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农村籍学生比例情况分析教育公平性问题*

2023-12-20张瑾钰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职校贫困生农村

张瑾钰,靳 力,陈 洁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病理生理学教研室,郑州 451191)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报告中再次强调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目前已经有一些关于高等教育中农村籍学生数量减少的文章,但是鲜少有文章提及农村籍学生在大专院校的入读情况。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农村学生进入高校的比例逐年在下降,而且农村学生主要进入的高校类型是二本以下的学校,尤其是三本民办高校、高职高专等等。一本以上的研究型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少,南开大学2006年、2007年、2008年的农村新生比例分别为30%、25%和24%[1]。我国一流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农村子弟更是不足10%与17%[2]。而另一方面,有研究对2007年、2009年和2011年高校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发现,乡镇生源在“985工程”院校的结构辈出率仅为73%,但在高职高专达到了116%[3]。本研究就这一问题展开浅谈,分析目前教育公平性问题导致大专院校农村籍学生比例高的情况。

1 方法

采取整理资料统计数据和半结构性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上述课题的研究。①本研究选取了河南某大专医学院校护理学院近3年在籍学生进行统计分析。截至2022年11月1日,查阅护理学院2020级、2021级、2022级在籍学生的档案,统计农村籍户口的学生人数, 2022年因建档立卡、低保户以及家庭贫困的原因申请并且通过申请的贫困生的学生人数(贫困生中包括了非农村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学生)。②采取对部分农村籍学生、贫困生访谈的方法,了解其具体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等,访谈前列出提问提纲,并对访谈内容做好笔记。

2 结果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近3年农村籍户口学生比率都接近70%,没有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因家庭贫困的学生比率也都在25%左右浮动,这个比率甚至超过了某些一本院校农村籍户口学生的比率。见图1-2。以上的结果均表明了在高职院校的农村籍学生占大多数,其中低收入的家庭贫困生的比例也非常高。

图1 在籍学生的农村户口人数和贫困生人数

图2 在籍学生的农村户口人数及贫困生人数占总人数比率

访谈结果中绝大部分农村籍学生的父母职业均是务农,收入不稳定。超过一半受访学生父母有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务工,仅在过年期间回家。对部分贫困生访谈中,其父母有重大疾病或单亲家庭,收入来源是政府低保。若有成年兄弟姐妹的,其兄弟姐妹大部分学历也在大专及以下。农村籍学生父母普遍教育程度低,大部分受访者父母教育水平均在高中以下。自己在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阶段,未到过任何课外辅导机构补习。父母对其未来的学习和就业规划中,很多学生提到父母希望他们能尽快大专毕业就找工作,不再进一步专升本等深造。

3 讨论

在2021年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4]结果中表明: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 979万人,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6.11%,10年减少16 436万人。我国目前的人口结构已经转变为以城市为主,而大专职校学生人口结构还是以农村为主。这个与人口普查结构不相符合的结果,更进一步说明农村籍户口的学生进入高校,也只是集中在了高职院校。结合访谈结果,分析高职院校主要生源为农村籍户口的学生考虑有以下几个原因:

3.1 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城市,特别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农村籍学生在整个就学过程中,遇不到像大城市那样的名师名校以及获得优质教材。

3.1.1 查阅2020级学生档案,1 793名学生中共有1 363名毕业于县高中/镇高中/对口招生的中专职校。其中有2名学生毕业于镇高中,其余都是县高中或者对口的中专职校毕业生。这个比例也占到2020级所有在籍学生的76.02%。农村籍学生几乎就读于以上所说的高中或中专职校。对比2014年清华大学新生的数据[2],县级以下学生不到500人,只占新生的七分之一左右,这个差异很悬殊。高职院校学生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在城市里读高中,而在所谓的省级或者市级示范性高中读书的更是凤毛麟角。

教育资源之所以有高低,取决于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硬件设施包括校舍、实验室、教学用具、仪器设备等客观条件,软件设施是指师资力量、校风校纪、教学理念等。在省市级示范性高中,硬件设施明显优于县级高中及中专职校,学校通常具有从事教育的完备的教育设施和专门的教学设备,这些都是学校教育的有效手段。在师资力量上,省市级示范性高中的教师普遍学历高,并且有较多的机会进行对外交流,而县级高中或者中专职校教师大部分非名校毕业,在教育理念的交流学习上机会也相对较少。

存在这样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与地方政府对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投入太少有关。教育经费占全国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5],2020年全年GDP总额共计为1 015 986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年GDP比重为4.22%,自2012年以来连续9年超过GDP的4%[6]。这样的一个教育财政支出,导致地方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更是稀少。农村教育设施陈旧、教师待遇偏低,农村留不住教师,所以农村籍学生只能到镇上或者县上读高中。

统计中也显示,农村籍学生主要就读的高中为县高中,县高中承担着广大农村学生考入大学的重要使命,是农村学生考入精英大学、实现社会阶层跃升的主要渠道。而市高中乃至重点高中对师资的虹吸效应,使得县高中的师资发展颇为艰难[7]。

3.1.2 优质高等教育在全国各地录取还有地域性差别[8],数据指出北京适龄人口拥有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是河南、广东、云南等地适龄人口的5倍。河南省是我国教育人口第一大省,高等学校数量较少,国家重点大学在河南招生指标较少,2008 年的统计,全国一本、二本高校招生的人数合计只占河南招生总数的 24.6%[9]。多年来,专科层次的教育在河南省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一直占很大比重,不利于河南的发展。

3.2 农村籍学生的父母很多都到城市中打工,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他们很多都是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利于他们在学习中的成长。

在与部分学生的访谈中了解,有一些学生寒暑假都不回家而在外打工。因为他们的父母常年都在外地打工,甚至过年都不回家。所以他们选择出去打工,或者去父母所在的城市打工,他们从小就缺少父母的爱和关注。有研究[10]也指出,高校大学生若有“留守儿童”经历的,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缺乏自信,缺乏解决事情的能力。那么在求学的过程中,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生,他们建档立卡或者成为低保户的原因就是单亲家庭或者父母有重大疾病。单亲家庭的学生有些又是因为父亲或者母亲已经亡故,从小得到的爱就是残缺的,更别说会得到父母的教育和重视。这些父母外出务工或者单亲家庭的学生,大多数由祖父母教养,也缺乏对他们学习上的教育。在多名贫困学生的访谈中还提到,其祖父母大多是一方或者两方都有重大疾病,基本上对他们的照顾就是吃饱穿暖而已,达不到学习上有所要求或者帮助。

3.3 农村籍学生的父母普遍教育程度较城市籍学生的父母教育程度低,而且对于学业的重视程度也不如城市籍学生的父母。

查阅贫困生的贫困申请书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反复提到申请的原因是父母教育程度低,大部分受访者父母教育水平均在高中以下。家庭收入要么单纯来自农业,要么来自外出务工。农业的收入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全年的家庭总收入大约在2万元。外出务工的学生父母又由于学历低没有技能,得到的工作不稳定,收入也不高,近年来受疫情影响更是工作不好找,收入锐减。

另外,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农村出现了“读书无用论”的观点。近年来,企业机械化智能化不断发展,工作岗位空缺与逐年上升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不能同步增长,在人才市场甚至还出现了“零工资”就业的怪象。许多农村家庭“因学致贫”供养出来的大学生,收入还不如早早辍学打工的务工人员,这极大打击了他们的“求学热情”。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籍学生父母希望孩子能学一门技术早点出来打工而不是进入到研究型大学去深造。

4 对策

教育的公平是社会公平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农村籍大学生就业的视角,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教育不公进而影响就业的现实,如果不加以干预,其结果会导致农村籍学生将来只能读大专职校或者中专职校,成为工作岗位中的“底层”。虽然每个工作岗位都需要不同技能的人才,职校毕业的应用型人才显然也是整个市场所必需的,但是随着机械化智能化的进程发展,这样的一个岗位必定需求人数会减少,“底层”工资待遇低,拉大城乡的贫富差距,从而固化阶级。

根据罗尔斯的公平理论[11]来分析如何增进教育公平性的对策,遵循两个原则:第一是平等的自由原则;第二是机会均等和适度差别相结合的原则。这两个原则的要义是首先要平等地分配各种基本权利和义务,分配利益和负担,其次在坚持各种职务和地位平等地向所有人开放后,只允许给受惠最少者以适当的补偿利益。在面对教育公平性问题的时候,可以适当给予农村籍学生“补偿”。为此,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4.1 解决农村地区教育问题的根本是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加大乡村的建设投入,缩小城乡的差距,在社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上有所倾斜。在教育、医疗、待遇等方面提高的话,会留住更多的人才建设农村。在农村中创造更多的本地就业岗位,既可以提高农村经济,又可以降低因父母外出务工而产生的失学等问题。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投入农村的教育经费也会增加,在学校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同时改善的情况下,就会提升农村籍学生的成绩,增加进入到一本院校的机会,也就会影响他们将来的就业选择。

4.2 加强农村和县域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上提高对农村和县域教师的重视,经济上提高农村和县域教师的待遇,改善办公环境,加大对农村和县域教师的培训。如愿意到农村支教的大学毕业生和城市教师,给予晋升制度政策上的优惠;实施农村和城市教师双向流动,更好地实现城乡教师的交流。在教育资源仍旧不能短时间内改善的地区,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免费给农村籍学生一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电子教材。

4.3 把握重点关注的学生对象,如家庭贫困的学生,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或者因病因故的单亲家庭的学生,当地政府应当给予重点关注,不应当有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的现象。在高考中,可以对处于贫困地区的考生,或者家庭贫困的学生,给予适当加分政策。或者各一本院校可以适当增加这些地区的招生人数,减少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招生人数,以期能适当缓解教育不公带来的影响。

我国教育不公的原因由来已久,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要发展会率先掌握一些优质资源。而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教育资源必定存在竞争,教育的绝对公平是难以实现的。一些非农村籍学子能掌握这些资源,也是通过父辈一代又一代艰苦奋斗换来的。我们尊重历史差异和现实差异,同时也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各界的关注下,农村籍学子能靠自身的努力逐渐摆脱“底层桎梏”,实现自身价值。

猜你喜欢

职校贫困生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我的职校我的梦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本式”中职校社团活动之新探索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为职校设立“职业体验日”叫好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