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成性评价的内涵及教学启示

2023-12-21刘欣颜

教育导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总结性目标评价

刘欣颜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3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也称作过程评价)给予了高度重视。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强化过程评价〔1〕。2022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也都将形成性评价写入,并倡导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落实好形成性评价。当前一线教学实践中,教师已经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展了不少形成性评价的探索,然而由于对形成性评价的本质了解不够深入,很多探索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发挥出形成性评价的功能和价值。为此,有必要对形成性评价的概念内涵、过程等进行梳理,并基于此探讨形成性评价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帮助教师了解形成性评价的本质,更好地发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形成性评价的功效。

一、形成性评价的概念内涵

形成性评价起源于20世纪六十年代,兴盛于20世纪末。1967年,斯克里文在其著作《评价方法论》中首次正式提出形成性评价,他把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为了使课程内容结构更为合理而使用的各种评价统称为形成性评价〔2〕。1969年,布鲁姆首次将形成性评价引入学习领域,他认为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每个阶段提供反馈和纠正〔3〕。1996年,英国评价改革小组(Assessment Reform Group)对形成性评价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迎来了形成性评价的发展和兴盛阶段,并且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评价改革发展的浪潮〔4〕。1998年,顾明远在《教育大辞典》中将形成性评价界定为在课程编制、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的评价〔5〕。200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强调形成性评价是教学中为了确定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有效调整教学,而开展的对学生的进步情况和理解程度进行的频繁的、互动式的评价〔6〕。虽然不同研究者对形成性评价的概念界定存在一些差异,但均认为是发生在过程中的、旨在改进和完善教学的评价活动。

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形成性评价的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2006年,美国首席州立学校官员理事会(Council for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CCSSO)成立了形成性评价的研究部门FAST SCASS(Formative Assessment for Students and Teachers State Collaborative on Assessment and Student Standards),以回应社会对形成性评价的关注与需求。FAST SCASS对形成性评价的界定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能提供反馈以调整正在进行的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过程。FAST SCASS在2018年对形成性评价的概念进行了修正,认为形成性评价是所有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一个有计划的、持续的过程,旨在引出和使用学生学习的证据,以提高学生对预期学科学习成果的理解,并支持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7〕。由此可以看出,修正后的概念强调了五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形成性评价的计划性和持续性;二是从关注教学转变为关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三是关注学生学习证据的获取,即信息的收集和获取;四是聚焦学生在特定学科的理解,即反馈;五是倡导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即除了学科知识、思维能力,期望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自己的学习。

在形成性评价提出近60年的历程中,虽然形成性评价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和拓展,但形成性评价的核心要素一直没有发生变化,即收集信息与证据、反馈和促进教与学,它们也构成了形成性评价的基本内容和目的〔8〕。综上可知,形成性评价简单来说,就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生的教师或者其他人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评价方式〔9〕,它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过程,需要精心设计评价活动或任务监控学生在相关内容的学习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并且进行反馈和教学调整。

二、形成性评价的过程

为了进一步理解形成性评价,有必要了解形成性评价的过程(Heritage M,2010)(见图1)〔10〕。

图1 形成性评价的过程

(一) 确定学习目标和界定成功标准

形成性评价始于教师确定学习目标和成功标准。学习目标描述了学生在一堂课、一个单元或是一门课程中将学到什么。成功标准描述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等,也可用来检查学习效果。学生可以通过解释、示范、演示、问题解决等,说明他们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成功标准是学生参与学习任务时的学习指南。学习目标来源于学习进阶,学习进阶是对学生在各学段学习同一主题的概念时所遵循的连贯的、典型的学习路径的描述〔11〕,可用来交代特定内容领域或某一时间段的学习将如何发展、进步。因此学习进阶可以提示、引导学生接近更直接的学习目标和成功标准。可以说,学习目标和成功标准驱动了整个形成性评价的过程,因为它们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和目的,让教师和学生能够将实际学习情况与目标进行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反馈,并逐渐去靠近目标。

(二)获取学习证据

通过一系列策略和方法,搜集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证据。获取证据的策略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观察、教学任务(语言描述、解释、课堂展示、问题解决)、课堂笔记、测试等。获取证据的策略有时候是随着教学开展自然发生的,但一般来说应在教学前就做好规划,选取的策略应该与学习目标和成功标准保持一致。教师可在教学相关节点设计一些特定的问题以了解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

(三)解释证据

教师根据证据信息和成功标准分析,确定学生现在的学习状况:学生理解了什么,他们有哪些错误概念,他们具备或不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进而调整教学。在解释证据时,教师也许会发现当前的证据还不足以确定学生的学习状况,还要进一步获取证据,或是发现学生已经达到了成功标准,不需要调整教学了。学生个人也有必要使用成功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反馈,前提是学生们需要理解成功标准的具体含义,这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跟学生强调教学目标的原因之一。

(四)诊断差距

教师确定学生当前学习情况距离学习目标和成功标准还有哪些差距。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差距并非“成就差距”,即描述学生中一些群体与另一些群体的差距。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新内容本就应该有差距,否则学习就没有进步。

(五)给予反馈

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反馈是促进学生不断进步的关键。反馈并非仅仅是告诉学生对错,反馈应该是教师给学生一些描述性的话语,告诉学生从成功标准来看,他们当前的学习状况是什么样子,并提示学生应如何做才能缩小差距。除了教师,反馈还可以来自同伴和学生自己。当学生进行自我反馈监控自己的学习时,他们进行的是元认知的过程,这对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六)调整/回应学习需求

教师根据反馈调整教学以支持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提供额外的学习经验,给学生合适的学习要求,逐步引导学生达到成功标准。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也需要选取合适的方法来调整自我的学习。

(七)搭建支架

支架,也叫脚手架,是教师或同伴给学生提供的支持,从而使学生能够从当前的学习状况前进至下一个学习状况,最终缩小差距。这些支持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将学习内化,最终成为学生学习成就的一部分,从而缩小差距。

(八)缩小差距

缩小差距是指推动学生沿着他们的学习轨迹缩小他们目前知道的、说的、做的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当一个差距缩小后,教师会选择新的学习目标,另一个差距就会产生,从而更新形成性评价阶段。

(九)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是学习发生的环境,形成性评价的整个过程依赖于课堂文化。教师需要建立一个认可和欣赏个体差异的课堂文化,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敢于说出他们不理解的内容,愿意给同伴反馈,也愿意听取同伴的反馈。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们互相尊重、互相欣赏,积极地和有建设性地进行回应,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感到舒适,才会愿意互相学习。

形成性评价过程图示中的环形结构代表了形成性评价是一个持续性的整合进入教学中的过程。形成性评价环的终点是“缩小差距”,这是因为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就是要缩小学习者现状和教师期望学习者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反馈是形成性评价的核心,只有当将收集的信息用来改变学习者的学习现状,缩小现状和目标之间的差距时,这些信息才可以称为反馈。随着学习进度的推进,当一个差距被缩小后,另一个差距又开始了,这时候形成性评价又开始了另一轮的“工作”。此外,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课堂文化也是形成性评价容易忽视,但是确实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三、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要全面、科学理解形成性评价,还需要理解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总结性评价,最早也是由斯克里文在1967年与形成性评价一起正式提出的,他把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从整体上明确所开发课程优点,或采用与否的评价称为总结性评价〔12〕。同样也是布鲁姆在1969年首次将总结性评价引入学习领域,他认为总结性评价的目的是判断学习者在课程或项目结束时所获得的成果的评价〔13〕。顾明远对斯克里文和布鲁姆的观点进行了整合,他认为总结性评价既指“学习后评定”,了解学生在一段时间后的学习是否达到目标要求,对教学成果做出较全面的综合总结和成绩评定,也指对所开发的教学系统的有效性的整体的、全面的评定〔14〕。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认为,总结性评价是用来了解学生在完成一定教育阶段后是否达到了相应能力〔15〕。经济合作的发展组织(OECD)也强调认为,总结性评价是测量学生在某些“学习单元”结束后的学习所得〔16〕。随着相关理论研究的开展,当前普遍认为总结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的评价活动,目的是了解当前阶段学生获得了“什么”。

基于前述对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介绍,可见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二者存在概念上的重叠。虽然形成性评价强调的是过程,总结性评价强调的是终点或者说是节点,但是倘若将教学活动的概念进行扩大,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之间的界限就变得模糊了。即如果以一堂课为单位,其中在教学活动进行中的评价可以称为形成性评价,课堂结束后的小测试可以看成是总结性评价。若以一个单元的教学活动为单位,那原来的一堂课结束的课后测试则属于形成性评价的概念范畴。倘若某一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了形成性的评价,发现学生已经都达到成功标准,后面开展的是另一个新的教学活动,此时的形成性评价其实也可以看成是总结性评价。

在区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上,更好的处理方式是根据评价目的、评价功能、教学活动实施时间等差异来具体看待。形成性评价是在学习中进行的,目的是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而总结性评价是在一段学习结束后进行的,目的是进行选拔、分类或是报告等。基于此,可以认为形成性评价是促进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总结性评价是作为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of Learning)。有研究认为,任何评价活动只要满足以下两点要求即可认为是形成性评价:一是学习阶段中间进行;二是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帮助教育者规划后续教学,帮助学生指导个人学习、完善学业和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或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责任感。而满足以下两项指标的评价活动则可以认为是总结性评价:一是在某些学习阶段(如单元、学期、学年)结束时进行;二是其目的主要是对学生或者系统的表现进行分类〔17〕。

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本质上都是过程的,总结性评价可以在某一评判后停止,但形成性评价必须在总结性评价之后才能形成〔18〕。正确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理解以下观点:一是形成性评价其实是包含总结性评价的;二是形成性评价对总结性评价进行解释,阐释评价目标的实现情况,以及下一步应采取的措施〔19〕。因此,在教学中切勿将二者独立看待,它们的关系更像是教学评价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四、形成性评价的教学启示

(一)形成性评价契合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后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教学中运用形成性评价,能够有效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研究表明,融入形成性评价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更好地帮助教师达成对不同学生群体的要求,还能够缩小学生学业成绩在公平性上的差距;在教学中使用形成性评价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学会学习的能力〔20〕;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如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等,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反思型教师的培养〔21〕。而且形成性评价尤其注重反馈和基于反馈的教学调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反思。崔允漷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教出来的,更多的是学生在学后反思感悟出来的〔22〕。由此可知,基于形成性评价的教学能够更有效助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运用形成性评价开展大单元教学事半功倍

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要求教师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即从课时设计转变为大单元设计,这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和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23〕。对于大单元教学来说,首要是要确立单元,常常需要根据课程材料、学生认知准备与心理准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来确定。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单元范畴如何,都是从学习进阶的视角和要求出发,将相关学科内容放在一个单元内进行教学。由此不难发现,运用形成性评价能够助力大单元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首先形成性评价始于学习目标和成功标准的确立,而学习目标是来源于学习进阶;其次在开展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各个“差距”之间其实也存在进阶;最后,学生的认知情况和心理发育特点也是逐步进阶。

(三)课堂中开展形成性评价面临巨大挑战

成功开展形成性评价的关键是开发高质量的评价活动,将它们与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整合,并反复使用形成性评价的结果来为教师下一步教学、学生的学习目标提供信息。这其中每一步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一是课堂实施的时间,这就对课时提出了很大挑战;二是教师备课时间,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设计出适宜的评价活动,还要准备好一些备选评价活动和教学活动,以及时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更重要的是,成功的形成性评价活动对信息的有效性要求较高。这不仅要求课堂文化利于学生表达真实想法,还要求教师、学生正确解读信息,并做出反馈。除此之外,教师需要更新评价观念,真正理解形成性评价的内涵,提升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活动设计能力和解读能力,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等等。因此,要在课堂中做好形成性评价确实有不少的困难需要克服。

五、结语

有效融合形成性评价的课堂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助力。虽然当前一线教学中对如何科学开展形成性评价仍存在不少困难,面临很大的挑战,但挑战与机遇并存。若能够真正理解形成性评价,将形成性评价过程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相信这样的课堂会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更能帮助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达成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立德树人。当然,高质量的课堂形成性评价活动的实现并非靠教师的一己之力,还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如相关的教师培训、教学资源的供给、优秀案例的指引、学校教学管理的支持等。期望教师们能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尝试,积极探索,达成共同形成性评价,即同学科同年级科组共同参与的集体合作的形成性评价〔24〕。

猜你喜欢

总结性目标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课堂提问艺术在教育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总结性数学日记教法指导
高校学生毕业前夕总结性作业统称之研究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对新优玉米品种栽培技术的总结性分析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