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参数检测对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
2023-12-20叶龙飞郑水娥
叶龙飞,郑水娥
(三明市第一医院检验科,福建 三明 365000)
产后出血现已成为临床产妇分娩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即产妇分娩后24 h内其出血量≥500 ml可被评判为产后出血[1]。有研究[2]显示,现全球孕妇每年死亡人群中,因产后出血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25%。近年来,随着临床剖宫产率的不断增高,致使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也呈现出逐年增长趋势[3]。目前对于临床上出现产后出血的原因医学界尚未明确给出结论,但医学界人士认为产后出血的发生和产妇精神状态、子宫收缩乏力、产道、凝血以及血小板等多种因素存在一定关系,对于该症状的预防与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产前对其检查进行精准预测。临床研究[4]表明,发生产后出血的案例有一半以上在产前无明确的高危险因素的存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前预防产后出血的难度。临床大量研究[5]发现,孕产期孕妇血液系统会受妊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其中最为明显的表现为产后孕妇的血液会表现出高凝状态,而此表现对预测孕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探讨孕晚期孕妇血液中凝血因子、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参数对产后出血的预测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产妇112例,根据产后是否出血将其分为产后出血的(产后出血量500~800 ml)42例作为观察组,正常分娩的(产后出血量<500 ml)7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年龄22~40岁,平均年龄(28.51±6.52)岁;孕周36~43 w,平均(39.18±2.31)w。对照组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7.91±6.15)岁;孕周37~43 w,平均(39.27±2.51)w。两组患者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所有孕妇均属于第一次初产;②所有孕妇产前体检孕妇和胎儿均正常;③近期无服用过任何抗凝药物;④所有孕妇及家属知情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器官性恶性肿瘤患者;②伴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③伴有血液类系统疾病患者;④因个人原因或其他原因中途退出研究者。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方法
1.2.1测定出血量方法:采取称量和容量法进行出血量测定。剖宫产产妇采用负压瓶进行采集:出血量=总血重量-羊水重量,产后2~24 h出血量采取会阴垫集血称重方法对其出血量计算。自然分娩产妇:在产妇自然分娩2 h内,采取容积计算方法,在胎儿出生后,将提前准备好的聚血容器放置在产妇下身,于 2 h后对容器里血量进行统计。
1.2.2凝血因子活性检测:采用CS-5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生产厂家:日本希森美康,国械注进:20163401580)及Dade Behring试剂,安图实验仪器(郑州)有限公司生产的PHOMO酶标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FⅦ ELISA试剂测定凝血因子血浆纤维素蛋白酶原(FIB)、Ⅷ、Ⅸ、XI活性;抽取所有产妇产前24 h内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放置于抗凝试管中,完全分离以后在1 h内完成对凝血因子的检测;所有检测试剂均在有效使用范围内。检测凝血因子活性值>正常值,表明该因子活性高;检测凝血因子活性值<正常值,表明该因子活性低。
1.2.3D-D及血小板参数检测:检测仪器与凝血因子相同, 抽取产妇产前24 h内清晨空腹静脉血1.8 ml放置在含有0.2 ml的枸橼酸钠(109 mmol/L)真空抗凝试管中,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为9∶1,进行轻微摇动,充分混合,3 5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浆后放置在-30℃冰箱保存,待检。待融化以后30 min内对D-D进行检测,采取双抗体夹心ELISA法,需严格依照试剂说明进行操作,浓度以横坐标为相应浓度曲线,纵坐标用吸光度OD值为标准,D-D浓度以酶标仪器根据OD值进行自动计算得出;同时采集EDTA-K2抗凝血2 ml,对血清降钙素原(PCT )、血小板(PLT)、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以及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进行检测,须在2 h内完成。需严格按照仪器说明进行操作,标本无脂血、无溶血,室内控制后行标本检测。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进行t及χ2检验。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对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参数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凝血因子、血小板参数以及联合检测对产后出血进行诊断预测,有无诊断价值的指标界点为曲线下面积(AUC)>0.5,AUC>0.9为诊断价值较高。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凝血因子及D-D水平检测结果比较:对两组凝血因子Ⅷ、XI、Ⅸ、FIB及D-D水平检测对比发现,两组Ⅷ、XI、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低于对照组,D-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凝血因子及D-D水平检测结果比较
2.2两组血小板参数检测结果比较:两组PDW及MPV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CT及P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小板参数检测结果比较
2.3两组凝血因子VII、FIB、血小板参数PCT、PLT及D-D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凝血因子FIB以及血小板PCT和PLT与产后出血的相关性分别为0.218、0.982及0.972,患者凝血因子FIB、血小板PCT及PLT各指标水平上升为患者产后发生出血的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参数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4凝血因子FIB、血小板参数PCT及PLT对产后出血的诊断价值:以产后出血和产后正常作为参考标准,将凝血因子FIB、血小板参数PCT及PCL各指标水平作为检验变量,对其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凝血因子FIB、血小板参数PCT及PCT,相较于凝血因子FIB、血小板参数PCT及PLT各指标的AUC值明显提升(P<0.05)。见表4。
表4 凝血因子FIB、血小板参数PCT及PLT对产后出血的诊断价值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孕妇分娩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临床主要的特征为阴道出血,严重者可短时间内出现大量出血情况的发生,甚至会出现失血性休克的可能,如预防和治疗不及时极易引发患者脏器功能性衰竭[6-7],目前产后出血已成为妇产科临床预防及治疗的重点疾病之一。临床多次研究[8]表明,通常产后出血患者在产前检查并没有发现高危险因素的存在。近些年,妊娠期孕妇在产前检查已成为临床常态,产前检查可以降低孕妇分娩时出现的风险,对母婴安全皆起到一定保护作用[9-10]。目前临床对于产后出血的具体原因尚不能完全明确,但多数医学界人士认为与凝血功能异常有关系。有研究[11]表明,孕妇生理随着妊娠期变化而改变,是导致孕妇血液发生高凝或低凝的主要表现,因此孕妇凝血指标的变化可作为产后出血的重要标准。另有研究[12]表明,产前对孕妇血小板参数指标检测时大部分孕妇血小板参数水平均处于正常范围,但其水平又偏低于正常孕妇,因此血小板参数水平异常很有可能是孕妇产后发生出血的相关因素。
FIB是人体凝血因子中的主要因子之一,能够直接参与到凝血的整个过程,该因子和凝血酶关系紧密,能够影响凝血酶活性[13]。孕妇在产前检查时FIB的含量相对较少时分娩后出血的风险会明显升高,当孕妇血液处在高凝状态的能够大量分泌各种组织因子,进而加速了凝血的进程,而凝血功能障碍是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因此该类孕妇在分娩前FIB水平表达相对较低。临床数据统计[14]结果显示,产后出血孕妇在产前体检时血液中FIB含量少于正常孕妇,且出血情况越严重FIB水平表达越低,说明产前FIB检测有利于预测产后出血概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前FI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与上述临床统计一致。血小板是由骨髓巨核细胞生成,且血小板参与了凝血的过程,为其提供了血小板3因子,其中包含α颗粒、凝血酶敏感蛋白以及致密颗粒等活性物质。本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FIB、PCT以及PLT单独预测的AUC值明显升高,表明联合预测效能更高。
综上所述,FIB、PCT以及PLT指标水平对产后出血具有预测效果,且3种指标联合检测效果更佳,通过对产后出血患者产前FIB、PCT以及PLT检测,能够对妊娠期孕妇产后出血的有效预测并为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本研究样本量较少,结果可能出现少许偏倚,基于其局限性,对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参数检测对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还需今后临床上加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