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企业境外发债优势 赋能地方高质量发展

2023-12-23马玉成王宁江朱宁滕黎晖

浙江经济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发债外债资金

文/ 马玉成 王宁江 朱宁 滕黎晖

企业外债具有撬动发展的优势,须强化宣传引导、加大监管力度、不断夯实发债能力

企业境外发债是我国有效利用外资、扩大双向开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外债资金在促进扩大内需、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在分析近年浙江省企业境外发债总体情况的基础上,开展了企业调查问卷和熵值法模型研究,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近年浙江企业境外发债概况

企业中长期外债(以下简称“外债”)是指我国境内企业及其控制的境外企业或分支机构,向境外举借的、以本币或外币计价、按约定还本付息的1年期(不含)以上债务工具,包括境外债券、国际商业贷款等。

(一)整体呈稳定增长态势

2019年至2023年8月底,浙江企业累计获批外债发行额度约合677亿美元,规模居全国前列;实际共发行境外债券217只,总量约合425.7亿美元,发行成功率高达63%。2019年至2022年间,实际发行总量从2019年的47.8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88.3亿美元,年均增长22.7%。企业问卷数据显示,近三年省内实际发行外债企业(含国际商贷)中,国企数量占比65%、民企占35%;从外债期限看,以3年期为主(占比70.7%),其次为五年期(占比15.1%);从外债结构看,以直接发行为主(占比36.3%),其次为担保发行(占比32.4%);从行业类别看,以城投类企业居多,其次为商务服务业、制造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企业。

(二)外债资金撬动有效投资作用显现

近年来,在政府鼓励引导下,地方国企将外债资金回流用于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资金规模持续增加,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8月至2023年6月,地方国企外债募投项目数量、总投资、累计使用外债资金额和累计完成投资额均呈稳步增长态势,增幅分别为12.4%、18.2%、57.5%、27.5%。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市县区国企存量募投项目164个、总投资2960亿元,拟使用外债资金91亿美元,约占总投资的21.5%;已累计完成投资1496亿元,累计使用外债资金51亿美元,约占累计完成投资的23.9%,资金撬动作用逐步显现。

(三)监管服务持续助力境外发债

省、市、县三级发展改革、外管等部门加强企业外债监督管理,促进企业境外融资健康有序开展。省发展改革委坚持“关口前移加强事前防范、闭环管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外债管理工作原则,率全国之先发文建立了企业外债事中事后监管和风险防范的工作机制,通过存量调研、部门核查、定期报告、项目监测、企业约谈等多项举措,持续服务和助力企业境外融资健康有序开展。

外债优势作用及面临问题

(一)优势作用

助力企业发展。企业境外发债不仅为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还助推其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促进人才链、资金链良性互动,以此助力企业发展壮大,拓展国际化布局。

一是企业对于外债认可度高。问卷数据显示,大部分企业认为外债相较于其他融资方式具有一定优势,其中43.1%的企业认为其优势在于资金成本较低,25.2%的企业认为优势在于资金量充裕,21.1%的企业认为优势在于使用灵活。97%以上的企业认为外债审批、发行和资金使用环节较为顺利,95.9%的企业有继续申请外债的意愿。

二是绝大多数企业认为利用外债对企业“多链融合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问卷数据显示,93.5%的企业认为利用外债有助于推动项目建设、树立品牌影响力;92.7%的企业认为利用外债有助于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增强企业实力;77.2%以上的企业认为利用外债有助于推动技术进步、培养专业人才。如吉利集团、莫干山高新集团、湖州经开集团等一批省内企业,以产业为引领、以资金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将外债资金投用于先进制造、地理信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和重点领域建设,优化资金链、保障产业链、畅通供应链、激活人才链,以此赋能竞争力提升,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

助力地方发展。外债资金发挥“撬动”效用,助推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通过构建“外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和熵值法研究发现,利用外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均衡发展态势。如外债发行规模居前三的杭州、湖州、绍兴,当地企业利用外债程度活跃,有效协同和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杭州利用外债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两项综合得分均位列全省第一;湖州、绍兴利用外债综合得分位列全省第二、第三,两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均位居全省前五。

二是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上述三个设区市企业主要将外债资金用于地方政府鼓励的重点项目建设。募投项目涉及生态环境治理、特色小镇打造、民生事业改善、共同富裕推进等多个重点领域,多年来利用外债资金成功建成和助力杭州市取水口上移、湖州德清地理信息小镇、绍兴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等工程建设,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三市98个存量募投项目拟使用外债资金40亿美元,撬动项目总投资达1586亿元。

(二)存在问题

利率汇率波动或加大企业偿付压力和风险。为应对通胀压力,美联储自2022年3月开启新一轮加息周期,至2023年7月已加息11次、幅度达525个基点,由此导致境外债券融资成本上升,企业境外发债动力减弱。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走低且存在阶段性回调压力,企业偿还到期债券或将面临一定的汇率风险和汇兑损失。

“二次备案”使外债资金到位时效受限。企业外债审核和监管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发行前,企业需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申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受理之日起3个月内对符合规定的申请出具《审核登记证明》;外债实际发行日起15个工作日内,企业需到所在地外管局办理登记后方可将资金回流至专用账户。从企业反馈看,受“二次备案”影响,自外债申请、审核、发行、登记直至资金回流入境持续时间长达半年或以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推进时序和资金使用效率。

企业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境外发债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流程环节多,部分企业对此理解掌握不深,同发展改革、外管等相关部门沟通交流不充分。同时,企业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环境变化缺乏前瞻性分析思考,对外债认知有所局限,导致其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能力和经验不足,仅依靠其内部人员较难独立完成发债任务。

进一步利用外债赋能发展

(一)强化宣传指导

强化政策宣介。帮助企业了解、探索和尝试绿色债券和国际金融组织非主权贷款等一系列新型投融资工具,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引导企业境外发债优先选择人民币,有效规避风险,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加强用途引导。引导企业聚焦主责主业,将外债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投用于5G、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装备等新兴产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区域发展动能。

增强风险意识。一方面,进一步压实发债企业主体责任,服务指导企业提升风险意识,合理选择金融市场工具规避和对冲各类风险。另一方面,持续加大风险管控力度,适时组织第三方机构开展外债风险排查和监测预警,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保障金融市场稳定。

(二)加大监管力度

探索协同监管。加强部门间对企业境外发债全流程的协同监管,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发展改革部门重点强化对募投项目的监管,人行(外管)部门加强对外债资金的监管,地方切实履行事中事后监管职责,逐步健全上下协同联动的全流程、全链条、闭环式的风险防控动态监管机制。

实现办理联动。针对企业诉求,发展改革、外管等部门探索建立“企业一次申报、部门间联动办理”的一站式、集成式服务模式架构。由此,逐步实现外债申报、审核、登记等多流程工作事项的联审会商,提升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水平。

推动信息共享。部门间定期共享信息,督促企业及时、准确、充分地披露募集资金使用、项目进展等方面信息和重大事项,以信息互通促监督贯通。加强对企业资产负债率、净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和存量外债、资金用途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形成重点风险关注、一般风险关注和常规统计等多类管控层级,有针对性地做好防范应对。

(三)夯实能力建设

企业练好内功。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和发债工作需要,培养锻炼一批专业人才,学习掌握境外发债政策和业务知识,并及时聘请券商、评级、律所、金融机构等人员组建专业团队,协同推动发行准备、信用评级、尽职调查、路演演示等相关工作。同时,企业应制定合理融资规划和科学避险预案,积极把握时间窗口,精准实施发债融资。

营造市场氛围。政府联合智库、券商、评级等专业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通过开展专题培训、组建联盟等多种方式,搭建各方沟通交流平台,营造良好市场氛围。由此,推动外债有效信息互通互惠、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提振发展信心,保障企业境外发债行稳致远,为地方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猜你喜欢

发债外债资金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起底中资房企海外债
开辟粤澳跨境发债新路径
我国企业境外发债全解析
合规视角下的外债业务
外债及其他信贷业务
从贷款修路到发债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