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生对高警示药品的认知和使用现状调查及相关性分析

2023-12-19徐语同李冉王凡裘博峯闫欣然马伟光

护士进修杂志 2023年23期
关键词:均分护生药品

徐语同 李冉 王凡 裘博峯 闫欣然 马伟光

(1.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北京 100144;2.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北京 100730;3.复旦大学护理学院,上海 200032)

高警示药品是指一旦出现使用差错,就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死亡的药物[1]。据《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高警示药品推荐目录(2019版)》[2]显示,多种高危药品也是临床中的常用药品,因此该类药品的使用与管理是临床护理质量的重点工作之一。护生在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中均有机会进行用药护理,也是用药错误的高发人群[3]。调查显示,18.8%~32.1%的护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发生过1次以上的用药错误[4],54.4%的护生在临床用药中发生过接近错误[5]。鉴于高警示药品用药错误后果的严重性与护生用药错误的高发性,了解护生对高警示药品的知识掌握及药品使用情况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及持续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对有临床用药经历的护生进行高警示药品知识掌握情况和药品使用情况调查,以期为高警示药品相关知识的普及与课程模块的设置提供参考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21年2-3月对北京3所院校、浙江2所院校、上海1所院校、四川1所院校的有临床学习经历的350名护生进行调查。根据Kendall样本量粗略估算方法[6],至少选取变量数的10~20倍,本研究变量为8个,考虑20%的无效问卷,样本量应为100~200名。纳入标准:(1)全日制护理专业学生。(2)有临床见习或实习经历。(3)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成人教育阶段护理专业学生;无临床用药经历者。

1.2研究工具

1.2.1一般资料调查表 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性别、学历、年级、临床学习累计时长、高警示药品学习情况、高警示药品知识掌握程度(自评)及高警示药品知识培训需求等。

1.2.2高警示药品相关知识和使用频率问卷 基于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高警示药品推荐目录》(2019版)[2](以下简称《高警示药品目录》)和美国安全用药实践研究所(ISPM)《对高警示药品的药物安全自我评估(medication safety self-assessment for high-alert medications)》[7],并参考其他相关研究[8]的基础上,形成高警示药品相关知识和使用频率问卷。邀请5位专家采用专家函询法对自制问卷进行修定与评价。5位专家均为护理学博士,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在相应工作领域的经验均>10年,其中4位专家为护理部主任(或副主任),1位专家从事护理管理教学与研究工作。经过2轮函询,最终形成《高警示药品相关知识问卷》及《高警示药品使用频率问卷》。问卷表面效度良好,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879。

1.2.2.2高警示药品使用频率问卷 该问卷共包含29个条目,用于对护生各种药品的使用频率进行评价,各条目以1~3分分别表示“从未使用、偶尔使用和经常使用”,分数越高表明护生在临床中使用该种药品的频率越高。<1分为低水平,1~2分为中等,>2为高水平。

1.3资料收集 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法,通过微信群或QQ群等向符合纳排标准的研究对象发放问卷。研究者首先向研究对象解释调查目的、意义及问卷填写方法,获取其知情同意。问卷回收后,剔除条目填写不完整以及填写时间<2 min的无效问卷。本研究共发放350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3份,回收有效问卷347份,有效回收率为99.14%。

2 结果

2.1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见表1。

2.2护生高警示药品相关知识问卷的得分情况 高警示药品识别维度得分显示:33种高警示药品中,护生使用频率最高的5类药品依次为口服降糖药[(1.45±0.50)分]、胰岛素[(1.58±0.49)分]、肝素钠[(1.63±0.49)分]、高渗葡萄糖注射液[(1.65±0.48)分]和肠外营养制剂[(1.44±0.50)分];使用频率得分最低的5类高警示药品依次为注射用三氧化二砷[(1.76±0.43)分]、脂质体药物[(1.69±0.46)分]、阿片酊[(1.75±0.43)分]、硬膜外或鞘内注射药[(1.76±0.43)分]及神经肌肉阻断剂[(1.75±0.44)分]。见表2。

表2 护生高警示药品相关知识问卷的得分情况(n=347)

2.3护生高警示药品使用频率问卷的得分情况 护生的高警示药品使用频率问卷平均得分为(1.26±0.40)分,提示护生在临床使用高警示药品的频率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其中护生使用频率最高的5类药品依次为口服降糖药[(1.52±0.77)分]、胰岛素[(1.49±0.73)分]、肝素钠[(1.37±0.67)分]、高渗葡萄糖注射液[(1.36±0.57)分]和肠外营养制剂[(1.36±0.62)分];使用频率得分最低的5类高警示药品依次为注射用三氧化二砷[(1.13±0.36)分]、脂质体药物[(1.14±0.35)分]、阿片酊[(1.15±0.40)分]、硬膜外或鞘内注射药[(1.16±0.41)分]及神经肌肉阻断剂[(1.17±0.42)分]。

2.4护生高警示药品识别与高警示药品使用频率的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护生高警示药品使用识别均分与高警示药品频率维度得分的相关系数r为-0.165(P<0.05)。将33种高警示药品中的10类高警示药品的使用频率问卷均分与高警示药品识别维度得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除胰岛素外,剩余9类药品(口服降糖药、肝素钠、高渗葡萄糖注射液、肠外营养制剂、注射用三氧化二砷、脂质体药物、阿片酊、硬膜外或鞘内注射药及神经肌肉阻断剂)的使用频率问卷均分均与高警示药品识别维度得分呈负相关(r=-0.124、-0.201、-0.147、-0.164、-0.173、-0.154、-0.166、-0.161、-0.116,均P<0.05);高警示药品识别维度得分与胰岛素使用频率均分的相关系数为-0.076(P>0.05)。

3 讨论

3.1护生对高警示药品知识的掌握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347名护生高警示药品相关知识问卷总分为(74.01±8.59)分,处于中等水平,该结果略高于申良荣等[9]的研究。其中92.22%的护生认为自己需要更为系统的学习,76.37%的护生在课堂内未接受过高警示药品的系统学习。有研究[10]也显示,近4成的护士未在学校阶段进行高警示药品相关课程的学习,甚至从未接受过正式的高警示药品知识教育。有研究者[11]建议,高警示药品的培训中除了要强调用药时需核对患者名字、药品种类、用药时间和用药剂量等知识外,还需让护生掌握给药顺序及用药原因等知识,最终减少护生用药错误,特别是高警示药品的用药差错。提示护理教育者应从低年级开始就关注对护生高危药品使用知识进行讲授,并注意对高危药品使用进行监督、教育与培训。

3.2护生高警示药品的使用情况及护生高警示药品使用频率与高警示药品识别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生高警示药品使用频率问卷均分为(1.26±0.40)分,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表明护生在临床学习中有机会接触到高警示药品,但高警示药品临床使用频率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高警示药品使用频率问卷均分与高警示药品识别维度得分呈负相关(r=-0.165,P<0.05),但相关性不强;10类高警示药品(口服降糖药、胰岛素、肝素钠、高渗葡萄糖注射液、肠外营养制剂、注射用三氧化二砷、脂质体药物、阿片酊、硬膜外或鞘内注射药及神经肌肉阻断剂)的使用频率问卷均分与高警示药品识别维度得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除胰岛素外,其他药品的使用频率问卷均分均与高警示药品识别维度得分呈负相关(r=-0.201~-0.116,P<0.05)。表明注射用三氧化二砷、脂质体药物、阿片酊、硬膜外或鞘内注射药和神经肌肉阻断剂使用频率较低,但识别率较高;而使用频率较高的口服降糖药、高渗葡萄糖注射液、胰岛素和肠外营养制剂等高警示药品的识别率反而相对较低。该结果与胡琳等[12]的结果相似,提示护生对于高警示药品的理解和认识存在误区,认为经常使用的药品不属于高警示药品,而对使用频率低的和不熟悉的药物则警惕性更高。有研究[13-14]证实,高使用频率和低识别率,都易导致护生对于药品使用的警惕性降低,从而提高高警示药品用药差错的概率。陈雪等[15]研究也表明,药品相关知识不足是临床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而不能正确认识临床高使用频率药品的危险性则更容易导致护生的用药错误。因此,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护生在临床见习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高危药品知识培训,提升护生对于临床使用频率较高的高警示药品的警惕性,以此提高用药安全性。

综上所述,护生对高警示药品知识掌握程度处于中等水平,特别是对于临床常用药物中高警示药物的警惕性较低。护理教育者应提升对高警示药品的教学重视程度,与临床教学老师密切开展院校合作,加大对高警示药品,特别是临床学习中常用高警示药品的知识培训,提高护生高警示药品知识水平,进而提升用药安全。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仅采用便利抽样对部分省区有临床经验的护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未来还应扩大调查规模和样本量进行更全面的调查,以更准确地反映护生对高警示药品的知识掌握和使用情况。

猜你喜欢

均分护生药品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柔性喂丝机均分盘CFD分析和优化设计
面积均分线的推广
护生职业认同感及在校教育策略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南充市教学医院护理专业实习生护患沟通能力调查分析
单簧管基础练习新探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药品集中采购将走向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