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马赛克方法支持幼儿深度学习

2023-12-19江苏省扬州新世纪幼儿园殷倩珍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14期
关键词:马赛克稻草人篱笆

江苏省扬州新世纪幼儿园 殷倩珍

一、遇见 “马赛克”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幼儿有四大基本权利,即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其中的参与权是指幼儿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有权对关系到自身利益的事项发表意见、进行决策或采取行动。然而,幼儿阶段由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局限,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来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应运而生,被有些学者认为是 “较好地回应了近十年来英国及国际范围内对于倾听幼儿声音的兴趣与研究方法的局限之间的矛盾”。

(一)“马赛克”的概念

由英国学者克拉克和莫斯于2001年提出的一种研究幼儿的方法,它将观察、访谈等传统的质化研究方法与参与式方法结合起来,利用混合的方法来激发幼儿充分表达自身观点,是一种融合了多元方法、多重声音的研究方式,它把不同的视角结合到一起,以便和幼儿共同绘制一幅有关幼儿世界的图景。每通过一种方式,研究者便可较为客观地获得幼儿的某一观念和看法,而多种方式可构成幼儿的完整看法。这就像一片片马赛克金砖整合成绚丽的画,因此称为马赛克方法。

(二)“马赛克”的方法

马赛克方法使用的工具包括观察、访谈、拍照和图书制作、幼儿园之旅、地图制作、访谈等。马赛克方法被认为是一种多元化倾听幼儿想法的方法,因为它是多种工具的结合,除传统的观察、访谈等工具外,还有很多参与式工具。

(三)“马赛克”的实践

“马赛克方法”在实践过程中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运用多种工具来搜集和记录幼儿的兴趣点、思考的过程和预期目标等,第二个阶段则是把第一个阶段搜集的各种资料汇集到一起,展开对话、反思和行动。

事实上,搜集幼儿信息在幼儿园中经常使用。虽然没有那么多的方法,但是绘画表征、幼儿访谈等都很常见,不过,在实践中教师往往会仅限于信息的搜集与堆砌,忽略整合解读,知道了幼儿在想什么,却没有去思考,他们为什么这么想。因此,尽管教师 “倾听了幼儿”却浮于表面而不深入。

马赛克是由许多小的碎片组成的,教师需要把这些碎片拼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立体的 “图画”。这是一个整合幼儿信息的过程,也是实现读懂幼儿至关重要的一步。在多元的表达中,幼儿的言语信息、绘画信息、选择信息等都会表现出幼儿的一些想法,通过整合的形式进行解读就能真正了解幼儿的想法与意图。

二、用好“马赛克”

(一)倾听幼儿的声音,赋权幼儿参与决策

以大班生成活动 “篱笆诞生记”为例。幼儿在餐后散步时,发现他们亲手种在小菜园的小苗苗被散步的幼儿不小心踩踏,出于对种子的保护,他们决定制作篱笆。教师在大班 “制作篱笆”活动中嵌入马赛克方法,赋权幼儿参与各项决策,如制作什么样的篱笆、选择用什么材料制作篱笆、如何进行分组等。正是教师的放权,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赋权幼儿进行自主创作,推动幼儿游戏化水平不断提升。

教育部于2022年印发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 “《评估指南》”)指出,教师要以亲切和蔼、支持性的态度和行为与幼儿互动,确保幼儿能放心大胆地表达真实情绪和不同观点,并支持幼儿参与一日生活中与自己有关的决策。这与马赛克方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正好一致。马赛克方法为支持幼儿表达提供了实用的工具,为落实幼儿的参与权提供了可能。正是因为教师在课程活动中运用了马赛克方法,让决策的权利由 “独权”变成 “共权”,幼儿才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过程中积极的参与者、主人翁。赋权的力量激发了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拓展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深度,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马赛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 “教”与 “学”的变革,为现代幼儿观从理念走向现实搭建了桥梁,赋予教师知行合一的力量。

(二)使用多种工具,理解并支持幼儿决策

马赛克方法尊重幼儿独特的表达模式,让幼儿的学习可视化,促进教师读懂幼儿与成人截然不同的 “语言”,让教师 “看见”幼儿的学习。

篱笆制作到一半时,很多幼儿放弃了,放弃的原因是什么?应该要求幼儿继续完成任务吗?教师采用了马赛克方法中的幼儿访谈这一工具倾听幼儿的声音,探寻放弃的原因。教师引导幼儿运用会议、拍照、绘画、访谈等多种方法,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交流操作过程和感受,在幼儿提出的众多问题中,关于如何将树枝进行捆绑连接的问题超过半数。可以看出,捆绑是幼儿遇到的普遍问题,于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制定解决办法:通过集体活动学习打结的方法,以合作的形式完成树枝的捆绑,不会打结的人用扭扭棒或铁丝进行缠绕捆绑。克服重重困难后,幼儿终于完成了篱笆的制作,教师采用绘制地图、幼儿访谈等方法,支持幼儿总结和反思。

“幼儿有一百种语言”,教师应有 “一百种聆听的方法”。作为成人,教师不能做偷走幼儿 “九十九种语言”的人,而应使用多种方式支持幼儿表达,通过多渠道倾听幼儿的声音。马赛克方法的引入,让教师获得了实用的、操作性强的技术工具,在倾听幼儿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幼儿的学习、游戏活动中,教师支持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如拍照、地图制作、自然物拼摆等表达想法,为自己的探究过程、探究结果做出解释,真正实现了多元表征。

幼儿使用马赛克方法表现出的经验,反映了幼儿的已有认知、学习经历和探究结果,进而使马赛克方法成为一面能够映射幼儿学习状况的“镜子”,为教师反思教学、调整策略、进行下一步支持与回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三)建构平等 “对话”关系,助推幼儿深度学习

马赛克方法的开创者之一莫斯教授指出,要在文明社会中建立 “论坛式”的早期教育机构。可以看出,马赛克方法背后隐藏的教育观是将教育看作 “论坛”,看作幼儿与成人平等对话的过程。幼儿 “发声”,教师用心倾听并做出 “回声”形成平等对话关系。为了实现这种理想的状态,扬州新世纪幼儿园尝试在课程活动中,借助马赛克方法建构一种基于 “倾听”与 “回应”的 “对话型”的教学样态。在这样的关系中,教师是倾听者,也是回应者。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马赛克方法的运用,还有助于促进学习迭代升级,实现深度学习。马赛克方法的运用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在倾听与回应中不断前进与更新的,从上一轮马赛克方法的运用中抽取出关键性的信息,再进行新一轮马赛克方法的运用。在无数次倾听与回应的来回中,教师引导幼儿不断反思,解决问题,滚动式推进项目走向深入。例如,在大班种植活动“遇见莓好”中,幼儿发现自己种的草莓刚成熟时就被不知名的动物吃光了,自己一口都没尝到。为了引导幼儿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的矛盾,教师运用马赛克方法展开第一轮的倾听与回应。教师召开幼儿会议,与幼儿商量解决办法,最终幼儿决定给草莓地安装一个稻草人。对此,教师及时做出回应,提供材料,支持幼儿把想法付诸实践。可是,当幼儿在制作稻草人过程中,无法将稻草人的身体不同部位连接在一起,教师发现幼儿对稻草人制作方法并不了解。倾听并捕捉到这个关键性信息后,教师作为资源的链接者,做出第二轮回应,为幼儿提供了制作稻草人视频。在幼儿浏览相关资料后,教师开展了第三轮倾听与回应,教师鼓励寻找材料制作稻草人的支撑架,教师进一步回应幼儿,引导幼儿反思问题、寻找固定支架的解决方案。接着,教师进行新一轮的倾听与回应,以此循环反复……在倾听与回应的对话型教学中,教师重视接住幼儿抛出的 “球”,再以适宜的角度,抛给幼儿,形成一种基于对话的平等关系。在无数回合的对话中,幼儿沿着出现的问题链,运用高阶认知策略,全身心投入解决问题中,获得核心经验,推动学习不断迭代升级,实现深度学习。

三、结语

马赛克方法不是一套孤立的方法,而是与其背后积极、全纳的幼儿观一脉相连,教师在实践中往往需要 “捆绑式”运用。在应用这一套方法支持幼儿发声、参与决策的同时,其最为精髓的内在理念也会 “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教师的内心,教师心中的幼儿形象也将自然而然地随之转变。这为教师落实幼儿的参与权提供了可能,进而也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在课程活动的实施中遇到困难时,马赛克方法打开了一扇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大门,成为教师建构富有生机的园本课程的得力工具,可谓恰逢其时,意义重大。幼儿是自身生活的专家,是意义的创造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他们需要被看见。灵活运用马赛克方法,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让教师的支持有策略,助推幼儿的深度学习,在 “看见”和“倾听”幼儿的道路上,探索仍在继续……

猜你喜欢

马赛克稻草人篱笆
结合格式塔理论的马赛克包装图案设计及应用
围篱笆
AI黑科技真的能去马赛克吗
不担当比“稻草人”还要差
稻草人
篱笆城
花篱笆
《马赛克》
稻草人
赴美留学,这些会被“打马赛克”的东西别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