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与能力的平衡: 卢梭自然主义德育基本原则探究
2023-12-25诸谢晶
【摘要】欲望与能力的平衡作为卢梭自然主义德育的基本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卢梭分别论述了自然主义德育中的三种“人”——自然人、社会人、有道德的自然人——的欲望与能力的平衡与失衡情况,以培养爱弥儿为例,详细阐释了通过体能教育、智力教育、理性教育等来培养有能力的人,同时以消极教育、惩罚教育、爱的教育等来抑制人的欲望。针对当前我国德育中存在的欲望与能力失衡的困境,可以从转换德育理念、优化德育内容、改善德育方法等方面全面提升我国德育的现状。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德育;欲望与能力的平衡原则;《爱弥儿》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6-008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6.025
基金项目: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自然与德性:卢梭德育思想研究”(22GHB35,主持人:诸谢晶)。
卢梭是近代自然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爱弥儿》是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书中,他以爱弥儿为教育对象,提出了顺应人的天性、重视感官培育、关注想象力的引导等教育理念;同时,针对其所处年代是欧洲启蒙运动的勃发时期,他深感启蒙思想家们过于推崇理性,科学与艺术的繁盛引起人们盲目追求欲望,从而造成欲望与能力失衡的道德危机,提出了自然主义德育的基本原则——欲望与能力的平衡。本文以卢梭自然主义德育中的三种“人”——自然人、社会人、有道德的自然人①为原型,剖析其欲望与能力的平衡与失衡状态,通过体能教育、智力教育、理性教育等教育途径来培养人的能力,以及采用消极教育、惩罚教育、爱的教育等教育模式来抑制人的欲望,从而达致欲望与能力的平衡。希望以此对卢梭的自然主义德育研究,以及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欲望与能力失衡的德育困境、全面提升我国的德育现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卢梭自然主义德育中的“人”:欲望与能力的平衡与失衡
卢梭自然主义德育思想中有三种“人”,即自然人、社会人、有道德的自然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表现为:自然人是卢梭自然主义德育的原型,社会人则是其德育思想的现实主体,而有道德的自然人是其德育的理想典范。欲望与能力的平衡作为卢梭教育活动的指南针,它也是自然人、有道德的自然人的典型特征。这里所说的欲望是指真正需要、无需他人帮助就能满足的欲望。[1]39能力则是指人的体能、理解力、记忆力等各项基本素质。卢梭认为,自然人遵循自然法则,实现了欲望与能力的平衡;社会人欲望过度膨胀,以至于其能力无法实现,因而出现了欲望与能力失衡的局面;有道德的自然人通过自然主义德育分别吸收了自然人、社会人的优势,重新实现了欲望与能力的平衡。
自然人是指生活在自然状态中,其行为仅受到自爱心的支配,理性尚未觉醒的人。自然人的想象力不够发达,缺乏远见,也没有过多的欲望,相较而言达到了朴素的欲望与能力的平衡。[2]52+64也就是说,自然人的欲望是非常有限的,仅仅是依赖于物来实现独立生存,保存生命。在卢梭看来,自然人通过日积月累的体能锻炼,养成了“几乎是不可败坏的体质”,高超的模仿能力使他们练就了一身熟练的捕食技能,从而拥有了满足欲望的能力。[3]52,58自然人虽“孤立而愚昧,不关心未来的利益,欲望低下”,[3]58+59但他們拥有强健的体质和敏锐的感官,这是满足独立生存,实现欲望与能力平衡的重要条件。
社会人是指在社会状态中,拥有高度理性,深受到虚荣心、偏见、想象力等因素影响,欲望膨胀,自私自利的人。由于社会人的能力并未得到显著提升甚至出现退化,从而引起了欲望与能力的失衡。社会人在理性觉醒后,智力得到了发展,大量生产工具的发明促进了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由此感受到了唱歌、跳舞等娱乐方式带来的愉悦,而这也刺激了社会人欲望的增长。随着社会进程的推进,只有先天才能出众的少数人能利用诸多自然资源,占据大量社会财富,享受生活,而资质平平的多数人不得不为了生存出卖自己劳动力。先天才能出众的少数人的衣食住行开始依赖于资质平平的多数人,他们的欲望膨胀,体力、生存能力开始退化,同时,资质平平的多数人的能力也很难满足他们保存生命的合理欲望,最终造成了欲望与能力失衡。
有道德的自然人是指在社会状态中,拥有理性,能独立实现自我生存,欲望低下,意志自由,实现真正幸福的人。自然人的欲望与能力平衡是在全然无知的自然状态中实现的,但社会的发展进程不会倒退,因此,卢梭主张以有道德的自然人为教育目标,通过对社会人实行自然主义德育来恢复欲望与能力的平衡。有道德的自然人经过了斯巴达式的教育方式,感觉官能敏锐,生活经验丰富,各项基本素质良好,因而具备较强的社会生存能力。在欲望方面,有道德的自然人秉持简单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理念,不会在意过多地外在装饰,更不会追求奢侈享乐的生活方式,所以欲望低下。他们所拥有能力可以满足生存,但欲望鲜少,故重新实现了欲望与能力的平衡。实现欲望与能力的平衡不仅是自由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人的智慧或者通往真正幸福道路的途径。[4]83在卢梭看来,实现真正幸福的关键在于发挥人的能力,同时“减少超过能力的欲望”。[4]83这既不是要求减少合理的欲望,也不是要求过分地扩大能力。原因在于前者将会造成人有多余的能力,从而不能享受完全的存在;而后者则会刺激人的欲望,进而加剧人的痛苦。[4]83
二、三种教育途径培养有能力的人
对于社会人存在的欲望与能力的不平衡问题,卢梭主张通过自然主义德育重新达到平衡。在能力方面,自然人拥有强健的体力、良好的环境适应等生存能力,社会人有着高度的理性所带来的智力、记忆力、审美力等能力,因此卢梭主张通过体能教育、智力教育、理性教育三种教育方式来吸收自然人、社会人的能力优势,抑制社会人的劣势,从而充分培养人的能力,这是成为自然主义德育的理想典范——有道德的自然人的关键。
体能教育作为实施自然主义德育的起点,它将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其目的是让人拥有强健的身体,敏锐的感官,适应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卢梭根据孩童身体成长的特征,对不同时期的孩童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婴儿时期,卢梭倡导体能教育的实施主要通过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性。比如,在穿着上,为了实现婴儿自由翻滚,应让他们穿宽松的衣物;在饮食上,为了提升身体素质,婴儿应食用母乳、面包皮等食物。在儿童时期,学习走路、跑步等方式成了训练体能的重要途径。卢梭主张通过触摸物体、摸黑走路等形式着重培养了触觉、视觉等自然赋予的禀赋,这是培养孩子变得“灵巧、活泼、谨慎”的重要因素,也能让他们知道“身体同周围物体的关系”,学会使用“适合于我们的器官使用的工具”,[4]164从而充分体验生活,正确对待死亡。[4]165此外,卢梭提倡用跑步比赛、爬山等形式训练学生的体力,因此,他带领学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学习,体验严寒酷暑,忍受病痛的折磨。在青少年时期,体能教育隐性地存在于学习知识、寻找爱情的过程中。譬如,在遇见苏菲前,卢梭带领爱弥儿翻山越岭、不辞辛劳地徒步进行体能训练。在卢梭看来,严格的体能教育是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的感觉经验的前提,而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进行智力教育的物质前提,丰富的感觉经验则是知识的原料、培养记忆力的关键,这些都为智力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施自然主义德育的前提是智力教育,它主要在青少年时期进行,教授的内容涉及了地理、天文、技术等各种知识。在卢梭看来,按照自然教育的培养方式,处在青少年早期的人的能力可以满足其欲望,而且还会有剩余,因此,此时期是“工作、教育和学习的时期”。[4]236对于工作,卢梭选择的是木工,原因在于它不仅不依赖他人,而且也是最有用的技术。木工的教育方式是由爱弥儿每周抽取两三天的时间抱着认真谨慎的态度,步行到木工师傅家学习。而对于教育和学习,卢梭选择是让学生学习“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也就是“有用的知识”。[4]236+237他選择大自然作为传授知识的场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起点,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经过有效的智力教育的学生将掌握真正的知识,这也为理性教育的实行提供了保障。
理性教育是实施自然主义德育的关键所在。由于人在幼儿期理性尚未成熟,故理性教育的时间集中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后期,它涵盖了宗教教育、家庭教育、公民教育等内容。宗教教育采用了对话问答式的教育方式,以此来让学生理解上帝、宇宙、时间等抽象概念,并在内心建立信仰自然宗教的信念。家庭教育遵循的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的原则,由教育者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提点,从而使男女双方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促进家庭的建立。家庭建立后,夫妻双方最重要的义务是“彼此相爱”,妻子用“温情管束丈夫”,丈夫用自身能力维持家庭开支,双方携手“用美德来巩固爱情”。[4]641+660+674公民教育是由教育者带领学生前往各个国家游历,了解各国的民族风俗、政治法律制度,旨在让学生了解作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增强公民责任感,并将其积极地进行实践。
三、三类教育模式抑制人的欲望
卢梭认为,欲望是不可消灭的,消灭欲望便等同于控制自然,[4]317而欲望的增长与想象力、虚荣心、知识、偏见等均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对于人过多的欲望的抑制可通过消极教育、惩罚教育、爱的教育进行引导与转化。
消极教育是指在学生成长到有理智的年龄之前,不教授“道德和真理”,旨在“防止学生的心沾染罪恶”的一种教育方式。[4]107消极教育的实施主要集中在婴儿期、童年期。在卢梭看来,人在婴儿时期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们的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处于沉睡期,此时的人与动物无异。而婴儿身体柔弱,皮肤娇嫩,四肢缺乏力量,他们的身体能力无法满足生存所需,只能通过啼哭来寻求他人的帮助。卢梭指出,在婴儿啼哭需要帮助时,应注意分清真正的需要和欲望:面对真正的需要,教育者应当及时提供帮助;而对于欲望,“绝不能依从”。[4]65在童年时期,消极教育表现为不教授学生礼貌的语言、历史、寓言等内容。卢梭认为,这个时期的学生还无法理解礼貌用语的含义,这容易使他们变成虚伪的人。同时,他们也无法理解“决定历史事实的种种关系”“历史与道德的联系”以及寓言中表达的深刻寓意,[1]110而这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一种可能刺激欲望增长并使人痛苦的潜在能力。[4]83消极教育是根据自然的安排进行的,它防止了学生多余欲望的增长,也阻止了刺激欲望的因素的催生,从而保证了这一时期孩子的幸福。
惩罚教育,也称为后果教育,是指通过惩罚来展现虚荣心等因素带来的可怕后果,以此警示学生,从而达到抑制欲望效果的一种教育。惩罚教育的教育对象可分为被宠坏的学生和爱弥儿,前者的实施阶段不定,直到学生愿意服从教师权威为止,后者的实施阶段较为集中,主要在青少年时期。在这个时期中,爱弥儿“年富力强”,欲望已经不满足于保存生命的需要,好奇心、虚荣心也开始活跃于他的内心。[4]239卢梭将爱弥儿的好奇心转化为对于知识的探索,但“不同的欲望产生于不同的知识”,知识也将刺激虚荣心的发展。[4]515虚荣心亦可称为自尊心,它是由自爱演变而来,产生于“他人的意见、偏见及个体的幻象和错误判断”,[5]78会刺激人的欲望并“凭借其他欲望生长最终吞并其他欲望”,[4]213进而引导人从恶,导致社会道德败坏等严重后果。在《爱弥儿》中,通过惩罚教育遏制虚荣心发展最典型的事例是揭秘魔术师的表演。爱弥儿运用所学的物理学知识当众揭穿了魔术的秘密,从而赢得观众的掌声,让魔术师极为难堪,这满足了爱弥儿的虚荣心。但在几天后,爱弥儿应魔术师的邀请再次上台表演,表演的失败让爱弥儿深受打击,围观群众的讥笑也浇灭了虚荣心的苏醒。经过惩罚教育,卢梭使爱弥儿对虚荣心产生敬畏,从而有效地克制了知识引发的欲望。
爱的教育是指在学生具备了良好的理解力后,实行的关于友情、爱情、爱国等内容的教育。该教育的实行主要集中在青年时期。此时,人的想象力已经觉醒,它控制着欲望发展的方向,[4]330因此,教育者应当积极引导想象力往善的方向发展。友谊是人在青春期中最为容易接受的第一种感情,它也是自然主义德育的产物。消极教育使学生的理性并未得到显著的发展,所以,日益成长的感性使他拥有了博爱。[4]332他待人慷慨大方,较为重视感情,也会换位思考,考虑他人的感受,因此他克制了自尊心可能引起的自私的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对于异性的渴望悄然滋生。卢梭认为,上帝赐予了人类无限的欲望,但与此同时,也“赐予了调节欲望的法则”。[4]582根据这条法则,他尝试把“性交的欲望转变为对婚姻的欲望和对法律的自愿服从”,[6]209爱情教育由此开始,它教会了学生在爱情中应主动承担责任,给予另一半以尊重。爱情教育的产物是家庭的组建,而家庭是组成社会、国家的基本单元,爱国教育应运而生。爱国教育使学生以国家为首位,具有为国牺牲的英勇气概,以平等的公民身份积极参与国家公共事务,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虚荣心的发展,欲望的膨胀,促进了美德的产生。
在自然主义德育中,卢梭根据自然法则,将大自然以及生活实践作为教育环境,以尊重人的天性为教育前提,促进人的体能、智力、劳动能力等基本素质的提升,并通过惩罚、将欲望转变为家国情怀等方式巧妙地遏制了欲望的膨胀,塑造了践行美德的有道德的自然人,也实现了人在社会状态中欲望与能力平衡的幸福生活。
注释:
①有道德的自然人是卢梭自然主义德育思想中“人”的理想典范,相关论文可参见耿依娜,诸谢晶:《有道德的自然人:卢梭自然德育的理想典范》,《教育评论》 2021年第2期,第113-124页。
参考文献:
[1]Bloom,Allan.Introduction to Emile,or On Education[M].New York: Basic Books,1979:39,110.
[2](美)普拉特纳.卢梭的自然状态—— 《论不平等的起源》释义[M].尚新建,余灵灵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52,64.
[3](法)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52,58,59.
[4](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9:15,17,65,83,107,116,165,213,236,237,239,317,330,332,
515,582,641,660,674.
[5]吴珊珊.追问幸福:卢梭人性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78.
[6](美)布鲁姆.巨人与侏儒——布鲁姆文集[M].张辉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209.
作者简介:
诸谢晶,女,浙江台州,台州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