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三篇

2023-12-18张来虎蒋春涛

广东教育·高中 2023年11期
关键词:贾生景公齐景公

张来虎 蒋春涛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阴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节选自《晏子春秋·外篇》)

材料二: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注,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

俗,

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注:五羖,五羖大夫,指春秋时秦国大夫百里奚,见《史记·秦本纪》:“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平子与孟氏A叔孙氏B三家C共攻D昭公E昭公师F败G奔H于齐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骄,认为……骄横,和“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的“固”用法不同。

B.秦穆公,即《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秦伯”,嬴姓,“穆”是谥号,“公”是爵位。

C.太师,古代乐官之长,并非“三师”或“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中的“太师”。

D.诸,兼词,和“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乃赏成,献诸抚军”中的“诸”意义都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本可以在鲁国施展自己的才能,但鲁国君主不够圣明,听不进孔子的建议,孔子无奈,兼之受到齐国的诱惑,只能投奔齐国。

B.孔子分析秦国称霸的原因,向齐景公宣扬秦穆公志大中正,赞扬他任用贤人,获得了齐景公的欢心,说明他们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C.按照孔子的理论,若想维护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需要建立完整而森严的上下等级伦理关系和礼乐制度,鲁国的动乱就是缺失了这种关系和制度。

D.齐景公两次问政于孔子,都大有收获,准备封赏孔子,但晏子嫉妒孔子的才能,就说孔子的礼制太繁琐,不适合用来改变齐国风俗。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4分)

(2)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4分)

14.孔子没有得到齐国的重用,对于原因的分析,《晏子春秋》和《史记》有何不同?(3分)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绛、灌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可稍削之。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节选自《史记·贾生列传》)

材料二:

论曰:汉兴,本恭俭,革弊末、移风俗之厚者,以孝文为称首;仪礼乐、兴制度、切当世之务者,惟贾生为美谈。班史赞之以“谊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予切惑之,尝试论之曰:

孝文之兴,汉三世矣。谊指陈当世之宜,上徒善其言,而不克用。诸所以日不可胜,而文帝卒能拱默化理、推行恭俭、缓除刑罚、善养臣下者,谊之所言略施行矣。况用于朝廷之间坐于廊庙之上则举大汉之风登三皇之首。奈何俯抑佐王之略,远致诸侯之间!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汨羅。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则固之善志,逮与《春秋》褒贬万一矣。谨论。

(节选自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况A用于朝廷B之间C坐于廊D庙之上E则举大汉F之风G登H三皇之首。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班史赞之”中的“赞”字,与成语“赞不绝口”中的“赞”字的含义不相同。

B.《春秋》是古代 “六经”之一,语言极为简练,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

C.“贾生既辞往行”与“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辞”的含义相同。

D.诸侯是我国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一般认为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贾谊十八岁时,就凭诵诗作文在当地出名,精通诸子百家,后得到河南郡守吴公举荐,被孝文帝征召为博士。

B. 贾谊在朝论中表现优异,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他提出的修历法、变服色等措施当时就得到皇帝认可实施。

C.贾谊认为封淮南厉王的儿子为列侯,会给国家招致祸患,后多次上书提议应逐渐削弱诸侯势力,可见其政治远见。

D.欧阳修对贾谊的才能给予极高评价,认为汉文帝能治理好天下,就在于实行了贾谊的建议,可惜实行的太少。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4分)

(2)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4分)

14.两则材料中都提到贾谊凭吊屈原这一事件,请分析其用意。(3分)

(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夫天下未尝无财也。昔周之兴,文王武王之国不过百里。当其受命,四方之君长交至于其廷,军旅四出,以征伐不义之诸侯,而未尝患无财。方此之时,关市无征,山泽不禁,取于民者不过什一,而财有余。及其衰也,内食千里之租,外取千八百国之贡,而不足于用。由此观之,夫财岂有多少哉!人君之于天下,俯己以就人,则易为功;仰人以援己,则难为力。是故广取以给用,不如节用以廉取之为易也。

臣请得以小民之家而推之。夫民方其穷困时,所望不过十金之资;计其衣食之费,妻子之奉,出入于十金之中,宽然而有余。及其一旦稍稍蓄聚,衣食既足,则心意之欲,日以渐广;所入益众,而所欲益以不给。不知罪其用之不节,而以为求之未至也。是以富而愈贪,求愈多而财愈不供,此其为惑,未可以知其所终也。盍亦反其始而思之:夫向者岂能寒而不衣、饥而不食乎?

今天下汲汲乎以财之不足为病,何以异此?国家创业之初,四方割据,中国之地至狭也。然岁岁出师以诛讨僭乱之国,南取荆楚,西平巴蜀,而东下并潞,其费用之多,又百倍于今可知也。然天下之士未尝思其始,而惴惴焉患今世之不足,则亦甚惑矣。

夫为国有三计:有万世之计,有一时之计,有不终月之计。古者三年耕必有一年之蓄,以三十年之通计,则可以九年不饥也。岁之所入,足用而有余,是以九年之蓄,常闲而无用。卒有水旱之变、盗贼之忧,则官可以自办而民不知。如此者,天不能使之灾,地不能使之贫,四夷盗贼不能使之困,此万世之计也。而其不能者,一岁之入,才足以为一岁之出。天下之产,仅足以供天下之用。其平居,虽不至于虐取其民,而有急则不免于厚赋。故其国可静而不可动,可逸而不可勞,此亦一时之计也。至于最下而无谋者,量出以为入,用之不给,则取之益多。天下晏然无大患难而尽用衰世苛且之法不知有急则将何以加之此所谓不终月之计也。

(节选自苏轼《策别厚货财一》)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天下晏A然无大患B难C而尽用D衰世E苛且之法F不知有急G则将何以加之H此所谓不终月I之计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伐下,“有道”伐“无道”叫“征”;“伐”,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指讨伐、进攻。

B.“臣请得以小民之家而推之”与“此言得之”(《六国论》)两句中的“得”字的含义相同。

C. 割据,以武力占据部分地区,在一个国家内形成独立地区,对抗中央朝廷,比如藩镇割据。

D.“取于民者不过什一”与“宫车过也”(《阿房宫赋》)两句中的“过”字的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周文王、周武王的国土不过方圆百里,当他们掌管天下时,从民众那里收的赋税不多,但财力还有盈余,从未为征伐缺少钱财而发愁。

B. 衰败时的周朝入不敷出,说明君主治理天下,广泛地索取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不如节约用度而减少索取更容易治好国家。

C. 苏轼用百姓之家为例说明了人的收入越多,他的欲望就越不能满足,赚钱越多越贪婪,需求越多钱财越不够用,这也使人深陷于困惑之中。

D. 作者围绕财富的积累和使用来发表看法,并列举事例,最后一段指出治国有三种方法,只要君主知道节俭,国家就可以实现长治久安。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君之于天下,俯己以就人,则易为功;仰人以援己,则难为力。(4分)

(2)然天下之士未尝思其始,而惴惴焉患今世之不足,则亦甚惑矣。(4分)

14.苏轼在文中指出国君治理国家有三种方式,请简要概括其带来的不同结果?(3分)

参考答案

(一)

10. AEG(原文断句“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

11.B( “公”是一种敬称,不是爵位,秦穆公的爵位是“伯”。A“骄”为意动用法,“固”为使动用法,用法不同;D文中的“诸”是兼词,意义为“之乎”,后两句中的“诸”也是兼词,但意义为“之于”。)

12.D(“嫉妒孔子的才能”说法不当,晏子是不认可孔子的学说。)

13.(1)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齐景公也不接纳他,因此(孔子)在陈、蔡两国之间被困。(关键点“期年”“之”“故困于陈、蔡之间”状语后置各1分,大意1分。)

(2)秦穆公亲自举拔用五张黑羊皮赎来的贤士百里奚,封给他大夫的官爵,才把他从奴隶的拘禁中救出来,和他谈论三天,就把掌政大权交给了他。(关键点“举”“爵”“累绁”各1分,大意1分。)

14. 《晏子春秋》认为晏子为瓦解鲁国的政治力量,让齐景公对孔子采取既拉拢又不收留的办法,孔子只是中了计;《史记》认为齐景公听取晏子进言,认为孔子的学说不适合齐国,因此不重用他。(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到鲁国做宰相,齐景公忧虑这件事,对晏子说:“边邻国家有圣人,这就是敌对国家的忧患。现在孔子在鲁国做宰相怎么办?”晏子回答说:“君主一定不要忧虑。那鲁国的国君,是个软弱的君主;孔子,是德行才能出众的宰相。国君你不如暗地里表示重视孔子的才能,假说许他到齐国做宰相。孔子努力劝谏而鲁君不听从,孔子一定会认为鲁君骄横而来到齐国,国君你不要接纳他。这样,他和鲁国断绝关系,又不能在齐国主事,孔子就窘迫了。”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齐景公也不接纳他,因此(孔子)在陈、蔡两国之间被困。

材料二

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大约年龄三十岁了。齐景公跟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秦穆公国家既小地域又偏僻,他能够称霸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国,国家虽然很小,他们的志向却很远大;地域虽然偏僻,却能施行正当之政。秦穆公亲自举拔用五张黑羊皮赎来的贤士百里奚,封给他大夫的官爵,才把他从奴隶的拘禁中救出来,就和他谈论三天,把掌政大权交给了他。从这些事实看来,就是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称霸诸侯还算成就小了呢!”景公听了很高兴。

孔子年龄三十五岁时,季平子和郈昭伯因为比赛斗鸡的缘故被鲁昭公怪罪,昭公带了军队攻打季平子。季平子就联合了孟孙氏、叔孙氏三家一起进攻鲁昭公,鲁昭公军队失败,逃到了齐国,齐国把昭公安置在乾侯(在今河北成安县)。那以后不久,鲁国动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昭子见到景公。孔子和齐国的乐官之长讨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学习它,三个月期间,连吃饭时的肉味都觉不出来了,齐人称道这件事。

齐景公向孔子问为政之道,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听了说:“太好了!如果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们怎么能够吃到它呢!”后来他又再次向孔子问为政之道,孔子说:“为政最要紧的在于节省财力。”景公听了很高兴,打算把尼谿地方的田地封赏给孔子。晏婴进言说:“儒者这种人,能言善辩混淆是非,他们的说法不能作为法度让人遵循;态度高傲,自以为不可以任为臣下;他们重视丧礼,竭尽哀情,倾家荡产实行厚葬,不能让这种做法成为礼俗;他们到处游说请求任职,不能用来掌理国事。自从文王、武王、周公这些大贤去世,周朝王室已经日益衰微,礼乐的缺失也有一段时间了。现在孔子刻意讲究仪容服饰,使进退礼节繁琐,实行繁文缛节,就是连续几代也学不完他的学问,几辈子也弄不清楚它的礼节。君上想用这一套东西来改革齐国的礼俗,这不是用来引导教育小百姓的好办法。”此后,景公只是很客气地接见孔子,不再问起那礼的事情了。后来,景公拒绝孔子说:“要用鲁国给季孙氏那样高的待遇奉养您,我做不到,我给予您低于季孙氏而高于孟孙氏的待遇吧。”齐国的大夫嫉恨孔子,孔子得到了消息。景公也说:“我老啦,不能重用你了。”于是孔子就离开齐国,回到了鲁国。

(二)

10. C E G(断对一处1分,超过三处0分。 原文断句为:“况用于朝廷之间,坐于廊庙之上,则举大汉之风,登三皇之首”。)

11.C(第一个“辞”是“辞别、告别”的意思,第二个“辞”是“讲究、计较”的意思。)

12.B(从文中“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可知,贾谊提出的修历法、变服色等措施并不是在当时就得到皇帝认可实施。)

13.⑴文帝因为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关键词:本,本原,根本;具,详细;所以,表示原因,此处可意译。每处1分,大意1分)

⑵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关键词:草,草拟,拟写;尚,动作动词,崇尚;更,改变。每处1分,句意通顺1分。)

14.材料一,欧阳修借此反驳了班固的观点,认为汉文帝疏远贾谊,不重用人才,贾谊人生失意,导致了他的早死。材料二,司马迁用史传方式记叙贾谊人生经历,以此表明贾谊与屈原命运相似,忠心被逐,寄托同情之意。(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诗作文闻名当地。孝文皇帝即位之初,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于是就征召吴公担任廷尉。吴廷尉就向孝文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年轻有才,很精通諸子百家的书。孝文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同僚中年纪最轻。每次皇帝下令让臣子们讨论问题,各位老先生们都无法应对回话,而贾谊就替他们一一应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各位老先生们都认为贾生很有才能,自己比不上他。孝文帝也非常喜欢他,破格提拔,贾谊一年之内就升任到太中大夫。贾谊认为汉朝从建立到孝文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国家安定团结,正是应该修正历法、变易服色、制订法令制度、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孝文皇帝刚刚即位,多谦让而无暇变法改制。而绛侯周勃、灌婴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于是皇帝以后也就疏远了贾谊,就派他去担任长沙王太傅。贾谊辞别皇帝后前往长沙赴任,因为是受到贬谪离开,内心很不自在,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召入京城拜见皇帝。当时孝文帝坐在宣室里接见贾谊。 文帝因为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到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超过他了,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就要从此兴起了。贾谊又多次上书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几年之后,梁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贾谊认为这是自己做太傅没有尽到责任,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材料二

汉朝建立以后,以谦恭节俭为根本,革除弊政,使风俗趋于淳厚的,应当首推汉文帝;而讨论礼义乐章,制定新的制度,切中那时当务之急的,则贾谊最被人称道。班固的《汉书》用“贾谊寿短早死,虽没有达到公的地位,也不算遭遇不好”来评价他。我很怀疑这个评价,且试着讨论一下吧:

汉文帝即位,汉朝已经传了三代。贾谊便陈述了适合当时的措施,汉文帝空空地称赞他的言论却不能采用。他向朝廷呈献的建议,每天都不间断。汉文帝终于能够不动声色地使天下潜移默化,得到治理,推行谦恭节俭,减轻刑罚,客气地对待大臣百姓,其原因便在于将贾谊的建议略略施行了一部分。如果能够让贾谊在朝廷担任公卿,决定国家大事,那么使汉朝的风尚远远超过三皇时代。为什么要压抑他辅佐帝王的雄才大略,而把他远远地送到诸侯国中去呢?所以,贾谊贬到长沙时,作赋吊念自沉汨罗的屈原。可是,班固不批评汉文帝疏远贤才,不痛惜贾生不被重用,只推说他寿短早死。何况,贾谊是因为失意忧伤才意外夭折的,难道可以说是天生寿短吗?由此看来,班固号称善于写史书,大概在褒贬人物方面只赶得上《春秋》的万分之一吧!我很恭敬地作如上议论。

(三)

10.C F H(断对一处1分,超过三处0分。 原文断句为:“天下晏然无大患难,而尽用衰世苛且之法,不知有急则将何以加之,此所谓不终月之计也。”)

11.B(B项,第一个“得”是“能够”的意思,第二个“得”是“适宜,得当”的意思。)

12.D(从文中可知,最后一段作者论述的重点是要做能长远规划的君王,这样外在的威胁是不能使他的国家困窘的,而不是“只要君主知道节俭,他的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13.(1)君主治理天下,如果能自己俭朴而多施惠于民,就容易取得成功,仰仗着别人的供奉来满足自己,就很难使百姓畏服听命。(关键词:就,施恩慧;援己,满足自己。每处1分,大意2分。)

(2)然而天下的士子都不愿回想当初的情形,只是惴惴不安地忧虑当今用度不足,这也是十分糊涂的想法。(关键词:患,忧虑;惑,糊涂。每处1分,大意2分。)

14.第一种:国家积蓄丰盈,即便发生水旱灾害、盗贼入侵,也不會增加百姓负担;第二种:国家只能暂保安定,一旦遭受战争等百姓的赋税就会增加;第三种:依据支出向百姓征税,对人民横征暴敛,国家时刻处于危机之中。(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天下不是没有财富。当年周刚刚立国的时候,周文王、周武王的国土不过方圆百里。当他们受命于天,掌管天下时,四面八方的诸侯王相继来到朝堂之中俯首称臣,军队四面出征,讨伐不愿臣服的诸侯,却从未发愁缺少钱财。那个时候,边关集市都不征收税款,山林湖泽也没有渔猎之禁,从民众那里得到的不过是他们收成的十分之一,而财力尚有盈余。到了周朝衰败的时候,收取王畿千里之内的租税,又获取一千八百诸侯的朝贡,还不够用。由此看来。财物哪里有多和少的标准呢!君主治理天下,如果能自己俭朴而多施惠于民,就容易取得成功,仰仗着别人的供奉来满足自己,就很难使百姓畏服听命。因此广泛地索取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不如节约用度而减少索取更容易治好国家。

臣苏轼请求能够用百姓之家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人在穷困的时候,他所期望的不过是拥有十金之资,因为他计算家中衣食的需求,赡养妻子儿女的费用,不会超过十金之费,有了这些钱财,生活就宽松而有余;到他稍微有些积蓄,衣食已经满足,他心里的欲望就渐渐膨胀起来,收入越多,他的欲望就越不能满足。他不知道反省自己用度奢费,却认为赚的钱不够多。所以赚钱越多越贪婪,需求越多钱财越不够用,这就使他陷于困惑之中,不知道最终怎么办好。他为什么不想想当初:那时收入并不多,难道出现寒冷没有衣穿、饥饿没有饭吃的情况了吗?

如今国家整天发愁财用不足,与这个人有什么不同呢?国家创业之初,四方诸侯各霸一方,宋朝的疆域相当狭小。然而年年发兵讨伐不肯臣服的国家,南方攻取了荆、楚之地。西方扫平了后蜀孟氏,东面攻克了太原和潞州。所需费用之多,超过现在一百倍是无可辩驳的。然而天下的士子都不愿回想当初的情形,只是惴惴不安地忧虑当今用度不足,这也是十分糊涂的想法。

治理国家有三种方法:有的是做长远规划;有的只为一时打算;有的只是过一天算一天。古时候三年耕作一定会余出一年积蓄,用三十年来合计,就可以有九年不受饥饿的威胁了。每年的收入,足够本年的用度并且有余。因此那九年的积蓄常常闲置而无用,就是有水旱灾害突然发生,以及盗贼侵扰的忧患,官府也可以自行操办而不增加百姓的负担。如果能达到这种情况,天灾不能给国家带来危害,土地歉收不能使国家贫穷,外虏盗贼不能使国家困窘,这就是长远的规划。有的君王做不到这一步,一年的收入,只够一年的支出;全国的物产,仅够全国的人使用,平日虽然还不至于对人民横征暴敛,但是遇到紧急情况时就免不了增加赋税。因此国家只能平静而不能动乱,只能安逸而不能劳顿,这就是只为一时打算。至于才能最低下没有治国谋略的君王,根据支出来决定向人民收取多少租税,收入总是抵不住支出,因此向人民收取的租税就日益增多。在天下太平时还不至于造成多大的祸患,然而他所采用的都是末世应急的办法,不知道真有了急难时还能增加多少赋税,这就是所谓的过一天算一天。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贾生景公齐景公
晏子劝戒
被嫌弃的齐景公
晏子施妙法救了齐景公
忠直不迂
——晏婴(二)
中了500万
中了500万
Yan Zi Persuades Qi Jinggong Wisely晏子巧劝齐景公
怀才不遇的贾谊
晏子漫画
晏子妙用精神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