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干预对肿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
2023-12-20万娟
万 娟
(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肿瘤科,广东 深圳 518101)
恶性肿瘤是肿瘤内科常见的一种肿瘤疾病类型,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已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现阶段,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放化疗、生物干预等手段治疗该种疾病,且取得显著成效,可有效延长患者寿命[1-2]。但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尤其是术后,患者极易出现癌因性疲乏,对其身体免疫功能与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十分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及预后改善,因此需高度重视此类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有报道称[3],以往常规护理主要以医嘱为中心展开各项护理活动,并未充分重视患者身心调护的重要性,因此在癌因性疲乏改善方面的效果并不显著。而中医认为,癌因性疲乏属于“神劳”“虚劳”范畴[4],通过五行音乐疗法、穴位按摩、艾灸等中医护理干预,可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有效调节患者情志,缓解癌因性疲乏,进而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生活质量。但目前较少有研究证实中医护理干预可明确改善肿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本研究重点就中医护理干预对肿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展开如下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80例于2020年3月~2022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肿瘤术后患者。纳入标准:经病理检测证实为恶性肿瘤;病情稳定,预估生存期>6个月;一般资料完整;基于自愿原则,由患者自己或其家属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标准:伴有其他脏器病变;免疫系统紊乱;并发血液、精神疾病;丧失常人表达、认知能力。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经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1~67岁,平均年龄(55.26±7.58)岁。观察组男女分别为23例、17例,年龄42~68岁,平均年龄(56.11±7.4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①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情况;②遵医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及时进行处理;③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提高其对自身疾病与术后注意事项了解程度;④指导患者均衡饮食,食物以易消化、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为主,要求患者戒烟戒酒,远离辛辣等刺激性食品;⑤积极与患者沟通,建立友好护患关系,并逐一例举预后良好案例,消除患者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⑥为患者营造舒适、安静的病区环境,叮嘱患者多休息,科学安排作息时间;⑦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消毒制度,防止发生医源性感染。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护理干预:①情志护理:五行音乐疗法以“五音应五脏”为理论基础,根据五行生克规律在《中国传统五行音乐》中选取恰当的音乐对患者实施五行音乐疗法。上午10∶00~11∶00为患者播放《梅花三弄》,午餐时播放《花红月圆》,下午3∶00~4∶00播放《紫竹调》,晚间7∶00~8∶00播放《胡笳十八拍》;足浴冥想:指导患者每晚足浴时采取舒适体位,在安静的环境中闭上双眼,调整呼吸,当患者产生负面情绪和杂念时引导患者将注意力放在鼻端气流和腹部起伏上,15~20 min/次;沟通表达:主动与患者沟通,引导其倾诉术后感受与内心真实的诉求,针对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应鼓励其晨起时大声说出“我感觉今天比昨天更好,很快就可以出院了”,并要求患者每天与家属分享自己的快乐与懊恼之事。②饮食调护:聘请专业营养医师,以《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为参考,在临床医师指导下,结合辨证分型原则,予以科学的饮食指导。痰热阻肺者应多食荸荠、白萝卜清肺化瘀类食物为主,如白萝卜、木耳、莲子百合银耳露等;气血两亏者以补气养血食物为主,如黑芝麻、肉类蛋白、动物肝脏等;食欲差者以健胃醒脾类食物为主,如山楂肉丁粥、黄芩山药粥;气阴两虚者以益气养阴类食物为主,如山药、银耳、桂圆、鱼肉、蛋类、白扁豆等;口干舌燥和口腔溃疡者应以润燥生津类食物为主,如梨汁、葡萄汁、甘蔗汁等;气滞血瘀者应以绿豆、茄子、莲藕、山楂等具有活血行气化瘀功效的食物为主。同时,要求患者饮食清淡,多食蔬果,并且要自觉遵循少食多餐原则,避免进食过度,导致体内生痰湿。③艾灸:将点燃的艾条隔空对应气海、关元、足三里进行艾灸,同穴位皮肤保持2~3 cm,以患者耐受为度,避免距离过近,烫伤皮肤,每次选取2个穴位,每个穴位20 min,1次/d,每次治疗间隔1 d。④耳穴压豆:选取肝、胃、脾、交感、神门、皮质下等穴位,对患者耳表皮肤进行消毒,用左手托持耳廓,右手使用摄子夹取中心粘放王不留行籽的胶布,按压在相应穴位上数秒,3~5次/d,每3 d换另一侧耳朵交替贴压。⑤穴位按摩:按摩开始前,要求患者充分排空膀胱,用指腹对内关、足三里、脾经等穴位进行按压、按揉,每个穴位按摩3~5 min,2次/d。
1.3观察指标:①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评价,此量表包括睡眠时间、障碍、效率、质量及入睡时间等7个维度,各维度以0~3分计分法进行打分,最高分21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拥有更好的睡眠。②癌因性疲乏程度:选择Piper疲乏量表(R-PFS)评估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此量表由情感疲乏、认知疲乏、躯体感知疲、行为疲乏4个维度、22个条目构成,评分区间0~220分,评分越高癌因性疲乏程度越重。③生活质量:应用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展开评估,该量表涵盖社会、认知、情绪等6个维度,任一维度采用百分制,评分同生活质量呈正比。
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研究数据,进行χ2及t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比较:干预前两组睡眠质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PSQI各维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比较分,n=40)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癌因性疲乏程度比较:干预前两组癌因性疲乏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R-PFS各维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癌因性疲乏程度比较分,n=40)
2.3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QLQ-C30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n=40)
3 讨论
手术是临床治疗肿瘤疾病的一种常用手段,疗效显著。但有报道称[5-6],肿瘤患者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与癌因性疲乏,十分不利于身体康复,且会影响患者预后。癌因性疲乏是指肿瘤患者在主观意识层面产生一种十分疲倦劳累的感觉,具体表现为神情涣散、活动耐力下降、体虚盗汗。此症状多数由疾病本身所引起,但也极有可能因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手段而致。长时间的癌因性疲乏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身心健康问题,显著降低其生活质量[7]。另有研究显示[8],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障碍问题,会进一步加重身心疲劳感,因此需要除常规护理以外,更加有效的护理措施来改善其睡眠质量,减轻或消除癌因性疲乏,为患者术后康复与生活质量的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近年来,随着中医护理研究的持续深入,多数学者将癌因性疲乏归为“虚劳”范畴,认为癌因性疲乏是由脏腑功能减退、气血亏虚、阴阳失衡等引起的一种多种慢性虚弱证候[9],加之治疗方法过激或邪气过甚,导致机体损伤更加严重,难以恢复。因此,调节脏腑功能、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是改善癌因性疲乏的关键[10-11]。本研究结果提示,中医护理干预在改善肿瘤患者术后癌因性疲乏、睡眠与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突出优势。首先,中医护理中的情志护理,以五志相胜理论为基础,对患者实施五行音乐疗法,再辅以足浴冥想、沟通表达,可帮助患者有效克服、调节负性情绪,起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舒畅情志的作用,促进患者术后身体恢复。其次,《金匮要略》中指出,食物和药材相似,均具备四性五味。因此,中医护理主张对肿瘤术后患者实施饮食调护,通过辨证分型予以患者不同性味的食物,充分利用并发挥食物清热解毒、补充气血、健胃醒脾等效用,显著改善患者机体营养水平,增强抗病能力。最后,中医护理干预通过艾灸、耳穴压豆、穴位按摩等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可进一步提升护理效果。“扶正抗邪”理论是艾灸护理的主要依据,将温热刺激效应直接作用于患者皮肤表面,可起到温经通络、散淤镇痛、调和阴阳的作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防止邪气入体[12]。同时,皮下局部毛细血管在艾灸的温热效应下可充分扩张,为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提供有利条件,进而快速解除肌肉痉挛,减轻患者肿瘤术后的癌因性疲乏[13]。另外,中医研究证实,人体脉络之气均走行于耳,对肝、脾、胃及神门、交感等穴位实施耳穴压豆,对人体脏腑可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并且兼具镇静、止痛之功[14]。而按压耳穴这一操作也可对耳部形成良性疼痛刺激,并经耳部神经快速传递至大脑皮层,对脑皮层神经起到明显的抑制或兴奋作用,有助于调节机体平衡、平心静气,帮助患者克服睡眠障碍,缓解癌因性疲乏症状。此外,穴位按摩结合传统医学的经络、脏腑学说,通过特定的手法按摩人体表面特定的穴位,可有效调节机体的病理状态,改善患者生理功能[15]。本研究中选取内关、脾经、足三里等穴位实施按摩,具有益气补血、安定心神、升降气化之机,可有效缓解肿瘤术后患者失眠多梦、气血不足等症状,减轻其癌因性疲乏程度。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肿瘤术后患者的癌因性疲乏,改善其睡眠、生活质量,建议临床广泛普及与应用。但本研究受样本数量少、观察时间短等条件的限制,尚存在不足,未针对两组患者的心理韧性、希望水平与并发症情况进行随访对比,因此在后续研究中,需适当延长研究时间,扩充样本量,展开进一步研究,以期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