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当今旧体诗词的创作困境

2023-12-25唐彩云韦幸媛邹杰

今古文创 2023年46期
关键词:困境创作

唐彩云 韦幸媛 邹杰

【摘要】当今旧体诗词的创作虽然呈现出活跃的良好态势,但纵览全局,可以发现当今旧体诗词存在着形式、情感、题材内容上的创作困境。从社会大背景出发,探寻其创作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三:一、传统诗教的失落;二、现代文明的冲击;三、缺少语言环境的土壤。但纵观旧体诗词创作前景,当今的旧体诗词创作虽存在多方面的困境,基本上不可能达到古典时期的高度,但旧体诗复兴仍旧事有可为。

【关键词】当今;旧体诗词;创作;困境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6-0045-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6.014

一般而言,舊体诗与新体诗是相对的概念。“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借鉴西方散文化诗歌技法,主张白话写诗,于是“新诗”应运而生。为了与现代的新诗相区别,将中国古典诗歌称之为旧体诗。旧体诗包含了乐府、格律诗词、骚体等多种形式。

近年来,人们越发关注旧体诗词。全国性的“诗词之乡”申报工作不断推进,“中国诗词大会”火热开展,旧体诗词创作群体逐渐壮大。

当下,进行旧体诗词创作的主要有三类群体:各级诗词协会会员、学者诗人群体、网络诗人群体。但总体而言,旧体诗歌创作存在着极大的困境。就外部原因而言,旧体诗词创作受到新体诗创作的冲击,小说的盛行,也使诗词逐渐“边缘化”;就内部原因而言,旧体诗词创作群体在创作形式、情感表达、题材选择等方面都存在着局限。

基于以上情况,本文将以旧体诗词创作的困境及其原因为着重点,进行简要探讨。

一、当今旧体诗词的创作困境

笔者调查后,发现旧体诗词的创作困境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作形式上:“结构主义”的刻意守旧与“解构主义”的盲目创新

随着结构主义的发展,结构主义者将语言学的观点运用于文学上,他们认为文学有两种形式,一种表层形式,即“文学由一部部显现在我们面前的作品如小说和诗歌所组成” ①。一种深层形式,即“由像人物与意象这些可能的词语体系,和像史诗的形式或悲剧的情节这样的规则或语法所组成,后者决定着这些词语如何按照与其他小说和诗歌一致的方式被选择与组合” ②。结构主义在当今旧体诗词的创作中的表现便是深层形式——对于不变结构的寻找,“直探在现象背后,操纵全局的系统与规则”。

据笔者调查,当今旧体诗词创作的潮流为近体格律诗。但格律诗的创作存在着普遍的问题,如对格律、平仄的恪守,对意象的强行堆砌,对晦涩语言的书写等。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格律诗的热爱来源于传统诗词文化之美。但由于诗词创作者对于旧体诗词的了解程度不同,以至于对旧体诗词的创作存在着刻板追求。为了格律而格律,为了意象而意象,为了深奥而深奥,极端的追求,让当今的旧体诗词创作陷入了“形式的美感”,缺乏“意义之美”。

所谓现代“解构主义”派,指的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重新探讨现代文学语言与旧体创作之间的关系。“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新文学不断发展,并且逐渐占领主流地位,形成自身特有的现代文学风格。

现代旧体诗人群体逐渐意识到,大众从小在现代文学语言、现代文学思维的耳濡目染中长大,从小所固有的现代化思维,对于旧体诗词的创作形成了一定的阻碍。所以部分旧体诗人认为想要创造出新时代独具特色的旧体诗词,需要处理好现代文学语言、现代文学思维与旧体创作的关系。其中有着较为成功的案例,如聂绀弩“绀弩体”“实验体”诗人、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周啸天等,但纵观其中,“解构”呈现出了极端趋势。

对于诗词“解构”的曲解,让当今旧体诗词在格律、意境、情感等多方面存在缺失。如“了体诗”,它是重庆诗人吴丹,笔名了人,在长期创作中所自成系统的诗歌创作式样。它不追求传统古典诗词的平仄对仗,但对于节奏美有着别样的执着。就其积极影响而言,它从现代文学的特点出发,书写了别具一格的白话古体诗,“拥有区别于古体诗、新古体诗、格律诗、顺口溜和其他诗歌的创作手法特征”。但深挖其诗歌内容,由于过度追求押韵、顺口、语言的平实,其诗词缺少了美感。如“沐浴澡盆里,水深至肚脐。想要转转身,四面都碰壁。既然水温暖,盆大更安逸。两样都想要,可能是问题。”直白的语言,让诗文陷入空洞,失去了情感的表达。无论是传统旧体诗词,还是白话新体诗,无不追求对于情感的真挚表达,如屈原的《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抒发了忧国怀民的情怀;郭沫若的《凤凰涅桨》是对祖国“更生”之后的欢呼;舒婷的《致橡树》表达了富有尊严的浓烈爱情。它们所写的不论是喜、是悲、是哀、是怒、还是怨,都是内心深处的颤动和爆发。而“了体诗”的创新,缺乏深意,读来乏味,是“解构”在旧体诗词创作中的极端化体现。

所以,对于旧体诗词创作的“结构”与“解构”的限度,值得我们在日后的创作中重新思考。如何将具有美感的旧体诗词推广,让其为大众所接受,与新时代相适应,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二)情感的书写上:缺少精思,意味浅俗

英国的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中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诗人沉思这种情感直到一种反应使平静逐渐消逝,就有一种与诗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渐发生,确实存在于诗人的心中。一篇成功的诗作一般都是从这种心境中开始的。”从诗人内心深处涌起的强烈情感,作为其创作诗词的动力,在经过诗人的内心思考后,外化为富有情感、蕴含哲思的作品。

诗词作为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最自然的情绪流露。“诗言志”“诗缘情”,不论是写景抒情,抑或是记叙议论,都是诗人对内心感悟、人生志趣、思考与情怀的表达,甚至是对其生命价值的阐发。优秀的诗作,往往能在短小的篇幅中情思俱显。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个体面对同一事件、场景等都会产生不同的思考,这一份思考独属于个体本身,异于旁人。

优秀的诗人,会在其作品中表达自身独有的思考与情趣。譬如写景诗,如果仅仅只描述眼前景物的美丽,此诗是单薄的。诗要有诗的趣味,此趣味即意趣、巧思。面对美景,各人心境不同,或宁静致远,或欣然神往,或见之忘忧,如若诗人心中没有涌起半点涟漪,缺少对眼前景致的精思,则会使诗歌落入“意味浅俗”的境地。

当今旧体诗词在情感书写上的困境在于创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缺少精思,在情感表达上意味浅俗。其创作多是对社会事件的附会,如对某地基础设施建设成功进行庆贺,学校校庆、商场开业都是旧体诗人创作的缘起。然而其创作却多为泛泛而谈,或空口议论,或走马观花,自认为言浅意深,实际上缺乏个人思考和对主体情感的表达。

诗的意味从何而来?就是看诗作中反映的诗人的心境。当今旧体诗创作者心中没有意境,下笔写诗自然生硬。同时,读者无法与没有意境、没有情感、没有哲思的诗作产生共鸣。而这也是当今旧体诗词在情感书写上面临的困境——创作者对社会事件强加附会,忽略了内心的意境,使得个人思考与主体情绪缺失,诗歌意味流于浅俗。

(三)题材内容的选择上:千篇一律,严重同质化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各种文化艺术的兴起与发展,诗歌逐渐边缘化,诗人们的创作普遍缺乏创新热情。虽有不少诗歌作品面世,但其题材内容千篇一律,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

我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一时期诞生的《诗经》对后世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千百年来古人所书写的题材内容,被现代诗人奉为圭臬,无人敢独立潮头,书写新材,更别谈开拓创新,现在诗人们所写之诗,不过是旧材今用。從全国各诗歌报刊、各级诗歌学会、诗人自身收录或发表的诗歌来看,所有的诗歌作品趋于一致,创新的诗歌微乎其微,且内容缺乏意味,不值得深究。

传统诗歌多书写“战争羁旅”“送别怀人”,当今诗歌多书写“旅游观光”“山水田园”。总而言之,现代诗人围绕着“怀古咏物”“山水田园”“羁旅思乡”“哲理思辨”“离情别愁”等题材进行重复写作,将诗歌创作的范围拘束在同一狭小空间,新鲜题材成了稀有之物。

所以,困在原地的结果就是千篇一律、同质化严重。同一题材的诗,从立意到表现手法,从写作技巧到语言风格都近乎相同,差异不显。相互模仿,仿古怀古的创作,不仅磨灭了诗人的个人特点,也让诗歌失去了本真。

当今旧体诗词创作在题材的选择上存在着严重同质化、缺乏新意的问题,其原因有二:一、诗歌创作并非易事,绝句、律诗篇幅短小,想要创作出独具匠心、内容与结构相得益彰的诗着实不易;二、诗人们观念的僵化和封闭。较之古代诗人,现代大部分诗人缺乏知识的积累、个人的文化素养较低,创新能力不强,其创作无法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而做出新的改变。显然,现代生活相较于古代生活更具多元性,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对个人的际遇影响重大,例如创业的艰辛、学习的困难、立志改变现状、个人的励志事迹等都可以成为诗歌的题材。但在中国诗坛名家辈出、名作如林的情况下,每个诗人的情怀、心境、阅历、感兴都可以在诗歌史上找到对应,今人的旧体诗词创作无法从容走出前人的文本。如何为诗歌史增添新质,是每一个旧体诗创作者都需思考的问题。

二、当今旧体诗词创作存在困境的原因

当今旧体诗词创作存在困境原因有三:

(一)传统诗教的失落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歌的国度,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其一出现,诗歌教育(即诗教)也随之产生。诗教,即利用诗歌来教化民众,是一种教育方式。古人利用诗歌传承生产生活经验,教授知识与技能。诗歌成为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得以发展繁荣。

在中国古代社会,诗歌教育一直都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关注,统治者将其从文化领域提高到政治领域,将诗歌教育作为教化百姓的基本手段之一。诗歌水平与个人命运相联系,创作出一首好诗,不仅能够名扬天下,还能受到当权者的赏识,改变命运。

特别是唐朝的科举制大开诗歌选拔人才之风,诗歌创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考取功名的成败。因此,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重点也是诗歌,诗歌教育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读诗作诗贯穿于古代知识分子的学习和生活,诗歌就是知识分子的语言,他们通过诗歌表达政治抱负、抒发思想情志、进行人际交往等。

而当代旧体诗词创作存在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传统诗教的没落。当今中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校以语文、数学、英语等全方位的科学教育,取代了以诗词教育为主的经文教育,古典诗词作为语文学科中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古代诗歌教育主要包括学习和创作两方面。在现代教育体系下,部分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局限在套用模板理解诗歌,缺乏自主性思考;另一方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也影响了学生在诗歌方面的创作能力。在这样的教育大环境下,对当今旧体诗词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二)现代文明的冲击

艾略特在《空心人》中写道:“我们是空心人 我们是稻草人 彼此倚靠着 头颅装满了稻草。” ③艾略特以稻草人为喻,意在写出欧洲人经历战争伤害之后内心世界的荒芜,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贫困。在中国的当今旧体诗创作领域中,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其作家群体和读者群体也陷入了精神危机。

1.创作者层面

现代文明的冲击使旧体诗词创作者陷入了难以挣脱的创作困境。

鲁迅文学奖作家黄咏梅始终有一种无力挽回的遗失和一种陌生拾到的惶惑,于是她不再写诗,转而寻找其他的表达方式。在现代文明的浸染之中,不少创作者在社会的“快与新”和旧体诗的“慢与旧”之中纠结挣扎,艰难创作。

现代文明的发展造成了创作者在传统与现代中的迷失。实际上,传统与现代并不是相对立的两端,当代旧体诗词作者,远可取法古代,虹吸百川,汲取世代积累的古典诗歌中的丰厚营养;近可立足当下,沟通古今,写现实的自然与人事、感受与体悟。

旧体诗词创作者如何认清自己和传统之间的关系,在文学史意识的指导下进行创作,以“个人之性情”写“万古之性情”,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现代文明的发展,带来了网络的发展,也催生了诗歌创作的新态势。发达的网络创造了一个多元化、去中心化的环境,大大降低了写诗的门槛,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今中国旧体诗词创作的人数之众、地域之广,从各地纷纷申报的“中华诗词之乡”即可窥知一斑。在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诗人的网络语境中,为了追求曝光度,一些创作者对社会热点和重大事件进行附会,忽略了对内心世界的描摹,这种功利性写作更加降低了当今旧体诗的品格。

2.读者层面

姚斯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中提到了一个重要概念: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④读者受到自身知识水平、发展状况、文化环境、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其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期待。

现在是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对大部分读者来说,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由此形成了碎片化、即时性和移动式的阅读情境。在这种阅读情境下,部分读者陷入“弱思考”的泥潭,即如果一个东西需要超过一定的时间去理解,就会被读者抛弃。在这样的读者期待视野之下,是对短小的碎片化作品的期待,对娱乐性、简单粗暴的意象的期待,对浅薄的、不需要多加思考的意蕴的期待。

在当今中国文学媒介多元化的背景下,旧体诗词无法在文学功能上跨界追求,满足读者期待视野下对文体、意象、意蕴的期待。

(三)语言环境的缺失

在白话文的语言环境中,旧体诗词创作存在着天然不足。

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一种文体都无法与其社会文化语境分割开。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深刻显示出了文体与时代之间的紧密联系。“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取得了正统地位,新体诗天然地占据了诗歌创作领域的主导地位。而旧体诗作为以文言为主要语料的诗歌,在白话文时代只能占据边缘地位,难以成为诗歌创作的中心。

旧体诗词在中国古典时代已经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辉煌成就,“五四”之后,虽有郁达夫、聂绀弩等当今旧体诗坛代表,但始终未有“李杜苏辛”之类的人物出现,其影响力也无法与艾青、北岛、舒婷等自由体诗大家相比。

古典诗歌体式确实有其超越性,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其最璀璨的时代已经过去,白话文环境下,过分强调文言诗歌创作,是违背文学发展规律的。文学都自民间而来,当民间已经以白话文替代了文言文时,从白话文的土壤里生长出的旧体诗,将始终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

三、结语

毋庸讳言,当今的旧体诗词创作存在多方面的困境,基本上不可能达到如同古典时期的高度,但旧体诗复兴仍旧事有可为。

中国自古就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取向和民族文化,始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旧体诗在经历了“五四”以降与新文学的“新”“旧”对峙后,在全媒体时代走向了“新”“旧”共存。如今,无论是各级诗词组织的建立,还是诗歌活动的大量开展,又或是学界的关注与重视,旧体诗创作已经各地开花,迎来了春天。

在大量的旧体诗创作中,寻找好的作品如同沙里淘金,如今虽然沙子繁多,但其中掩藏的金子终究会被时间所淘洗,绽放光芒。

对于旧体诗创作的前景,固然不应盲目乐观,但也不必过分悲观。旧体诗创作虽已比较小众,与大部分人相距甚远,但诗歌历来有着强悍的生命力与创造性。新世纪的旧体诗创作,终究会走出樊笼,凝聚起我们时代的诗意、光荣与梦想。

注释:

①(美)迈克尔·莱恩(Michael Ryan)著、赵炎秋译:《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②(美)迈克尔·莱恩(Michael Ryan)著、赵炎秋译:《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③(英)T.S.艾略特著、裘小龙译:《四个四重奏 艾略特诗选》,译林出版社2017年版,第103页。

④H·R·姚斯、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0页。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莱恩(Michael Ryan).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M].赵炎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英)T·S·艾略特.四个四重奏 艾略特诗选[M].裘小龙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

[3]H·R·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刘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5]陈未鹏.从周啸天获奖争议看当代旧体诗词的创作困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8(06):66-72.

[6]朱佩弦.当代旧体诗词的发展困境——从“思想史”与“期待视野”说开去[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9(07):64-70.

作者簡介:

唐彩云,女,汉族,广西桂林人,本科生在读,广西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韦幸媛,女,壮族,广西河池人,本科生在读,广西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邹杰,女,汉族,重庆合川人,本科生在读,广西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猜你喜欢

困境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如诗如画》创作谈
困境
《一墙之隔》创作谈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
创作随笔
中国“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
刑事禁止令执行的困境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