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双院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效性思考

2023-12-19师丽娟

科学导报 2023年83期
关键词:书院制

师丽娟

关键词:书院制;双院协同育人;育人导师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思想政治引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内高校书院制改革创新不断深入。各高校在书院制改革推进过程中,有关运行体制机制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为丰富书院制管理顶层设计,郑州西亚斯学院建立完善了“学校—书院—学生楼区—学生层区—学生宿舍”五级网格化育人体系。按照“总院+书院”模式,成立书院总院,统筹协调各个书院管理工作;书院内部按照不同楼区设立了“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中心,增强学生的书院归属感;不同楼区以楼层为单位,分配育人导师对层区进行集中管理,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工作;不同层区的宿舍,以宿舍长为信息联络员,保证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能及时传达到育人导师,做到信息互通,切实提升管理实效。

我国内地高校的大部分书院实行的是“学院+书院”双院协同的新型高校教育组织模式。“学院+书院”制模式下,学院与书院既各有分工,又需相互配合。学院主要侧重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以行政班、教学班为单位,关注学生日常教学管理,是学生“第一课堂”理论与实践的主要阵地;书院则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学生社区为单位,关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管理,注重通识教育,开拓学生“第二课堂”,丰富学生课余时间的学习和体验。

  (三)学业导师、育人导师、朋辈导师“三师”育人

双院制背景下,更多主体加入了学生管理队伍中,如学业导师、育人导师、朋辈导师以及书院各类学生组织等,每支育人队伍各尽其职、同向同行,共同服务于学生成长,促进全员育人。

完全学分制打破学院和班级的限制,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与书院制的初衷契合。书院制将不同年级、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会聚在一个社区,一个宿舍,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成长,迎合了书院制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书院作为学生通识教育的主阵地,制定完善的通识教育实施方案可促进通识教育落到实处。许昌学院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通识教育学分管理列入书院范畴,建立书院特有的通识教育体系,通过建立各有特色的书院特色文化,完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加强书院特色社团文化建设,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实现全人教育目标。

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是以行政班级和专业学院为单位进行的,这种模式在我国已经形成根深蒂固的意识和相对成熟的运行体系。实施书院制改革,打破了原有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书院学院两头管,在探索初期职能分工不明,工作衔接不畅,给高校管理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受到广泛质疑。因此书院制推行初期,师生的教育理念难以改变,为书院制推行工作带来了困难。

1、双院分工不明确

虽然书院制实施方案划分了学院和书院的工作范围,但在具体工作的执行中有些工作因学院和书院会有交叉融合的地方,界限较为模糊,沟通不畅就会导致工作的被动,互相推诿。

2、教务和学务不沟通

教务和学务作为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两个部门,如同书院制的左手和右手,应共同发力促进协同育人。但书院制推行中,作为学院上级部门的教务处和作为书院上级部门的学务处,作为两个独立的部门,各行其是,互不沟通,导致双院协同工作难以开展。

3、双院沟通机制缺失

双院协同作为书院制一直力推的工作方式,长期缺乏联系沟通机制,缺乏相应的对接制度,缺乏相应的对接联系人,没有找到双院协同的关键点,缺乏主动沟通的意识,没有形成相应的沟通机制,导致双院协同目标难以实现。

导师是双院协同的桥梁,导师制作为书院制推行过程中的关键核心,推进的扎实程度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但书院制探索初期,大都存在导师制推进困难的问题。原因有很多,一是师生比过高,导师配备不足,导致导师制远远达不到学生所期待的效果;二是育人导师职业规划缺失,职业荣誉感和认同感较弱,导致育人导师流动性大;三是学业导师作为专任教师,主要考核标准还是教学和科研,且学生住宿较为分散,因此很难在课余时间分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对每位学生的学业指导;四是朋辈导师作为学生,并不一定是自愿竞聘的,即使是自愿竞聘的,也并不一定愿意在自身学习之余,主动对困难学生进行帮扶。

各大高校书院制推行過程中,每个书院都确定了自己的文化特色,但更多时候书院所谓的文化特色并未落到实处。一方面,书院文化活动的开展在形式上比较丰富,但是内容千篇一律,且缺乏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书院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构建与自身教育理念和文化特色相融合的系列品牌,存在师资投入不足、体系不完整、内容不明晰、质量不高等问题,书院文化个性得不到很好的呈现。

按照书院制的初衷,学生享有宿舍的完全自主选择权,这就导致学生住宿过于分散,随之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同专业学生缺乏交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分离等,不利于提升师生的书院认同感。

1.学校成立书院制改革领导小组,加强书院制调查研究,定期研判书院制发展趋势,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做好书院发展的指导、监督、评价等工作。

2.统筹建立双院协同的沟通平台。学校应通过整合资源,统筹布局,打破书院和学院、教务和学务“各行其是”的局面,保障书院制的有效实施。

3.明确双院分工,明晰权力边界。书院和学院的共同目标都是培养素质能力更强的学生,二者虽然各有分工与合作,但需要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功能互补和有机整合,才能实现学校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

书院的育人成效在实行初期很难显现,当改革成为必然趋势,大家从被迫接受转变为主动认可,需要在探索的过程中制定工作的统一标准,形成成熟的实施体系,看到明显的育人成效。当流程全部理顺,一切工作按部就班,约定俗成,大家对书院制改革的质疑声自然就会消失。

学院和书院作为两个独立的部门,有各自的职责分工,但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要实现协同发展,打造自上而下的常态沟通机制是关键。

导师作为双院协同的桥梁,是协同育人的主体,导师队伍的建设,关系到书院育人成效,因此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成为育人的关键。可通过配齐配强并稳定导师队伍、合理分配导师职责、赋予学业导师学生评优评先参与权等方法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书院建设特色文化,丰富文化底蕴,需要通过党团组织带动思想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彻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通过党建进社区、进楼层、进宿舍,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特色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实现思想育人。

1.实现学生相对集中住宿。住宿的分散性导致双院协同管理的困難,通过资源整合,可将每个专业的学生限制在某一书院的某一楼层或者育人导师的管辖范围内选宿舍。

2.鼓励学业导师参与书院活动。通过鼓励学院导师进入书院、社区开展研讨指导活动,举办多种多样的师生交流活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衔接与融合。

3.丰富第二课堂活动。目前的书院制第二课堂主要集中在文化素养课程和活动的开展,要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可以多开展一些专业性的第二课堂活动,拓展学生知识面,如:法学专业与人工智能专业等开展人工智能、区块链法学研究会等,使专业学院有机会参与到书院活动当中,实现双院协同。

综上所述,书院制改革不能简单地视为对西方书院制的移植,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因校制宜的探索建立成熟的书院制体系,实现双院协同育人,提升书院制育人成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振宇.书院——学院双轨协同育人模式的现实困境与思考[J].管理工程师,2022,27(01):71-74.

[2]林小叶,闫真.高校书院制改革路径探索——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J].大学,2022(01):22-25.

[3]朱丽花.书院制下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模式的探析[J].大学教育,2021(04):148-150.

[4]张树启.书院制与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融合发展研究[J].理论观察,2021(01):168-170.

[5]卜佳锐,王钰亮.新时代高职院校书院制改革发展策略探究[J].大学,2021(46):36-38.

[6]孙媛慧.民办高校书院制建设探究[J].亚太育,2021(22):160-161.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23年度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智慧教育背景下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23-177)。郑州西亚斯学院基金会项目编号(2023LX001)。郑州西亚斯学院2023学年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作者单位:郑州西亚斯学院文法学院)

猜你喜欢

书院制
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校书院制改革新路径
南科大书院管理模式对我国师范类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
试论书院制背景下的高校辅导员角色重构
浅析书院制下的德育新模式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模式下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若干思考
试谈书院制在培养大学生价值观中的功能
针对“书院制”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