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通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2023-12-19周超

美与时代·上 2023年11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策略

摘  要:南通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涵盖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民俗、传统音乐、传统戏剧等多种形式,是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在运河沿线世代相传保留下来的珍贵财产。在发展运河非遗的同时,应注意结合运河文化创作新产品,有针对性地打造新文创,并建立非物質文化遗产数据库完成数据信息,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传承人与专业队伍,从而拓展南通江海文化底蕴,推动运河非遗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文化;发展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通市科技计划项目“AR技术下南通运河文化的数字化叙事设计研究”(JCZ21025)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相关背景及目的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中国古代建造的伟大工程,共有65个遗产点和31段河段,全长约1794公里,流经22个城市,在江苏境内流经徐州、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地。南通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支线,由扬州延伸至南通沿海地区,包含通吕运河、通扬运河、新北运河、九圩港河等河道,是以大运河江苏段规划范围内通扬运河与串场河为主干河道的运河水系,连接如皋、如东、海门、启东与通州各地。

随着社会对大运河文化建设的重视,运河周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广泛关注。主要是指分布在运河沿线范围内世代相传与人们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各种实践、表演、知识体系、技能等传统文化表现形式。2020年7月,国家文物局、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提出要将大运河沿线与其历史文化价值存在直接关联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列为主要规划对象。2021年5月,江苏省文物局、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江苏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计划》,将文化遗产分为大运河核心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关联物质文化遗产与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了全省59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强调了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推进了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序发展。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伴水而生,深入挖掘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传播大运河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对于推动运河文化振兴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南通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与现状

2021年江苏省发布的《江苏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计划》将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代表性项目与代表性继承人两方面。代表性传承人包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俗等多个方面。就文件发布的数据来看,南通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含9项传统技艺、8项传统舞蹈、1项民俗、4项传统音乐、2项传统戏剧、1项传统医药、1项曲艺,合计26项,实际数据如表1。其中有国家级非遗3项、省级非遗14项、市级非遗8项、其它类型1项,以如皋、海安、海门、如东县城所占类型较多。以南通大市的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来看,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占全市10%左右。在传承人方面,依托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平台与南通政府网站进行查阅,有17项省级或市级传承人,3项县、区传承人,尚有4项没有找到相关信息。

在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方面,南通在2019年-2022年连续四年在江苏省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联等主办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上将非遗项目进行展示,结合衣服、包、帽子等产品吸引众多消费者购买,同时开设了非遗工作坊,增加与消费者的互动与体验。在第四届博览会上还开设了运河非遗数字长廊,利用AR/VR、数字成像、交互感应等现代科技赋予消费者非遗体验。在2022年的“水韵江苏·非遗购物节”上,南通举办了“老字号·非遗嘉年华”活动,借助“淘宝”“饿了吗”“飞猪”等电商平台,依托线上线下的方式给大众推荐了很多好吃、好看、好玩、好用的特色项目和非遗产品。此外,南通还积极举办了“南通手信·非遗有礼”等南通非遗文创设计大赛,吸引众多本土设计师进行文创打造,并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以及非遗集市、非遗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来传播非遗文化,扩大运河非遗宣传路径。

三、南通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运河文化开发薄弱,运河意识欠缺

目前,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载体太为单一,虽然其由运河而生,但表现形式上却没有跟随时代融入运河主题,非遗产品的展示与开发创意性不强。如如皋风筝图案以传统风筝图案为主,并以大型或缩小版风筝进行售卖与展览,而白蒲蟹黄鱼圆、白蒲茶干等美食则现场制作售卖,这些非遗仅仅是聚集展示,缺少运河文化的输入,因而无法形成运河非遗的规模效应。此外,从近期的非遗集市与运河博览会中参观发现,非遗产品的项目展示重点只是围绕在传统工艺项目与传统饮食项目,如白蒲茶干等,对于传统舞蹈、戏剧、音乐、曲艺等项目展现形式较少,这些项目在南通运河非遗中仅占50%。通过与市民谈论发现,普遍对运河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认识不清,非遗项目模糊,影响力不如南通板鹞风筝、色织土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遗产资源认定难度大

由于运河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与遗产规模具有多元性,导致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存在局限,部分与运河相关的代表性项目与代表性继承人没有及时保护,形势严峻。与此同时,资源认定工作相对困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与运河相关需要查阅大量文献来进行验证,并且在文化遗产中低等级的认定工作容易忽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化共识。如南通在2019-2022年全省各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上多次出现的南通蓝印花布,其为南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与识别性,但并没有出现于2021年发布的运河代表性资源数据中,因而其是否与运河文化相关还有待验证。

(三)非遗制度尚未完善,经费投入不足

对比周边城市,目前南通市还未制定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与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与管理方法,因此,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人遴选等方面还没有较好的管理体制。同时,由于市级非遗网站尚未开发,导致县级以上的非遗数据资料模糊不清,而且只能分散在各个县级网站上,虽然开设了非遗公众号,但对项目历史、发展、传播、种类等均没有数据显示,仅是非遗活动的宣传。此外,有关部门对于运河非遗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政府只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积极组织招标并投入资金进行抢救性记录工程,如对跳马伕制作口述片、项目实践片、传承教学片和综述片等,而对于县级、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则有所欠缺。

四、南通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发展策略

(一)结合运河文化创作产品新形式,提升运河非遗意识

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在于活跃于运河沿线,伴水而生,世代相传,因而其不能脱离运河文化孤立出现,应开发新的产品形式来深化运河内涵。南通非遗大体为传统饮食与传统戏剧、戏曲、舞蹈等,在传统饮食中可以结合包装形式加强运河文化意识,如南通运河流线与碗、盆的外观造型进行设计,或在产品包装上绘制运河非遗饮食的传说、制作工艺等有关运河内容来展现运河内涵。在传统戏剧、舞蹈等方面可以围绕运河题材创作文艺作品,依托南通运河文化中的盐运文化、近代民族工业等特色,或者以运河沿线的重要事件、重要故事为题材,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加速人们对南通运河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

(二)建立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建立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可以充分掌握资源的数据信息,有助于推动对运河沿线遗产的保护。主要是对沿线资源进行梳理与分类,依托严密的数据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评估,并对其数量、种类、传承人、分布等关键信息进行统计并上传数据库,以此落实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任务。同时,还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按照保护等级进行分类,对濒危项目尽可能利用数字化手段对传承人的口述、技艺、资料等做好收集存档工作,加以保存。

(三)明确文创产品受众,开发多种形式

利用文创形式开发大运河产品可以以消费者不同年龄层次为基准,针对消费心理与运河文化特色,以吃、玩、赏的方式打造非遗文创产品。同时在各类非遗集市或活动中对文创产品销售做好数据统计,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偏好、呈现形式、价格范围等,开发针对全年龄范围的运河非遗产品。此外,部分产品甚至可以利用AR/VR、多媒体交互、立体影像互动等进行融入,并在旅游景点、交通运输点等区域搭建文创产品实体店进行售卖。

(四)扩大传承人队伍,加强梯队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传承,对运河非遗项目有意识地培养传承人,对部分项目还未有市级以上传承人的原因及时了解,加大组织培养力度。同时开设非遗传承人相关工作室,面对社会招收学徒,有意识培养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才,加强梯队建设,形成年龄层次合理的传承人队伍。此外,还要积极与周边高校联合,发挥产学研的优势,加强学校课程、社会活动与非遗的融合,结合实际项目与周边院校共同培育人才。

(五)培养专业人才,构建专业队伍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因而应大力培养相关文化科研人才,重视人才技术与实践能力。在运河具体项目中,政府可以与周边院校共同培育人才,围绕数字技术、文产科研、文化旅游等方面进行展开,有意识地进行指导与培育。同时还应开设相关工作岗位,构建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南通运河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并定期培训、考核,从而建设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队伍,為南通运河遗产保护与建设提供专业支撑。

五、结语

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资源种类众多,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姿,保护、传承、发展好运河非遗,就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发展运河非遗的同时,应注意结合运河文化创作新产品,有针对性地打造新文创,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完成数据信息。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传承人与专业队伍,从而拓展南通江海文化底蕴,推动运河非遗发展。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品形式也不能全以营利为目的,产品开发也需尊重历史与呵护传统,体验非遗内涵。总之,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之路还需不断实践和探索,最终实现文化保护事业和文化特色产业同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参考文献:

[1]南通市社科联课题组,编.南通大运河文化带历史遗产保护利用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

[2]秦宗财.新时代“千年运河”文旅品牌形象塑造[J].江西社会科学,2021(1):235-243.

[3]白硕.大运河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问题与对策[J].人口与社会,2018(6):33-43.

作者简介:周超,硕士,南通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书籍设计、字体设计。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策略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民营银行发展研究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