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曾国藩的建军思想

2023-12-25马心怡

今古文创 2023年45期
关键词:曾国藩

【摘要】曾国藩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虽然饱受争议,但是其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面对风起云涌的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创建湘军,不仅作为主力镇压了太平天国,而且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其建立湘军时运用的独特建军思想对后世建军活动也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湘军;曾国藩:讨粤匪檄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5-009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5.027

一、湘军创建的背景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清朝已经不复往日的辉煌。曾国藩所处的嘉庆、同治朝,内忧外患日益增多。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经过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飞速发展,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急剧增加,资本家们把目光投向了古老的中国。鸦片战争的炮火打破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梦境,古老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之后列强的一系列侵略活动使清政府陷入了危机中,但相较于外患而言,清政府面对的最大的威胁无疑是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其中,发展迅速的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清政府最致命的威胁。历来农民起义的斗争矛头都是直指中央政权,太平天国也不例外。1853年3月洪秀全等人攻克江宁(今南京),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太平天国。

面对这种危险的形势,清政府急需强有力的军队镇压太平天国。然而在入关前后立过汗马功劳的八旗兵、绿营兵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战斗力,变成了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纨绔子弟,断然无法承担起镇压太平军的重任。清政府已经意识到,如果不想陷入农民起义的汪洋大海中,就只有暂时放下对汉族官员的防备,令其创建新型武装对抗农民起义。曾国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命到长沙协助湖南巡抚办理团练的。

正是因为清王朝对军事力量的迫切需要,为曾国藩创立湘军提供了现实条件。而湘军取得的成果也为曾国藩青云直上奠定了基础,其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就是最好的证明。曾国藩与湘军相辅相成,对清朝末年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作为宗圣曾子的第七十世孙,曾国藩从小就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而这种熏陶直接影响了曾国藩所创立的湘军及其活动。

二、曾国藩独特的建军思想

(一)湘军建设深受宗法观念影响

“湘军最大的特点就是按封建宗法关系,以血缘、政缘、地缘为支点建立起来的。” ①且全军以曾国藩的伦理道德为最高精神指引。曾国藩以儒家思想修身治国,其所创建的湘军自然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精神支柱。

曾国藩善于运用情感色彩来促进湘军团结,主要表现在选择将兵时坚持用同乡人,鼓励兄弟亲友一起入伍,甚至把他们安排在同一营帐,从而促进军队内部团结激发出最大战斗力。作为湖南人的曾国藩在挑选湘军将领时主要选择湘乡人,且其中大多是受儒家影响的封建儒生。其军队的士兵也多选自湘乡一带有亲属关系的农民,标准是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士气。这种建军方法被概括为“以书生领山农”。一些重要将领如左宗棠、曾国荃、郭嵩焘等都与曾国藩有师生、亲属、同乡、姻亲等关系,且同宗中通常多人参军,如曾国藩有四个兄弟都参加了湘军,同宗人一起上战场更能激发出将士的血性。“湘军的士兵来源以湖南为中心,具有鲜明的地域族群集结现象,并以封建宗法关系作为维系湘军的纽带”。②从招募的士兵的地区来源来看,主要以长沙府湘乡县的士兵为主,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兵源地。曾国藩正是利用这种血缘宗法关系,以同乡之人更易同心协力为依据组建湘军,而之后湘軍的活动成果也印证了曾国藩的想法。“……两广、两湖、江北多年悍贼,于十七八等日……分段搜杀。三日内,毙贼共十万余人”。③

(二)曾国藩重视官兵的道德信念建设及将士的选拔

不同于八旗和绿营的军制,湘军实行的是募兵制,其士兵由军队将领自行招募,且招募士兵时要经过统领、营官等级别将领的层层选拔,上下各级关系紧密,全军服从曾国藩一人,在湘军内部筑造了严格的封建隶属关系。这样一来,就保证了曾国藩在湘军内部的绝对权威。“封建社会的个人威望与封建性宗法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时,个人道德修养往往是决定其领袖地位的关键因素”。④曾国藩主张用礼来治理国家,其以“辨等明威”的理念作为湘军的治军原则和“以忠诚为天下倡”的道德信念都是他对整个湘军集团得以实施最高控制的重要条件。他极力把儒家的孔孟道德落实于士兵的日常言行中,且把封建伦理道德与封建等级尊卑观念融合在一起,用宗法伦理观念掩盖封建尊卑观念,这些原则使湘军自觉遵守封建等级观念。而曾国藩在选拔湘军将领时也是以这种伦理道德为依据的,在选拔将领时专选没有官场做派、踏实肯干的朴实之人,对于投机取巧之辈,即使能力再强也不录用。不仅如此,曾国藩还十分重视对将士精神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强调整个军队精神面貌的重要性。他认为行军的根本在于“忠信”二字,并教导湘军官兵要始终保持忠信。这种“忠信”的思想使湘军官兵之间的交流增多,形成了湘军集团内部的和谐关系。曾国藩除了对军队进行以“忠君”为重点的思想教育之外,还对士兵进行严格的军纪教育,如禁止士兵扰民、禁止抽烟嫖赌等行为,正是因为曾国藩对湘军集团有严格的道德要求并以身作则,所以湘军集团一直把曾国藩视为最高精神领袖。

(三)曾国藩以程朱理学作为武装湘军集团的思想武器

曾国藩是以镇压太平天国为目的创建的湘军,而太平天国运动不仅给清政府的统治带来了严重危机,也对维护封建礼教的程朱理学产生了不小冲击。洪秀全的一些反儒措施对中国传统封建意识形态产生了强烈冲击,面对这些冲击,曾国藩曾说:“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⑤程朱理学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武器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更成为清朝的官方意识形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封建礼教的危机实际上就是程朱理学的危机”。⑥太平天国运动不仅妨碍了他们考试做官的道路,而且直接冲击他们的思想信仰。在这种背景下,清政府与太平天国的斗争不仅仅是政权之间的你死我活,而且是意识形态之争。因此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封建儒生为了应对太平天国运动给他们带来的冲击纷纷挺身而出,积极参加镇压太平天国。曾国藩袭程朱理学之道,不断对湘军进行道德教化,此外他还号召“凡读书识字者”皆不可袖手旁观,且颁布了《讨粤匪檄》与太平天国进行舆论上的斗争,呼吁天下读书人为捍卫纲常名教、文化道统而战斗,这更能激发出读书人对抗太平天国的积极性,从而吸引读书人参与到太平天国的斗争浪潮中。

曾国藩以程朱理学作为武装湘军集团的思想武器具体表现为其组建原则。湘军集团内部信奉理学者多为经世派,因此湘军的创建理念大部分表现为理学经世的观念。首先在募兵时,曾国藩强调必须注重士兵的精神面貌,在选拔将领方面,他仿明朝戚继光的成法,强调将领的“将德”,重视将领的忠信,强调将领的血性,这种选拔将士的标准明显受到理学的影响。且湘军的将领大多为封建儒生出身,理学与儒生相辅相成,曾国藩多次强调选拔将领时要选择“质直晓军事”“血性晓军事”的将领,实质就是希望选拔出来通晓理学、坚定维护封建名教、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战斗的军事人才。

其次,曾国藩还以理学作为规范军队统属的工具。湘军集团内部并不是完全按照职位或军功高低划分军职,而是以理学传授系统的位置来划分。理学看重师生之间的传承关系,而湘军的将领大多是受理学影响的封建儒生,所以师生关系也就成为决定军职高低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曾国藩在湘军集团中有如此高的威望,与他的理学素养较高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此外,曾国藩对湘军的日常操练中也体现其理学思想,他继承了戚继光以礼治军的思想,重视对湘军官兵进行道德教育,禁止官兵进行嫖赌等非法活动,要尊敬兄长,谨言慎行。此外,曾国藩还时常在士兵日常训练时对士兵进行讲话,对士兵进行道德教育。曾国藩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教导士兵严格遵守封建礼法,强调对士兵要恩威并重、宽严相济,他所提出的“用恩莫若仁,用威莫若礼” ⑦是表达其恩威并重思想的最好诠释。所谓“仁”就是强调道德教化,曾国藩用他制定的“军礼”来调节湘军内部的关系,他希望士兵可以发自内心地服从领导,而非一味地通过奖惩来管理士兵。而所谓“威”就是强调湘军内部等级森严,士兵要“敬尊长”,上下尊卑不可逾越。曾国藩正是用这样的方法对湘军官兵进行管教,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及其士气。

(四)曾国藩注重以和建军,注重将兵关系、军民关系的和谐

曾国藩在创建湘军时,对绿营兵的失败进行了反思,他认为绿营兵在对抗太平天国运动时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在于他们败不相救。正是吸取了绿营军失败的教训,曾国藩坚定了要把湘军建设成为“誓不相弃之死党” ⑧的军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曾国藩做了多方面努力。

首先,曾国藩十分重视对湘军将领的选拔与培养。将领作为一支军队的领导人物,在军队建设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选拔将领时,曾国藩十分重视以“忠义血性”作为选拔的首要条件,进而创建“誓不相弃之死党”。

曾国藩除了注重对将领潜移默化的影响之外,还专门设置了每月的“申诫”时间对将士进行思想教育。曾国藩坚守“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⑨的理念对待手下将士,对于因个人恩怨而不愿意相救友军的将领,他给予严厉斥责。曾国藩不仅重视将领之间的关系和谐,对将士之间的关系也颇为看重,他主张将领要关心士兵的成长,对士兵的奖惩要以“仁”为先,不能随意对士兵滥用刑罚。此外,曾国藩为了湘军内部能更加团结,规定由营官募兵,从而达到“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平日既有恩谊相孚,临阵自能患难相顾” ⑩的目的。这些措施对湘军将领内部的和谐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湘军内部关系较为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饷制的完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饷对军队的重要性的毋庸置疑的。曾国藩提高湘军将士的饷银待遇,使其更加积极地为统治者卖命。但清政府此时已经陷入财政困难的境地,无法调拨更多的军费支持湘军,曾国藩意识到“必须亲自筹饷,不可仰食他人”,⑪他很早就注意到完善的后勤保障对行军的重要性,因此他采取果断措施改革落后的后勤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体系。而湘军能战胜太平天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将领“能筹饷”。湘军实行“以儒生领山农”的治军办法,而儒生在当时又多为学而优则仕的读书人,他们考取功名后有机会接触国家的各项资源,这些资源对筹饷有莫大的作用。湘军通过征收厘金、举办捐纳、办理盐务等方式筹措资金,筹饷对象非常广泛,几乎涉及社会各个阶层。不仅如此,湘军的筹饷方式还显示出高度的灵活性,在筹饷时灵活运用收厘金、办捐纳、盐务等多种方式进行筹款,且不断扩大筹饷领域。此外,因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中,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各地商人增多,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轻商思想根深蒂固,而湘军把筹饷的主要对象指向商人而非一般平民,这不仅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不易造成军民之间的矛盾,而且减轻了清政府对湘军及曾国藩本人的疑心,统治者也从利用怀疑湘军转向依赖湘军,这些都是湘军注重筹饷的积极影响。

三、曾国藩的建军思想的价值

曾国藩以一介文人之身,招募兵勇,训练成军,剿灭了太平天国,不仅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清王朝,也对后世的军队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从儒家伦理道德角度出发,对湘军的道德建设进行了全方位的部署。曾国藩以从儒家伦理道德视角,多方位审视军人价值、军队道德、将帅修养等问题,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军事伦理思想。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曾国藩作为深受程朱理学思想影响的封建官僚,其建军思想固然有一定的弊端,比如其维护君权、捍卫封建统治的思想是封建糟粕,但是其建军思想中的精华对后世的军队建设还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对曾国藩建军思想的合理内核进行深度挖掘,这对军队建设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曾国藩注重对将士道德思想的建设,禁止士兵抽大烟和吃喝嫖赌等不良行为。曾国藩注重军民关系及将兵关系的和谐,对巩固发展和谐的军队内部及军政军民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另外,曾国藩本人注重自身的道德建设,为官清廉,恪守儒家思想,持之以恒的提升自身道德修养。这对为将者以身作则提高修養提供了借鉴。

四、结语

晚清中国内忧外患的背景给湘军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而湘军的兴起也给晚清带来了深刻影响,湘军镇压农民起义挽救了清政府的统治,在抗击外国侵略的战场上也做出了一定贡献。湘军将领因富有军功成为朝廷重臣,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兴办一系列近代工业,促进了传统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转变。不仅如此,作为深受理学经世思想影响的湘军将领,还通过兴办新式学堂、翻译外国书籍等方式引进西方文化。

曾国藩所创立的湘军充分体现了其政治思想,而湘军对晚清中国产生巨大影响,不仅增强了湘淮系官员的势力影响,还对近代淮军、新军的建立及北洋军阀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注释:

①迟维霞:《试论曾国藩与湘军的创建》,《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第2期,第186页。

②朱耀斌、李超平:《湘军的宗法色彩与晚清政治嬗变的历史镜像》,《城市学刊》2020年第6期,第82页。

③周谷城:《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1985年版。

⑤⑦⑧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岳麓书社1987年版。

⑥《程朱理学与湘军集团》,《求索》2007年第11期,第199页,第200页。

⑨曾国藩:《曾国藩治兵筹策录》,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⑩温林编:《曾国藩全集·奏稿》,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

⑪李瀚章:《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同心出版社2014年版。

参考文献:

[1]曾国藩.曾国藩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2013.

[2]周谷城.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3]林增平,范忠程.湖南近现代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王闿运.湘军志[M].长沙:岳麓书社,1996.

作者简介:

马心怡,女,回族,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曾国藩
跟曾国藩学修身
推荐书目《曾国藩传》
曾国藩的“愚笨”
曾国藩的“愚笨”
曾国藩 左宗棠 互掐互粉,相爱相杀
曾国藩吃牢饭
曾国藩读书
曾国藩背书
多病且可高寿一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曾国藩遭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