生表示非常满意。

图2 临床专硕研究生自身科研究能力评价

2.1.2 导师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满意度较低。调查结果显示,导师对于所带研究生的理论水平评价,43.81%的导师表示所带研究生表现优秀;对于实践能力,42.86%的导师表示所带研究生表现优秀;但对于科研水平,仅18.10%的导师表示所带研究生表现优秀,见表1。将研究生导师对所带研究生在专业理论水平、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方面的评价做秩和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将三方面的评价结果进行两两比较:专业理论水平与专业实践能力评价比较差异不显著(P=0.591);科研水平与专业理论水平、专业实践能力评价比较差异显著(P=0.000)。表明导师对所带研究生的科研水平评价显著低于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

表1 导师对所带研究生能力评价(%)

2.2 科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调查

2.2.1 研究生自身存在的问题。(1)研究生对科研的认知程度不够。在参与科研课题对自己的帮助调查中,90.43%的研究生表示参与科研课题的目的是发表高水平论文;在限制自身科研的主要因素调查中,14.85%的研究生表示自己对科研不感兴趣,见图3;在占用时间做科研对临床技能学习的影响调查中,27.72%的研究生认为科研占用轮转时间,不利于临床技能水平的提高,然而每一次临床医疗实践的更新与进步都是源于基础医学的科学实验[2]。(2)研究生科研基础薄弱。研究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主要在于培养专业基础知识体系,对于科研方面的要求并不高,导致研究生科研能力基础薄弱[3]。在限制自身科研的主要因素调查中,50.50%的研究生表示自己能力不足。(3)研究生用于科研的时间不足。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其3年的培养期内,修完理论课程学分后即被派往医院顶岗培训[4],临床工作占据了他们的绝大部分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对于科研无暇顾及。调查结果显示:41.58%的研究生无法平衡临床工作和科研学习的关系,表示时间多被临床工作占据;70.95%的研究生每周平均用于科研学习的时间<12h;61.05%的研究生每周参与科研活动的次数<3次,见图4。(4)研究生文献阅读量不足。科研课题来源于大量的文献阅读,但是临床专硕生的时间和精力在于临床实习任务和应付各种考试,因而文献阅读量较少。在研究生是否知晓本专业最新研究进展的调查中,仅5.94%的研究生表示知晓并一直关注。此外,86.67%的导师表示所带学生阅读文献过少,难以获取科研项目。

图4 临床专硕研究生用于科研学习的时间调查

2.2.2 导师方面存在的问题。(1)导师临床工作繁重,与学生交流较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多为临床一线工作者,他们大多承担着繁重的临床工作,在科研方面的时间投入不足从而影响到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调查结果显示:40%的研究生导师的科研与临床诊疗时间占比为2∶8,38.1%的导师的投入时间占比为3∶7,见图5。(2)导师对科研认识不足。由于教学、临床医疗等工作任务繁重,对科研的投入精力和重视程度不足。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临床专硕生的培养定位,仍有45.71%的导师认为要以临床为主,科研为辅,因而在研究生的带教过程中只注重临床技能的教学,忽视了对于科研能力的培养。(3)导师对研究生的科研要求过低。部分导师指导学生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至于学生的学术素养、科学研究能力,不像专业课程成绩那样有着量化的、客观的硬性规定[5]。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研究生的科研水平要求,27.62%的导师仅要求发表文章,不作其他要求,78.1%的导师要求能够看懂文献,撰写综述并发表。(4)科研经费有限。部分学校针对导师和研究生拨发的科研基金不足,导致导师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从事和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工作。在对临床专硕研究生导师的科研经费调查中,36.19%的导师科研经费为3~10万元,35.24%的导师科研经费<3万元,见图6。对此,大部分导师表示科研经费不足影响了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

图5 研究生导师研究与临床诊疗时间占比

图6 临床专硕研究生导师科研经费调查乏科研

2.2.3 部分学校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不够。(1)部分学校和教学基地科研条件较差,实验基础设施配备不完善,相关仪器设备更新不及时。(2)科研基础课程开设不到位,学生缺培训。学生的文献检索、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甚至使用实验仪器的能力都不够成熟,不能满足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要求。(3)部分学校对于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没有详细的培养方案,对导师的带教质量和研究生的科研产出监管不到位,调查结果显示:33.3%的管理人员表示对临床专硕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的监督效果不大,对于研究生论文质量、期刊级别没有严格的要求。(4)部分学校尚未依据现行政策制定或改进科研能力培养方案,以保障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专硕”和“规培”双轨合一后的培养模式明确要求“专硕”在3年的培养期间内完成至少33个月的临床科室轮转任务[6],另外教育部取消了对临床医学研究生毕业论文发表的硬性要求,此种情况下,部分学校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加以临床技能培训为主,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愈不重视。

3 培养建议

3.1 研究生方面 (1)加强对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视。每一次医学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都为临床工作的开展做出了贡献。因此临床专硕生应当摒弃对科研的偏见,加强对科研的时间投入。(2)加强基础知识学习,提高科研基础水平。科研工作要求研究生具有熟练使用相关科研工具的能力[7],研究生要自觉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检索技巧和基础实验操作,提高英语水平,大量阅读文献,学习科研设计思路和数据分析方法为自己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3)合理高效利用时间。临床专硕生绝大部分时间处于临床工作上,因此,研究生要高效合理地利用时间,将临床问题与科学研究联系起来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4)发挥科研主动性,积极参与科研活动。虽然研究生的课题研究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但学生的研究工作绝不是被动性地执行[8]。研究生要积极主动与导师交流,参与导师课题,积极参加学校和导师组织的一系列学术讲座和科研有关课程,不断提高自我的科研水平,培养科研思维。

3.2 导师方面 (1)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导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还应该是且必须是智慧的启迪师[9]。因此研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布置科研学习任务并掌握学习进程,对学生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指导。(2)加强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训。研究生导师可通过定期举行学术讲座、召开组会、文献汇报等一系列方式,加强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3)增加科研投入时间。临床专硕研究生导师要以身作则,增加在科研方面的投入时间,积极申请课题和研究经费,带领学生参与课题实验。

3.3 高校方面 (1)高校要优化课程设置,提供更多科研学习平台。除必修专业课外,学校还需增设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SPSS软件应用等实用性课程,为科研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学校还要定期举办各类学术报告会、讲座及研讨会等,以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10]。(2)构建科研激励体系,做好科研导向。高校要加大对师生的科研资金支持,积极做好科研导向,鼓励师生参与课题及项目申报,并与导师奖金、研究生奖助学金挂钩,增加科研业绩比重。(3)提高对临床专硕生的科研要求。学校要针对临床专硕生的科研能力制定详细的培养方案,提高对学生的科研要求;增加毕业生学位论文的要求,在选题上要求贴近临床,具有创新,并可适当要求增加研究生毕业论文发表数量及质量[11]。(4)加强导师科研能力建设或实行双导师制。高校可提高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科研要求,让其重视科研,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此外,高校可尝试实行双导师制,为临床专硕生配备科研导师以传授科研基础理论知识和培养科研理念[12]。(5)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和培养基地是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和研究的主要场所[13],学校要加强各培养基地的科研配套设施建设,为导师和学生的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平台。(6)管理部门要结合专业实际、考虑师生需求,合理安排科室轮转时间。在保持科室轮转要求达标的情况下,延长学生在各自三级学科的培养时间,以加强学生与导师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对导师课题的参与度。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事关我国医学未来的发展,既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熟练掌握各种临床操作技能,素质良好,医德医风高尚,同时也要具备较好临床科研能力[14]。因此,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不仅专注于学生的临床技能的提高,更要注重科研能力的进步,两者相辅相成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提高竞争力。

猜你喜欢

所带专业学位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V eraW an g
导师榜
深山狩猎
“电流和电路”“电压电阻”易错题练习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爱情导师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