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家庭的和解

2023-12-20罗倩

长江小说鉴赏 2023年14期
关键词:伦理选择家庭

[摘  要] 《玻璃城堡》是珍妮特·沃尔斯记叙自己原生家庭经历的一部优秀作品。从起初自由散漫的生活到后来对父母的叛逆甚至出走,珍妮特的伦理意识不断增强,最终收获自我成長与救赎。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旨在研究主人公在伦理环境中所做的伦理选择,给读者以伦理教诲。从文学伦理学角度解读《玻璃城堡》对于维系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玻璃城堡》  伦理环境  伦理选择  家庭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3)14-0048-04

作者简介:罗倩,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

《玻璃城堡》是美国记者珍妮特·沃尔斯撰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主要讲述了珍妮特不幸的家庭环境以及成长经历。珍妮特的父亲酗酒严重,常常因为赌博而欠下巨额债务,而母亲则整天沉迷于绘画,丝毫不关心她的四个孩子。沃尔斯一家由于债务常年在外逃亡,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姐弟四人只能互相依靠,发誓要攒够钱离开家,前往纽约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在经历一系列伦理冲突后,珍妮特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纽约的著名记者。面对同样在纽约流浪的父母,珍妮特逐渐接受了他们的所作所为,选择与家庭和解,最终获得了自我成长与救赎。聂珍钊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强调人类完成自然选择后必须经历伦理选择,其目的是获得伦理意识,完成道德层面的升华。珍妮特·沃尔斯在成长的过程中身陷伦理困境,在不同阶段的伦理选择使她对家庭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但最终她凭借理性意志重新认识自我与家庭的关系。

一、爱恨交织的伦理困境

童年时期的珍妮特虽然经常食不果腹,却有许多有趣的体验,这让她对家庭的爱有增不减。父亲雷克斯是一名空想主义者,也是不折不扣的酒鬼,母亲罗斯·玛丽是一位极端的画家,经常为了绘画而几天不吃饭。他们都有着相同的生活态度,认为流浪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状态,因为这样不用工作也能很好地活下去。在这种扭曲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孩子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有一次,因为母亲忙着绘画,三岁的珍妮特只能自己做热狗,她的裙子碰到了火苗,最后因为烧伤被送往医院。而后,父亲由于债务到期又要紧急逃走,他将缠着绷带的珍妮特带出医院,开启了逃亡生活。当天夜里,父亲把车停在了沙漠,以印第安人不用枕头睡觉的方法度过了一夜。在逃亡过程中,珍妮特亲身体验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情,如车祸、黑手党追踪、火灾等,这让弱小的珍妮特学会了勇敢,父亲亲切地称呼她为“小野山羊”,夸赞她的坚韧和勇敢。“我们已经住过十一个地方了,然后我们迷失了路线。我们已经记不清其中某些小镇的名字了,也记不清那些我们曾经住过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了。我只记得大部分我们是在汽车里的。”[1]虽然流浪的生活很艰辛,但是母亲教会孩子们阅读,在途经美丽风景时会停车作画;父亲教孩子们科学和数学,用看似荒诞的方式教会孩子们拥抱生活,他经常给孩子们展示许多奇妙的自然现象,这些都丰富了孩子们的成长体验。父亲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他博学多才、风趣幽默、极具耐心,有别具一格的教育方式,是孩子们理想中的父亲。他承诺要给孩子建造一座用玻璃打造的城堡,甚至为此画了草图,用充满童趣的方法带孩子们领略世界的美好,体验生命的坚韧。因此,珍妮特和她的三个姐弟从父母浪漫的性格和博学的知识中受益良多,并且很喜欢这种被父母称之为“探险”的生活。

随着珍妮特逐渐长大,她开始意识到父母不切实际的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在父亲失去工作后,那种快乐的生活一去不复返,全部如玻璃般破碎了。在她十岁时,父亲曾问过她有什么生日愿望,她的回答是希望父亲不要喝酒。由于酗酒,父亲使家庭拮据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他也不可避免地与母亲争吵。父亲下决心要戒酒,也终于达到了这个目标,一家人又开始幸福地过日子。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又一次开始酗酒,再加上没有收入,一家人又将何去何从?这让幼小的珍妮特陷在爱恨交加的伦理困境中无法自拔。之后,一家人来到了韦尔奇的奶奶厄玛家里,但是他们生活得并不愉快。随着厄玛的去世,一家人又搬到了新住处。然而,母亲整天作画,却一幅也卖不出去,父亲一次次地酗酒、赌博成为压倒这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即使这种生活洒脱随性、自由奔放,但同样也漂泊不定、食不果腹,孩子们没有受到正常的教育,也没有医疗保障。成长对于珍妮特来说,既包括那些快乐的日子,也有痛苦的折磨,但经受痛苦的时间大大超过了那些幸福的瞬间。通过一些细节,珍妮特逐渐发现父母的虚伪,她意识到父母也许只是在逃避现实生活。没有基本的物质保障,只有日复一日的空想,珍妮特在这种伦理困境中不断反思,她喜欢的并不是颠沛流离的探险生活,而是家庭给予她的爱和生活智慧。不幸的是,这种爱太过虚幻,他们一家人缺乏基本的生存保证。父母为了所谓的尊严,宁可让孩子食不果腹,也不接受政府救济,他们长年累月不切实际的生活方式让整个家庭变得拮据窘困,就像玻璃城堡一样,一切都是那么虚无缥缈。这种伦理困境使得珍妮特开始计划逃离,父母不被主流社会认可的教育方式让她深知只有靠自己才能正常融入社会。

二、伦理两难中的理性抉择

父母长期随性不羁的生活方式使得珍妮特产生了厌倦的心理,她计划攒足逃亡基金后就前往纽约生活。和姐姐洛丽一样,她将攒好的钱放进小猪储蓄罐里,并且计划在姐姐到纽约并将一切都安排好后,自己再前往纽约。但是,父亲拿走了那只小猪储蓄罐。珍妮特无法相信父亲已经堕落到了这种地步,这让珍妮特更加坚定了离开的决心。之后,珍妮特通过卖报纸攒足了前往纽约的费用,却遭到了父亲的反对。“自从我宣布我的决定之后,爸爸就几乎没有再对我讲过话。”[1]父亲向珍妮特展示之前设计的玻璃城堡的图纸,发誓一定会建成玻璃城堡。特立独行的父母显然更愿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是努力肩负起抚养的责任和义务。珍妮特对此失去了信心,在她看来,虽然玻璃城堡是全家人的希望和支柱,可到了后来,它已经成为父亲哄骗孩子的一个借口。他原以为这座空想的城堡会让孩子长期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但却忽略了孩子们正在长大。在他醉酒、吵架、搬家、发疯的时候,孩子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说父亲像是一座华而不实、缥缈的玻璃城堡,那么孩子们则像是一座坚固牢靠的石头城堡。终于有一天,玻璃破碎了,残酷的现实景象冲击着每个人的内心。珍妮特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逃离了那个让她厌恶的家庭,“在悲喜交织的情境里,作者珍妮特·沃尔斯讲述了一个依靠一己之力改变命运的女性成长故事,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自幼独立与坚强的性格”[2]。为了证明自己的强大,珍妮特没有容忍父母的所作所为,她以坚韧的性格逃离了十几年来压抑且痛苦的生活。虽然受到这种不幸的家庭环境以及价值观的影响,但是珍妮特没有走父母的老路,而是毅然跳出父母的思维方式,凭借自己的理性意志做出了正确的伦理选择。

“人类的生物性选择与伦理选择是两种本质不同的选择,前者是人的形式的选择,后者是人的本质的选择。”[3]珍妮特深知父母无法肩负起照顾整个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在经历一次次的焦虑、失望、饑饿和疾病的折磨后,终于鼓起勇气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家庭,启程前往纽约。《玻璃城堡》中,父母显然是自由意志的代表,而四个孩子则发挥了理性意志的作用。父亲曾经是美国空军老兵,因为战争留下的创伤后遗症,经常用酒精麻痹自己,而母亲是富家女,对物质生活的好坏非常麻木,只注重精神世界,他们都在逃避现实。这样的两个人组成的家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他们不喜欢被规则束缚,只想做荒野中自由的人,而且还把这种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他们所具有的人性因子已经被兽性因子所压制,使得自由意志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来。“他总是说,当他死去的时候,我们应该把他放到山顶上,让秃鹰和草原狼来撕碎他的尸体。”[1]父亲早已融入了荒野,他想像动物一样自由地驰骋,但这种理想的生活往往会被残酷的现实击垮。同样,母亲对父亲的放任和一味妥协,也是造成珍妮特苦难童年的另一个原因。母亲日渐被父亲同化,竟然还将居无定所当作独特的生活方式。父母的这种放逐式的生活方式让孩子们被迫快速长大,逐渐有了自己的伦理意识。与父母相反,以珍妮特为代表的四个孩子都为了跻身主流社会花费了不少心血。珍妮特意识到父母的生活方式固然自由且轻松,但当经济越发拮据、流浪的热情逐渐减退时,孩子们只能互相照顾,并忍受着父母对他们不经意间的伤害。因此,面对残酷的现实,珍妮特努力从幻想的玻璃城堡中挣脱出来,用其理性意志战胜自由意志,不断反击着那种得过且过的生活氛围。她意识到在人生之路上,自己的生活要靠自己争取,于是她离开家庭,来到纽约,一步步地走上记者之路,不再像以前一样颠沛流离。在成长的过程中,珍妮特的伦理意识得到了极大升华,她明确地认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积极面对现实世界,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了正确的抉择。

三、伦理环境中的自我和解与救赎

珍妮特靠自己的奋斗在纽约获得了一席之地。当她目睹母亲在纽约的街头捡拾垃圾,往日的回忆又一幕幕地浮现出来。父母都搬到了纽约生活,但仍和从前一样四处流浪。珍妮特对父母的生活方式极为厌恶,她认为父母为了不工作,宁愿过着那种一塌糊涂的生活。舅舅吉姆去世后,珍妮特得知母亲曾继承外公价值一百万美元的土地,可是当年的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呢?这巨大的落差,让珍妮特实在无法理解父母的所作所为,也导致了她与家庭的彻底决裂。“她无法忘记沉溺于不切实际幻想的父母对他们的不管不顾,小小幼童被迫煮食,自己喂养自己,甚至喂养父母。”[4]父亲还和以前一样酗酒,母亲除了每日翻捡垃圾,就是提一些无理的请求。在一次高端宴会结束后,她看到母亲正在翻找垃圾箱,此时的珍妮特选择视而不见。在这种家庭关系下,珍妮特尽量回避一切与父母有关的事物,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家庭对于珍妮特来说始终是心中一块不可触碰之地。然而,当父亲患上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后,珍妮特逐渐认清了自己的内心。由于父亲从十三岁开始就每日吸烟、饮酒,他的身体已经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在珍妮特去医院看望病重的父亲时,她说道:“尽管他在我们的生活中引起了许多争吵、破坏和混乱,我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了他的话,我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这个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虽然他可能很糟糕,但是我一直都知道他比其他任何一个人都要爱我。”[1]在父母的价值观里,自由和热爱才是生活的真谛,他们认为贫穷和流浪根本不是苦难,而是享受,但他们却从来没有忘记爱自己的孩子。童年的记忆不断冲击珍妮特的内心,父母虽然没有给他们锦衣玉食,但是却给了孩子们无可取代的成长体验,让他们战胜恐惧、重拾信心。无论父母多么不值得在人前提起,他们都是家人,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血脉相连的亲人。

选择与自我和解,与家庭和解,是幸福生活的开始。“这些痛苦的事情会形成很多矛盾,无时无刻不在破坏家庭的稳定性,而实际上,这些矛盾归根结底只是人性的彼此矛盾与自我矛盾,需要做的,是找到和解之路。”[5]几年来,珍妮特一边因父母的所作所为而痛苦,一边因自己痛苦而压抑的生活而郁郁寡欢。虽然眼前尽是一片繁华,但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让珍妮特逐渐贪恋起家庭的温暖。此时她的伦理意识觉醒到了新高度,不断显现出人性因子的光辉。尽管她的童年生活很痛苦,但她爱她的母亲、崇拜她的父亲。虽然与父母的冲突让珍妮特不愿再融入那个家庭,但她理性地看清了自己的内心。当父亲病重时,珍妮特抛开从前一切不愉快的事,毅然去医院照顾父亲。与父亲的交谈让珍妮特记起他的正面教育,这让她学会了勇敢,以至于这位“小野山羊”可以依靠自己实现理想。父亲去世后,他们一家人重聚到一起,彼此交谈着工作和生活,大家欢声笑语,场面温馨而和谐。至此,原生家庭的魔咒解除了,这些奇迹并非出自神之手,而是源于每一位家庭成员心中的信念,是家人彼此之间的爱。原生家庭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有的家庭会使孩子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自信,而有的家庭会使子女花一辈子的时间治愈童年的创伤。虽然珍妮特的原生家庭是支离破碎的,以至于长大后的她一直不愿意回头看一眼。然而,倘若症结一直郁结于心中,会使她不断执着于过去,永远无法迎接崭新的朝阳。她只有放下过去,才能更好地拥抱当下和未来的生活。当历经人生的艰难后,珍妮特选择与往事和解,放下心中苦痛,迎来了自我的成长与救赎。

四、结语

自传体小说《玻璃城堡》记录了作者珍妮特·沃尔斯艰辛的童年生活。面对原生家庭的不幸,自立自强的珍妮特愤然离家,凭一己之力在纽约取得事业的成功。然而,当再次见到父母时,她却选择了原谅,这其中不乏伦理因素的影响。“当灾难发生后,在自我和他人之间,在公与私之间,在生与死之间,在幸福与痛苦之间,我们面对更多的选择挑战,我们必将接受伦理选择的考验。”[6]在这种扭曲的伦理环境中,童年时期的珍妮特在幸福和痛苦之间做出了理性选择,其人性因子使她毅然出走,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到了中年时期,她再次靠理性意志在自我和家庭之间做出了正确的伦理选择。她抛开那些疼痛的记忆,轻松地讲述起从前的事,也承认了自己过去的不堪。在自我和家庭之间长时间地周旋已经让她身心俱疲,现在她选择接受往事,与家庭和解。家庭是充满爱和责任的地方,倘若它失去了这项职能,那就只有努力改变命运。

参考文献

[1] 沃尔斯.玻璃城堡[M].杨佩桦,许国泰,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2] 闫柯菲.《玻璃城堡》:跨媒介叙事的主题变更与现实审视[J].电影评介,2019(13).

[3]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 马丽君.从《玻璃城堡》火的意象透视美国的伤痕年代[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1(3).

[5] 杨亚丽,刘雯雯.东方家庭伦理电影书写人性的自我与和解[J].电影文学,2020(9).

[6] 聂珍钊.灾难冲击、伦理选择与文学叙事[J].浙江学刊,2022(1).

(特约编辑 刘梦瑶)

猜你喜欢

伦理选择家庭
家庭“煮”夫
“家庭癌”到底是怎么回事
《欢乐之家》中莉莉的困境、追求和伦理选择
《人性的污点》中科尔曼?希尔克的伦理选择和伦理困境
夏目漱石《心》的文学伦理学研究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解读凯特·肖邦的《暴风雨》
试论《海蒂》中儿童的伦理选择与成长
恋练有词
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宋丽伶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