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腰椎间盘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及对炎性反应的影响

2023-12-20

吉林医学 2023年12期

吉 喆

(天津市第一医院疼痛科,天津 300232)

作为骨科的常见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指的是腰椎间盘发生的退行性病变,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导致髓核突出对神经根、脊髓等组织造成压迫,疼痛、腰椎活动受限为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1]。随着工作生活习惯的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且患者呈现低龄化趋势。目前,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方案有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其中保守治疗主要指通过药物或针灸、按摩等手法缓解疼痛,可实现局部微循环的改善,但该方案无法对疾病进行根治,较易复发[2-3]。既往临床常用的椎板开窗直视下腰椎间盘摘除术能将病灶去除,可避免病情复发,但该术式手术创伤较大,不利于患者早期康复[4]。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能利用射频能量促进髓核蛋白分子分解,并将其以小分子形式排出,实现对髓核组织的移除,能较大限度保护脊柱功能及神经功能[5]。本研究探讨腰椎间盘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VAS评分及炎性应激反应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于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1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回顾性分析,将采用腰椎间盘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的58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应用椎板开窗直视下腰椎间盘摘除术的57例患者归为参照组。研究组男32例,女26例;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52.15±15.23)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3.65±1.21)年;病变类型:外侧型15例,中央突出型22例,旁中央型21例。参照组男34例,女23例;年龄30~71岁,平均年龄(51.74±14.78)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71±1.28)年;病变类型:外侧型13例,中央突出型20例,旁中央型24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经本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纳入标准:①均经X线片、CT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②年龄>18岁;③椎管组织正常;④首次进行椎间盘手术;⑤无肝肾功能异常。排除标准:①椎间盘突出物或钙化物>6 mm;②椎间盘髓核游离;③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或免疫功能障碍;④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病变;⑤脊柱生理结构先天不全。

1.2方法:参照组治疗方案:椎板开窗直视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即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后进行麻醉,于椎间盘突出节段作切口,对深筋膜和皮下组织进行逐层分离,沿椎板与棘突将骶棘肌实施剥离,将上下椎板暴露后去除部分椎板,进行开窗。将硬膜囊结构与神经根充分暴露,牵拉至内侧,切除硬膜外黄韧带后将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暴露,切开纤维环、后纵韧带,摘除髓核组织,同时检查椎间盘有无残留病变组织,确认椎管与神经根管减压后对切口进行冲洗,实施负压引流后缝合切口。研究组治疗方案:腰椎间盘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具体操作如下:术前CT扫描定位,确定术区后设计穿刺途径,同时明确穿刺深度和角度,准备妥善后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实施麻醉,利用腰椎穿刺针刺入靶点位置,拔出针芯,用0.9%氯化钠溶液润湿腰椎等离子刀头,将其通过套管置入,连接低温等离子手术系统主机(成都美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川械注准20150031;型号:PLA-700),将能量档位设置为2档,若患者出现神经刺激则改变针刺深度,然后以顺时针旋转方式于2点、4点、6点、8点、10点以及12点防线对髓核组织进行凝热、消融处理,完成后将穿刺针拔除,对针口进行包扎。

1.3观察指标;①手术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②手术效果:以腰椎功能MacNab评估标准为依据比较两组手术优良率,其中腰椎部位无疼痛,活动完全不受限制提示优秀;腰椎有轻微疼痛,不能进行剧烈运动,但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为良好;腰椎伴有重度疼痛,活动严重受限则为差[6]。手术优良率=(优秀+良好)/总例数×100%。③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两组术后1 d、3 d、7 d及14 d的疼痛情况,VAS量表分值设置为0~10分,0分代表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7分属于中度疼痛;>7分则提示重度疼痛。④炎性因子:于手术前及术后3 h抽取患者肘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后采用化学方法测定两组白细胞介素(IL)-17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⑤应激激素:于手术前及术后3 h抽取患者肘静脉血3 ml,对血清实施分离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去甲肾上腺素(NE)、醛固醇(ALD)、促腺上皮质激素(ACTH)。

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此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及χ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参照组短,且术中出血量比参照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2.2两组患者手术优良率比较:研究组手术优良率98.28%高于参照组的8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优良率比较[n(%)]

2.3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对比:术后1 d、3 d、7 d及14 d研究组患者VAS评分均比参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对比分)

2.4两组患者炎性因子对比:手术前,两组IL-17、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研究组IL-17、TNF-α水平均比参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应激激素水平比较:手术前,两组NE、ACTH和AL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研究组NE、ACTH和ALD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虽然椎板开窗直视下腰椎间盘摘除术能将病灶彻底摘除,可避免病情反复,但该术式手术创伤较大,导致局部组织损伤严重,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发生炎性应激反应,在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同时对患者术后恢复造成影响[7]。因此,有必要选择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实现对患者预后情况的改善。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低温等离子消融术逐渐被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治疗中,该术式属于微创介入治疗,其原理为利用射频电场将髓核组织分解,促使其转化为低分子气体或小分子,以实现椎间盘压力的降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8]。

本研究结果提示腰椎间盘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可实现各项手术指标的改善,有助于患者早期康复,因为相较于椎板开窗直视下腰椎间盘摘除术,该术式于CT引导定位后进行,可对病变部位进行准确确认,进而明确穿刺点,实现对术中出血量的控制[9]。腰椎间盘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能在不影响脊柱稳定性及其临近阶段的基础上对髓核进行彻底消除,对生理结构无明显影响且操作较为简单,有助于缩短患者后续康复进程。本研究结果表明给予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可收获理想疗效,这是因为该术式主要通过等离子促使髓核细胞发生解裂,并令其分解进而达到消除病灶的效果,可帮助患者恢复腰椎功能[10]。同时,该术式可促使髓核中胶原蛋白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可实现腰椎内压的降低,且该术式具有低温安全的优势,能直达病灶靶点并对纤维环壁进行保护,因此可达成良好治疗效果[11]。本研究结果提示腰椎间盘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这是因为该术式采取物理作用将髓核溶解,可在彻底消除病变组织的同时实现理想减压效果,能有效降低神经根压力,可避免手术操作对基质排列结构以及软骨细胞的影响,对病情的改善和疼痛感的减轻有积极意义[12]。并且,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能促进椎间盘回缩,从而有效解除椎间盘突出对硬膜的压迫,实现临床症状的改善,加上该术式手术创伤较小,因此疼痛较轻[13]。本研究结果说明腰椎间盘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能降低患者炎性应激反应,这是因为该术式属于微创术式,创伤较小,可对炎性因子的释放起拮抗作用,减轻周围神经水肿,血管扩张,减少手术操作对患者神经根的影响,对降低操作局部及机体炎性刺激有重要意义[14]。应激反应指的是机体受到外部因素刺激后出现的非特异性反应,ACTH、NE与ALD均属于应激激素,其水平的升高代表应激反应的发生。有研究指出[15],应激反应程度与手术创伤呈正相关关系,且术后患者应激激素水平过高提示预后不良,而采用腰椎间盘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能避免应激激素的异常表达,进而减少机体耗氧量,降低炎性应激反应,且不会对患者机体代谢有明显影响,为患者预后的改善提供助力。另外,在腰椎间盘低温等离子消融术中应用CT有助于明确髓核组织与周围组织的位置关系,安全性、精准度较高,能更易被患者所接受。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可实现手术指标的改善,对手术效果的进一步提升有积极意义,术后患者疼痛感均较低,有助于患者早期康复,且该术式可降低炎性应激反应,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选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