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翻译学视角下《金匮要略》英译的四维度识解研究*

2023-12-18周艳红薛双双

中医药导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辖域罗本金匮要略

王 薇,周艳红,薛双双

(1.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2.陕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3.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随着“哲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融合的译学跨学科研究发展,“认知科学”的研究逐渐发展成熟[1-2]。翻译不仅是简单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一种认知活动,而且这种活动是复杂且多维度的[3]。认知翻译学是一门将认知领域和翻译领域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是以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神经分支学科为主要理论基础的翻译跨学科研究,研究对象多为译者认知能力、心理活动及认知行为等[4]。因此,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适合解释翻译过程背后的动因和认知规律。从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认知语言学的日益发展,学界翻译研究也越来越凸显认知倾向,认知翻译学的兴起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认知翻译学通过使用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重点探索认知与翻译之间的互动关系[5]。近年来认知翻译学研究对象、内容、方法渐趋清晰,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表明认知翻译学已发展稳定成熟[6]。目前认知翻译领域中研究对象集中在文学翻译,中医典籍翻译的研究仍然处于边缘地位[7]。中医学具有深刻的哲学与文化根基,这一点在中医典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医典籍中的中医术语反映了人与世界的不同体验,是人与自然及疾病之间的理解和认知[8]。这与认知语言学中提倡人与世界的互动体验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从认知翻译学角度来研究中医典籍的英译(本文以《金匮要略》英译为例),可以弥补中医翻译理论研究方面的不足。

1 识解理论与翻译

翻译是不同语言或语言变体之间基于符号转换的文化活动。在翻译的置换语境(displaced situation)中主体与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所以翻译之间是语言的转换,是一种高层次的认知活动,即从一种识解方式到另一种识解方式[9]。因此从识解的角度看待转换,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转换的认知过程。美国语言学家LANGACKER R W 1991年在认知语法中提出识解(construal)的概念,指出人们具有用不同能力解释同一场景的能力[10]。语言表达的内容不仅是概念相关的,也是人们识解内容的特定途径[11]。不同的识解方式解释一个特殊场景时,可编码不同的场景方式构成概念化[12]。这也是识解最明显的作用,即同一场景提供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这种形式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因此对于相同的认知概念和内容,如果识解方式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义[13]。王寅[14]提出识解不仅可以分析人类的主观性语言层面表达,也适用于翻译认知过程的研究。张艳等[15]运用识解理论对唐诗的翻译过程进行认知研究,对不同英译背后的认知机制进行了深度分析,提出从认知翻译视角充分考虑汉语主观性动词,可以选用三义一体的动结式或结果义的英译策略,从而有效避免唐诗译文中意境的流失。

综上所述,识解与翻译的关系较为密切,认知识解的分析视角有助于描述翻译语言转换和意义构建这一过程。识解能够为翻译过程中采用的增译、减译和转换等变译策略和方法提供统一的解释,从而有助于揭示翻译过程背后的动因和认知规律。LANGACKER R W将识解的构成因素分为辖域、背景、视角、突显和详略度5个部分。王寅[16]认为可以将辖域和背景这2个因素合为一类,总结为4个维度。受到这4个不同维度的影响,不同译者有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从而产出不同的译文,而识解理论也可用于对其差异进行解释。

2 《金匮要略》英译研究的意义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瑰宝,提升中医药文化软实力迫在眉睫。在中医药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中医典籍英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金匮要略》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著。虽然该书成书于东汉,但其所蕴含的理法方药,在当今的医疗实践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原著载方共205首,临床应用广泛,为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代尤在泾概括其为“医方之祖,治杂病之宗也。其方约而多验,其文简而难通”[17]。作为极具临床应用价值的中医典籍,《金匮要略》中记载了大量病证术语,涉及内科、外科、妇科等,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8]。由于该典籍中提及的中医术语晦涩难懂,缺乏概念的共识性,英译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阻碍[19],因此对该典籍英译的跨学科、多角度研究有助于提高中医典籍英译事业的发展,提高对外传播的质量[20]。

3 《金匮要略》两个英译本认知识解对比分析

本研究选取了《金匮要略》的两个英译版本,不同版本的译本是由不同的“识解”因素构成的,但都遵循一个原则:准确传达原文含义,最大程度上传递原文信息。本研究从识解的4个维度对罗希文《金匮要略》英译本[21](简称“罗本”)和李照国《金匮要略》英译本[22](简称“李本”)进行分析。

3.1 辖域与背景 辖域(scope)与背景(background)是指人们在理解某一事物或表达论述的过程中,激发出来的其他相关领域的概念或知识,以此来达到使文章被充分“识解”的目的。翻译是对概念的复述,应当考虑概念所依存的背景和知识[23]。由于受知识储备和文化因素等影响,各译者在识解过程中,辖域与背景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即使没有特意考虑,这一因素在无形中也影响着人们的识解,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理解为译者在不同的辖域中激活了不同的概念域[24]。概念域由多个方面构成,在中医术语翻译过程中,可分为病因域、症状域、证型域、功能域等。在不同辖域下激活不同的概念域,即可产生不同的识解结果。译者对原文背景和辖域的最大程度了解,有利于对认知对象的准确认识。

例1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

罗本 Qusetion: What is the cause of arthralgia due to stagnation of Blood?

李本 Question: How is blood impediment disease caused?

对于中医病证名的翻译,译者不仅要理解中医病名的含义,还要有全局的观点,理解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25]。“血痹”是以肢体局部麻木不仁为主症,由于患者自身气血不足,又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其基本病理变化为血行涩滞,痹于肌肤。对于“血痹”的翻译,在翻译时激活症状域、病因域和病理域,有利于更好识解这一中医病名。罗本将“血痹”译为“arthralgia due to stagnation of Blood”,选用了现代医学的“arthralgia”关节痛,同时增译了病因,在激活病因域的同时激活了症状域,有助于读者更深层次理解血痹这一疾病;李本直译为“blood impediment”,译出了疾病最主要的含义,即血液流通障碍,与原文气血运行不畅的解释一致。

在全局观指导下进行翻译,译者自身所储备的辖域和背景具有重要作用。翻译的重点在于能否通过译文唤醒读者的辖域,从而进一步对中医病名进行充分认知。2位译者都有着丰富的中医学知识储备,在理解血痹这一核心症状术语时,两位译者在概念域激活上都较为准确。

3.2 视角 视角(perspective),即译者的翻译角度。译者对源语认知的角度不同,翻译的结果也会有差别。选择不同的视角,其实就是选择不同的认知参照点。认知参照点的不同会导致识解结果不同[1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们观察或者描述一件事物时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观点或结论也会有很大差别。在翻译中医典籍时,译者对于视角的选择大多体现在译语主语的选择上。

例2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罗本 When the doctor palpates the patient in the epigastrium, he feels distention and pain. This indicates an excessive syndrome. A purgative such as Decoction of Greater Radix Bupleuri can be adopted.

李本 [Abdominal] fullness and pain under pressure indicates excess syndrome/pattern and should be treated by purgation. Da Chaihu Decoction(大柴胡汤,major bupleurum decoction) is the appropriate [formula for treating it].

此例选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罗本选择了第三人称“he”作主语,指代“the patient”,且在状语从句中增译了主语“doctor”;李本将症状作为主语,对应原文汉语表达省略主语的特点,从而避开选择视角的问题。两种译法有各自的优势,罗本选择医生的视角,符合原文张仲景“辨证论治”代表作的特点,增强了译者与原作者、原作者和读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性,也展现了医学专著的特征。李本的译文更加忠实原文,与典籍原文的中文表达习惯一致,让读者可以更准确地将原文中的表达和译文对应。视角的转换,可以满足读者的思维习惯和阅读期待[24]。译者在识解时考虑译语读者或遵循原文等因素,选择不同的翻译视角,可以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获得不同的医学信息。

3.3 突显 突显(prominence)就是适当地将某些事物的特点进行突出,以此达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目的,即人们根据语言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来处理语言的一种方式。认知主体在面对同一情景时,会突显不同要素,形成不同的描述方式和选择方式[26]。在认知翻译学研究中,突显即指译者在翻译时,选取不同的翻译方法,翻译出源语重要的部分或者译者想突出的部分。突显可以让译语更加接近源语的认知参照点。要突显的东西也是译者认为重要的东西。好的译本与译者突显的部分息息相关。译者突显的部分与原文重合度越高,译文的真实性和可读性就越高。

例3 风湿相搏,骨节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未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罗本 Conflicting Wind and Humidity factors cause acute pain in joints, which impairs movement of joints due to serious referred pain. The pain is aggravated if pressure is applied. The patient is short of breath, perspires,avoids wind, is reluctant to remove clothing, and suffers from dysuria and a slight swelling of the body. Decoction of Radix Glycyr rhizae and Radix Aconiti Praeparata can be prescribed.

李本[When] wind and dampness contend with each other, [there will be symptoms and signs of] pain of joints with vexation, inability to stretch [the joints due to] spasmatic pain, acute pain when touched, sweating, shortness of breath, aversion to cold ,disinhibited urination, no desire to remove clothes, or slight swelling of the body. Gancao Fuzi Decoction(甘草附子汤,licorice and aconite decoction)[can be used] to treat it.

《金匮要略》作为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既有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也具有临床学科的性质。其条文有方有症,方与症具有同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译者在识解过程中侧重于某一方面,就会产生突显。该文本描述的是风湿的症状,罗本通过which定语从句来解释风湿相搏所带来的身体症状,增译了主语(the pain和the patient)。同时其运用了转译的方法,将症状中的名词短语“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转译动词“The patient is short of breath, perspires,avoids wind,is reluctant to remove clothing and suffers from dysuria”,突显了患者受风湿后症状的表现,将病与症的关系叙述完整。李本则多用名词短语的形式(sweating, shortness of breath,aversion to cold ,disinhibited urination, no desire to remove clothes),突显了译语与源语语言形式的对应,传递原文症状信息的同时强调源语中的语言形式。罗本在“识解”过程中强调《金匮要略》医书的特点,能够详细准确地表达原文中的医学信息;而李本则更加突显术语在原文结构中的适配度,以及保留《金匮要略》中医术语的语言特点,更利于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的完善。

例4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罗本 Skin-edema with the following symptoms and signs can be treated with Decoction of Radix Stephaniae Tetrandrae and Poria: edema in the extremities, edema under the skin and slight twitching in the extremities.

李本 Skin water disease, [marked by] swelling of the four limbs, [retention of] water qi in the skin and quivering of the four limbs, [can be] treated by Fangji Fuling Decoction (防己茯苓汤,the root of stephania tetrandra and poria decoction).

在翻译皮水病这一病证时,罗本将译语的语序进行了转变,以with介词短语作定语的句式,将方药提前,将症状放在句尾,将这一条文中“皮水”的症状作为重点;为了突出皮水病水肿的表现,罗本在翻译水气时省译了气,直接用了“edema”替代,对应了西医中的水肿症状,传递的医学信息十分清晰。李本则偏向于遵循原文语序,未改变原文的句式,没有进行突显处理;而在处理中医术语时,李本将水气对应翻译为“water qi”,突显了中医术语的译者的话语权。突显内容不同,读者的阅读体验就不同,而且接收到的信息也不同。但翻译时的突显应遵循重合性原则,即突显和原文的重合度越高,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就越准确。

3.4 详略度 详略度(specificity)也称精度,指作者描写某一事物或场景时的详细程度。在翻译中详略度的选择,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翻译过程中不仅要遵循原文,还要保证译文通俗易懂、不赘余。关于详略度的表达方式,语言可以用粗颗粒度(coarse-grained)和细颗粒度(fine-grained)两种方式进行观察[27]。观察方式不同,语义强度也就不同。

例5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之里,毂食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罗本 Pathogenic factors of a clear and light nature will invade the upper part of the body, pathogenic factors of a turbid nature will invade the middle part of the body. The six climatic pathogenic factors will invade Exterior and seven emotional factors will invade the interior. Intemperance in eating will cause indigestion.

李本 Clear pathogenic factor (fog and haze) are in the upper and turbicd pathogenic factors (water and dampness)are in the lower. Major pathogenic factors attack the external while the minor pathogenic factors attack the internal.Cereal pathogenic factors that has entered (internal) from the mouth (causes) the retention of the food.

病邪各有特征,作用于人体后引起的疾病表现不同。此条文中的语言晦涩,很难直译出来。两位译者都选取了细颗粒度的解析方式,通过增译的翻译策略,以高解析度重现场景。罗本将原文中的大邪、小邪识解为外感六淫和七情,所以英译为“six climatic pathogenic factors”和“seven emotional factors”,翻译得精确而细致;而清邪和浊邪分别指雾邪和湿邪,李本通过括号加注的形式[“(fog and haze)”“(water and dampness)”]详细地阐释了此概念的内涵语义,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病邪的特征。在处理穀饪之邪时,2位译者采取了不同的解析模式。罗本选择了粗颗粒形式,省译了穀饪之邪及从口入的翻译,整体意译为“intemperance in eating”,同时宿食也直接用西医中的“indigestion”消化不良的症状来译,使译文简洁清晰;而李本则选择了细颗粒的解9析形式,穀饪之邪直译“cereal pathogenic factors”,同时宿食译为“retention of undigested food”,并将穀饪之邪产生的场景进行细致重现,更加重视中医文化层面的忠实表达。中医典籍中有许多这样文学化语言的名词术语和语句,翻译时考虑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遵循翻译创造性的原则,合理选择粗颗粒度和细颗粒度的方式,表达有详有略,提高译文接受度,可以实现译文信息等值。

4 结语

翻译是意义建构或概念化。意义建构或概念化是识解的结果,是识解化。因此某种程度上翻译也是识解化[11]。译者不同的识解方式,造成了不同译文产生的结果。中医语言医哲交融,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交织,有些语言深奥玄虚、晦涩难懂,故译者如何加工处理译文需要研究其背后的认知过程。这是中医典籍英译研究中的重要发展。译者的不同翻译策略又体现了翻译的不同原则。罗希文和李照国根据对中医典籍的不同认知,激活了各自认知不同的辖域,从不同的视角,突显强调的内容也有异同。受4个维度的影响,罗本更加偏向传递医学信息,忽略了译文形式与原文的对应,更符合英文表达习惯;而李本更加突显了源语的语言特色,忽略了英文的句法结构,在最大限度地重构源语的语言结构、保留源语文化的同时准确传递了中医典籍中所涵盖的概念、术语等信息。译者的识解因素造成了译文的差异,且译者的知识决定了其识解的能力,从而影响译文的质量。因此译者的中医学知识储备越丰富,对原文的识解就越准确、越透彻。译者才能最大程度将中医经典所包含的医学知识和文化内容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

本研究仅通过文献法进行分析对比,结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后续应采用更加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以期得出更为全面客观的结论。

猜你喜欢

辖域罗本金匮要略
现代汉语语法辖域研究综述
“连……都……”结构中“连”的主题化现象
罗本的秘密
辖域再造原则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
巧运画卷
罗本:世界杯第一闪电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