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前服用抗栓药物的颅内血肿患者急诊围术期治疗措施
2023-12-20王朝晖
王朝晖
(无锡市惠山区中医院急诊外科,江苏 无锡 214177)
颅内血肿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每年都有数量庞大患病群体[1]。颅内血肿根据患者病情程度的不同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形式和危害性,颅内血肿轻症者可表现为头晕、呕吐等症状[2],如果血肿范围较小、出血量极低患者症状可以自愈改善,血肿可自行吸收,患者可自愈康复。如果血肿情况较为严重,患者颅内出血量较大则需要急救处理,严重者可致残致死[3]。临床实证发现患者在发生颅内出血之前使用抗栓药物可以减轻颅内出血严重程度,配合优质的围术期护理对策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本次研究根据100例颅内血肿患者的医疗数据,对伤前服用抗栓药物对其的影响情况以及急诊围术期治疗措施进行分析和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此次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2020年3月~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颅内血肿患者100例,回顾其临床基本资料,患者均采取抗栓治疗,将其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一时期但是未使用抗血栓治疗的100例颅内血肿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男62例,女38例;年龄45~76岁,平均(63.72±9.13)岁;发病至手术时间最短1 h,最长18.4 h,平均(9.26±2.13)h;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为(7.24±1.97)分;损伤原因:52例为车祸、22例为坠落、15例为跌倒、11例为打击;颅内血肿位置:32例为硬膜外、29例为硬膜下、22例为脑内、17例为混合;颅内血肿(47.83±11.29)ml。研究组男59例,女41例;年龄44~78岁,平均(64.25±9.62)岁;发病至手术时间最短0.8 h,最长17.3 h,平均(8.35±2.19)h;GCS评分为(7.13±1.84)分;损伤原因:53例为车祸、24例为坠落、13例为跌倒、10例为打击;颅内血肿位置:35例为硬膜外、27例为硬膜下、20例为脑内、19例为混合;颅内血肿(45.92±11.64)ml。本研究患者均已获得知情权,并且已经获得本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分析。
1.2入选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①本次选取的研究对象均符合颅内血肿的临床诊断[4],并且采用CT已经证实;②患者在发病前长时间服用抗血栓药物,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③患者伴有脑疝表现,需要采取急诊开颅,颅内血肿达到开颅指征。
1.2.2排除标准:①患者为幕下血肿;②患者不需要采取急诊住院治疗;③患者伴有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类疾病。
1.3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伤前未采用抗栓药物,采用常规治疗对策,包括病情记录、围术期护理、及时给药、健康教育等。研究组患者伤前未采用抗栓药物,采用优质围术期治疗对策。①术前护理:患者入院时医护人员立即对患者颅脑损伤情况进行评估,观察患者瞳孔反应、出血情况等内容,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药物过敏史、原发性疾病史等。与此同时进行手术准备,包括准备手术所需的环境、设备、药品、备品等,并开始进行手术备皮。立刻为患者建立打通静脉通道,减少颅脑内部所受压力,防治脑疝的发生。为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并告知患者手法理念、方式以及预后,让患者家属能够建立对治疗的信心和患者康复的信心,从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升患者家属对治疗内容的配合程度,从而为患者治疗和康复营造良好的环境。②术中护理: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体征确定具体的体位,并进行固定:保证患者术中引流管、吸氧路径、静脉输液路径无阻碍、通畅。静脉在急救手术之中具有非常重要作用,使负责给予患者补液、给药、输血的主要路径,因此在创建术中静脉通道时要以中心静脉为首选静脉路径,如果患者无法有效建立中心静脉路径需改用其他静脉路径。在进行神经阻滞前要建立好胃管路径,以防术中患者出现误吸、呕吐等不良情况,导致术中风险的增加,降低急救效果,影响治疗质量。③术后护理:急救后要对患者各个生命体征进行实时、密切监测,观察患者瞳孔变化情况,引流流量、引流颜色等指标。在患者麻醉恢复之前要撤出患者头部枕着的枕头,并让患者保持平卧姿,并要防止呼吸道阻塞、呕吐、呕吐物堵塞食管等不良情况的出现。待患者麻醉恢复之后,为患者佩戴冰帽避免头部运动,并为患者提供专人专项的饮食计划和营养治疗。当患者病情、体征、状态恢复稳定之后告知患者相关的术后注意事项以及日常护理事宜,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医学知识宣传,增加患者的医疗知识和防范意识,提升患者对康复的信心,让患者及其家属能够以科学、客观、正确的认知对待疾病和康复。将患者的电子医疗档案发给患者及其家属,告知其医疗档案的信息记录方法,以便延续性护理和系统化护理工作的开展,以及患者终身医疗档案的建立。告知患者复诊时间。
1.4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实验指标以及GCS评分等。①手术指标:术中失血量、用血量、手术时间等。②实验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Fbg)、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血小板(PLT)等指标。③GCS评分[5]:包括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肢体反应等三个维度,采用1~4分表示睁眼反应,4分为自然睁眼、3分为呼唤后会睁眼、2分为刺激后会睁眼、1分为刺激后无睁眼;采用1~5分表示语言反应,5分为说话有条理、4分为能够应答但是答非所问、3分为能够说出单个字、2分为能够发声、1分为没有反应;采用1~6分表示肢体反应,6分为可以根据指令做动作、5分为对某部分进行刺激时准确定位、4分为疼痛刺激后肢体会收缩、3分为疼痛刺激后肢体会弯曲、2分为疼痛刺激后肢体会伸直、1分为没有任何反应。将以上三部分分值相加,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越清醒,其中意识清醒:>14分;轻度昏迷:13~14分;中度昏迷:9~12分;重度昏迷:3~8分;可能脑死亡:<3分。术后90 d根据GCS评分将患者的结局分为5个等级,1级表示死亡、2级表示植物生存、3级表示重度残疾、4级表示恢复良好、5级表示中度残疾,其中1、2、3级代表不利结局;4、5级代表有利结局。
1.5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各项数据,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对比:研究组术中失血量[(984.73±290.17)ml]、用血量[(1 023.84±327.15)ml]以及手术时间[(268.14±48.36)min]均明显多于对照组[(713.26±215.38)ml、(739.52±286.37)ml、(214.25±33.7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实验指标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实验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项实验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实验指标对比
2.3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对比:研究组死亡率与不良结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有利结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对比(n=100)
3 讨论
根据颅内血肿病情发展速度进行分类,可分为特急性血肿、急性血肿、亚急性血肿、慢性血肿3类[6]。其中特急性血肿代表患者在发病后<3 h产生脑受压征,急性血肿代表患者发病后<3 d产生脑受压征,亚急性血肿代表患者发病后<3 w产生脑受压征,慢性血肿代表患者发病后>3 w产生脑受压征[7]。根据血肿产生的解剖部位进行分类,可分为脑内血肿、硬脑膜外血肿、脑室内血肿和硬脑膜下血肿[8]。造成颅内血肿的原因主要包括外物打击、重物冲击、高空坠落及自发性脑出血等。颅内血肿产生后常见临床症状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呕吐,不同程度头疼,躁动不安,昏迷,意识障碍、认知障碍,动脉血压显著增高[9],脉搏搏速明显变缓,呼吸加深但频率明显减慢,即出现库兴氏三主征。如果患者颅内血肿出现在后颅窝,危害性更为严重[10]。
患者入院后立刻开展凝血四项指标、血常规指标,即刻对患者术前、术后凝血功能进行评估[11]。使用PT检测患者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患者PT检测结果数值与标准数值对比>3 s则为异常[12]。使用APTT检测患者内源性凝血系统功能,患者APTT检测结果数值与标准数值(22.7~31.8 s)对比>10 s则为异常。Fbg标准数值为1.8~3.5 g/L,纤溶系统亢进和溶栓治疗中患者检测结果低于标准数值[13]。相关医疗研究结果表明,在创伤性颅脑血肿出现前使用抗血栓类药物可以减轻创伤性颅脑血肿严重程度[14],为急救留出更多的时间,降低患者治疗后的死亡概率和致残概率,提升治疗效果,改善预后结果。血栓药物不仅具有血管堵塞后再灌输的功效[15],对于创伤性血肿中血管的堵塞路径也能够起到有效的预防和疏通的作用,可以降低患者在经受创伤性损伤后颅内的血肿淤积情况,为血肿的消散和吸收建立有效的路径。
综上所述,在颅脑血肿患者的手术治疗中,伤前使用抗血栓药物,容易提高围术期出血风险,应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干预策略,保证患者围术期的安全性,有助于增强手术成功率,使患者的预后效果得到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