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急诊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在急性脑卒中抢救中的应用

2023-12-20孙丽孟赵秀圆

吉林医学 2023年12期

孙丽孟,赵秀圆

(1.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天津 300211;2.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脑内科,天津 300211)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拥有较高的发病率。根据相关医疗研究报道显示2022年国内脑卒中的发病率约为6%,发病人数高达400万人。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为5%,发病人数达到1 500万人[1]。所以无论是国内的医疗行业还是世界范围内的医疗领域都将脑卒中的防治作为重要的内容来对待。介入治疗是脑卒中的首选治疗手段,对于年龄偏大或非手术适应证患者可酌情使用药物治疗[2]。但根据现代的医疗数据和研究结果可知急救治疗仅仅是脑卒中患者治疗和干预的开始,要想保证患者的治疗获得理想的效果,减少急救后致死致残率,就必须配合具有针对性的、优质的护理对策。急诊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是当前脑卒中急救中重要的护理理念和护理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患者从脑卒中发病开始到接受治疗之间的效率,缩短患者康复时间、提升康复效果,减少急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3]。经过临床实证可知急诊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具有理想的急救应用效果以及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次研究根据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医疗数据,对急诊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在急性脑卒中抢救中的应用价值和效果进行分析和说明。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此次纳入实验研究的对象均为2020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诊脑卒中患者90例,回顾分析患者的基础资料,采用序号标记方式,按照患者的进组时间按顺序排号,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干预措施)与研究组(建立急救护理小组)各45例。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51~79岁,平均(62.79±2.18)岁;文化程度:15例初中,23例高中,7例大专及以上;脑卒中神经缺损程度量表(NIHSS)评分平均为(14.17±2.96)分。研究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53~80岁,平均(63.81±2.65)岁;文化程度:17例初中,20例高中,8例大专及以上;脑卒中NIHSS评分平均为(14.83±2.77)分。本次入选患者均已获得知情权,并且本次研究已经获得本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分析。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标准,并且采用影像学检查已经确诊;②患者未伴有其他脑部疾病;③患者处于急性发病期;④患者能够独立完成试验。

1.2.2排除标准:①患者意识不清楚,无法完成试验;②患者除了急性脑卒中疾病外还伴有严重脏器或脑部疾病;③患者伴有骨折或肢体活动障碍。

1.3护理方法

1.3.1对照组:为对照组中的患者提供常规护理对策,包括术前准备、术中辅助、术后护理,进行病情记录、心理疏导、按时给药、医患沟通等。

1.3.2研究组:为研究组中的患者建立急救护理小组对策,主要内容包括:

①建立急救护理小组:其中设立组长1人,副组长3人,组员若干人。其中组长由护士长担任,副组长由有两年以上急救科护理经验并且工作能力出色的护理人员担任,组员由拥有两年以上急救科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担任。由组长负责急救科护理工作总责,3名副组长各自负责一类工作规划,1组负责急救治疗准备,2组负责急救患者转运,3组负责急救治疗术中辅助。在急救治疗后3组护理人员共同负责患者的术后护理工作。

②规范急救护理流程:当医院接到患者后,1组立即询问患者家属患者脑卒中的发生时间、疾病史、现存疾病、早期时候是否出现过异常情况、饮食内容、情绪状态、日常用药内容等,并快速建立医疗档案。2组护理人员要立刻建立静脉输液通道、给氧通道,进行心电监护,并告知介入室做好手术准备。在运转过程中保证患者始终处于平卧位,并且头倾斜向一侧,并时刻观察患者口腔内是否有呕吐物、液体流出、堵塞。3组护士检查手术室准备情况,保证手术室备品、物品、器械完整、准确。由至少两名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确诊,并确定手术方案。2组护理人员要确保绿色通道畅通,保证患者快速、安全、及时转移到手术室内,并告知患者家属患者基本情况、治疗计划、预后结果。手术开始后3组护理人员辅助医生开展手术,期间要保证手术室良好的温度状态,恒温,控制输液量;术中严密观察患者体征以及反应,及时告知医生;术中要为患者吸痰,排除口腔和鼻腔中的分泌物、堵塞物,确保患者呼吸系统的通畅。

③优化术后护理对策:脑卒中患者行急救治疗后仍然需要持续性优化护理,并且急救后优化护理的质量之间关系到患者的康复速度、生存质量、致残率等关键指标。首先,要建立系统化医疗信息档案,建立完善的医院医疗信息系统,将患者的医疗信息档案录入其中。在患者出院后将患者的信息档案发送给患者家属,并告知其患者医疗档案的记录方式、规格,有助于患者终身医疗档案系统的建设,也有利于患者的复诊复查结果。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出院后的护理方式以及脑卒中的防治方法和内容,优化患者的饮食结构和作息时间,增加患者的日常运动量,形成一定的运动规律。指导患者进行日常药物干预,帮助患者确定日常干预性用药内容和计量。告知患者复诊时间。

1.4观察指标与效果判定: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不同阶段耗费时间、致残率、死亡率、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①不同阶段耗费时间:护理完成时间、接诊到确诊耗费时间、确诊到治疗耗费时间等。②致残率:使用格拉斯哥昏迷(GCS)[4]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致残率进行评价,包括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肢体反应等3个维度,用1~4分评价睁眼反应,用1~5分评价语言反应,用1~6分评价肢体反应,将以上三部分分值相加,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越清醒。其中意识清醒>14分;轻度昏迷13~14分;中度昏迷9~12分;重度昏迷3~8分;可能脑死亡<3分。致残率=(轻度昏迷+中度昏迷+重度昏迷)/总数×100%。③满意度:使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对患者的急救干预效果进行评价[5],评价内容包括:专业水平、服务态度、急救措施、团队配合、干预效果等方面,分别用0分、1分、2分表示不满意、一般满意与非常满意,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满意度越好。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数×100%。④不良事件发生率:管道脱落、坠床、针刺破等。

1.5统计学分析:选择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不同组间数据,用t及χ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不同阶段耗费时间比较:研究组患者不同阶段耗费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阶段耗费时间比较

2.2两组患者的致残率与死亡率比较:研究组致残率[8.89%(4/45)]与死亡率[2.22%(1/4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8.89%(13/45)、13.33%(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满意度95.56%(满意26例,一般17例,不满意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2%(满意24例,一般13例,不满意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0,P<0.05)。

2.4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8.89%(管道脱落2例,坠床1例,针刺破1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11%(管道脱落5例,坠床5例,针刺破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44,P<0.05)。

3 讨论

脑卒中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发展快、致死致残率高等特点,在临床治疗中以早发现早治疗为核心原则,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治疗干预的时间对患者生命以及治疗后的生存质量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6-7]。在临床上脑卒中发病后的2 h称之为黄金救治期[8],在2 h之内开展救治患者病情的治疗和控制效果较好,预后理想,而发病2 h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预后结果、生存概率、生存质量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是因为多种因素导致的患者脑部血管破裂、堵塞,进而致使患者脑部血液循环受阻,使脑部出现缺血和(或)缺氧性病变[9]。

在脑卒中急救治疗中治疗和护理是同等重要的内容,科学的、完善的、细致的、优质的、全面的护理理念和对策能够显著提升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提升急救开展的速度、改善预后结果、缩短康复时间、改善生存质量、降低患者致死致残率[10]。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是一种先进的、现代化的急救护理理念和对策,通过对急救科护理的结构化、系统化、功能化编排,使急救科护理人员的结构更加合理、岗位设定更加科学、护理人员与护理人员、护理人员与医疗人员之间的配合度更高、护理工作的相应速度更快、医疗风险更小、医护工作质量更高、速度更快[11]。从而从本质上提升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质量,最大程度地挽救患者生命、保证其治疗后的生存质量[12]。与常规护理对策相比急诊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将脑卒中患者从接诊到转移再到就诊的过程进行分化,并且对急救科护理人员进行分组,对相关职能进行分化[13],由此来提升对于脑卒中患者的急救速度,提升急救效果,改善预后结果。急诊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在人员结构形式上编排得更加合理、细致、科学,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和实操性要求更高[14]。

综上,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抢救过程中,建立急诊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有助于缩短抢救时间,为患者赢得黄金机会,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