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
2023-12-20程彦骁
冯 武,程彦骁
(靖江市人民医院 骨科,江苏 泰州 214500)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世界范围都拥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患病群体[1]。股骨转子间骨折好发于高龄群体或自体存在钙吸收、钙流失问题的群体。少数外部冲击性损伤也会造成股骨转子间骨折,并且股骨转子间骨折易出现多段骨折。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术是当前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两种主要手段[2],内固定术是对患者自有骨质进行修复,使用固定骨钉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并且待患者骨质自行恢复、愈合。而人工关节置换术则是一种现代治疗手段[3],通过人工材料将发生骨折的股骨头进行替换,现如今使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已经成为推崇的快速康复治疗手段[4]。本次研究根据7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医疗数据,分析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两种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0例,治疗时间为2018年8月~2022年6月,按照患者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纳入内固定组40例,纳入人工股骨头置换组30例。内固定组中男患与女患分别为24例、16例;年龄71~89岁,平均(77.79±3.38)岁;骨折原因:24例患者为摔伤,11例患者为交通损伤,5例患者为坠落损伤;骨折分型:8例患者为ⅢA型,21例患者为ⅢB型,11例患者为Ⅳ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73~91岁,平均(79.38±2.97)岁;骨折原因:18例患者为摔伤,8例患者为交通损伤,4例患者为坠落损伤;骨折分型:6例患者为ⅢA型,17例患者为ⅢB型,7例患者为Ⅳ型。患者及家属均了解本研究并持同意态度,本次研究经过本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入选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①经过X线或CT诊断,已经确诊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②患者意识状态良好,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③患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身体能够承受手术造成的创伤;④患者未伴有严重内科疾病,或继发性肿瘤疾病。
1.2.2排除标准:①本次纳入患者除骨折外,还伴有心脑、肝肾等严重脏器疾病;②患者年龄<60周岁;③患者的个人资料不全;④患者存在交流障碍;⑤患者伴有肿瘤、血液、免疫系统疾病;⑤患者缺少良好的依从性,无法配合医护人员治疗。
1.3方法:内固定组患者行内固定术。方法:采用全身麻醉,患者卧于牵引床上保持仰卧姿,使用C形臂X线诊断仪辅助进行骨折闭合复位处理,当患者股骨转子复位到满意位置后进行内固定术。手术方法:在患者大转子顶点近端2~3 cm位置做一个纵向切口,在大转子顶点使用导针进行穿刺,使用C形臂X线诊断仪辅助确定导针准确进入骨髓腔后沿导针进行骨髓扩展,而后安装瞄准器,选择合适大小以及长短的髓内钉(PFNA)进行固定。使用C形臂X线诊断仪辅助确定股骨转子复位良好后沿导针打孔,并安装骨钉尾帽。最后C形臂X线诊断仪辅助确定股骨转子的骨折复位位置和效果理想后使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口,并进行止血。逐层缝合创口,术后进行抗感染治疗、生命体征监护、髋关节功能恢复训练。
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直接前方入路)。方法: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卧位,选择髋部前外侧切口,以髂前上棘后方2 cm为起点向远端作长约10 cm纵行手术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表面肌膜,将肌膜推向内侧至股直肌间隙,将阔筋膜张肌拉向外侧,于间隙内结扎旋股外动脉升支,在髋臼拉钩保护下显露前外方关节囊,切开关节囊后显露股骨颈部,向远端显露股骨上段,骨折内有血肿肌化组织,取出股骨头、股骨颈部,测量股骨头直径,清除髋臼部分增生组织。必要时钢丝环扎碎骨块,患肢外旋屈曲位,以拉钩提起股骨近端,显露股骨近端,逐级扩股骨近端髓腔,试模测试后,测试双下肢等长,关节活动度良好,松紧度正常。置入合适型号股骨长柄及双极人工股骨头,复位后再次测试双下肢等长,关节活动度良好,松紧度正常。对关节囊进行修复,而后使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口,并进行止血、引流处理。逐层缝合创口,术后进行抗感染治疗、生命体征监护、髋关节功能恢复训练。
1.4观察指标与效果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不良反应。①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等。②髋关节功能评分:使用髋关节评分表harris量表[5]对患者的髋关节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包括肢体疼痛感、肢体活动、肢体功能等三部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髋关节恢复越好。③不良反应:压疮、切口感染、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
1.5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用t值及χ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内固定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均低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2.2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组肢体疼痛感、肢体活动、肢体功能等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不良反应率[6.67%(2/30),切口感染2例)]明显低于内固定组的25.0%(10/40,压力性溃疡2例,切口感染4例,肺部感染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根据相关医疗研究报道显示2020年国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占全部骨折患者的3.0%,占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的50.0%[6]。股骨转子间骨折可发于全年龄段,中老年群体以及钙缺乏体质群体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高发群体[7]。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一定的治疗难度[8],当前临床常采用内固定术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两者各有优势和不足,也各有手术适应证群体。当前以国内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方案和效果来看,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医院、医疗机构、组织已经能够独立进行髋关节骨折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并且拥有完整且完善的医疗理念、医疗方式、护理对策。自2000年之后,国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骨折的案例和频率越来越高[9],并且其治疗安全性较高,极少出现不良反应和风险事件的产生以及相关报道,并且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骨折的医患口碑非常好,在持续不断的医疗普及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人工关节置换术的认知越来越全面、客观、科学,同时人们对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加之新材料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也让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治疗费用越来越低,后期维护费用越来越低,人工关节与患者自体的排斥反应越来越少。因此现今普通百姓也更倾向于使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来治髋关节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10]。根据相关医疗研究数据显示2000年普通百姓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接受程度约为28%,而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提升到67%。并且与内固定术相比人工关节置换术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包括患者康复速度较快、术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术后髋关节结构稳定、不易发生二次骨折、对于粉碎性骨折、近股骨端骨折治疗效果好等。
特别是对于高龄患者而言,其骨质自身存在钙流失严重、骨质疏松、骨质脆弱等问题[11]。并且老年患者骨折后的骨质也伴随愈合速度慢、愈合效果不好等问题,患者自体愈合的骨折情况极其容易出现骨折区域二次骨折的情况[12]。人工关节置换术则能够有效避免这一问题,其远期康复和恢复效果更好。并对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的关节功能性恢复具有积极而且显著的作用。内固定术最大的问题就是术后股骨关节功能性恢复效果不理想[13],患者术后易出现股骨头活动受限、功能不全、功能损伤、功能丧失等问题。而且由于高龄患者自体骨质存在问题,所以即便是在术中在X线的辅助下其骨折复位情况良好,但在恢复过程中也会出现骨质的位移和改变,造成骨质愈合效果不理想,治疗效果不佳等情况,甚至诱发较为严重的并发症。而近些年随着材料学的发展,医疗材料不仅变得越来越优质,而且其价格也有降低[14]。人工关节置换术在10年间其医疗费用已经降低接近40%,并且人工关键置换术的材料所产生的机体排斥、磨损、不耐用等负面问题越来越少,无论是医疗从业者还是普通群众对其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应用面越来越广[15]。但是内固定术也具有一些优势,如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
综上所述,在老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中,关节置换术对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康复有积极意义,利于预后,而且能够有效降低并发概率。但是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需要主治医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在实际手术方案选择中应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采用个性化方案制定,从而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