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路径探析
2023-12-20汤木
摘 要:将“四史”教育融入大学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高校思政课创新改革、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开展“四史”教育具有天然优势,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也是切实实行的。在开展“四史”教育的过程中,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拔优秀的教学教师,提高“四史”教育的专业性;优化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多样的思政课的教学形式,以丰富“四史”教育课堂的教学。
关键词:“四史”教育;思政课;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3-0189-04
作者简介:汤木(1998—),女,硕士,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四史”是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展現了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系列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在全社会开展“四史”学习活动,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应有之义,是培养大学生践行爱国主义情怀的方式。
一、“四史”教育的意义
(一)对大学生的意义
1. 能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严峻,我国的发展面临困难与挑战,要想在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求发展,就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想,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网络上传播。这些具有错误思想的人,打着“还原历史”的旗号,大肆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科研院士进行抹黑,传播不实言论,歪曲历史真相。而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重要阶段,其社会经验较少,更加容易受到网上不实言论的影响,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易因此减弱。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实行“四史”教育,讲述中国的历史,展现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全方位了解中国历史脉络的过程中,认同中国制度,不断提高辨别能力,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具有重要作用。让学生能够胸怀“两个大局”,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2. 能够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指引人们不断前行的明灯。在我国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离不开坚定的理想信念。正是因为有了理想的支撑、信念的动力、一代又一代人的建设,才有了今天繁荣富强的中国。高校思政课承担着为国家培育人才的任务。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加入“四史”教育,让学生从中国的奋斗历程中了解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厚植爱国情怀;从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和先进的事迹中不断地获得能量,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让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信念,努力提升自我,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3. 能够认识历史规律
“四史”中凝聚了发展的规律,在思政课教学中实施“四史”教育,就是要从历史的脉络中去理解历史的规律,从而形成对事物的正确理解。引导学生从党和国家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中,认识到当今美好生活来之不易,领悟到任何事情的进展都不会一帆风顺,事物总是在曲折中发展,必须认清发展的内涵,正确地看待挫折,深刻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
(二)对思政课的意义
思政课唯有持续变化,不断创新,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才能够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历史,实现教育功能。要想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更为充实,必须把“四史”教学渗透入高校思政课教育中。不少院校也增设了“四史”教育的课程,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相关方面的历史知识。通过将“四史”教学和思政相关的基本理论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历史观,辩证地看待我国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的问题与挫折,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三)对高校的意义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向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的“大心脏”。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中,有利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一直以来,思政课都是高校的必修课程,高校会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加强对学生思想方面的培养。高校开展“四史”教育,能够发挥高校教育的优势,紧跟时代的步伐,逐步形成更加完善的思政课程教育体系。学校在开展“四史”教育的过程中,可结合本校的特点,因地制宜,让整个校园拥有良好的学习“四史”的氛围,推动学校思政工作建设,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四史”教育的可行性
(一)“四史”教育的开展有理论基础
1. 在政治理论方面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四史”学习教育,关于“历史”的论述更是近年来各项政治报告的重要内容。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广大党员要以学习党的历史为重点,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习中领悟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在民族复兴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庄严号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开展“四史”教育,是高校在思想上紧跟时代步伐的重要举措。
2. 在政策理论方面
高校已经在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对“四史”学习教育进行了相应的规划。《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宣部、教育部《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提出高校开设“四史”教育选择性必修课程,“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一门课程”[1]。综上所述,高校丰富的思政课理论基础有利于“四史”教育的开展、实施。
(二)“四史”教育的开展拥有师资力量
高校是人才的汇聚地,有着得天独厚的教师资源,而且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招聘门槛的提高,学校能够吸收更多的专业人才;国家、省市和高校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大建设的力度,对培养思政课教师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保证了教师专业性的同时,让教师队伍人数更加充足。高校已有的思政課程,与“四史”教育的内容,在基本进程、基本规律、基本经验等方面有重叠,原有思政课程或多或少都对“四史”教育有所涉及,故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更加容易。简而言之,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拥有良好的教师资源,便于“四史”学习教育的开展。
(三)“四史”教育的开展拥有制度保障
近代以来,通过不断的努力,我国大学思政课教育制度已初步建立。国家一直以来也非常重视思政课的建设,这为“四史”教育的顺利开展降低了难度。目前,“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在原有思政课程的基础上,添加“四史”教育的内容,在课堂中穿插“四史”教育;另一种方式是除了原有课程,开设“四史”教育的选修课,让学生进行学习。这些都是对“四史”教育有益的探索,能够进一步优化思政课程的教育体系。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学拥有比较完整的制度,保障了“四史”教育的成功开展。
三、“四史”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
教师是高校“四史”教育的主导者,是面对面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引导者。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程度以及“四史”教育的成效。要想有高质量的思政课,就需要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在已有的思政课教师方面,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自学,比如上网查找资料学习“四史”知识、与其他教师对“四史”教育教学方法进行研讨等,不断提升自身知识储备,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四史”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对教师开展“四史”教育相关的培训,比如开培训会、在学习强国软件上进行“四史”学习打卡等,并在培训结束后对教师进行考核,使教师具备教授“四史”知识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与育人能力,做到因材施教。
(二)坚持学生在“四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高校“四史”教育的学习主体,是“四史”教育最主要的开展对象。要想学生能够真正地悟透“四史”教育,并将课程中所学到的精神、品质、看待事物的方法等运用到实践中,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 “四史”教育要密切联系学生认知水平
如今大学生基本上都是“00后”青年,他们成长在信息时代,思维比较灵活,视野开阔,对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拔节育穗期,对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缺少感性认知,一知半解[2]。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进行“四史”教育的过程中,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观点,抓住他们兴趣点所,多结合时事政治,让高校思政课更加贴近学生、与时俱进。
2. 培养学生正确的“四史”学习方法
“四史”教育的主要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分析历史的方法,铸就大历史观。在“四史”教育的过程中,开展思辨性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从事件表面的现象中,寻找其本质内容,培养学生自己的判断力,对于生活中的事情以及网络上的一些观点,能够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改变学生以往“非黑即白”的片面思想,使其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
(三)不断优化“四史”教育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四史”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活跃,学生学习“四史”知识也更加轻松,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想“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取得实际的效果,就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1. 丰富课堂形式
在思政课堂教学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能够让学生对“四史”学习更加有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比如,在学习“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优秀人物事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加强学生对历史的思辨能力[3],也可以开展翻转课堂,选定“四史”中的一部分内容,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阅资料文献,学习相关内容,然后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对此部分进行讲解,以教促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上分享革命故事、革命先辈的诗文,开展红色故事情景剧、红色经典阅读观后感等课堂活动。在这些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历史,更加理解革命先辈的心情,与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党和国家更加热爱,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素养。
2. 利用现代教育工具
现代化教育工具是教学课堂的辅助手段,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工具,可以让课程更为高效。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大学生慕课等平台进行拓展学习,对课堂上“四史”学习教育的内容进行延伸[4]。让学生运用新媒体平台,比如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快手等平台,制作短视频作业,通过动态视频让静态的“四史”知识“活”起来,使学生在吸收历史知识之后,能够进行高质量的输出,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比如《长津湖》《上甘岭》《建国大业》等主旋律电影,推荐学生在课后观看《觉醒年代》《开国大典》等电视剧或纪录片。通过观看这些主旋律影视作品,让学生对党和国家的发展历史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在轻松的氛围中吸收“四史”知识,赓续红色血脉。
3. 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
开展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四史”教育的成果。学校可以分年级、分学院,组织学生参观周围的革命遗址、红色纪念馆、伟人的故居、当地的博物馆等场所,让学生将思政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地探访中感悟先辈的精神[5]。可以组织党员学生在清明节、重阳节等节日,前往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可以组织社区志愿者活动,让学生拜访革命老人,聆听先辈的故事,学习先辈的精神。开展以“四史”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歌唱比赛、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加深对“四史”教育的感悟。
四、结语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是高校思政课的大势所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方法。“四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筑牢意识安全防线,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目标,为祖国做贡献,把握历史规律,形成正确认知;有利于思政课程的改革创新,紧跟时代步伐;有利于高校建设,形成办学特色。在高校思政课中开展“四史”教育,具有理论、师资、制度等多方面的优势。在高校思政课中开展“四史”教育时,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展开教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四史”知识;要加强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保证“四史”教育教学的专业性,增强教师的个人魅力,吸引学生学习;要采用多种“四史”教育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或者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深入理解“四史”,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在不断改进之中,让“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中,让学生都能够以史为鉴,拥有大历史观。
参考文献:
[1] 邢亮.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探究[J]. 思想政治课研究,2021(03):92-101.
[2] 席朝晖.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探析[J]. 文渊(小学版),2020(07):386.
[3] 刘倩,侯晨,冯宁.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探究[J]. 现代农村科技,2022(04):73-74.
[4] 周圍.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析[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 2022教育教学与管理重庆论坛论文集.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5.
[5] 苑素梅,宋学珍.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创新研究[J]. 山东教育,2022(Z4):99-102.
(荐稿人:戴启生,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