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内镜与显微镜联合径路鼓室成形术的应用效果
2023-12-20张火林丁海峰卢永田
张火林,胡 莹,丁海峰,卢永田
(深圳市坪山区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广东 深圳 518118)
慢性中耳炎主要是指中耳黏膜鼓膜或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性反应,其病变不单单发生于鼓室,可能侵犯鼓窦、乳突以及咽鼓管[1]。患者临床表现特征以耳内长时间间断流脓或持续性流脓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鼓膜穿孔以及听力受损,如不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引起颅内外并发症[2]。鼓室成形术是有效治疗慢性中耳炎的手段之一。既往,临床上常用的鼓室成形术主要是在显微镜下完成,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术后复发风险较高,手术难度较大[3-4]。在手术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好的术野或探查到部分特殊病变部位,需开放乳突以暴露深部结构,往往需对正常结构进行一定的磨除,增加血管以及神经等周围组织结构的损害,不但延长手术时间,加大手术难度,且不利于功能重建[5]。因此,寻求一种更为积极有效的手术方案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近年来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始被广泛应用于耳科手术中,且在显微镜手术过程中具有辅助探查隐蔽部位病变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显微镜手术的不足[6]。本文通过研究耳内镜与显微镜联合径路鼓室成形术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3月~2021年5月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中耳炎(合并鼓窦、乳突病变)患者为联合径路组,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1~57岁,平均(44.51±6.22)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6.12±1.33)年;手术分型:Ⅰ型47例,Ⅱ型13例;乳突硬化49例,乳突气化7例,累及听小骨4例。另取同期30例同类患者为显微镜组。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2~59岁,平均(44.62±6.30)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6.16±1.34)年;手术分型:Ⅰ型22例,Ⅱ型8例;乳突硬化55例,乳突气化3例,累及听小骨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较高。纳入标准:①入组人员均经耳内镜、咽鼓管功能以及颞骨CT检查等确诊为慢性中耳炎;②合并鼓窦、乳突病变;③年龄在16~70岁之间。排除标准:①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②伴有出血性疾病者;③病情未得到控制的高血压或(和)糖尿病者;④结核性中耳炎者;⑤因故无法完成相关治疗者,两组各有1例被排除。患者或其家属均已签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已核准。
1.2研究方法:联合径路组开展耳内镜与显微镜联合径路鼓室成形术治疗。显微镜组开展传统显微镜耳后入路不保留外耳道后壁手术治疗(即开放式乳突根治术+鼓室成形术)。①鼓室病变处理:选择耳道内切口,在内镜下选择较大的鼓耳道鼓膜瓣适当掀起,对病变情况进行探查,随后对病变组织实施清理,磨除上鼓室外侧壁骨质,充分暴露锤砧。随后借助角度内镜完成对上鼓室以及鼓窦入口的探查,借助曲度器械完成病变的清除。②鼓窦乳突病变:选择耳后小切口,于显微镜观察下进行鼓窦以及部分乳突的开放,随后清除病变。尽量避免对外耳道后壁以及乳突气房造成损害,最后完成耳后切口的缝合。③听骨链重建与修复:耳内镜下肽听骨重建听骨链,选择耳屏软骨和软骨膜修复上鼓室外侧壁与鼓膜。所有受试者术后均根据病情及患者具体情况合理开展抗生素预防感染处理,术后进行随访观察,随访时间为1年,门诊复查,频率为3个月/次。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各项手术指标,治疗前后气导平均听阈及气骨导差变化情况(评估时间均为治疗前1 d以及治疗3个月后),干耳率、治愈率(评估时间为治疗3个月后)及复发率(评估时间为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指标涵盖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通过容积法进行检测)以及住院时间。干耳即随访过程中耳腔内为发现任何分泌物渗出,且耳闷、耳堵等症状彻底消失。治愈即治疗后各项疾病症状均消失,听力测试结果证实听力恢复正常。并发症包括耳鸣、眩晕以及面瘫。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软件开展t及χ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手术指标对比:联合径路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71.46±5.99)min、(3.12±0.45)d,均短于显微镜组[(94.08±8.21)min、(4.71±0.62)d],且术中失血量[(10.49±2.13)ml]少于显微镜组[(26.31±5.89)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气导平均听阈及气骨导差对比:治疗后联合径路组气导平均听阈及气骨导差,均低于显微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气导平均听阈及气骨导差对比
2.3两组干耳率、治愈率及复发率对比:联合径路组干耳率[90.00%(54/60)]、治愈率[93.33%(56/60)]均高于显微镜组[70.00%(21/30),76.67%(23/30),χ2=5.760,P=0.016;χ2=5.178,P=0.023],而复发率[0.00%(0/60)]低于显微镜组[10.00%(3/30),χ2=6.207,P=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并发症评价:两组耳鸣[5.00%(3/60)vs3.33%(1/30)]、眩晕[1.67%(1/60)vs3.33%(1/30)]以及面瘫[0.00%(0/60)vs3.33%(1/30)]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1,P=0.718;χ2=0.256,P=0.613;χ2=2.022,P=0.155)。
3 讨论
针对慢性中耳炎患者,及时清除病灶、尽量改善中耳及外耳道生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亦是提升听力以及预防疾病复发的关键[7-8]。抗生素治疗该病的周围较长,极易出现耐药情况,从而使得疾病反复发作,进一步影响患者听力以及生活质量。传统手术则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损伤,且术野较为狭窄,术者往往需借助自身经验完成治疗,难以从多个不同角度完成病灶的清除[9-10]。因此,患者在接受传统手术治疗后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进一步不利于预后转归。随着近年来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内镜下鼓室成形术开始得到广泛关注,该术式主要是手术医生借助内镜以及显微镜对患者病变情况进行多角度观察,从而可明确患者具体病情,同时可对常规手术无法观察到的隐蔽区域实施检查并开展有效治疗,继而实现对病灶的彻底清除,促进中耳功能的重塑,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11-12]。
本文结果发现,联合径路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显微镜组,且术中失血量少于显微镜组。这在既往相关研究报道中得以佐证[13-14],提示了耳内镜与显微镜联合径路鼓室成形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可促进患者康复。分析原因,该治疗术式可借助耳内镜观察耳显微镜下难以发现的韧带、皱襞以及骨性解剖结构,且可实现在狭窄耳部获得充分的术野,继而可近距离观察病灶情况,并指导手术操作,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对患者造成的不必要损伤,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此外,治疗后联合径路组治疗后联合径路组气导平均听阈及气骨导差均低于显微镜组。这反映了联合径路组治疗术式在改善患者听力方面的效果明显较佳。考虑原因,显微镜组治疗术式往往需对部分耳道后壁实施磨除,或经耳道联合开放后鼓室方可观察鼓室内结构,从而可能导致耳道形态发生变化,影响其传声特性,甚至降低外耳道的声学放大功能。而耳内镜可为术者提供高清的图像以及广阔的术野,实现对细微结构以及病变的良好暴露,从而有助于术者更为清晰地观察到显微镜下隐蔽的韧带以及骨性解剖结构。可在尽量保留正常组织的基础上,明确中耳内相关隐藏区域以及病变,通过调节内镜方向和更换角度内镜,进一步扩大探查区域,有利于避免不必要的骨质去除,从而有助于听力的改善[15-17]。另外,联合径路组干耳率、治愈率均高于显微镜组,而复发率低于显微镜组。这充分说明了联合径路组治疗术式具有良好的效果以及预后。究其原因,耳内镜不受外耳道限制,可为术者提供较为广泛的视野,尤其是在观察下鼓室以及后鼓室病灶方面具有更为显著的优势,从而可减少不必要的乳突骨质切除,最大程度上保护中耳解剖结构,达到彻底清除病灶的目的[18-19]。然而,本研究仍存在有待完善之处,如本文入组人员数量偏少以及年龄跨度相对较大,从而可能对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在今后的有关研究中可通过增加样本量,开展多中心对照试验,继而获取准确、可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