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院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12-19河南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仪桂云刘宝忠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14期
关键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导师

河南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徐 冰 仪桂云 程 敢 刘宝忠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教育领域召开了三次重要会议。第一次会议聚焦改革,提出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第二次会议聚焦质量,以健全完善质量体系为导向,提出构建以学位授予单位质量保证为基础,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为引导,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积极参与的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监督体系。第三次会议聚焦立德树人追求卓越,以加快改革发展为主题,基本建成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三次重要会议,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发展形势和条件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改革,大力提高质量和水平,扎根中国大地,以一流为目标,追求卓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强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202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指出,按照需求导向、尊重规律、协同育人、统筹推进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培养机制更加健全。

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在 “双碳”目标下,煤炭行业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考察调研煤炭综合利用等情况,强调“能源产业要继续发展,否则不足以支撑国家现代化。煤炭能源发展要转化升级,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这样既不会超出资源、能源、环境的极限,又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大有前途,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最为紧迫的是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今后一段时期,煤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煤炭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为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河南理工大学工科优势突出,能源、安全学科特色鲜明,为国家安全生产、能源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与智力支撑。河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以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及煤的材料化利用为显著特色,担负着煤化工高端人才培养的重任。然而,在化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尚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略显不足,与行业的人才需求尚有一些差距。本文梳理行业高校化学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短板与不足,拟通过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高水平专业实践基地,畅通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体制机制,切实发挥校企协同育人实效,旨在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高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

一、问题分析

(一)课程学术化倾向严重,工程能力培养体现不足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所带来的教育资源配置、教学课程安排等是当前研究生培养所面临的突出问题。首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按照模块划分,包含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与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形式基本一致;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是按照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去培养,大多数的课程安排几乎与学术型研究生相同,仅多6个学分的实践环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依旧没有显现出来。其次,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实践类课程设置普遍不足,造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加强,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定位相脱节。最后,很多任课教师在教授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时,以传统的课堂讲述为主,偏重基础性、理论性的知识传授,而启发性、探究性的案例教学法、小组研讨法、合作学习等方法应用不多,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用有限。此外,行业专家进课堂讲学或进行专题讲座的次数过少,不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有必要改革现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通过增加案例库教学、研讨式教学等,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导师队伍和实践基地建设有待提升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行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产业发展速度,产教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显现出较强的必要性和适用性。

“双师型”导师指导在河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 “我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虽早已实施,但由于相当一部分校内导师工程实践与经验不足,很多青年导师没有工程背景。致使我校 “双师型”导师指导仍处于 “形式融合”阶段,学生实习实践处于 “形式融合”,毕业考核处于 “局部融合”,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缺乏 “强融合”。随着工程硕士培养规模的快速增大,这一问题越发突出。我国全日制非定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体验调研结果表明,2015年、2017年、2019年学生参加实习实践的比重分别为81.5%、81.2%、91.7%,而学校联系或安排的实践基地实习的比例分别为12.4%、17.8%、16.3%;校内外导师开展深度合作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为25.5%。当前,校内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也有待提升,学校建立或保持联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作用有限,实践基地的遴选仍需加强,校外导师参与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广度和深度均有待提高。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遴选,构建一批高水平实践基地,借助基地等平台,以项目合作为载体,畅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体制,扎实推进产教融合,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是高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有待创新

2020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印发《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 “《方案》”),《方案》明确要突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为核心,强化行业需求导向,重视用人单位反馈评价等评估要求,构建教学质量、学习质量、职业发展质量三维度评价体系。其中,教学质量评估重点考察课程体系建设、校外资源参与教学、案例教学应用与开发建设等以及对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支撑成效等方面;学习质量强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在学成果的实践创新性,专业学位论文的应用性和行业应用价值,重在考查学生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提升和知识体系构建等方面的获得感和成长情况;职业发展质量重点关注总体就业质量,考察毕业生就业创业率、就业结构等情况。

过去较长时期,行业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多以论文、专利等成果产出为评价依据,这与《方案》的要求存在差距。因此,高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构建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监督体系,建立多维度的人才培养评价长效机制。

二、对策与建议

(一)修订培养方案,构建工程硕士实践教学体系

聚焦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在工程硕士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充分调研,修订完善现有培养方案,构建整体、协调、连续性的工程硕士实践教学体系:在第一学年开设基础实践教学,第二学年开设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第三学年开设创新综合实践教学,内容上包括基础训练、实验教学、专业实践、第二课堂活动和学位论文等模块。通过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活动的顶层设计,注重案例库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现场教学、技术前沿讲座环节的开展,着力增强学生的专业技术、职业技术、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建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有了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需要构建实践保障体系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和保障。通过完善实践教学责任机制、激励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构建实践教学管理运行机制;通过校内导师的挂职锻炼与行业高素质人才选聘的结合,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增加校企校地的交流与合作,以项目和人才培养为抓手,建设一批高起点的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畅通相关运行与保障机制,打破顾虑与壁垒,将 “双师型”导师指导落到实处。

(三)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围绕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这一目标,兼顾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改变长期以来以论文、专利等成果产出为主的评价依据。通过构建教学质量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学生评价、管理机构评价和同行专家评价体系等多维度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通过强化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监督,实现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结语

针对工程硕士实践创新能力不足,院校在制订培养方案时要强化基础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和创新综合实践环节,构建整体、协调、连续性的实践教学体系,畅通产教深度融合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课程教学和基地建设以及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监督评价,实现工程硕士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猜你喜欢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四位一体”动态培养模式的构建
V eraW an g
导师榜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爱情导师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基于校企联合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