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认同符码视域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3-12-23常轶军张心怡

学习与探索 2023年10期
关键词:符码话语中华民族

常轶军,张心怡

(云南大学 a.政府管理学院;b.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昆明 650091)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此后开始在国内外广泛传播,成为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首位热词。党的十九大将其写入党章,郑重宣示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和中国共产党的宏伟目标。自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理论热点,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

目前,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研究成果众多,但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目标时,更多聚焦于富强、复兴、幸福等价值理性,而较少关注其工具理性,对其政治工具功能也重视不足。时间是不可逆的,过去是遥远的,未来是可能的,我们可以把握的只能是当下。“真实性与可能性属于不同的质,决定了存在与非存在。过去了的是真实的,而真实是实现了的可能性;现在是可能性实现与否的关键点;而将来则是尚未实现的可能性。”[1]89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可以实现的,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接近这个伟大梦想,但是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惊涛骇浪。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价值不仅在于未来目标,更在于当下的工具价值。笔者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时代重要政治符码,并以图文、音频、视频等多样化形式在国内外广泛传播,具有巩固中国政治认同的重大工具价值,因而是党中央和国家重要的政治战略和“初衷所在”。但是,政治不只是符号化、抽象化的话语表达,更是世俗的和具体的社会实践。政治认同最终来源于现实政治生活中个体的认知和情感,其政治认同功能存在一定限度,符码并不会自动生成政治认同,需要国家政权合理使用政治符码的工具价值,挖掘和借助符码蕴含的虚拟资源在现实政治中不断培育增量资源,形成政治认同合力,坚定“四个自信”,巩固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共产党永久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作为政治认同符码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是符号动物。符码原指语言或文字,后来指信息传播中最小的表达单位与组合规则。依据一套组织规则编排并为特定文化共同体成员所认同的符号系统。符码是建构文本系统的材料,又是破译文本意义的规则。语言和话语是极为重要的符码,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主要借助语言系统呈现。语言是“中立性”的,能够反映客观实在,即“能指”问题。但是人在使用语言过程中,主观能动性会不知不觉地“过滤语言”,某些语言被反复使用、重现、强化就会形成稳定的理解,表达特定的意义和内涵。具有相似或者相同意义的语言组织在一起,隐含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就构成了话语。话语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即“所指”问题。如福柯所言,话语是最大的权力,话语必然肯定某些客观存在而否定另一些客观存在。相同话语之间相互证成和支持构成了完整的话语体系。

在信息爆炸时代,话语生产、传播、接受、消亡速度加快,话语权竞争空前激烈,话语权成为国家重要的软实力。衡量一个政治语言符号是否具有生命力,关键看其是否被政治共同体成员所认同[2]。除了被广泛认同之外,话语能否有效传播并发挥作用还受到话语符码的科学性、识记性的影响。科学性指话语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具有科学准确的解释力,能够深刻反映客观规律。譬如,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是因为其深刻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识记性指话语符合大脑神经记忆规律,具有简洁性、形象性、不易遗忘等特征。科学性是衡量认同的首要标准,决定着信息能否进入人的主观意识。而识记性则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息能够存活多久。在大众传播时代,每个人大脑都是海量信息涌入,然后绝大部分被遗忘和抛弃,这对于话语的识记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只有将话语生产符号化,充分利用符号的明确、简洁、方便、形象、可复制的特点呈现话语,才能使语言得到持久性存在、广泛性传播。信息传播中模因论认为,信息只要能够通过模仿而得以复制、传播,它就可以成为模因。模因作为信息传递的基本单元,不断地从一个人大脑复制到另一个人大脑,从而被广泛接受。显而易见,符号是最好的模因。传播学认为,符号是信息的载体,符号的生产者、传播者、接受者合力完成了信息发出、传递、存储、解码、识别的过程。斯图加特·霍尔的编解码理论认为,“传播者的符码系统与受众个体的原有认知系统发生交互反应,最后决定传播效果的是受众对媒介符码进行分析判断及解码,进而自主建构新的意义”[3]。

笔者认为,对于中国人而言,由于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屈辱历史和惨痛教训,一代代仁人志士和华夏儿女最大的愿望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的共同目标,并抽象为华夏儿女共同的政治符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热词,不仅是语言中的词语,更是政治中的话语符号,即政治性语言符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华儿女的最大政治公约数,是被广大华夏儿女普遍识别和认同的政治符码,共同的身份认同、价值取向、语言思维、文化基因、传统习俗、历史记忆被解码后,在我们大脑中呈现共同的历史、现实和未来镜像,影响和改变既有的政治认知和情感,有利于对于中国政治形成全面、客观、科学的认知,从而以客观和理性思维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政治实践,进而用历史叙事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现实问题,因而有利于坚定“四个自信”,强化自我认同,巩固中国政治认同。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认同功能

作为政治认同符码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被识别和解码后,大脑中呈现的关于历史、现实和未来图景,从过去、现在和将来不同的时间维度投射于现实生活中,即从历史看现在、现在看现在、未来看现在,纠正了一些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认知偏差,进而强化政治认同。认同源于心理上的“我们感”,是一切爱的源泉,通过巩固和加强政治认同,最终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唤醒了中华儿女的集体记忆,夯实了中国政治认同的历史根基

国家、民族、人民都是历史存在,历史是我们认知展开的基本场域。诺斯认为:“历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现在和未来是通过一个社会制度的连续性与过去连结起来的。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过去只有在被视为一个制度演进的历程时才可以理解。”[4]1历史制度主义学派提出制度关联和制度黏性概念解释历史的价值。但是,历史是客观发生的过去,历史的本真沉睡在过去的时光隧道中,即使历史学家也不可能完全掌握。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历史真相离我们越来越远,历史记忆越来越模糊,不利于形成对于当下的客观认知。历史是客观的,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历史记忆是主观的,是我们相信历史上发生了什么。因此,需要唤醒沉睡的历史,激活历史记忆,对于历史进行主观表达。1840年后,中国处于落后挨打的境遇,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代代华夏儿女、仁人志士在救国救民使命的召唤下寻梦、追梦、圆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特定历史的产物,离开历史背景就无法深刻理解其缘由、内涵和价值,也无法理解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唤醒了中华儿女落后挨打的屈辱记忆。1840年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丧失,治权涣散,帝国主义肆意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遭受欺凌,面临“亡国亡种”的危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此情境下,中国人民知耻而后勇,在屈辱中开始寻梦、追梦,一代代仁人志士为梦想而战,从而形成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起源。富强是因贫穷、复兴是由衰弱、幸福是因痛苦生发出来的梦想。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个具有强烈历史色彩的概念,是对特定历史阶段、特定社会现实的描述性图景,是容易被中华儿女识别的政治符码和历史印迹。在政治传播过程中,符码被人脑解码后释放出的政治信息,唤醒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屈辱历史记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唤醒中华儿女团结圆梦的奋斗记忆。现实是悲惨的, 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不断地求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预备立宪到辛亥革命,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展现了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彰显了中华儿女团结圆梦的精神。没有各民族、各阶级戮力同心、同仇敌忾的磅礴气势和顽强意志,就不会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所以,梦想不会在敲锣打鼓中轻松实现,而是在团结奋斗中艰难实现的。近代以来的百年历史就是一代代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的历史,一批批英雄人物前赴后继的历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有利于激发深刻的奋斗记忆和新时代团结奋斗的力量,从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政治符码可以被全体中华儿女识别和接受,并超越时代、民族、年龄、社会阶层、宗教信仰、价值分歧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某些人、某些群体、某些民族的历史回忆,而是全体中华儿女的集体记忆,在历时性比较和演变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何处来”“为何而来”“走向何处”等重大问题,从而坚定了“四个自信”,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合法性,夯实了中国政治认同的历史基石。

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激发了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稳固了中国政治认同的现实基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括国家、民族和个人三个主体,是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的有机统一。梦想是相对于历史而言的,历时性对比梦想实现程度决定现实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进而决定对于支撑和推动梦想实现的政权认同。就国家整体而言,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强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形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等完整的制度体系,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得到巩固、发展和完善;在世界格局中,中国由世界舞台的边缘逐步走向中央,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提升;社会总体安定有序,和谐成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重要指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成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广大干部群众接受,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进展。国家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增强了中华儿女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 “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5]就个体而言,经济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人民衣食住行、教育、医疗、文化等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人民民主的制度载体和参与渠道日趋完善,法治政府、透明政府、廉洁政府、简朴政府、创新政府推动的政务服务不断优化,政府认同稳步提升,美好生活逐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赢得了更广泛的政治认同。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自豪感和自信心是一种自我肯定的心理状态,是自我认同的重要表现形式。政治认同包含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两个面相,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自我认同是政治认同的重要支撑,影响他者认同。事实上,政治认同起源于自我觉醒,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我价值,没有自我认同就没有政治认同。因此,自豪感、自信心与政治认同具有逻辑一致性,是政治认同的重要来源。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接近实现,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更加夯实自我认同根基,为政治认同奠定了坚固的现实基础。

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了易于被国际社会接受的话语体系,促进了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的融合

“话语体系是政治认同的统摄性资源”[6],话语体系以概念、理论、价值为基础,不同话语体系的世界观、历史观、社会观迥异,调动的历史记忆、刻画的现实利益、描绘的理想蓝图迥异,只有过滤复杂多样的人类知识和信息,形成统一的话语体系才能不断强化政治认同。政治认同包括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两个面相,分别指向政治的特殊性和一般性,两者辩证统一,互不排斥。自我认同是在与他者互动中逐步确立和形成的,同时也是他者认同的前提。无“我”无“他”,反之亦然。随着全球化愈加深入,国家间交往频繁并互相影响政治认知,从而使他者认同与自我认同相互促进,不断巩固强化。“政治共识和认同必须在自我与广义他者的相互理解和对话中,在包容了充分的多元复杂性和丰富性的基础上,动态地生成和发展。”[7]332话语是“我”与“他”互相沟通、交流、理解、认同的桥梁和纽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新的话语体系,搭建了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沟通的桥梁。就自我认同而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唤醒了中华儿女和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增强了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形成自我一致性,超越“小我”分歧达至“大我”一致,进而凝结政治共识、汇聚政治力量,形成自我认同。人类的梦想是相通的。就他者认同而言,梦想是任何对未来有追求的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共同期待。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指出:“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8]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易于被他者识别、理解与认同的话语体系,描绘相似的历史、呈现相似的现实和刻画共同的未来,与美国梦、印度梦、俄罗斯梦、非洲梦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梦想互联互通,有利于“中国故事”的理解、“中国智慧”的传播和“中国方案”的认同。与共产主义、中国崛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等政治话语相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具有中立性、共识性、友善性和通约性,更少体现意识形态色彩,更易于被国际社会接受,从而减少误解误判,增进他者认同。

事实上,任何国家的梦想无外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换言之,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梦想都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和相似性,蕴含着认同价值和资源,成为沟通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的重要话语桥梁,有利于实现他者认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话语体系指引下,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他者认同与自我认同相互促进,共同巩固中国政治认同,凝聚伟大力量,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认同功能的限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的政治认同符码,被中华儿女的大脑解码后释放的信息成像反映甚至创造了一定政治客观实在,改变既有的政治认知,挖掘和丰富政治认同资源,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但是,作为政治认同主体的人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需求的多样性,这决定了政治认同是抽象与具体、理性与非理性、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中国政治图景的简约化、符号化的代码,并不能全面、客观描绘中国政治历史、现实和未来,主观裁剪可能误导个体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进而侵蚀政治认同。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政治认同功能具有一定限度,并不必然持续生成政治认同,甚至在某种条件下会削弱政治认同。

1.集体记忆不代替个体记忆,虚构性可能侵蚀政治认同

“记忆是构成所谓的个人或集体身份的一个基本因素,寻求身份也是当今社会以及个体们的一项基本活动,人们或为之狂热或为之焦虑。”[9]111身份认知关乎你、我、他,是形成政治认同的原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唤醒中华儿女的集体记忆,但集体记忆具有理性化、整体性、非在场性,往往是一种权力征服,也是权力的工具和目标。集体记忆将历史像科学和公共礼仪一样加以对待,丰富的档案和文献(纪念性的)是处在上游的历史水库(动态的),而在下游,则是历史研究发出的响亮的回声(鲜活的),集体记忆成为发达社会与发展中社会、主流阶层与非主流阶层为权力、生活、生存、发展而激烈争夺的一部分[9]111。但是,集体记忆并非政治认同主体的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相比,个体记忆具有直接性、在场性、鲜活性,活灵活现地直接进入大脑,是形成政治认同态度、情感和行为的第一材料库。人的主体性决定个体记忆往往具有真实性和优先性,往往以个体记忆评判、怀疑集体记忆,甚至痛斥集体记忆呈现的虚假历史。譬如,当现实生活中个体记忆美好而集体记忆悲惨时,人们更容易产生获得感与幸福感;当个体记忆惨痛而集体记忆美好时,更容易产生挫败感与厌世感。由此可见,个体记忆对于政治认同有直接影响。“只有记忆才能建立起身份,即您个人的相同性。我今天的身份很明显是来自我昨天的经历,以及它在我身体和意识中留下的痕迹。大大小小的‘我想起’都是‘我’的建构成分。”[10]33集体记忆是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认同的重要参照资源,但是当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冲突时,或者认为集体记忆不符合历史真相时,国家权力塑造的集体记忆会激发个体的厌恶感和逆反心理,不仅怀疑历史甚至怀疑现实真实性,产生严重的被欺骗感,降低现实中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侵蚀原有的政治认同。

2.伟大梦想不等于雄厚现实,发展堕距可能瓦解政治认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指明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具体来说,包括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简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实现近代以来多少代华夏儿女追求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夙愿等战略目标,具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和目标任务,其紧迫性、艰巨性不言而喻。但是,我们面对的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未来充满巨大挑战。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提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11]31特别是经济现代化创造了更多物质财富,但是也刺激人的欲望膨胀,当市场无法公平正义地分配财富,而政府的再分配功能缺失时,势必影响社会公平正义,最终威胁社会稳定、政治认同和政治安全。现代化引发的期望革命会造成相对获得感降低、被剥夺感增强,进而引发政治危机。这是典型的并非贫穷而是不甘贫穷引发的政治认同危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最大的政治公约数,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动员和高期望值,凝聚了推动发展的恢宏气势和磅礴力量。但是,前进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更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如果未来道路中遭遇的现实不符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图景,特别是个体的相对获得感和幸福感不强时,心理期望值与现实境遇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进而瓦解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主观与客观、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统一。高社会动员与高期望值是政治认同的双刃剑,可以激发干事创业的动力,有利于梦想的实现和政治认同的强化,但也可能刺激个体欲望造成发展堕距,导致不满足感瓦解政治认同。

3.中国人民的高度政治认同可能引起一些西方国家的安全忧虑

高度的政治认同有利于凝聚国家力量,促进国家快速发展。当前,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理想夙愿,而且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展现出高度的政治热情和奋斗信心,形成了实现中国梦的洪流伟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赢得了中国人民对党和国家的高度政治认同,也赢得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高度政治认同。但是,一个国家的过快发展总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安全忧虑,尤其是与西方国家有着鲜明意识形态差异的中国,其发展会引起更加广泛的关注与担忧,“中国威胁论”正由此而起。但是,这种遐想中的“中国威胁论”并不具有现实性,只是一种心理上的过度反应。建构主义安全观认为,“威胁理论是有关敌友的蒙着一层薄薄的面纱的认同理论”[12]29。安全威胁主要不在于硬实力,而在于认同与否,即“发展者”是否属于“我者”,“属于”就不是威胁。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新国家安全观诠释了国家规范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国家规范影响国家认同,进而塑造了国家的安全行为和安全政策;国家认同反过来建构国际规范、安全行为和安全政策。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国家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观、政治制度、文化背景,中国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于发展中国家探索独立自主的、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具有普遍的示范性作用,这必然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但也引起了一些西方国家的忧虑。一些西方国家可能出于意识形态差异考虑,也可能出于心理原因不愿承认事实,人为地对中国的发展制造障碍,其首选的策略就是利用意识形态渗透,瓦解中国人民以及世界各国对于中国发展的政治认同,进而削弱中国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强大动力。例如,一些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制造不利于中国的国际舆论,游说本国政府对华实行贸易壁垒政策,甚至编造谎话、散布虚假信息抹黑中国形象。事实上,中国的发展是推进世界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保障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发展现实的承认、对中国发展价值的认同,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积极影响。封永平指出:“认同作为一种权力和制度发挥作用的重要通道和关节点,在大国崛起中起着削弱权力竞争、保障崛起安全的作用。”[13]119因此,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坚定“四个自信”,以强化自我认同促进他者认同,为中国发展奠定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超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认同功能的限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符码化的政治知识,在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被中华儿女解码后,大脑成像唤醒了共同的集体记忆、激发了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利于沟通他者认同的话语体系,能够坚定“四个自信”,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政治认同功能。但是,人、政治、环境都具有复杂性,符码化、简约化的政治话语,可能忽略政治认同的隐形逻辑,进而削弱对中国的政治认同。只有超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认同功能限度,将功能最大化、弊端最小化,才可以增进政治认同,凝聚更大力量,实现伟大梦想。

1.以现实美好体验促进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相互印证

在影响政治认同的记忆角斗场中,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存在极其复杂的敌友关系。个体记忆包括个人记忆和家庭记忆,属于私人领域的记忆模式。集体记忆是依靠权力征服、以统治合法性为目标的公共领域的记忆模式。“官方记忆是威权主义式的,它是一种以统治合法性为主要诉求的记忆模式,而个体记忆是自由主义式的。”[14]72但是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直接影响威胁认知以及个体与政权的关系,并最终影响政治认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无法完全独立于社会环境之外,脱离集体记忆的个体记忆不称为记忆。同时,“群体的记忆是通过个体记忆来实现的,并且在个体记忆之中体现自身”[15]71。因此,个体记忆对于集体记忆具有重要影响。而且,由于个体记忆具有在场性、直接性,故具有易回溯、易激活的特点。一次不良的个体记忆经历足以使十次甚至数百次唤醒集体记忆的政治传播徒劳。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为了塑造高度的政治认同,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现实生活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反腐败、“八项规定”、反对“四风”等亲民便民利民的举措,打通人民群众与政权联系的命脉和堵点,密切干群关系,优化政务服务,增加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体验,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归属感。有效缓和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之张力,使个体记忆升华,集体记忆落地,实现两者一致性并相互印证,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蕴含的集体记忆资源,避免不良个体记忆侵占集体记忆的作用空间,最大限度发挥集体记忆的认同价值,以记忆合力巩固政治认同的历史根基。

2.以担当奋进推动现实生活与伟大梦想接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描绘了美好蓝图,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动员力量,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社会期望值。同时,梦想激发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汇聚了推动发展的恢宏气势和磅礴力量。但是,梦想不会自动实现,也不等于现实,为了防止现实落差产生政治认同危机,必须担当作为、真抓实干推动现实不断接近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16]只有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撸起袖子加油干,梦想才能够实现,现实才能够越来越符合梦想描绘的蓝图,从而降低社会动员和现实境遇的堕距,减轻挫败感和被剥夺感,增强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

简言之,政治认同取决于理想与现实的比对,在反复比对中认知现实、调整理想,当理想的投射与现实吻合、相近时,政治认同度就高,反之则低。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脚踏实地、廉洁奉公、真抓实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力量。人民群众必须共同奋斗、戮力同心,牢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国家必须为人民群众实现梦想创造条件、提供舞台,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让人人成为筑梦者、追梦者和圆梦人,才能推动现实生活不断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实现梦想过程中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

3.讲好“中国故事”争取他者认同

建构主义安全观认为,威胁是关于敌友关系的认同理论,与国家安全文化、政策及军事力量有关,更与敌友关系认定相关。国家安全与他者认同直接相关。为了真正实现国家安全,避免其他国家不必要的安全忧虑,营造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际环境,必须讲好“中国故事”,最大限度促进他者认同,努力跳出其他国家制造的政治不认同“陷阱”,不断扩大“朋友圈”。其一,宣扬“中国故事”的历史文化脉络。国家既是现实存在,又是历史文化存在。历史文化是形成国家认知的重要因素。从古至今的历史反复证明,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是殖民主义的受害者;中国人民历来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历来主张国家间平等、对话、和平,反对霸权、侵略;同时,“和合”“友善”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要义。总之,中国没有霸权扩张的历史文化基因。其二,阐述“中国故事”的现实境遇。近代以来,中国因积贫积弱被帝国主义国家欺凌,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进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这与和平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迫切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因此,中国强大后不称霸、不搞扩张具有现实必然性。其三,阐明“中国故事”的政治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故事”的精华,是在独立探索国家发展道路、政治制度中形成的;中国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符合国际惯例;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历史和中华人民的选择。通过各层次、各领域的交流,有利于加强外国政府和民众对于中国的了解,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必要的误解。

总之,为了避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基于偏见产生的安全忧虑,应通过各种国际政治传播渠道使他们全面、准确、客观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增加其对于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压缩其为阻碍中国崛起制造政治不认同的空间,争取和平发展的国际认同环境。

猜你喜欢

符码话语中华民族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的电影符码解读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向真而死——论《菲德拉的爱》的消费符码与悲剧情感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符码的游戏艺术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群体记忆与精神符码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