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批评视角下的《濒湖脉学》英译本对比研究*

2023-12-20洪世致黄艳彬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脉象鲍勃译本

洪世致, 黄艳彬

(1.厦门市第五医院中医科; 2.厦门医学院公共课教学部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传统本草文化传承研究中心, 厦门 361023)

1 引言

《濒湖脉学》是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脉学研究成果,全书共一卷,成书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兼收并蓄各家脉学精华,论述了浮、沉、迟、数等27种脉象,其中同类异脉的甄别和各脉主病均编成七言歌诀;第二部分是其父亲李言闻在宋代崔嘉彦《紫虚脉诀》基础上所撰的《四言举要》,以四字歌诀的形式论述了脉象理论、诊脉手法、五脏平脉等。全书共计一万余字,语言音韵协调、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易诵易记。

到目前为止,流传在西方的《濒湖脉学》全本英译本主要有两部,一是1981年由澳大利亚Paradigm出版社出版,书名题为“Pulse Diagnosis by Li Shizhen”,由H.K.Huynh(黄焕松)和G.M. Seifert两位先生所翻译(以下简称黄焕松版)[1]。另一部是1998年由美国Blue Poppy出版社出版,书名为“The Lakeside Master’s Study of The Pulse”,译者是著名的中医学家Bob Flaws先生(以下简称鲍勃版)[2]。目前涉及《濒湖脉学》英译研究数量较少,其译本研究散见于对中医脉学译介的研究之中,如梁杏、兰凤利[3],其中以翻译批评方法为指导、对译作进行深入挖掘和讨论地研究尚不多见,翻译批评下的对比研究也缺乏相应翻译理论依据[4]。因此,本研究以翻译学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翻译批评“五要素”为指导,结合科学翻译学的“一元二层三维度”标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濒湖脉学》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以期为中医典籍英译评价提供新的思路,丰富中医典籍英译研究,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事业的发展。

2 纽马克的翻译批评“五要素”与科学翻译的“一元二层三维度”标准

2.1 纽马克的翻译批评“五要素” 翻译批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某一译作所做的评价。纽马克[5]认为全面的翻译批评应当包括以下五要素:①分析原文,重点在于分析原文的写作意图、文本类型和读者对象。②分析译文,主要是分析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使用的翻译方法和译本的读者对象。③选取有代表意义的部分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④采用一定的翻译标准评价译文质量。⑤评价译本的社会价值。也就是说,全面客观的翻译批评应该对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因素,包括原作、译作、译者、读者等进行综合系统分析。

2.2 科学翻译的“一元二层三维度”标准 文本类型决定翻译的评价标准。中医典籍翻译虽有一定的文化属性,但从根本上而言属于科技翻译,因此《濒湖脉学》的译文评价应参照科学文本的评价标准。对此,李亚舒、黄忠廉[6]提出“一元二层三维度”标准体系。见表1。

表1 科学翻译学“一元二层三维度”标准

“一元”是指翻译的唯一标准在于译作与原作的似,从完全相似到完全不相似共分为九个级别;“两层”指这九个级别可归为两个层面,全译的标准是趋近于极似,即内容、题材、行文结构、语言风格基本按照原文译出;变译的标准为“极似”外的其他八个级次,主要是追求有效,即译作能够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做到优化、节约化和本土化,在译语文化中更广泛更深入地得以传播,使外来文化有效地为本土服务。“三维度”指不管全译还是变译,均可以从语用价值、语里意义和语表形式三个维度进行考察。

语用价值主要指准确传达原作内容,并为译语读者所接受,强调译作的文化、文体和语言的可接受性,是第一原则。语里意义指原文信息的真实内涵,译本能够从文化、事理逻辑、科学知识和科学术语上尽量译出原作,是第二原则。其中,全译要求内容信息尽量不变,尽可能做到如实、完整地传达;变译要求突出原作的语用价值,考虑目标读者和接受语境,运用摘译、阐释等策略实现语里意义层面的“功能对等”或“动态对等”。语表形式指语言表达方式,包括构词、语法、修辞、篇章结构等,是第三原则。在不影响语用价值和语里意义的前提下,全译要求译文的语表形式与原文尽可能相似;变译允许译文改变原文的语表形式突出其语用价值和语里意义,使之能够将真实内涵信息传递给目标读者,提高译本可接受性。

纽马克的翻译批评方法全面、系统,涵盖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分析和评价,科学翻译学的“一元二层三维度”又为科学文本翻译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因此,本文以此为方法论指导,首先从宏观层面对《濒湖脉学》英译本的译者身份和专业背景、底本选择、译本布局等方面进行对比;其次在微观层面选取《濒湖脉学》译本的代表性细节内容进行评价。

3 宏观层面的《濒湖脉学》英译本对比

3.1 译者身份和专业背景 黄焕松教授,是澳大利亚知名的中医针灸师,早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后前往澳大利亚,曾在新南威尔士传统中医院(针灸)学院学习,系统学习过中医内科和针灸专科,历任澳大利亚针灸中医协会新南威尔士州主席、澳大利亚针灸中医协会秘书长、澳洲针灸联合会会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顾问、世界中医骨伤科联合会副主席、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客座教授、悉尼科技大学中医学院和西悉尼大学中医学院荣誉临床带教等,具有数十年的中医临床经验,致力于中医针灸推广和中医药海外传播。

鲍勃·弗洛斯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中医学家和出版家。他先后就读于纽瓦克学院和米德尔伯里学院,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由于对中医针灸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于70年代中期前往博尔德按摩治疗学院学习中医理论。1977年开始,师从丹佛的陶锡宇博士正式学习针灸和中医。1979年,鲍勃在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开设了一家针灸私人诊所。1982年至1986年,鲍勃前往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习针灸、中医推拿和中草药。从那时起,鲍勃不仅积极参与私人执业,还参与中医典籍翻译与中医药诊疗方面的写作、教学和研究,创办全球最大的专门致力于中医药的英文出版商Blue Poppy Press[7]。鲍勃还是美国国家针灸与东方医学学会的研究员和前任会长、科罗拉多州针灸协会的创始成员、前任主席和终身研究员,国家针灸和东方医学联盟的创始成员,以及英国中草药注册学会的研究员等。此外,鲍勃还是《科罗拉多针灸师》和《国家针灸与东方医学学会杂志》的编辑[8]。

从译者身份和专业背景来看,两个译本的主要译者,均具备一定的中医理论知识、临床经验和良好的中英双语功底,学科交叉的专业背景、从业经历和中英双语的生活环境决定他们能够很好地胜任《濒湖脉学》的英译工作,使得译本具备相当的可读性和准确性。但两者的翻译目的和读者对象不同,黄焕松版的翻译目的是为海外的中医初学者,如国外中医学院的学生了解中医理论所写,或为外国的中医从业者提供参考;鲍勃版的翻译目的并非为初学者提供参考,而是给西方的中医从业者提供原始资料,也为其与国内的中医学者学术争鸣之用。

3.2 底本选择 黄焕松版是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编写的《濒湖脉学白话解》(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为底本翻译的,不但内容编排与底本一致,而且全文翻译的也是《濒湖脉学白话解》注释中的要义。鲍勃版主要是直接翻译《濒湖脉学》歌诀原文,同时主要参考蒋长远的《中医脉学入门》(科学家技术文献出版社,1986)和北京中医学院编写的《濒湖脉学白话解》(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

两人所依据的底本和主要参考资料均由国内知名权威的出版社出版,也是时下中医学生或从业者研习的教材或专著。翻译均参照了白话文解,其中的解释能帮助译者更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内涵,进而提高译作转换传递信息的效果。

3.3 译本布局 黄焕松版包含致谢、介绍、目录、正文、附录和索引六大部分。正文部分共有十一章,前十章为《四言举要》的内容,包含经脉与脉气、部位和诊法、五脏平脉、辨脉提纲、诸脉形态、诸脉主病、杂病脉象、妇儿脉法、奇经八脉诊法和真脏绝脉等,第十一章介绍二十七种脉象,从脉象介绍、相类脉、主病和分部四个部分进行一一介绍。正文部分的翻译基本按照白话解的条文和篇章布局进行翻译,对白话文版本中的脚注并未译出。除此之外,各个脉象介绍还配有类似于心电图的脉象图片,帮助读者理解脉的位置、手感等不同,这种“文字与图片的结合使这本书成为理解中华脉诊最好的参考书”[3]。正文后有三个附录:附录一以32个表格简明扼要总结了32种单脉和复合脉的性状,附录二列举了27种脉对应的英语、拼音和汉语表述,附录三列举了《四言举要》中谈到的各种杂病的对应英语、拼音和汉语表达。

鲍勃版包含前言、目录、正文和参考文献四个部分。其中正文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十个章节介绍《四言举要》,第二部分介绍27种脉,含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等内容。篇章布局采用仿诗体的形式“译古如古”,每一小节歌诀译为一句。底本中的注解,如歌诀出处等,以脚注形式呈现。部分脚注加上作者的评论或说明,除此之外没有过多的阐释。正文后附参考文献,列出中文、中英双语和英语若干参考书籍。

经过上述对比,不难发现黄焕松版通过翻译白话解和配图辅助说明,增加了很多原歌诀,甚至原底本所没有的阐释内容,其译本更像是医学教材形式的全注变译本。正如鲍勃[2]所评价的那样,该书不是对《濒湖脉学》的翻译,而更像是对其白话文版本中的解释和注释的翻译。但正是这样“变译”使得译本充分考虑了读者和接受语境,更具有可接受性。鲍勃版的章节划分更符合原著两大部分的编排,在篇章体例、布局方式贴近原著,也就是说尽量追求语表形式的“似”,这能够确保西方读者体味到原汁原味的中医典籍,促进中西方的学术交流,其译本更像是以学术交流为目的的全译本,但是也因缺乏足够的阐释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读者的阅读难度和理解难度,在传递原著内涵信息的效果上不如变译本。

4 微观层面的《濒湖脉学》英译本对比

4.1 《濒湖脉学》术语翻译对比 在欧美国家,魏遒杰所倡导的中医英文术语译法被两家出版社Paradigm Publication 和Blue Poppy Press所采纳并作为旗下出版的中医文献的英文术语翻译标准。然而,从《濒湖脉学》的两个译本来看,出版社的两位译者在实际翻译中由于译者的主体性地位的现身,仍有一些不同之处。

4.1.1 二十七脉脉象术语翻译对比 二十七脉的总结集李时珍的脉学研究大成,其脉象术语翻译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脉象术语常因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取象类比思维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提出术语翻译应具备对应性、简洁性、同一性、回译性、约定俗成原则[9]。从科学翻译学的“三维度”评价标准来看,简洁性和约定俗成原则与语用价值对应,强调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对应性和同一性与语里意义相对应,强调译文需语义准确,能有效传递原文所含信息;回译性与语表形式相对应,强调译文与原文在形式结构和语言特点方面的相似。

对黄焕松版和鲍勃版中所译的二十七脉进行统计,按照基本一致或完全一致、完全不一致进行分类。译文基本一致或完全一致的有12种,译文完全不一致的有15种。本文选取译文完全不一致的弦脉、革脉和代脉从科学翻译学的视角进行对比。见表2。

表2 二十七脉术语翻译对比

对于弦脉,黄焕松版译为“wiry pulse”,鲍勃版译为“bowstring pulse”。《黄帝内经·素问》中谈到“弦脉,端直以长”,《脉经》也云“如张弓弦”,这都说明弦脉脉形较长,挺直有力。牛津字典中“wiry”意为“stiff but strong; like wire”,“bowstring”意为“the string on a bow”这两种译法均能译出弦脉取象类比的命名方式,体现挺直有力的特点,做到语表形式的“似”。但是在《濒湖脉学》成书的年代,“弦”指的是弓弦bowstring而绝非指金属铁线wire,译为wiry其文化内涵有所欠缺,因此在传递原文内涵的语用价值上“wiry pulse”不如“bowstring pulse”来得贴切。

革脉的特点,《濒湖脉学》中谈到“革脉形如按鼓皮”。黄焕松版将其译为“leather”,泛指各种“animal skin”,无法体现出革脉“外崩急而硬,其内空虚”[10]的脉象特点。反之,鲍勃版采用drumskin这个合成词,生动形象译出了原文的文化内涵,不管在语表形式,还是在语里意义、语用形式上均优于黄焕松版。

代脉的特点是脉来歇止有规律性,黄焕松版将其译为“intermittent pulse”。《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11]对“intermittent”的解释是 “stopping and starting often over a period of time, but not regularly”,从语里意义看侧重没有规律,与“代脉之止有常数,必依数而止”相矛盾。鲍勃版选用“interrupted”,表示“stop from being continuous or makes it look irregular”[9],增加了regularly一词,虽然损失了一部分语表形式,但是在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上更加贴近代脉的脉象特点,译出原文核心内涵。

4.1.2 病名、病症名术语翻译对比 针对病症的不同脉象进行描述和诊断是《濒湖脉学》的重要内容,因此病名和病症名是本书的重要术语之一。与脉象术语翻译明显不同的是,两位译者在病名和病症名翻译上相似的译法较少,仅有中风、中痰、中气、失血、遗精、痫、疸、痈、吐逆、骨蒸等,大部分的译法均有较大差异。见表3。这与中医病名和病症名命名方式多样和作者自身的“前见”或许有一定的关系。传统中医疾病命名方式多样,常从主要症状、发病机制等方面赋名,因此在翻译中需要将这些命名中蕴含的关键信息进行转换以再现原文文本内涵。下文选取脚气、中恶和肾著做进一步对比分析。

表3 病名、病症名术语翻译对比

“脚气”又名“缓风”,是指外感湿气风毒,或饮食厚味所伤,积湿生热,流注于脚而成[9]。因从脚起,故名脚气病。黄焕松版译为beriberi,牛津词典释义“a disease that affects the nerves and heart, caused by a lack of vitamin B”[11](一种因缺乏维生素B而影响神经和心脏的疾病),与中医的“脚气病”不管是在主要症状还是发病机制上均有所不同,直接采用此西医词汇容易造成读者的误解,从“三维度”层面来看此译法稍显不足。鲍勃版将此译为foot qi,以英语+拼音的形式进行直译,保留了该词的中医特色,从语表形式上看回译性强,但是缺乏必要的阐释,令读者很难将此译文与所提及的疾病内涵建立联系,无法传递出原文的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

“中恶”,该病名始见于《肘后备急方》,指感受到秽毒或不正之气,突然厥逆,不省人事[9]。黄焕松版译为“attack by perverse evil”,perverse 意为“marked by immorality; deviating from what is considered right or proper or good”[11](不正当的,有悖常理的),该译法尽管在语表形式上有略微不足,但是能够保留原病名的致病原因,承载疾病的主要信息,在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上表现较佳。鲍勃版将此译为“nausea”意为“the feeling that you have when you want to vomit”[11](恶心的感觉),或许误解了中文的多音字“恶”,造成了误译。

“肾著”,《金匮要略》中谈到此病主要是由于肾脏阳气不足,肾虚寒湿内著所致[12]。黄焕松版译成“kidney yang deficiency”虽没有具体体现病机乃寒湿所致,但是仍能够使目的语读者明白该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准确地译出了疾病的关键信息。鲍勃版将此译为“kidney may be read”,从语表形式上看,将短语译成了句子,其“形似”上有所欠缺,可读性不足。另外,从语里意义来看,鲍勃版将“著”这个多音字误解成了“撰述、写作”而不是“附着”,无法将原文的真实内涵信息传递给目标读者,造成可接受性不足。

从以上对比发现,在脉象术语翻译中,鲍勃版对原文术语的深层内涵理解更为准确,并能从英语词汇中找出相应的词汇通过词汇合成、补充修饰等手段进行准确翻译,可读性较高。但是在病名、病症名的术语翻译中,鲍勃版由于语言文化差异,对多音字的误读造成了对原文的误读出现多处的误译,而黄焕松版能够充分理解疾病的主要症状或发病原因,其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更强。

4.2 《濒湖脉学》条文翻译对比

4.2.1 二十七脉部分条文翻译对比 原文: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虚脉条文翻译)

黄焕松版:A pulse which feels floating and big with slow beats, but becomes obviously soft and deficient when slightly more pressure is applied, is an empty pulse.

鲍勃版:The vacuous pulse(is)slow, large, and soft.

Press and it is forceless.

Concealed, the fingers suddenly find emptiness.

以虚脉定义翻译为例,从语表形式上看,黄焕松版对于二十七脉的翻译基本都是采用下定义的方式进行介绍,学术意味较强,属于科学翻译标准“两层”中的变译。鲍勃版采用仿诗体的形式,译古如古,一句歌诀对应一行译文,基本采用直译的方式,回译性很强,属于“两层”中的全译。鲍勃版在用词上尽可能采用押头韵、尾韵等修辞手法再现原文音韵协调的特点。如上述翻译中,选用forceless和emptiness两词以押尾韵的方式重现了原文歌诀的音律美。

从语里意义上看,两人对虚脉的翻译都用了形容词slow,big/large,soft,deficient/forceless等词准确译出虚脉迟、大、软、无力的特点。此外,“隐指豁豁然空”中黄焕松版对“隐指”直接略去不译,损失了一部分语里意义。鲍勃版用conceal,牛津词典解释为 “cover or hide sth”[11](覆盖或隐藏某物),传神地译出虚脉隐隐搏动于手指之下之意。但不足的是,此句直译原句歌诀,古文通常言简意赅,不需要完整的主谓宾句式结构,鲍勃照此直译,且将每一小句歌诀原本的断句改成句号,容易让读者以为concealed的主语是fingers而不是pulse,不利于原文内涵的准确传达。

原文:(体状相类诗)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黄焕松版:(Pulse comparisons)

The empty and hollow pulses are both floating and big, but they differ from each other and should not be confused.

Under stronger pressure the empty pulse feels soft and weak, while the hollow pulse feels floating and big. Like a spring onion, it feels empty and hollow at the center, but slightly fuller at the edge.

鲍勃版:(Physical Shape& Appraising the Types Poem)

Lift and slow and large; press and slack(or loose).

The pulse shape(has)no margin,like an empty valley.

Do not grasp the scallion-stalk and vacuous as one case.

The scallion-stalk comes floating and large like twisting an onion.

以虚脉体状相类诗为例,李时珍用“类谷空”“似慈葱”来描述浮芤二脉的区别,这种以取象类比的隐喻进行阐释,通过医者的指尖触感在其意象中形成脉象的生动形象,并以自然现象、事物等进行总结的表达方式是中医的语言特色。在这一点上,两版译者用“like a spring onion”“like an empty valley” “like twisting onion”均达到“似”的语表维度,但仅用“like”一词译出“类”“似”又不足以完全体现出原歌诀用词精妙多变的语言特色。

从语里意义来看,黄焕松版对于“脉状无涯类谷空”并未译出,造成原文信息缺损。在“芤来浮大似慈葱”中,两位译者对于“慈葱”的翻译也略有不同。黄焕松版译为“spring onion”,鲍勃版译为“onion”。明王象晋编纂的《群芳谱》载有:“葱一名菜伯,一名和事草,一名鹿胎。味辛无毒。有数种。一种冻葱,即冬葱,夏衰冬盛。茎叶气味俱软美,供食用,入药最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冬葱即慈葱, 或名大官葱”。而洋葱是两年生百合科葱属植物,最早种植于中亚和西亚地区。虽张骞出使西域曾带回洋葱种子,但是据《岭南杂记》中记载,直到18世纪洋葱才开始在广东一带广泛栽种[13]。因此,此处“慈葱”译为“spring onion”或者“scallion”更为准确。

4.2.2 《四言举要》部分条文翻译对比 原文:脾胃脉来,总宜和缓。命门元阳,两尺同断。(五脏平脉)

黄焕松版:

The middle pulse at spleen and stomach position feels regular, neither fast nor slow.Both the kidneys and ming men are felt at the chi position. According to recent findings, ming men is located between the two kidneys. Even though the ancients say that the left chi pulse belongs to the kidney and the right chi pulse belongs to ming men,actually the weakness or strength of the yang yuan qi can be felt at both chi pulses.

鲍勃版:

The spleen and stomach pulse

In general should be harmonious and moderate.

(For) life gate and source yang,

Both cubits are judged together.

以“五脏平脉”的上述条文为例,在对《四言举要》条文的翻译中,黄焕松版更多的是翻译《濒湖脉学白话解》中白话文阐释的部分,对于歌诀原文并未译出,这一翻译特点也体现在《四言举要》的其他条文翻译中。所以,在语表维度的“似”上,黄焕松版不及鲍勃版。

从语里意义上看,鲍勃版将“和缓”译成“harmonious and moderate”表示脾胃脉象是和谐适度的。黄焕松版译成“feel regular, neither fast nor slow”表示脉象有规律且不快不慢。中文中“和”为多义词,有“协调、融合”“适中、恰到好处”“气候温和”等含义。和缓表示“平和舒缓”,“和”取“适中、恰到好处”之意,并非指和谐。在“辨脉提纲”篇中,“四至五至,平和之则”中鲍勃也是将“平和”误译为“level and harmonious”。

综合来看,在语用价值上,黄焕松版脉象定义阐释准确,脉象对比表达简洁易懂,以科技文本而言,能够更好地传递出原文的内涵,也易于中医从业者进行学习;鲍勃版中对照古文直译成英语,因中医典籍本身用古文书写,阅读中需要经历从古医文——白话文——英语这样的一个理解过程,鲍勃版因其缺乏足够的阐释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读者的阅读难度和理解难度,在传递原著内涵信息的效果上,也就是语用价值和语里价值上不如黄焕松的变译本,这一点在条文翻译中各处都有类似体现。鲍勃在他的译本的前言中也谈到,读者必要时可以借助黄焕松版和他本人写的《中医脉诊的秘密》进行补充阅读以期更好地理解该《濒湖脉学》译本。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片面追求语表形式的“似”,反而破坏了译本语用价值和语里意义的实现,不利于原文内涵的传递和原文功能的发挥,译文的语表形式向译入语习惯转变比保持对原文的“似”更易于语用价值的实现。

5 结语

本研究在纽马克的翻译批评框架下,结合科学翻译学的“一元二层三维度”评价标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比了《濒湖脉学》两个译本的翻译效果。在底本选择和篇章布局中,鲍勃版偏向于学术交流的全译本,选取古文版进行翻译,以仿诗体形式译古如古,向西方读者充分展现《濒湖脉学》的原貌,但只翻译条文内容,缺乏必要的阐释性文本等厚重翻译策略不利于读者的理解。黄焕松版更偏向于教材形式的全注变译本,选取白话解版本进行翻译,阐释性内容更为丰富,并增加附录、图表、图片等解释内容,充分发挥译本的语用价值。今后或可尝试出版中医典籍的全译全注译本,将二者充分结合,使译本的“三维度”效果最大化。

在微观层面从“三维度”评价标准对两部作品在部分脉象术语、病症术语、条文翻译等进行了具体的剖析。在脉象术语翻译中,鲍勃版对原文术语的深层内涵理解更为准确,并能通过词汇合成、补充修饰等手段进行准确翻译,可读性较高。但是在病名、病症名的术语翻译中,鲍勃版由于语言文化差异,对多音多义字的误读造成了多处的误译,而黄焕松版能够充分理解疾病的主要症状或发病原因,其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更强。在条文翻译中,鲍勃版因其缺乏足够的阐释内容,在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上不如黄焕松版,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片面追求语表形式的“似”,反而破坏了译本语用价值和语里意义的实现。总体而言,黄焕松版条文译文“三维度”评价标准整合度更高一些。

需要指出的是,《濒湖脉学》的上述两本译著在当时乃至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西方中医从业者、中医院校和中医爱好者了解中医很好的作品,其译作多次再版和发行足见其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本研究为中医典籍英译的翻译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深化了科学翻译学评价标准在中医翻译领域的应用。但由于自身中医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对《濒湖脉学》原文和译本的分析对比工作仍不够细致,其中的讹误疏漏、以偏概全等现象在所难免。针对上述可能存在的不足,今后应进一步深入学习,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猜你喜欢

脉象鲍勃译本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鲍勃·迪伦
火烈鸟鲍勃可忙了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你好,我是鲍勃
流浪猫鲍勃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
关于脉象在疑难病诊治中作用的一些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