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守正?考查素养?循序创新?行稳致远
2023-12-18洪华标罗艳利张书良余建刚
洪华标 罗艳利 张书良 余建刚
2023年高考物理广东试卷(下称2023年广东卷)延续了2021年和2022年自主命题风格,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必备知识为基础,以关键能力为重点,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充分考虑学科内容逻辑、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注重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与自然现象、生活生产和科技发展等方面的联系,合理选取情境,考查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对比往年试题,2023年广东卷呈现有“四变”和“四不变”的特点.
一、2023年广东卷的“四变”
1.题型结构有变化
与前两年试题比较,2023年广东卷的一大变化是取消了选做题,全部为必做题,7道单选题,3道多选题,2道实验题,3道计算题,一共有15题.其中选择题的题量和分值保持不变,但2道实验题和3道计算题的分值较前两年有微小变动.3道计算题都设有3个小问,由易到难呈现,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也有助于增加试题的选拔功能.此外往年广东卷主观题难度逐渐增加,最后一题往往难度最大,称之为压轴题,但今年广东卷的第14题分值为13分,平均得分为3.3分,得分率为全卷最低,难度比最后一题(第15题)还大,是隐藏的压轴题,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与第15题构成了双压轴题.
2.情境设置有变化
2023年广东卷不满足于常见情境设置,增加了陌生情境,同时加大了问题与情境的结合度.试题从自然现象、生产实践、科技发展和学习探究中广泛选材,提炼出新颖情境,充分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试题第3题“铯原子喷泉钟”、第7题“行星凌日”、第9题“电子墨水”和第13题“驻波声场中的小气泡”的情境,并不是学生常见的情境,属于陌生情境,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多层次解决问题的高阶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3.试题设问有变化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下称新课标)指出高考试题“应尽量创设类型多样的、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开放性的真实情境作为试题的任务情境”.为此,2023年广东卷创新情境呈现形式,优化了设问方式,创设了半开放性的情境问题,增强了试题的开放程度和创造性.例如第11题(4)问“为了减小d1、d2测量的相对误差,实验中激光在M点入射时应尽量使入射角______.”此空设问属于半开放性问题,答案存在多样性,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才能得出答案,鼓励学生利用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多角度地去分析、解决问题.
4.实验题考查有变化
(1)板块有变化
往年的广东卷实验题是“一力一电”,即一个力学实验和一个电学实验,今年广东卷的实验题是“一光一电”,即一个光学实验和一个电学实验.
(2)分值有变化
对比近三年实验题的分值,不难发现,2023年广东卷实验题比前两年增加了1分,表明实验考查在高考中的占比增大,这也折射出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地位的上升.
(3)得分有变化
从历年的得分统计上看,实验题的区分度较好,得分率较高.其中2023年广东卷光学实验题平均得分为4.08分,电学实验题平均得分为5.75分,与前两年相比,实验题的平均得分率有明显下降,这反映学生在面对陌生问题情境时,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二、2023年广东卷的“四不变”
1.立德树人价值导向不变
2023年广东卷考查了2道自然现象类情境题、4道生产生活类情境题、3道科技发展类情境题,引导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生活,关注科技发展.例如第4题渔船用回声探测器发射的声波来探测水下鱼群和障碍物,体现了科学技术服务于生产生活实践,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又如第6题理想变压器对电动汽车充电、第9题电子墨水的无光源显示技术等可以有效地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关系,引领低碳生活,践行了“立德树人”考试功能.
2.考查必备知识不变
2023年广东卷的考查内容范围和比例与新课标保持一致,全面考查高中物理的必备知识,考查知识板块归类如下:力学(2,3,4,7,8,10,15题,共43分)、电学(5,6,9,12,14题,共37分)、光学(11题,共7分)、热学(13题,共9分)、原子物理(1题,共4分).力电板块考查总分值为80分,占全卷的80%,光学板块分值7分,热学板块分值9分,原子物理板块只有一道单项选择题4分,分值最少.细分近三年广东卷各小题考点如表3.
从表3可知,近三年广东卷呈现主干知识考查频次高、非主干知识交替出现的特点,核心考点重现率与覆盖率高,同时强调知识的纵横联系和整体把握.如2023年广东卷第15题综合考查了运动学公式、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平抛运动等知识,体现学科内综合,符合高考评价体系的综合性要求.这体现了2023年广东卷抱朴守正、行稳致远的特点.
3.以情境为载体不变
纵观近三年广东卷,试题一大亮點是将自然现象、生活劳动、体育运动、科技发展中的具体案例与物理试题有机结合,情境试题占比都达到80%以上.2023年广东卷全卷15题,有9题属于生活实践问题情境,有5题属于学习探索问题情境,具体统计如表4.
自然现象类、生产生活类、科技发展类属于生活实践问题情境;源自教材类和科学探究类属于学习探索问题情境.如第2题机器人检测故障、第5题医用回旋加速器、第8题圆弧滑道运送货物等都是聚焦真实问题的好题,需要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相关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问题,能有效考查学生的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能力.
4.考查关键能力不变
(1)考查学生从图表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变.
近三年广东卷图表信息丰富,图表具有直观、简化的特点,隐藏了大量信息,对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要求较高.2023年广东卷文字阅读量较前两年有所减少,但图表阅读量略有增加,全卷共11题有配图,图给信息数目达到19个.第3题、第7题、第9题、第13题、第14题都考查了对图像的理解和应用.从图表中准确获取关键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备考时需加强识图、读图和用图的能力培养.
(2)考查学生模型建构能力不变
模型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手段和工具,物理模型是从物理学的视角对客观世界进行描述与解释的工具.模型建构是科学思维的关键要素,能有效考查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品质,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关键能力.新课标中学业质量水平4对模型建构能力的要求是“能将实际问题中的对象和过程转换成所学的物理模型”.基于此,近三年广东卷注重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下建构物理模型,把实际问题转换成物理问题,并将物理模型与相关物理规律相结合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第3题“机器人检测故障”要求建构平衡状态模型、第5题“医用回旋加速器”要求建构匀速圆周运动模型、第6题“变压器对汽车充电”要求建构理想变压器模型、第13题“驻波声场中的小气泡气体”要求建构理想气体的等温变化模型、第15题“药品自动传送系统”要求建构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等模型,这些都是对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的考查.
(3)考查学生科学推理和科学论证能力不变
2023年广东卷注重考查学生的科学推理和科学论证能力.如第12题测量盐水的电阻,需要综合利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对测盐水电阻的原理进行演绎推理.又如第10题A项要求判断两滑块碰撞过程动量是否守恒.如果学生机械记忆“碰撞过程内力远大于外力,系统动量守恒”的结论,很可能误选A项.解答A项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动量守恒的含义,需要比较滑块1和滑块2组成的系统碰撞前后的总动量.碰撞前后的总动量分别为:p1=mv1=1×0.40kg·m/s=0.40kg·m/s;p2=2mv2=2×1×0.22kg·m/s=0.44kg·m/s,p1≠p2,即两滑块组成的系统在碰撞过程中动量并不守恒,原因在于滑块1在碰撞过程始终受恒力F作用.本题考查学生基于证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论证能力,反刷题和反机械记忆意图明显.
三、2024届高考备考的四点建议
1.重视考情分析,务必回归教材
备考首先要认真研究历年高考真题,分析广东卷的命题特点,收集高考信息,准确把握备考方向,精准定位,高效施策.广东卷强调在深刻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注重通用方法.备考时要认真体会高考试题对教学的引领作用,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掌握得扎扎实实、清清楚楚,主动探究深层次的知识,才能在解题时信手拈来,应用自如.其次要回归教材.教材是落实物理课程育人功能的直接课程资源,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深刻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有许许多多与生活、生产实际和新科技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备考要聚焦课标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回归课本,做到各个击破,全面复习,不留盲点,尤其要用好教材上的习题.教材的习题都是专家精心挑选的,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可以有效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的掌握情况.
2.把握复习进度,强化分层教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考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重难点,制定精确到“周”的一轮复习教学进度表,才能化繁为简、有条不紊完成复习进度.
二轮复习大约在高考前100天开始,学生要制定个性化的复习计划,选题不宜太难,也不宜过易.二轮复习遇到的计算题往往综合性强,例如动力学、电磁学大多数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多,问题的关联度高,一个知识点不过关,往往导致整道题卡壳。因此学生要认真对待所做的每一道模拟题、真题,既要通过抽丝剥茧寻找问题的最优解,又要认真做好题后反思,在反思中实现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对于经典错题(错过多次的)则要有所取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力所能及的题目整理到错题本,每隔一段时间,在不看答案的情况下重写一遍解题过程,进而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
另外还要研究“学情”,认真做好分层教学设计,对不同层次学生要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在作业分层设计时,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完成的作业数量和难度应有所区别.层次相对较低的学生重视选择题的训练,以选择题和主观题的简单试题解答入手,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并强化运用;对层次相对较高的学生群体,可通过测试、访谈和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需求,提供学生“跳起来够得到”的题,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无论是何种层次的学生都要注意培养答题的规范性,要让学生尽可能减少非智力因素失分,提高复习效率.
3.重视模型建构,提升建模能力
研究表明,学生在解答真实问题情境的试题时,普遍存在模型建构能力不足的现象.从给定的真实问题情境中建构物理模型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建模能力.钱学森先生认为:“模型就是通过我们对问题的分析,利用我们考察来的机理,吸收一切主要因素,略去一切不主要因素所创造出来的一幅图画。”因此备考培养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一是梳理常见的物理模型的特征和适用条件.常见的物理模型分实体模型和过程模型两种.实体模型包括“质点”“点电荷”“单摆”“弹簧振子”“理想变压器”“理想气体”等;过程模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弹性碰撞”“理想气体的等温变化”等;二是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解题时带领学生一起读题,教会学生捕捉题目中的关键词(如“静止、缓慢、缓缓、恰好、刚好”等),并对关键词进行信息加工,获取隐藏条件或信息;三是用好图形表征工具,引导学生画好受力分析图、运动过程示意图、物态变化图等,利用图形、图像工具将问题信息呈现出来,再通过联想、类比和抽象等思维方法把问题信息与常见物理模型关联起来,最终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只有不断提升学生的建模能力,才能使学生在遇到新情境试题时,将知识进行有效迁移,进而准确构建出物理模型.
4.重视实验复习,培养创新能力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广东卷的实验题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备考时一定要注意实验复习.历年广东卷实验题均是“出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都是以教材实验为基础进行创新.例如教材呈现的是伏安法对金属丝电阻率的测量,而今年广东卷第12题在此基础上创新为“测定盐水电导率”实验.这就要求复习实验时,绝不能只对原实验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要注重对实验原理的分析和推导,并带着问题对其重新审视,找出实验原理和方法的优缺点,探究有没有可以延伸和拓展的地方.对于复习过程中遇到的典型实验创新习题,可采取习题实验化,将其改为学生分组实验,提供相关器材,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究,让学生做到“见异求同,見同求异”,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考中出现的“新”实验.
责任编辑 李平安