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昔物语集》中“蛇” 与“女性” 的关联研究

2023-12-25江维

今古文创 2023年46期
关键词:因果报应佛经物语

江维

【摘要】平安时期的《今昔物语集》在日本说话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收录了多篇动物故事。本文从动物“蛇”与“女性”关系这一角度,揭示该作品中“蛇”与“女性”二者结合后产生的新角色,主要有女子化蛇、蛇女(龙王之女)以及蛇难的受害者这三种角色。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前代蛇女形象的影响、推广传播佛教以及宣扬其因果报应思想的需要。

【关键词】《今昔物语集》;蛇;女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6-002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6.008

《今昔物语集》成书于平安时期,是日本现存最大的佛教说话集。该书内容不仅局限于上至天皇、皇帝,下至普通平民百姓的人类世界,还包含了一些超自然存在,以及虎、牛、蛇等动物世界。目前關于该作品的研究主要可分为形象分析、句义语法分析以及影响研究等。其中关于《今昔物语集》中的蛇形象研究多集中在其蛇女形象分析,但是对“蛇”和“女性”这两者的关联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立足于《今昔物语集》,并从其中的“蛇”与“女性”出发,从作品抽出“蛇”与“女性”相关的故事,去探求这部作品中“蛇”与“女性”的关联。

一、《今昔物语集》中“蛇”与“女性”故事

《今昔物语集》中涉及“蛇”与“女性”的一共有六则,主要分布在卷十三、卷十四、卷十六以及卷二十四中。按照故事情节可分为三类,一是女子化蛇;二是蛇女与龙;三是女子遇蛇难。

(一)女子化蛇

卷十三第四十三则中女子对红梅情有独钟。但后来女子总是郁郁寡欢,不久就去世了。而后红梅树下就出现了一条小蛇。父母猜这蛇应该就是他们死去的女儿,便请来两位圣僧在红梅树下说法。小蛇听后不久就在红梅树下死去了。后来父亲梦到女儿在高僧带领下两人驾云而去。

卷十四第三则中,蛇女清姬原本为人,遭负心汉安珍背叛之后,被执念困扰无法解脱,于是疯狂追赶安珍,最后化身成蛇把自己和安珍烧死。后来安珍托梦给高僧,请求他虔诚抄写佛经超度他和清姬。最后两人脱离蛇身分别升天。

卷十四第四则中,女子得到千两黄金,临死前嘱托人将黄金埋在自己墓穴里。死后化蛇在寺庙里作恶。后在大臣的帮助下,女子脱离蛇身。

这三则故事中女子化蛇体现的是,女子因生前种种执念而堕入蛇道。刻画出蛇与女性的结合后产生恶毒、作恶等形象。女子因为生前对红梅执念死后堕入蛇道;清姬对爱欲的执念,使得她死后化蛇,并开始作恶;卷十四中的女子因为对金钱的执念,死后转生为毒蛇。由此大致可以推出,《今昔物语集》中女子生前若对某一事物充满执念,死后便会化蛇。

同时,女子化蛇并非就是此类故事的结局。一般而言,书中还会给出脱离蛇身的方法。即供养佛经,通过佛经的力量来脱离蛇身,从而实现再生为人。堕入蛇道的女子通过梦示等方法,告诉在世之人并借助他们的力量来供养佛经,从而达到脱离蛇道的目的。这类女子化蛇的故事宣扬了佛经中清心寡欲的思想。生前因为对世间的各种执念,钱财、爱欲以及景色的留恋不舍都会是堕入畜生道的业障,如果堕入了畜生道,也只需要虔诚诵读、供养佛经便可脱离畜生道。通过此类故事达到了宣扬佛教思想的目的。

(二)蛇女与龙

卷十六第十五则讲的是一个信奉观音的贫苦少年救了一条小蛇,而后小蛇化成女子模样将少年带回龙宫,蛇女的父亲,也就是龙王热情招待了少年,并赐给少年金饼,少年得到金饼后摆脱了贫困的故事。

这一则故事则是将蛇女与龙结合起来,体现出蛇与龙的关系,在这则故事中,蛇在某种意义上就等同于龙,换而言之,蛇是化龙前的形态。关于蛇与龙的关系历来就被反复研究。在《今昔物语集》中龙的出现大都伴随着蛇的出现,体现的多为龙如果要脱离蛇道便需要虔诚持诵佛经,依靠佛经的力量脱离三热之苦。这则故事虽不是着重描写蛇女与龙的关系,但通过文章中的描写,可以推出:在这类故事中,蛇女是龙的幼崽,即在化龙前的形态是蛇女或蛇郎。

同时,通过文本分析也可以知道:此类故事中的蛇女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动物形态,而是具有幻化为人以及畅通来往龙宫与人间的能力。故事中的蛇女在得到少年的救助后化身为少女来到人间报恩,能够自然畅通地带领少年来往于人间与龙宫。此时,对比前文女子化蛇的故事,这类故事中的蛇女形象则是美丽、善良的化身。

(三)女子遇蛇难

卷十六第十六则中,女子从小诵读观音经,一天用死鱼换得活螃蟹,并将螃蟹放生。后来其父在田间干活时看到一条蛇在追逐蟾蜍,对前者承诺若将蟾蜍放生便将女儿嫁给它。女儿叮嘱父亲让蛇三日后再来,父亲照做打发走了蛇。等到第三天大蛇来的时候,女子便躲在小屋里诵读观音经。等到天亮出门一看大蛇被许多小螃蟹咬死了。

卷二十四第九则中,女子采桑叶喂蚕时被大蛇缠住后陷入昏迷,而后被大蛇产卵在体内。父母请当地名医为她医治,历经千辛万苦才将女子治好,但不过三年后这女子又被蛇给缠上去世了。

在这两则故事中,女子是以一个受害者的角色出现。前者在观音经的庇护下,成功逃脱蛇难。后者体现的是因果报应,女子最终也没有逃离蛇难。故事中的女子身上都有善良、勤劳等特质。山城国的女子拿死鱼换活螃蟹,并将活螃蟹放生,体现了女子的善良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在得知父亲将自己许给毒蛇时,也并没有责怪父亲,而是安慰、开导父亲。第二则故事中的女子生前采集桑叶也是其勤劳的表现。在第一次救治后小心谨慎,虽然最终没有逃脱因果报应,但是我们也无法抹去该女子身上的勤劳特质。

在此类故事中女子遇到蛇难,有的女子借助佛经得以逃脱蛇难;有的女子却因为因果报应而丢掉性命。《今昔物语集》中借助此类故事既宣扬了佛法;又弘扬了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遇到蛇难,只要诵读佛经,在佛经的保护下可以规避掉蛇难。同时,借助此类故事在经济落后的古代弘扬因果报应的思想也会更加得到民众的信服。

二、形象及故事叙述特点

(一)形象特点

化蛇的女子基本都是由于生前执念,才堕入蛇道。体现的是女子生前本来是善良的,但化蛇后更多的是在作恶,即“蛇”与“女性”结合后体现的是“恶”的一面。同时通过对比与前代中的蛇女可以得知,这一时期的蛇女形象也比以往更加丰满,为其后的蛇女形象奠定了基础。

《古事记》中肥长比卖的故事也是日本最早的有史料记载的蛇女故事。肥长比卖渴望爱情,蛇女身份暴露之后却也无能为力,只能在月光下追逐着自己的爱人。江户时期上田秋成的《蛇性之淫》借鉴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故事后,基于日本本国的蛇女形象进行的再创作。其故事中能看到作恶等特点。这点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善良、温婉的白蛇形象截然相反,和《今昔物语集》中女子化蛇的形象却十分吻合。即女子与蛇结合后产生的蛇女体现的是“恶”的形象。

而“蛇女”与“龙”的故事凸显的则是蛇女、龙王的善良,以及少年信奉观音经,并由此摆脱贫困。强调观音经的作用,其目的是宣扬佛教。《今昔物语集》中有一则《元明天皇始建元兴寺》,故事中宰相奉命去别国带回佛像,但中途佛像上的佛珠被龙王窃取,宰相只得请求龙王归还佛珠。龙王表示:龙子龙孙以前有九苦,自从得到了这颗宝珠,九苦便全除。于是宰相便为其抄写金刚般若经,尔后龙王一族方脱离蛇道,免除苦难并将佛珠送还。将这两则故事连起来看得话可以推断出蛇女就是化龙前的苦难,即没有佛经的话,化龙之前是需要经过堕入蛇道这一过程的。

在女子遇蛇难的故事中,女子体现得更多的是美丽、善良以及机智聪明的形象。面对蛇难借助佛经制服毒蛇,并成功脱离蛇难。毒蛇化身为蛇郎来娶女子,这与《古事记》中的蛇郎“水乞型”类似。唐植君(2022)在分析记纪神话中的人蛇婚姻时指出,八岐大蛇与蛇郎“水乞型”从这两则故事整体来看,两则故事结构都是“求水(丰收)约定嫁女→蛇如约来娶女→设计杀蛇→女回家(再嫁)”,从故事情节细节来看,内容几乎一致,只有杀蛇之人身份不同。同理,在《今昔物语集》的这则故事中,也可以从故事整体来分析这则故事的结构:“救蟾蜍并约定嫁女→蛇如约来娶女→设计杀蛇→女得救”。從这也可以看出《古事记》等前代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而在卷二十第九则女子遇蛇难的故事中,体现的则是因果报应。这与前文提到的第一则遇蛇难中的蛇男不同,这则故事中的蛇更为突出的是其动物性,身为动物的蛇在女子体内产卵;而《山城国女人信观音得免蛇难》更加突出的是蛇的神性,即它有能力幻化成人。

(二)故事叙述特点

《今昔物语集》中记载了大量的蛇与女性关联的故事。在此类故事中大多数的女性都是善良、美丽的化身,然后将“蛇”和“女性”联系起来。女子化蛇的故事结构一般为:生前执念→死后化蛇→梦示→供养佛经→脱离蛇身。在此类故事中,作者一方面借助此类故事弘扬佛教清心寡欲、六根清净的思想,劝诫大众要斩断因感觉带来的欲望和妄念等消极的负面因素。

蛇女与龙的故事中,作者则是借助蛇女、龙王等神异角色来弘扬佛经。此类故事的结构为:少年贫困、信奉佛经→救助蛇女→蛇女报恩→少年脱贫。正如前文所说的,这类故事中更多的是展现民众的善良以及佛经的重要性。在弘扬佛经的同时,劝诫民众善良、乐于行善。

女子遇蛇难这类故事中,故事结构则可以细分为两种。一是救蟾蜍并约定嫁女→蛇如约来娶女→设计杀蛇→女得救;二是女子勤劳劳作→遇蛇难→得救→再遇蛇难丧命。这两类故事中蛇难都是推动故事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故事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类故事承袭了前代蛇故事的特点,佛教说话故事在吸收、承袭的过程中,积极地将佛教因素融入其中。突出佛经在这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借此宣扬其因果报应的思想,启迪民众诵读佛经,勿行恶。

《今昔物语集》通过以上女子化蛇、女子遇蛇难等故事宣扬佛教,告诫民众要虔心持诵、供养佛经。同时教化民众生前要积善,即使现世作恶没有得到报应,但是也会有因果轮回报应,转世也会得到相应的报应。

三、形象及特点的成因

(一)前代蛇女故事传说的影响

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时代,日本本土的蛇文化是将“蛇”作为一种信仰出现,人们将蛇的神异性与夸张的想象力结合下,更为凸显蛇的神性。如《常陆风土记》中就记载了古代的人们认为:蛇会借助神的身体在人前现身。

而后在“蛇”进入文学作品后,与不同的意象相互交融,产生了不同的形象。“蛇”与“女性”的融合的话,正如前文提到的《古事记》中的肥长比卖、而后基于肥长比卖在滋贺县兴盛起来的比良的八荒故事等。

其中肥长比卖的故事凸显的是蛇女的爱而不得。但从故事内容也看,此时人们对蛇的看法也从前面的强调蛇的神性开始逐渐发生变化。不再一味地凸显蛇的神性,目光逐渐下移到蛇的动物性。随之人们对蛇的恐惧也就更为凸显。也就是由最初的蛇信仰的崇拜到开始正视“蛇”这一动物恐惧的转变。因此在肥长比卖的故事中,本牟智和王子在得知少女原来是蛇的时候,害怕得慌忙逃窜,这才会有肥长比卖苦苦追逐爱人的画面。这一形象在《今昔物语集》中蛇女形象中也有所反映,尤为体现在其女子化蛇中。作品中女子化蛇里大部分的蛇女都有痴恋、贪念等特点。卷十三第四十三则中的女子之所以死后化蛇是由于身前留恋这人间的梅花;道成寺蛇女是贪恋情欲;第十四卷第四则中女子由于留恋钱财而堕入蛇道。

因此《今昔物语集》中的蛇女形象也受到了前代蛇女形象影响。但我们也可以看出相比前期的作品,《今昔物语集》中的蛇女形象也要更加丰满。

(二)推广佛教的需要

《今昔物语集》编纂的目的之一便是宣传佛教,弘扬佛法。而“蛇”与“女性”结合的许多故事都是女子堕入蛇道或者女子遇蛇难,而解决这一困境的方法便是依托于佛教。通过信奉、供养佛经达到脱离苦难的目的。

正如前文说到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蛇的关注逐渐由“蛇信仰”转变为其动物性。而且随着佛经等的传入也加速了蛇的世俗化。佛教经典中蛇属于“恶”,佛教中所宣扬的六道轮回,人死后根据生前的善恶,轮回于六道之中。而这一点也在《今昔物语集》中得到充分地体现。其中尤为突出的便是人生前作恶,死后转生为动物。

将“蛇”与“女性”结合产生负面形象后,一方面可以推动人们对蛇认识的世俗化,另一方面则有力地推动了佛经,乃至是佛教在日本的发展。将故事的主人公定位为动物以及女性的身上,不仅仅增加了这类故事的真实性,尤其是更为贴近民众生活,使得读者更加容易接受此类故事以及认同故事背后所传达的观念。

(三)弘扬因果报应思想

女子化蛇这一类型就特别突出了因果报应的思想。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为了宣扬其教义思想,很过佛教故事也随之传入日本。经过本土化的改造后产生了适应日本本土的故事,而这也促使了其在日本的传播发展。

在这一类型的故事中,女子因为各种执念,比如因为对红梅的执念、对金钱的执念等而堕入蛇道。以及女子遇蛇难的《医师诊治与蛇交的女子》故事中,女子也是因为前世的因,才导致今世不断遇到蛇难,虽然被医师及时救治逃过一劫,但没有设法减轻罪孽,最后还是遇蛇难而丧命。

在这类故事中突出了前世与今生的联系。在变身故事的基础上,加入佛教的因果轮回报应思想。通过有情物从人间道向畜生道流转以及从畜生道流轉回人间道的故事,突出佛经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突出业因果报思想,劝诫民众生前行善,积累善根。

四、结语

至此,大家可以简单了解《今昔物语集》中“蛇”与“女性”的关联。二者的联系既体现在蛇与女性结合后产生的蛇女形象,也体现在女子遇蛇后产生的各类故事中。“蛇”与“女性”的关联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女子化蛇后产生蛇女形象,女子生前虽然是善良的,但因为执念堕入蛇道后产生的蛇女形象却是邪恶的。二是蛇女与龙故事中,作为龙的幼年形态的蛇则具有善良、美丽以及知恩图报的特点;三是借助女子遇蛇难这类型故事强调佛经的作用,在百姓中起到弘扬佛法的作用,同时借助这类故事来弘扬因果报应的思想,强调要行善,切勿作恶。其中的女子形象是美丽、善良的美好形象。

日本本土的蛇信仰,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发生变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冲击下,人们对蛇的目光开始由最初的崇拜开始转向其动物特性上。佛教中的蛇是淫欲、贪恋的代表,这个也随着佛教的传入体现在当时文学作品中。《今昔物语集》中的蛇,尤其是蛇女便是这影响的突出表现。

基于此,结合日本本国前代的蛇文化影响、宣扬佛经以及传播佛教因果转世报应等思想,《今昔物语集》中产生了大量的“蛇”与“女性”相关联的故事。

参考文献:

[1]蔡春华.中日文学中蛇形象[M].上海:三联书店,2004.

[2]唐植君.记纪神话与昔话中蛇郎故事结构[J].日语学习与研究,2022,(04):70-78.

[3]王贝.中日变身谭思想基础与影响因素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8,(05):29-35.

[4]曾琪之.中日文学中蛇女形象发展历史的对比研究[J].汉字文化,2022,(02):132-133.

[5]周作人.今昔物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徐微洁.汉日动物形象特征比较研究——以十二生肖动物为视角[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1,(05):111-114.

猜你喜欢

因果报应佛经物语
冬日物语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萌虫物语
星月物语系列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西夏佛经所见官职名人名述考
论古代戏剧中的因果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