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护理模式在颅脑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2023-12-20蓝妍琼孙美珍姚月莲陈淑娇
蓝妍琼,孙美珍,姚月莲,陈淑娇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福建 漳州 363000)
疼痛是指因为机体自身对疾病和手术造成的实质上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后出现的一种在临床表现为心理及行为上复杂的生理反应以及情感中一种不舒适的主观感受。根据有关报道[1-4],随着手术后麻醉效果的逐渐消失,颅脑术后近七成的成患者存在中度或重度疼痛,一般在手术后24 h之内会产生最为强烈的疼痛感,32%患者甚至在术后48 h后仍可感受到疼痛。因此,临床护士为提升患者住院的舒适感,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护理疼痛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探索采用疼痛护理模式在颅脑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9年~2020年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共收治确诊需颅脑手术的患者77例,其中男35例,女42例,年龄18~79岁。2019年1月~2019年12月37例患者为对照组,平均年龄(54.35±14.14)岁,入院时平均疼痛评分(1.11±1.13)分;2020年1月~2020年12月40例患者为试验组,平均年龄(50.00±12.23)岁,入院时平均疼痛评分(0.7±1.11)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数字疼痛评分量表(NR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均是在了解护理具体实施方法的情况下展开护理的;②患者均是能够予以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的;③患者均已经做过入院手术前常规检查;④患者均无精神性疾病史,无交流沟通障碍;⑤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案:患者入院时常规的入院宣教及相关疾病知识的宣教,术前指导,心理和睡眠指导、疼痛宣教,术后给予常规疼痛护理及镇痛用药指导等。
1.2.2试验组护理方案:试验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案加改良疼痛护理模式展开护理。①围术期健康宣教的改进:即数字疼痛评分量表贴在病房和每张病床的床头。②制作术前卡通宣教照片上墙,制作卡通术前宣教单,每个患者一张卡通术前宣教单。③制作疼痛微视频。④制作疼痛患者书面病情交班本,开展护士和患者的疼痛培训讲座。⑤成立疼痛组的质控成员术前抽查患者对疼痛掌握情况。⑥与营养科合作开展营养评估,制定饮食营养餐,提高机体抵抗力。⑦体位管理,床头抬高15°~30°,制作床头抬高标识卡。⑧心理护理和睡眠管理,主动关注患者的心理活动,早期予心理干预,睡眠欠佳者予助眠。
1.2.3质量控制方法:成员均经过统一疼痛护理模式培训,规范流程,试验过程中由经过培训的每名责任组的固定组长负责质量控制及各项指标判断。
1.2.4观察指标和判定标准:①疼痛程度分析:利用数字疼痛评分量表(NRS)进行评分,最大疼痛为10分,0分为无痛,1~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此方法方便记录,在临床上较为常用,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5-8]。②疼痛护理有效率评价:患者临床上疼痛不良症状有明显改善现象,且可以自主回答问题并阐述疼痛观点则为显效;患者疼痛症状有一定的好转为有效;与护理之前相比,疼痛症状没有改善则为无效;临床护理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③疼痛发生率分析:根据NRS量表收集两组患者的术后24h和48h疼痛程度,疼痛划分标准:轻度为1~3分;中度为4~6分;重度为7分以上。术后患者出现疼痛症状要求立即告知责任护士,护士使用NR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定,并详细记录疼痛干预措施、疼痛性质、部位、时间以及处理措施。统计最终例数,计算总发生率,疼痛发生率=(重度疼痛+中度疼痛+轻度疼痛)/总例数×100%。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t及χ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对比:试验组术后24 h、48 h NRS评分[(2.10±1.75)分、(1.23±1.82)分]低于对照组[(3.08±1.67)分、(2.05±1.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2.06,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疼痛有效率对比:试验组患者疼痛护理总有效率[92.50%(37/40),显效21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明显高于对照组[78.38%(27/37),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3,P<0.05)。
2.3两组患者术后24 h、48 h疼痛程度发生率对比:术后24 h、48 h试验组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24 h、48 h疼痛程度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颅脑患者术后常伴有疼痛感觉,而术后疼痛容易影响人体创面愈合进度,致使患者时有疲劳感或精力不济、丧失愉悦感或生活兴趣、心情低落,甚至有轻生言行的抑郁并发症,影响预后康复效果[9-10]。优质有效的疼痛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对患者病情的康复有促进作用[11-14]。
本研究在常规护理方案基础上,实施改良的疼痛护理模式,改进原有的围术期健康宣教内容和方式,将疼痛评分表粘贴予患者床头,形象形容疼痛分值,患者容易表述;科室成立疼痛护理质控小组,开展多学科联合疼痛干预,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饮食宜软细,营养全面,种类多,予提高机体抵抗力,以免进食时患者咀嚼引起头部伤口疼痛。开展护士和患者的疼痛培训讲座,使护士掌握疼痛的评估技巧和疼痛的护理方法,让患者了解到自身产生疼痛的原因和应对方法,降低疼痛造成的恐惧心理;做好书面疼痛患者交班,体位护理宣教采用抬高床头标识,时刻提醒患者及家属床头抬高有利于降低颅内压,促进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减轻疼痛。由此可见改良的疼痛护理更具科学性及合理性,每一个护理步骤都可以体现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护理人员可以在了解患者的真实想法下,提供最及时有效的护理方式,能够起到显著的疼痛护理作用[15-16]。疼痛评估是一个动态、规律、全面的过程,是实施镇痛措施的基础[17-18],患者主动参与疼痛护理,作为围术期的疼痛管理符合新型的护理模式的转变,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本研究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颅脑手术后的患者护理过程中采用疼痛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手术后的疼痛程度,降低患者疼痛发生率,直接或间接的提高护理满意度和改善患者预后,提升护理有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