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基本内涵、科学方法和治理图景

2023-12-25孙柏璋邓丹榕

关键词:物质文明中国式马克思

孙柏璋 邓丹榕

(1.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7; 2. 福建江夏学院党政办公室, 福建福州 3501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年,第17页。长期以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学界中的研究呈现相对割裂状态,以单独研究精神文明为主,物质文明次之,党的二十大召开后,两者相协调研究才更多地进入学者视野。但是,目前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时代性研究尚付之阙如,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基本内涵、科学方法和治理图景的研究亟须加强。

一、厘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中,社会生产力是文明形成的本质,涵盖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两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力,进而导论不同时代且符合规律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何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类社会主要呈现三种代表性形态:一是资本主义现代化,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中国式现代化。本文聚焦这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力争科学准确地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基本内涵。

(一)资本主义现代化相对单一的拜物之殇

资本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是以拜物主义为基本特征的。资本主义大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脱离前现代社会形态进入现代社会形态,这是现代化的第一个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现代化,其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均体现在对物质文明的畸形追求和对精神文明的弱视弱化。西方文明发展尽管存在苏格拉底、柏拉图思辨哲学中精神不受束缚的形而上等“重精神轻物质”的文化旁支传统,但重“物欲”的传统仍占主流位置,如色诺芬的“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马尔萨斯的“物质东西的重要性”等等,都是“重物质轻精神”的典型表达。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矛盾冲突愈加激烈,“拜物主义直接体现为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2)史魏:《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思想逻辑和时代要求》,《社会科学家》2023年第1期。,这种现代化形态不仅在生产领域体现,而且蔓延至社会文化领域,致使物质利益至上、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充盈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导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严重失衡的必然结果,遮蔽了人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和幸福生活的态度。同时,必须承认“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页。,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中物质文明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协调思想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和超越,给予物质文明极大的关注,更加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对天然产物的加工,就进入了真正工业和艺术的时期,也就是文明时代(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页。,物质文明是一定阶段的对抗产物,是特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活动、表现形式、成果,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集中表现在这个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与物质文明表现形式,演变并升华于物质生产力转化成社会力量的过程,划定了物质文明的标准与尺度。马克思主义也认为精神文明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相对性。生产工具的进步致使劳动分工形式在质的方面发生根本性改变,意识摆脱世界构造了“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2页。,于是社会分工成为文明时代特有的分工形式,人的高级意识活动生成并发展了精神生产活动与文明时代。但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经常保持相对应性,或者“不平衡关系”“不成比例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相对分裂的主场域开始转入“协调场域”。马克思主义在未来社会理想形态中,多次涉及“文明时代”“文明社会”“文明世界”的概述,专门批判了“物质与精神”“人类与自然”“灵魂与肉体”相互对立的观点,既指出社会成员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管理,保证合理需要最大程度地满足,也指出生活条件如果是牺牲某些特性而单方面发展某些特性,就会出现单方面的、畸形的发展;表达了“人”根本上称谓“人”,是用全面的方式占有全面的本质,既满足物质需要和自然需要,也满足精神需要、社会需要,并以“现实的人”存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从历时态把握,相协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为作用、互为促进;从共时态把握,相协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彼此依存、彼此协调。作为理想状态的“相协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共同指向,是处理好二者关系的应然要求;作为实际状态的“相协调”,必须在现实生活中,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行矛盾性调适,取长补短、长长结合,最大程度推动二者达到平衡状态。

(三)中国式现代化“协调”思想的重构与新塑

中国式现代化继承、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辩证关系,要求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般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具体情况相结合,强调现代化的“中国式”。同时,在科学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了包括资本主义现代化在内的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基于现象发生学的内涵向度,中国式现代化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方面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重构。囿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资本逻辑,马克思从资本物、资本关系、资本过程的三个逻辑进行批判,深刻揭示了资本控制劳动力的常用手段:生产关系的经济强制劳动力屈服;纪律规训对工人进行工作约束;生产技术和生产节奏全面支配和统治劳动力;物欲的追求远胜于精神层面丰富的需求。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相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对资本逻辑进行超越和扬弃。这种认识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党的二十大把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前置条件,对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化产业体系、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进行超越资本逻辑的规制,突显物质文明发展的中国式要求;另一方面,把精神文明置于物质文明等同地位,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详细擘画了精神文明发展的中国式要求。

基于系统发生学的内涵向度,中国式现代化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方面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塑。与资本主义经验主义相异,马克思主义强调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范式,这一指向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得到重要运用和鲜明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层面的特征,是彼此交织和相互影响的。(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22年第21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然蕴含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人口规模巨大的特征,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具有明显的人口规模特点;蕴含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全体人民对共同富裕的要求,亦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可差异性、失衡性,并在全体人民中得到统一;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延伸;蕴含着反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老路,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必须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向。

基于历史发生学的内涵向度,中国式现代化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方面实现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转变。长期以来,资本主义现代化在全球推广中,基本体现为“全球殖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自我异化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对人类现代化的西式力量的侵蚀和支配。在这一层面,马克思主义建构了属于全人类的正义话语体系,反对资本主义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畸形物质追求的正当性,强调全人类物质和精神的共同“解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旨在推翻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全球殖民”,实现“全球治理”的转变,更加侧重改变资本主义现代化给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凸显了中国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不仅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积极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同时,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和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文明共同观,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贡献中国治理方案、中国文明力量。

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科学方法

建立和完善任何一种理论、思想、观点,都离不开一定的方法,科学的理论与实践需要依靠科学方法论的确立。(7)汪晓莺:《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方法与科学发展观方法论价值研究》,《求实》2010年第2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永无止境,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所强调的:“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要理解把握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8)《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的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光明日报》2022年10月18日,第1版。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带有理想主义色彩,1835年,青年马克思写道:“要是人们从事了最能为人类利益而劳动的工作,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9)许庆朴、郑祥福:《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6页。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批判的批判什么也没有创造,工人才是创造了一切。”(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页。这一时期人民性的成熟充满了思辨色彩。《德意志意识形态》问世后,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唯物史观,更加精准地揭示人民性之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找到“现实的个人”这一人民性的前提,并在政治经济学视域中完满实施与丰富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这就决定了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至上的根本原则。聚焦“目标论”: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抽象的、玄奥的概念,而是充分体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最终目标导向上。聚焦“主体论”:社会变革的力量决定于人民群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创造者也是人民群众,其具有理论主体、实践主体、评价主体、共享主体的地位,蕴藏着无限智慧与力量。聚焦“共享论”:必须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中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分好”。

(二)坚持自信自立的精神力量

“自信”是认识主体的自我意识,“自立”是实践主体的自我力量,两者统一于如何实现自身发展的问题。人的思维的本质来源于自然界的变化,而人改变自然界又发展了人的智力,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改造的能动。认识、观念和理论源于实践基础,又需要通过新的实践改变新的世界,产生新的认识、观念和理论,如马克思经典所言,最蹩脚的建筑师与最灵巧的蜜蜂相差异的是在头脑中提前建筑了蜂房。(1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2页。可见,正确的理论具有现实性,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客观现实,亦指不具备直接现实性,只有通过实践把正确的理论变成直接现实,才能变成直接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新中国成立至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实践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无不说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在把正确的理论变成直接的现实。从社会发展历史规律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完全依靠外国模式、依附外部势力、依靠外在力量实现自信自立;同样,完全不借鉴学习,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信自立。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坚定信念,走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四个自信”,且正确看待、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经验、模式,以自我精神力量强化精神自觉、思想自觉、理论自觉、行动自觉和超越自觉。

(三)坚持守正创新的内在要求

19世纪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西欧,但影响力又不限于彼时彼地,其提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为人类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恩格斯指出,马克思所提供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或者现成的教条,而是深化研究的方法或方法论。(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91页。马克思主义流传于后世的根本原因在于,具备科学性、真理性的特性和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的精神。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与灵魂,既要继承又要发展,既要守正又要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变革,不是中国文化简单延续的母版,不是马克思主义简单套用的模板,更不是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翻版或再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守正”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中国特色、中国实际、中国原则,确保沿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正确方向前进;“创新”就是要自觉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行动贯穿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全过程全方位各领域,围绕中国实际情况、区域特殊性扎实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破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四)坚持问题导向的根本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认为,问题就是存在,存在的就是问题。物质世界是问题世界,问题是客观现实的问题,不是主观的、虚幻的、过时的或者超越现实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问题在时代中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其重要的是“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9-290页。,发展过程中往往依赖问题来解决问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实际情况推动认识革命和理论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规律之一。

问题导向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向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要准确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三大要素:其一,此处的“问题”,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何协调的话题和主题,相协调成为聚焦的内容主题;其二,“问题”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矛盾问题;其三,是精准把握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历史、当下、未来可能犯下的错误、造成的问题。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明晰问题,同时,要深刻把握“导向”的方向性要求,即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具体行动应当以什么方向作为行动指引,能否把高质量作为判断问题的重要导引。

(五)坚持系统观念的整体思维

库兹明认为,马克思把系统性原则体现在社会和历史进程观念中,也体现在整个辩证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14)库兹明:《马克思理论和方法论中的系统性原则》,王炳文、贾泽林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第226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1-592页。这阐述了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

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全面、系统、整体、联系地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不仅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要兼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各环节各方面协调发展。越是物质的满足,越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巩固成果,进而创造更高水平的物质发展,静态持续循环、动态螺旋上升。中国式现代化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方位转型的应有之义,其间必然蕴含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价值取向和模式选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系统统筹物质财富的积累、制度模式的创新、中华文化的弘扬、价值体系的塑造,系统推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系统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伟大实践。

(六)坚持胸怀天下的高远境界

《共产党宣言》指出:“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3页。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共产主义维护全世界无产阶级利益的重要思想及不分民族的天下胸怀。“自由人联合体”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基本形态,是胸怀天下的理论渊源,无论社会发展形态如何变换,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无可替代的事实,就是社会物质、精神财富不断积累和壮大的过程。无论是《共产党宣言》,抑或“自由人联合体”,均是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讲求世界、社会和谐平等的联合,朝向个人真正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指向。

胸怀天下、天下为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博大胸怀和高远境界。一方面,要坚持胸怀天下,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世界发展进步潮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现代化,正确认识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形态、关系和桎梏。另一方面,要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回应各国人民关切的问题,解决人类社会共有的基本问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为世界相关国家、地区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治理图景

(一)推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

资本主义社会,“物”的增值与“人”的贬值成正比形态,即对象化成为物化,物化发展成异化。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是在对象性关系中建立和实现的。(17)李辉:《论马克思关于人的世界与物的世界的辩证》,《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9期。在物的世界的增值过程中,人物化成工厂制度、工业机器的组成部分,人性被工具理性所主导,人的需要被资本需要所控制,致使人的需要没有被丰富,反而被片面发展。于此,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首要支撑性工程。

坚持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方面的想象、思维、精神,都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4页。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要坚持物质对精神的本源性决定作用,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不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促进物质文明大幅提升。同时,要强化精神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认同维护现有经济基础,孕育强大的社会道义力量,主动克服陈腐、错误的价值观,积极践行正确观念、坚定信念、崇高价值支配下的主人翁精神,促进精神正能量转化为物质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必须以生产力的优质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以充盈的物质财富实现共同富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向上递增。获得充足的物质后,人们才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8页。。显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理应坚持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持续创造比以往社会更多、更丰富的物质财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进而创造更有价值的精神财富,促使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蔚然成风。

坚持社会全面进步发展观。进入新时代,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理念,要持之以恒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协调提升,以物质文明为丰富和发展精神文明提供条件支撑,以精神文明为壮大物质文明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注重防范和解决发展中国家“二律背反”的“中等收入陷阱”(20)王淑芹:《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理论根源》,《道德与文明》2022年第6期。,发展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推进“两个结合”相协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两个结合”,是一体两翼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一个结合”是“第二个结合”的基础和前提。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与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并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精准剖析存在的问题、主要矛盾与改进路径,达到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目的。“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的脉络和趋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属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本质契合性。推进“第二个结合”,势必要深入挖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互动、互促、互用,更加深刻审视中国问题和中国实际,开展更为具体、更为鲜活的中国实践。

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用合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要摒弃过度侧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避免陷入画地为牢、故步自封的境遇,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的时代性、新时代中国巨变的实际性、五千年中华文化的体认性,内发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关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规律和真理之“本”,以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式现代化中之“用”,突显其效用性与适用性。(21)徐斌:《“两个结合”思想升华的三层意蕴及原创性贡献》,《甘肃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今贯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实际、中华文化的产物。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蕴着“中道平衡”的智慧,既追求“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物质需求,也注重“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超越物质的精神诉求。(22)辜鸿铭:《辜鸿铭讲论语》,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第173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们精神文明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承载,其文化基因、文化核心至今仍深远影响着广大中国百姓。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与人民群众的当代共同价值观念相融合;也应当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使之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进而成为解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失衡、失调问题的“精神”支柱。

实现“两个结合”的“双向互动”。其一,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实践,运用其文明观、协调观指导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同时,要用中国实践的观点、方式、成效彰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向理论纵深、实践广度迈进。其二,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框架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取舍、选择,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精神文明、促进物质文明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赋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中国文化方式、中国人民乐于接受的方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三)推进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和人民主体性相协调

“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23)庚午:《党离不开人民 人民离不开党》,《青海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从现实维度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所需的核心价值原则及其支撑体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构建起来,人民群众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成为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真正主体(24)苏伟:《领导与合力:国家治理体系全面现代化中的党群关系》,《探索》2023年第2期。,这一系列的实践,需要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在场性、全场性,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基于人民主体性的参与性、实践性。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发表的论文中,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06页。,无产阶级只有成立独立政党才能代表一个阶级行动,其初心和归宿是依靠绝大多数人,领导绝大多数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一要强化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建立健全党在各领域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领导体制机制,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全面领导,完善民主集中制,团结带领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朝着共同目标前进。二要强化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铸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党的创新理论说服人、掌握群众,进而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加快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三要强化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增强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决策部署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加强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把广大群众组织凝聚好。

突显人民主体性和能动性。马克思生前没有专门写过人民主体思想相关的著作,但“有生命的个人”“现实的个人”“社会的个人”等重要思想蕴藏在大量的经典著作之中,从现实社会历史关系和历史运动阐发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人民利益的实现程度。(26)石枚鑫:《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建构及其当代阐释》,《社会科学家》2021年第8期。一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宽人民依法参与的各种途径和形式,充分体现尊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普遍规律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一致性,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有效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利益诉求,强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二要实现人民主体利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网格化、精细化、信息化打通诉求、利益、权益保障和协调机制,分层分类推进区域、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均衡发展,打造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共享共同体。三要激发人民能动性。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能动性,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创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模式,促使人民群众从旁观者、受益者转变为实际参与者、利益共享者,在“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民中心”上实现唯物的、历史的和实践的统一。

(四)推进提供中国方案和全球文明倡议相协调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首提“全球文明倡议”,为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提供中国方案和推动全人类现代化指明了根本方向和主要遵循。

提供“现代化之问”的中国方案。第一,价值导向突出人民性。坚守人民至上的理念,既看纸面的指标数据,更看人民的幸福安康情况,顺应人民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期许,以现代化回应最大范围人们的需求,持续增进人们的福祉。第二,实践路径探索多样性。既要遵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共性规律,更要围绕本国、本土实际情况探索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现代化道路,把力量和命运掌握在本国民众的手中。第三,历史进程保持持续性。面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进程,敢于担当、敢于作为,冲破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方法路径的传统桎梏,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第四,发展理念增强普惠性。坚持立己达人、共享机遇、共创未来,以本国、本区域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成效助力其他国家、区域发展,最大程度扩大现代化成果的惠及面、覆盖面。第五,领导力量确保坚定性。强化政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把政党的自身建设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有机结合,凝聚信心、锤炼意志、提高能力,应对好时代挑战、时代命题和人民期盼。

共同倡导“全球文明倡议”。第一,要倡导文明的多样性。摒弃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文明优越论”“文明中心论”,承认和尊重各国在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方式的多样性。第二,要倡导文明的价值性。正确辨别西方“普世价值”的工具性野心,应广为宣传各国人民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普遍期待和共同愿景,着眼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倡导弘扬全人类一致的、积极的价值观念。第三,倡导文明的创新性。充分挖掘各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内在要求、时代价值、现代化进程,传承弘扬全人类共同的文明形态、形式、内容,共享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在辩证取舍、扬长补短中提升整体水平。第四,倡导文明的合作性。从零和游戏、输赢斗争转向互利互惠、共享共赢的理念,秉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对待各国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价值导向、方法路径,加强文明之间的合作交流,推动全球文明实现新的质的飞跃。

猜你喜欢

物质文明中国式马克思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论析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中国式民主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21世纪化学的广泛应用
中国式失败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