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域下“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
2023-12-20赵金红刘婷谷生丽唐小牛湛孝东刘振宏
赵金红 刘婷 谷生丽 唐小牛 湛孝东 刘振宏
摘 要: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如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好“一段渠”是学校教师应有的责任和担当。皖南医学院积极探索“专业知识点、学生兴趣点、课程思政点、教学创新点”“四点成串一体”的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提升高校思政协同育人实效,为医学院校基础医学课程开展协同育人提供有益经验。
关键词: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R38,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3-0089-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项目编号:2022szsfkc115;2020szsfkc0883);安徽省人体寄生虫学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项目(项目编号:2022xsxx242);安徽省“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人体寄生虫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9jyxm025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金红(1978—),女,博士,皖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人体寄生虫学教育教学改革;刘婷(1979—),女,博士,皖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体寄生虫学教育教学改革;谷生丽(1978—),女,博士,皖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体寄生虫学教育教学改革;唐小牛(1967—),男,硕士,皖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人体寄生虫学教育教学改革;湛孝东(1980—),男,博士,皖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人体寄生虫学教育教学改革;刘振宏(1979—),男,博士,皖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构筑思政育人格局,提升思政育人效能,是新时代我国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1-2]。“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是医学院校必修的基础医学专业课程,近年来,课程组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优化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积极探索“专业知识点、学生兴趣点、课程思政点、教学创新点”“四点成串一体”的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思政元素和价值元素,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思想相互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高尚情操、责任担当、创新意识的“小德”,使他们具备坚定理想信念、胸怀家国、民族自豪感的“大德”。
一、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现状
(一)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培养民族自信
培育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凝聚中华民族磅礴之力的重大课题。在学习“我国寄生虫病防治的成就、现状及任务”知识点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五大寄生虫病”感染率的变化,反映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取得了伟大卓越成就。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疟疾年发病人数达3000万人,血吸虫病患者超过1000万人,黑热病患者人数53万人,丝虫病患者3000万人。经过不懈努力,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2017年我国疟疾首次实现零本土病例报告的重大突破。2021年6月30日,我国获得世卫组织颁发的国家消除疟疾认证。2020年我国近97%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已达到传播阻断或消除标准,计划于2030年达到消除全国所有流行县血吸虫病的目标。黑热病在1958年已经基本消灭。丝虫病于1994年达到基本消灭标准,2007年我國在全球83个丝虫病流行国家和地区中率先消除丝虫病[3-4]。这些成就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导广大学生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树立“理论自信”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二)与弘扬中医文化相结合,培养中医自信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关于寄生虫病及其治疗在中医古籍中记载广泛,如《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等都记载了蠕虫和原虫等多种寄生虫病。中医药在寄生虫病防治过程中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驱虫药30余种,《本草纲目》中记载驱虫药有180余种,中药槟榔和南瓜子目前仍然是非常有效的独特驱绦虫药物。在2020年新冠疫情流行时,中药方剂“肺炎一号方”能够提高病人的免疫力,在新冠疫情防控中也取得了较好疗效。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结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以此引导学生不断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医药知识,坚定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
(三)与职业精神教育相结合,培养责任担当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在培养学生精湛医术的同时,还需加强医德医风、医者仁心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高尚医德。如与“虫癌”抗争的援藏护士舍小家为大家,在自己患上“虫癌”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在自己的一线岗位,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患者质量为己任,感人至深,激人奋进。医学是关乎生命的科学,医生承担了珍爱生命、保护生命、拯救生命的责任,一定要具有较强的职业责任心,才能承载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
(四)与奉献精神教育相结合,培养家国情怀
奉献是一种爱,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更是一种力量,是永需传承的精神财富。在寄生虫学研究史上,我国涌现出许多无私奉献的科学家。医学寄生虫学家陈心陶发现吸虫的事迹,受到国际上医学界人士的关注和赞赏,他谢绝了国外一些大学的聘请和挽留,毅然回国。冯兰洲最早证实中国存在着马来丝虫和班氏丝虫,确定中国南方疟疾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微小按蚊,首次证明马来丝虫的主要虫媒是中华按蚊。科学家们这种胸怀家国、勇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敬仰,这种责任担当、奉献自己、造福人类的精神值得敬佩。
(五)与劳动精神教育相结合,培养社会责任
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融入“三全育人”体系,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利用专业特色开展了专业实践教学、科研实践活动以及社会服务等课外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如组织学生到中小学、社区中广泛开展寄生虫病科普宣教,开展市售鱼类和水生植物囊蚴、蛙类裂头蚴、大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调查,带领学生赴江滩开展实地查螺等活动,以此突出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与创新精神教育相结合,培养科研思维
以人为本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科技创新政策的根本性考量,在人才培养中强化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加强科教融合模式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在丝虫病防治中,寄生虫学老一辈的科研工作者,不断探索淋巴丝虫病传播阻断策略,提出乙胺嗪群体防治消灭传染源、推广普服等措施,有效切断了丝虫病的传播与流行,为我国乃至世界人类公共卫生健康保障提供了成功经验。在疟原虫的防治中,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及其团队历经数百次失败,最终从黄花蒿中分离出青蒿素,展现了我国科学家攻坚克难和献身科学的精神[5]。本课程还以科研兴趣小组为依托,坚持开展系列寄生虫病的课外科学研究活动,组织开题答辩、项目进展及结题汇报等学术交流活动,让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团队,通过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深刻理解到每一个机制的研究都与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密不可分。
(七)与健康饮食教育相结合,培养卫生意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寄生虫病的病谱也随之发生了變化,土源性寄生虫病感染率逐渐下降,食源性寄生虫病感染率在部分地区有所上升。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在讲授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时,如食用生鱼、醉虾可能感染肝吸虫,食用醉蟹可能感染肺吸虫,食用生的肉类、蛋类和奶类等可能感染弓形虫等存在安全隐患的饮食因素。这些事件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鼓励医学生重视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采用科学的饮食方法,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卫生健康饮食的意识。
(八)与环境保护教育相结合,培养健康理念
生态环境是人类健康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依托。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在学习医学节肢动物的防制时,可以强调将病媒节肢动物的种群数量控制在不足以危害人类健康的水平,从而保护生态平衡;使用化学杀虫剂灭杀病媒节肢动物时,要注意环境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共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6]。
(九)与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培养辩证思维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病原生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在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现二者之间既相互损害,又相互适应。如近年研究发现,宿主感染某些寄生蠕虫后,可产生特异的免疫反应或分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产物来调节宿主的免疫系统,因此这些人群患哮喘、过敏性肠炎、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率反而低于未感染蠕虫的人群。因此,应客观看待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关系,以辨证思维模式看待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培养唯物辩证思维和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十)与国际友好合作相结合,培养大爱精神
只有一个地球,共处一个世界。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志愿服务等[7]。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卫生治理能力不断提高,我国已从受援国向援助国转变。2017 年我国开展了首个血吸虫病援外项目,即援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技术合作项目,也是中国—桑给巴尔—世界卫生组织三方合作项目。该项目成功在桑给巴尔奔巴岛试点地区达成了血吸虫病消除目标。疟疾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重要疾病,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动消除疟疾进程。目前,中国已经与坦桑尼亚、赞比亚、塞内加尔和布基纳法索等开展了疟疾防控合作,中国提供了防控资金、技术和经验等,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实现全球控制和消除疟疾目标[8]。
二、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化路径
(一)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挖掘思政素材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是高校教师的初心和使命。因此,教师首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知识传授的同时,用自身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和医学人道主义精神,为学生点亮心中理想信念的明灯,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课程思政的最佳引导者。
(二)把握合适的课程思政量和切入点,融入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找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并进行有机结合。专业知识的讲授需要循序渐进,前后紧密衔接,唐突、生硬地插入思想政治内容,不但起不到理想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把握好思政内容的量,选择最恰当的切入点,注意融入的力度、强度、角度,自然、合理、有效地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行并重。
(三)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教学全过程,贯穿思政思想
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教学全过程是思政教育的关键。教师在课前结合具体授课内容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后,课上注意引导和提升,从而达到深层的思政理念影响,使思政思想能真正地在学生心中扎根和生长。课下可以突破学时限制,利用教学平台线上发送各种中国寄生虫病防治纪录片等影视资料、寄生虫病例聚焦视频及相关寄生虫学科学研究者做出的无私贡献等人文素材,进一步强化育人内涵。
(四)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检测思政成效
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课程思政的评价形式和方法不但多样而且无时不在,如课程思政的问卷调查、有关思政的病例分析、课外实践的思考与体会、试卷中有关思政的问题,以及生活中发现学生的价值观改变情况等。在信息化教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授课,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线上线下强大数据,能够反馈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所有表现,及时考察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的变化,观察价值目标达成情况,检测课程思政的成效。
(五)多维度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创新思政形式
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中,需从教学方案到课程设计再到课堂展示全面改革优化创新,使“课程思政”的育人总目标实现多维度发展。在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讲测结合、情感激励法等完成自主知识学习,调动积极性,提高自学能力。采用合作探究、情景演绎、互评反馈法等完成讨论探究知识,训练综合能力,激发高阶思维。采用实验实训、实践拓展等方式完成课外实践内容,突出应用导向,锻造综合素养。课程还将支部活动与学生的课外实践、社会服务活动密切结合,发挥党员教师言传身教、立德树人的作用,增加课程思政在医学教育中的实施路径[9]。
三、结语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0]。协同育人视域下“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是对课程思政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问题的积极探索,在守好“立德树人”“一段渠”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实现本课程的价值引领入脑、入心、入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6-01).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 新华社评论员. 抓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J]. 时事报告,2019(04):1.
[3] 諸欣平,苏川. 人体寄生虫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 赵金红,唐小牛,郭俊杰,等. 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22,20(05):276-280.
[5] 辛闻. 让中医造福全人类——专访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EB/OL]. (2021-01-15). http://news.china.com.cn/txt/2019-11/15/content_75411288.htm.
[6] 习近平: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EB/OL]. (2020-06-02). http://www.xinhuanet.com/p olitics/leaders/2020-09/15/c_1126496066.htm.
[7] 谢新水,李有增. 深刻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内涵[EB/OL]. (2019-10-23). http://news.gmw.cn/2019-10/23 /content_33255571.htm.
[8] 黄璐璐,丁玮,陆申宁,等. 我国公共卫生对外援助与合作的进展和展望[J].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22,20(03):174-180.
[9] 赵金红,卞显洋,余结根. 基于“主题党日+”的工作模式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生活[J]. 时代报告,2021(04):34-35.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6-01).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责任编辑: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